1.《娟》 2.《楚门的世界》 3.《入殓师》 4.《剪刀手爱德华》 5.《面纱》 6.《海豚湾》 7.《雾都孤儿》 8.《不能没有你》 9.《傲慢与偏见》 10.《海上钢琴师》
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最最偏爱的是大段大段忧伤的独白式的回忆倒叙式的镜头,画面唯美,情节独特,节奏缓慢而不失电影风格。这些电影的年代或旧或新,情节迥然不同。但却使我安静下来静静观看。与电影共渡时光。 时间潺潺而过,留下的只是我与电影中的人,物,景,曾一起起舞的快乐记忆。不灭不息。在这个略显缤纷繁华的世界,留我与影生生相惜,共呼吸。 大家都知道我很爱看不现实的电影。我常常几乎要说出我对电影的种种看法,却最终缄口沉默。是的。我知道我略显幼稚不成熟的话语常常使人们一笑而过。然后匆匆进入下一个话题。留下我绕在舌尖的尴尬。后来明白,我看电影也许没有任何人可以与我分享。
《娟恋》
影片也许只能用美不胜收来形容。《绢恋》的节奏很舒缓,是典型文学电影抑或悲剧电影所特有的,很古典。这样的节奏可能是现代电影不愿涉及的角度。一段奇情经历引发一段纯爱。角色的经历中,穿越地球的行程本就让人侧目,一路上跨越欧亚在影片的那个年代本就是xx。更何况言语不同的来到锁国时期的日本,神秘残酷的日本幕府时期蕴藏着丢掉性命的极大风险。而且,在这些经历中,沟通、获取、成功都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在艰辛中爆发的爱欲如影随形,催动了小男人的成长。 神秘艳遇对峙了人文伦理,小商人在不可预见的情绪中彻底的投入了危险的感情世界。影片的线性结构一次次的重复了主人公的出游和xx。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在日本渔村经历的艳遇奇情。在高度风险与刺激共存的环境中,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经历使男人的本性被触发。未知女人的魅惑和欲言又止,让男人神魂颠倒,进而形成一种源自灵魂的关注。因而这个善良的年轻男人不惜死亡阴影伴随都义无反顾的找寻这种极端的爱。这样的痴恋历程占据了影片的主体,在逼真的神秘文化氛围中,影片的主体依稀仿佛是高度文学化的奇情故事。
《绢恋》的故事其实是讲述一个男人的成长心路,如何从青涩走进成熟。只是对于爱情来说,哈维的命运实在太过悲凉。一次偶然的目光造就了一个男人一生的亏欠。虚幻的爱竟然可以左右一切,而厮守的真爱只在一旁默默的付出。这样的爱情经历充满悲凉和感动,而核心却在于男人的醒悟。如何醒悟,何时醒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得到醒悟? 在这个展示典型男人心理的爱情故事中,可以清晰窥见男人的弱点。的确,些许的幻想和诱惑都可能带动男人的决心和方向;的确,男人更容易被感官事物蒙蔽了眼睛。男人的心,越年轻越容易被男性本能的占有欲所蛊惑,继而一往情深并且满怀悲悯。男人的爱,越容易得到就越发的容易淡薄淡漠。然而,人心之善、对真爱的追求也时时刻刻包裹着愿意为他人着想的心。这颗心,人皆有之,不分男女。而拥有这样心灵的人,却逐渐稀少。好在我们的男主角一直是善良单纯的好人。然而,他一直生活在男人的虚妄之中,充满幻想的被责任心和博爱之心以及情色之心所鼓动和媚惑。于是,当他可能走出幻灭清醒成熟之后,面对的只能是这个悲凉的结局,真爱原来就在身旁。也许,只有真的懂得珍惜,才可以真的得到真爱,才不会有所抱恨。
《楚门的世界》
所以我不去想走出去的楚门会有怎样的人生,不去想越狱而出的安迪会怎么样,我只爱看他们那个壮丽的时刻,那个伟大的姿态,拥抱自由的姿态。这是关于勇气,关于自由,关于坚持的命题,只要有这个信念,我相信就足以让我们激赏了。
《入殓师》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一种困惑与选择。“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内容与意义,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zj0}路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zh1}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zh1}一笔浓墨。 《入殓师》的这种悲凉气质主要是来源于影片中大量的死亡场面感染而来的,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讲来,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死别的纠缠,入殓师在行使这一职业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地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方式十分与众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显得安详,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无奈感与宿命感。观众往往为这种平静所震撼,在心灵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远的,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绝非“琼瑶剧”式的生死别离所能达到。
《剪刀手爱德华》
这是一部很久以前看过的片子。 我看到他拖着一双剪刀手,我听到,他的步伐中有孤独的味道。远离人群的孤独,不被理解的孤独。 电影的结局,她已是垂暮的老妪,年复一年地在雪花中起舞,年复一年地遥望那阴森的古堡。
《面纱》
这部电影将背景定格在了伦敦的20年代,庸俗,烦乱的社交圈让吉蒂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但是他却遇到了得以改变她一身的男人沃特·费恩,但她并不爱他,也许对于她来说,沃特只不过是一件为了逃脱这里的工具.当吉蒂揭开这层压抑的面纱时,一层更加严密的爱情面纱又蒙蔽了她的双眼. 沃特将吉蒂带了当时的上海,沃特是一名xx研究的教授,对于他来说,早已经习惯了沉默寡言,一心一意投入到工作当中,因此两人之间产生无法沟通的隔阂,在彼此的心中都建立了一座无法跨越的城墙,所以这又让吉蒂散失了对这段婚姻维持的最基本的信心,面对着他的冷漠,面对着他单方面的爱,让她难以喘息,她的激情压抑在心中,难以宣泄,对于她来说现在的生活就像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到处泛滥着孤独,于是之后她就很自然的与已婚男人,迷人的长官查理发生了婚外情,但很快就被沃特给发现了,他怀着嫉妒,报复的心情将吉蒂带入了一个更加孤独的世界中. 有很多人都认为沃特的选择是愚蠢的,只要跟吉蒂离婚也许就是{wy}让彼此解脱的方法,但沃特也许只是怀着一份不甘心,怀着对她的怨恨,怀着她对自己的羞辱所做出的一个决定,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怀着对她的爱,有些人也认为吉蒂是很无耻的,怀着激情对别的男人投怀送抱,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还要死皮赖脸的跟着他,依靠她,但仔细想想其实她也是很可悲的女人,怀着一颗解脱的心来到上海,让他体会到肤浅的爱情的同时,又让她的心变得支离破碎,重识生活的真谛时,上帝又再次跟她开了个玩笑,其实面纱就是一张很奇特的纸张,易碎又显得很坚固,模糊之中又显得异样的清晰,也许在这部电影中面纱象征的就是生活.
《傲慢与偏见》
十几年后的音乐会上,旧情人再次相逢。Tom身边多了个女孩,开始以为是他的妻子,后来听他介绍是女儿,有些释然。再后来知道,原来那个女孩也叫Jane,惊异的就不仅是Jane本人了,还有观众。这个名字里包含了太多的情感。看到Jane在朗读时,Tom注视着她的眼神。那里面有平静、辛酸、无奈、不舍………“她开始认识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是百分之百最适合他的男人,纵使他的见解,他的脾气和自己不尽相同,却都叫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她从容活泼,让男人心境柔和,作风优雅,他精明通达,阅历颇深,让女人也得到莫大的裨益,可惜这样的幸福婚姻已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恋人们,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傲慢与偏见》第50章)Jane就这样清高地拒绝了她生命中的爱情,让喜欢她的人为她惋惜不已。但是她觉得这样很满足,至少她爱的人已经幸福,而自己也获得了{zd0}的平静。
《海豚湾》 今年最感人xxx的纪录片是《海豚湾》,看到{zh1},我眼中已经满含泪水,这xx是情不自禁的! 日本人烂杀鲸鱼可以说由来已久,但是杀海豚还是{dy}次听说,更是{dy}次知道在日本还有这么一个屠杀海湾的渔村太地町,每年有几万头海豚在这里被驱赶到海湾里用特制的渔叉弄死,海豚肉被xx,一群西方人进入到这里,冒着危险偷拍到了屠杀海豚的可耻场面。影片真实的纪录了这个摄制组偷拍的全过程,电影甚至让人想到了精彩的特工片,因为整个过程就象一部间谍电影,充满了xx的色彩,同时电影也翔实的向我们讲解了关于捕杀鲸类的种种背景知识和国际上的斗争,可谓是大长了知识,对整天非法产业链有了清晰的了解,{dy}次听说了海豚肉含有汞,以及日本人自己受到的伤害。 看到那被鲜血染红的海湾,我想起了日本人的各种对人类的屠杀行为,这个民族{jd1}是个变态野蛮的民族,日本人是整个人类和动物界的巨大威胁。影片{zh1}震撼人的是,当那个拍摄者挂着液晶屏在国际捕鲸协会大会上向全世界展示时,当日本的海洋副部长自己都汞中毒时,一种快意油然而生,作恶者自己受到了自然的报复。 日本是海国,现在对海洋过度的滥捕,{zh1}首先受到伤害的肯定是这些海岛国家。 豚之将死,其鸣也哀,当海豚死之前的哀鸣声回荡在海洋上时,我们人类是不是真的该停手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看看豆瓣和时光的打分,分数之高已经超出想象,我想这部纪录片是真真正正感动和震撼了所有人!
《雾都孤儿》
取材自xx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再经罗曼·波兰斯基的演绎,真是一对让全世界观众有福的组合。我想,不论是作家,还是导演,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融入了他们自己童年对于生活深切的感受,才能将一幅近乎xx的十九世纪英国生活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狄更斯可以保证这个故事的成功,而波兰斯基可以将这个动人的故事通过影像的手段呈现出来。仄仄的街道,泥泞的地面,匆匆驶过的马车和行走的人群,再加上紧箍的束裙,旧式的伦敦英语,让人仿佛置身于100多年前英国某个嘈杂的瞬间。冷色的街景,灰色的衣服,映照着奥列弗悲惨的身世。他从小在教区的抚幼院长大,尝遍饥饿和暴力的滋味,九岁时,又被转送给一家棺材店老板,但是不堪忍受侮辱的他在教训了那个坏小子之后,离开出走,一个人前往伦敦。在街头,他被一个小偷组织接纳,成为其中一员,但是他“出师”后{dy}次行窃即被人抓到,幸运的奥列弗因祸得福,被有钱的布朗罗先生看中收养。但是盗窃组织仍不放过他,一场关于人性的谋杀与拯救的故事上演了。
《不能没有你》
戴立忍用近乎残忍地冷静白描了李武雄父女的生活,无论是黑白镜头,还是最为情绪激烈处那种发不出声音的干嚎,李武雄手执别人丢弃的“抗议”牌子指向轿车,短短的两秒钟,他收起抗议,拉着女儿继续走。依着时间顺序,父女的状态从简单、自然,到希望、愉悦,到无力、茫然,再到{zh1}对环境周遭的顺应。 李武雄父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社会的边缘人。戴立忍将此新闻事件搬上大荧幕也正是因此原因,没有人会去关心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媒体和群众同样都是人,当李武雄试图拦下匆匆赶路的记者,记者抛下一句,我这里是新闻线,请找社会线。如果新闻线的记者停下来会怎样,{zd0}的可能是因为疏于职守,未完成自己本职工作而受到领导的责骂。 这是一个人人可危的社会,没有人是不付出不努力坐享其成的,至少大部分都不是。有人帮忙是福气,没人帮忙正常,人不是都得靠自己生活下去。故事中我们更愿看到的是李武雄经历了种种后看清世事,自己有勇气、有力量、有能力生活下去,并照顾好自己所爱的人。
《海上钢琴师》
影片的主人公,1900,拥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很大气,一个人生于一个年代,一个年代就是一个人,他说,以后世人不会知道地球上有过他这个人,但这个名字却注定实现不了这句话。人们会永远知道许多年前,有个1900存在。若要为他写一个墓志铭,我想,他最愿意的应该是这样的吧—— 1900 影片中,钢琴师的扮演者的表演是恰到好处的,他把钢琴师的温和气质用上扬的嘴角和饱满的眼神表达出来;把钢琴师内心对钢琴对音乐的狂热和独特的音乐领悟用全神贯注的陶醉表情、“飞扬跋扈”的指尖跳跃渗透出来;把钢琴师的叛逆个性和独立人格用他“Fuck”系列的语言和不合节拍的演奏表现出来。至今我会想起来,脑海里浮现的那个钢琴师总是一幅嘴角微微上扬,两眼放光,指尖在钢琴上“群魔乱舞”,急速滑动的模样。 影片两次重点涉及到他地离开问题,{dy}次是为他心爱的姑娘决定去岸上,第二次也是{zh1}一次,他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依然决然地坚决没有上岸。也许,观众看到{zh1}都会感到很惋惜,他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什么宁死他也不愿踏上那片他曾经愿望踏上去的岸上呢?他是真的不想去吗?也许他对好朋友的{zh1}一席话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