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画”为乐“品味”人生
“瓷画”为乐    “品味”人生(2010-01-26 12:55:17)


艾金娣老人画的牡丹

 

 

“瓷画”为乐    “品味”人生

                                 ——记民间瓷画老人王一伦艾金娣夫妇

 

 

                                    文/静恩娃娃

 

    为了继承祖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促进民间文艺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一种特殊的人物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民间艺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认识了王一伦和艾金娣两位老人-----一对在磁盘上作画的民间老夫妻。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不惑之年的他们依然忙碌地在瓷盘上作画?两位老人对瓷画艺术的热情又是从哪里来?……带着种种疑问,笔者来到王一伦老人家里,在两位老人的侃侃而谈中,笔者心中的谜团最终被解开了。

    王一伦老人是唐山人,唐山的骨质瓷闻名全国,而骨质瓷是世界公认的xx瓷。唐山骨质瓷彰显时尚奢华,解读精英品味。骨质瓷的英文名字叫BONE CHINA,xx翻译应当是“骨灰瓷”。一九九一年以后为避讳“骨灰”而逐渐改称“骨质瓷”。骨质瓷烧成温度较低,与高温硬质瓷对应属于软质瓷。骨质瓷的制作如同艺术品创造,精细的磨具和细腻的手工相结合,营造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骨质瓷的釉面非常柔润,如脂似玉,不加装饰即令人陶醉。骨质瓷的画面美轮美奂,绚丽典雅,充满贵族优雅气派。自小成长在这种浓厚艺术氛围中的王一伦老人,受到周围瓷文化和家庭的熏陶,对瓷画艺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作为铁路干部的王一伦老人,1986年退休了,妻子艾金娣也正好从天水铁路小学退休,两位老人便有了大把的时间,于是,深埋心中的特殊的艺术情感牵引着老人拿起画笔,开始了他们的瓷画人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年71岁的艾金娣老人和75岁的王一伦老人从天水搬来兰州才一个多月,两位老人对瓷盘画的钟情,让我们无不敬畏。而所谓的瓷盘画,是一门书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它融瓷画工艺与书画艺术为一体,既能展示画家的艺术水平,又能展示工匠的高超技能。

    幽默风趣的艾金娣老人告诉笔者,起初,他们的作画过程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顺利。刚退休那会儿,两位老人回了趟唐山老家,从老家回来后,老两口便开始踏上了瓷画之路。从来没有在瓷盘上作过画的老人,便从最基础的绘画基本功开始,不断摸索,反复临摹。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王一伦老人可以娴熟地在光滑的瓷盘上勾勒出一幅幅精致的图画了。刚解决了在瓷盘上作画的难题,王一伦老人又面临着选用何种颜料的问题,他一开始使用的是一种普通的颜料,很容易脱色,后来老两口经过查阅资料和请教老师,找到了一种专业的陶瓷颜料。但这种陶瓷颜料的购买又让两位老人犯了难,他们需要的颜料量少,外地商家闲麻烦不愿意卖给他们。于是,王一伦老人和老伴骑着自行车,四处打听,最终,在天水一家玻璃厂找到了这种颜料,玻璃厂的老板热情地招呼了老人并送给他们不同颜色的颜料。“要不是他们的颜料,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这些作品。”艾金娣老人感激的说道。

   “陶瓷颜料和一般的国画颜料不同,陶瓷颜料耐高温,一般是800度到1000度,越烧越漂亮。而国画颜料,一烧就化了,盘子又变成空白的了。为了让瓷盘上的画xx褪色,我们老两口反复试验,最终掌握了烧制瓷画的技术。先在盘子上画上一种颜料,然后在烤炉里烤上几小时,再上一次颜色,再烧。”王一伦老人用一种感叹的语气说道。

玩出一种乐趣   玩出一种品味

   “我和老伴都这把年纪了,做瓷画纯粹是为了玩,图个快乐。我们的作品送人时,都在作品上写上我们的名字,再写上他人的名字,这样这件作品就属于特定的某一个人了,其他人想拿去也不能拿啊,名字是别人的啊。”艾金娣老人激动的说道。

   “很多朋友都劝我们把作品拿出去卖,我们不卖,我们送人,谁喜欢我们的作品,我写上他的名字,他就拿走。不图别的,就图给身边的人留个想念。他们看到这瓷画,会想起我们,会说这是老艾画的,这是老王画的。孩子们看到会说这是爷爷奶奶画的。如果拿出去卖钱,那就没意思了。”艾金娣老人风趣的接着说道。

   “把画送给喜欢的人,就是缘分,有时送给帮助过我们的人,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情韵’这幅作品,是要送给一位叫王静的女孩子的,她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学的专业就是陶瓷,后来她转行了,就亲自把她的陶瓷颜料送给了我们,当时我们很感动,和那女孩子也就见过一次面,是无意间认识的,所以她的行为让我们两位老人感动不已啊。可现在这女孩去外地了,我们和她失去了联系,所以没办法送给她呀。”王一伦老人指着老伴手里拿的一幅作品遗憾的说道。笔者注意到,老人在说这些话时,神情中满是遗憾,时不时地低下头,双手在膝盖上前后搓着,似乎这种搓动能够减轻心中的遗憾。

    正如艾金娣老人所说的一样,瓷画创作不仅费工夫,而且费钱,两位老人家在瓷画创作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又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我们老了,玩就要玩出乐趣,玩出品味,不然就没意思了。”

老有所乐    健康晚年

    别看王一伦和艾金娣老人都七十多岁了,他们的心态可一点也不老,尤其是艾金娣老人,在记者眼中,这位71岁的老人,似乎拥有着17岁的年轻心态,言谈举止中处处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我老伴不久前由于心肌梗塞住院,我也就顺便检查了一下身体,医生说我的心脏是四十岁人的,而不是71岁老人的。”艾金娣老人风趣的说。

   “我才学了一年,牡丹就画的有模有样,这个牡丹就是我画的。”艾金娣老人拿着一幅绘有牡丹的瓷画作品高兴地对笔者说道。

   “现在我们已经送出去一百多幅作品了,创作一幅作品很费时间,有时一周时间,我们还完不成一幅作品。”王一伦老人接上老伴的话对笔者说道。

   物有价,情无价,送人玫瑰手留xx,这就是两位老人在晚年所要追寻的乐趣,他们对生活的这种热爱精神,我们又岂能用一句简单的“老有所乐”来诠释呢?

    “只要玩的有乐趣,心态就年轻,心态年轻就少病。我们老两口商量好要做个什么事情,然后就一起去做了。比如说,我们商量好去文化宫,那天气好的话我俩就一起去,看看人家的作品,学习学习,老有所乐嘛。”艾金娣老人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看着两位这么热爱并懂得生活的老人,他们是如此的默契与志同道合,真是幸福又让人羡慕的“夕阳红”。有人说,一生中寻找一位相爱的伴侣不容易,寻找一位相爱又相知的伴侣更是不容易,王一伦和艾金娣老人无疑是相爱又相知的伴侣,他们的人生是幸福的又是幸运的,两位瓷画老人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走出了辉煌的晚年,让属于他们的晚年如瓷画艺术一般优雅高贵。

 

 

                                                      

 

 


                                          老家唐山的{zc}瓷器

 

 





                                陶瓷颜料

 

 

                                             







 

                                       风趣幽默的艾金娣老人

 

 



                       


 

                                 王一伦老人

 




                                   不同韵味的麦积山

 

 

                                                       2010年1月26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瓷画”为乐“品味”人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