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4日上午,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总理坐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中学生中间听讲,腰板挺直,坐姿端正。学生们则多数趴在桌上,歪着身子写字。
我参观过很多学校,课堂上出现的尴尬一幕在全国其他地方学校也很普遍,类似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校园内随处乱扔垃圾,塑料袋随风起舞。楼梯上口香糖污迹、痰迹随处可见。餐厅内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公寓内不叠被子,洗漱用品到处乱放,衣服不会自己洗。睡懒觉,不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行走在路上勾肩搭背,课堂上桌面书籍凌乱,或垒起书的长城,课桌洞内凌乱不堪。与人交谈、接送物品不懂得起立。公共场所肆无忌惮,大声嬉戏。这些行为和现象大家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大家言必谈成绩和中考或高考,仿佛两考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最终标尺。“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心”工作大张旗鼓的表彰和落实,“为首”的事情更多的落实在会议上和文件上,成为了“中心”工作的影子。习惯培养更多挂在嘴上,天天讲,但是落实不够。
我国xx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非常大,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慢慢形成的。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zj0}时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xxx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教育xxx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有一种理论认为: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高中阶段几乎不再提习惯养成教育。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我感觉,应试教育的遍地开花,连小学也不能幸免,小学开家长会,班主任反馈最多的也是成绩,很少有班主任会汇报他在培养习惯方面所作的工作,对于孩子平时的一些坏习惯,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像落实教学一样去抓习惯养成。那么高中教育过程,面对种种坏习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补上习惯养成这一课。
在教育家魏书生的故乡盘锦,每年都要召开全国性的培养良好习惯现场会,把习惯培养提到这样的高度,这非常难能可贵。希望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人来关注习惯教育,关注习惯教育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就是搞素质教育的典型表现。
我在网上还看一篇关于习惯养成的途径的文章:也下载过来,附在后面,共大家参考。
再回到北京35中的话题上。我上网查看了一下该校的简介,有下列文字:
“我校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
“高考升学率达到{bfb},其中大学本科上线率达到96%以上,重点大学上线率稳定在75%左右。”
“我校高中开设新课程改革实验班(今年继续开设新课改实验班),迄今已有8届毕业生,实验班重点率在90%以上,本科率达到{bfb}。”
看看上面的带着眼镜,几乎贴到桌面的稚气的脸,看不到青春少年的英姿与朝气。这样的课堂让我怎么也无法联想到热爱学生,治学严谨等字眼,却能想到升学率和实验班等办学理念。
教育请还我本真。
附:
在一次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
“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
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xx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习惯呢?所谓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慢慢形成的。而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zj0}时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许多事实也表明: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zj0}时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那么,如何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规范,清楚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让孩子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乱说。《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班规、家规都是约束言行的规范,必须让每一个孩子熟记于心。明末清初有个学者叫朱柏庐,他作的《朱子家训》是中国很有名的家训,它里面的教条很多都是教家长怎么培养孩子好习惯、好品质的。他讲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我们确实要给孩子确立这样的规矩。
有了明确的规范,还要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习惯养成教育。
有一年的开学初,我在教室门口教育一早自习迟到的学生时,那位学生说:“我没有迟到啊,我是按照你说的时间六点半之前到学校的啊,我甚至六点一十就进了校门,只不过我到了教室放下书包后又去学校商店买了点早餐,再去上了个厕所。”我仔细一想,是的,迟到的学生没错,是我错了。我错在哪里呢?在开学初我虽然组织学生学习了校纪班规,规定六点半前要到校,但没有跟学生讲清楚是六点半必须要坐在教室座位上,拿出书来开始学习,而不是进校门就行。结果就让这位学生钻了空子(也许是这位学生真的不清楚具体要求)。从此以后,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每一条校纪班规我都要在开学初跟学生进行详细的宣讲,让学生清清楚楚的明白具体要求,这样,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上就少走了很多弯路。
二、 抓住小节,着手细微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处抓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细节决定成败”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如我非常注重学生在校时的仪容仪表、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物、交际交往、课桌椅整齐、地面整洁等生活小节方面的规范训练。要求学生不要随手乱扔垃圾、少吃或不吃零食、不乱倒剩饭菜、遇见客人笑脸相迎彬彬有礼、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问好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班里的情况是:无人乱扔垃圾,无人吃零食,衣服穿戴干净整洁,朴素自然,校服穿得整齐划一,在校园里,无论何时何地见到老师都主动问好。再没有人说随手扔个纸团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也没有人再认为买零食又没花你的钱,多管闲事了。
三、 言传身教,榜样教育
学生从道理上明确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要从感情上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这既需要我们进行各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周围人的影响及父母、教师的示范作用等。如教师板书工整、美观,说话风趣、生动,可激发学生产生把字写好、把话讲好的欲望。另外,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在班级里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坚持不懈,反复训练
“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这句名言是xx教育家曼恩说的,他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他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yt},会粗到牢不可破。对于好习惯,每重复一次,就相当于"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而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重复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到90天。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根据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举一个例子,孩子洗手你就得给他训练,不洗手就不能吃东西,只要是吃东西就必须洗手。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看看,你老问孩子,还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习惯了。开始一看妈妈,就知道“哦,我要洗手”,到以后他就不用提醒了,就如现在我们大人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还要提醒吗?这是习惯!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所以,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老师家长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定能养成好习惯。
五、施加外力,检查督促
养成教育的内涵是要通过训练活动,使同学们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于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同学们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遵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习惯”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
六、激励为主,奖善惩恶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孩子。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对于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孩子,也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促其改正不良习惯。
七、营造氛围,家校结合
教育是诸因素综合的结果,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所以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方家里都不能骂人,孩子如果骂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环境。还比如家里有孩子读书,就需要家庭成为书香之家。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千万别打xx。有的父母边哗啦哗啦打xx,边说:“儿子,好好学习啊,考北大、考清华。”他能考上吗?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xxx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教育xxx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教育最基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