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对国家权力结构的重构(二)_吴素雄工作室_百度空间

  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例,过去它不仅履行宏观调控职能,而且还直接通过对审批权的行政垄断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对审批权的垄断行使往往会产生部门利益,出现权力寻租现象。具体来说,审批制的直接后果是:“{dy},使进入市场的成本异常高昂,从而加大了正常的交易费用,降低了制度的竞争力……第二, 使得非生产性社会资源浪费异常惊人。”[49]显然,审批制大大增加了市场主体的生产成本,同时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出现,而公平竞争的环境恰恰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因而,审批制的存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起着消极作用。大部制改革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的转变,使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退出了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减少了对具体事项的审批活动,这无疑有利于遏制部门利益规制下的行政垄断带来的市场准入成本过高和权力寻租活动的出现,有利于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2、理顺部门职责,提高政府效率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调控者,其行政效率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大部制改革以前,影响我国政府效率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不明确,这突出的表现为政府部门设置过多、过细,职能存在重叠、交叉,这容易导致政出多门、人员臃肿、程序繁杂、成本过高等影响政府效率的现象。例如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成为影响政府效能的体制因素,不仅造成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现象,而且加大了行政成本,大大影响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大部制改革对理顺政府部门职责,提高政府效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行大部制,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减少政府职能部门的重叠与交叉,合理划分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

  大部制改革着眼于实行“大部门制”,对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都是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合并、裁撤等以理顺政府部门的职责关系。

  政府部门职责的理顺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以交通运输部的组建为例,过去的交通部主管水陆交通和除铁路运输以外的陆路交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主管主管空中交通。国家邮政局的业务尽管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却独立于交通部。而且建设部还负有本来应属于交通部门负责的指导城乡客运的职责。由此可见,政府的交通运输职能部门划分比较混乱,职能交叉现象比较突出,这显然不利于政府效率的提高。

  大部制改革对交通运输部门进行了重新划分与整合。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包含了原先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以及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并且国家邮政局也改纳入了交通运输部的管辖。整合后的交通运输部,理顺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关系,使各交通部门能够在统一规划下协调配合,这无疑会提高交通职能部门的行政效率,进而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3、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不足

  市场经济是已经被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证明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zj0}实现形式。但是,市场经济也不是{wn}的。市场经济在带来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两极分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不利于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负面效应。我国在社会主义框架下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保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50],为大部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大部制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包括: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入卫生部,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等等。

  大部制改革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强化,能够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以环境保护为例,过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大部制改革中提升国家环保总局为环境保护部,这无疑提升了环境保护部门的地位,表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指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加大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组建环境保护部。其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51]环境保护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是市场和私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对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入划入卫生部为例,这是政府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前段时间出现的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结为政府监管不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入划入卫生部,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这无疑会有利于强化政府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有利于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以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例,将“建设部”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这就明确了政府建设的部门职责不仅是住房建设方面,同时也明确了建设部门还负有统一协调城乡建设发展的职责,这对我国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为例,将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整合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这加强了政府职能部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统一与协调。过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是分立的,这显然不利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协调统一,再加上社会保障属于公共物品范畴,依靠市场调节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改革强化了政府职能部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社会管理职责,有效地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

  总之,大部制改革既有利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又能够弥补市场经济之不足,从而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家权力结构的重构

  大部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大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将对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一定的重构作用。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纵观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一般关系是,仅有市场经济还不能建立有效地民主政治,但是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会发展出健康、持久的民主政治”[52];“只有在市场取向的制度中才会发现政治的民主。不是所有的市场取向的制度都是民主的制度,但每一个民主的制度都必须是市场取向的制度。”[53]可见,市场经济对民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经济催生了民主的精神原则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价值关系基础之上的,它提倡所有市场主体在从事交易时遵循平等、公平、自由竞争原则,遵循交换的契约原则。在市场中不允许有超越经济的特权,一切市场参与者都以平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进入市场。而平等、自由、契约原则正是发展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基本原则。民主政治同样需要订立大家相互遵守的契约作为制度保障机制,保证每个参者之间能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对话协商,保证参与者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缺少了契约、平等与自由精神,完备的民主政治将无法实现。因此,契约、平等与自由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精神原则。“商品经济中的自由平等原则,表现为参与者权利平等和自由原则;契约原则表现为法治原则”[54]。xxx也曾指出:“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55]。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催生了民主政治的精神原则,因而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市场经济提供了民主的实现形式

  发展市场经济意味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中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应该退出对经济活动的微观干预领域,而是专注于发挥对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这种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并且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实现形式——社会自治。

  “在不存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政府退出的领域,将由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来自我管理,并可能形成更加有效的治理结构”[56]。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而产生的社会自治的治理结构是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因为,民主的一个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自治恰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过去政府对社会统得过死导致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性,使社会成员缺乏表达意见和参与政治的渠道,这显然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社会自治能够改变政府对社会事务统得过死的现象,它使政府退出了对社会微观活动的控制,从而为社会成员的自我管理提供了基础,而自我管理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总之,市场经济的完善,理顺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社会自治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实现形式。

  由以上分析可见,市场经济对完善民主政治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而民主政治的发展无疑会对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一定的重构作用。

 2.3 大部制改革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塑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我国纵向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历经了许多调整。其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使得地方政府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在中央向地方放权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成了本地区经济建设和投资的主体力量,我国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段时间内,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推动了经济增长和体制转换,构成了我国20世纪{zh1}20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57]。

  改革伊始,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制度安排,使得中央下放的行政权、经济权、立法权大部分实际上转移到地方政府手中。因为,“计划经济体 制是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中央所做出的放权让利,不是被以官僚部门为主线的‘条’拿走,就是落实到代表‘块’的地方政府头上”[58];“从客观上讲,中央下放给企业的权往往不能到位,不少都被地方各级政府截留,于是中央简政放权的实际结果是地方政府的权力增加甚至是‘功能膨胀’”[59]。因此,权力的增加使得地方政府由单纯的行政主体和中央意志的执行者演变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和地区事务的决策主体。

  地方政府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产生了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又伴随了许多负面效应。

  积极因素突出地表现在地方政府发展模式的创新上。“由于地方政府作为一级行动代理人,可以利用政治力量主动地追逐本地经济利益{zd0}化,从而相对于微观市场主体有更强的集体行动和制度创新能力”[60]。“在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创造了江苏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浙江发展私营企业的温州模式、广东吸引外资的外商合资企业模式。这些模式都是由地方创造、后来得到中央肯定并推广的。”[61]

  同时,地方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和“诸侯经济”盛行,不利于全国统一的市场的形成;有违可持续发展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地方政府走不出“高污染”、“高消耗”的片面发展道路等等。

  地方政府在市场化改革中带来的积极因素和负面效应分别从地方与中央两个角度与改革之间产生了内在合力。

  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尽管获得了极大地独立发展本地经济的自主性,但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条块分割”并没有xxxx,中央通过基于产品和行业设置的经济管理部门对地方的对口管理仍然大量存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仅受到“块块”的领导,还受到“条条”的领导,这种双重领导大大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而且“条条”与“块块”的职能存在许多重叠、交叉现象,既存在对资源的争夺现象,也出现了对责任的相互推诿,显然,这也不利于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因此,尽管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放权让利中获得了极大地自主权,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的遗存会越来越束缚地方的发展,因而地方政府会产生对更大自主权的要求。正是地方政府对独立自主权的要求,使得它与有利于地方自主权增加的大部制改革之间产生了合力。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其与大部制改革之间也存在合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会千方百计地维护地方利益。因此,地方政府会通过制定有利于本地区的行政法规,人为地限制外地产品与本地产品的竞争,保护本地经济的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全国统一的市场的形成。同时,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缺乏全局观念。以环境保护为例,地方政府很可能缺乏全局意识,在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指引下,从而走上“高污染”、“高消耗”的片面发展道路。而中央政府作为全社会的宏观调控者,能够从全局出发,致力于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致力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中央负有加强对地方调控,塑造地方公共服务政府角色,纠正地方片面发展经济的责任。这决定了中央政府在调整与地方关系中,与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部制改革之间形成了内在合力。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诉求都与大部制改革之间形成了内在合力,而这种合力,无疑会使大部制改革对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一定的重构作用。

  具体来说,大部制改革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构可以分别从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来看。

  2.3.1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调控

  大部制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无疑对纠正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大部制改革中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有强化也有弱化,而国家对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是强化的。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这蕴含着中央增强对地方环境保护的调控能力和中央塑造地方公共服务政府角色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以前,地方各环保部门履行职能的主要障碍来自地方政府。因为环保系统采取的是分散式而非垂直式的管理体制,地方环保部门在资金和人事上受制于地方政府,无法有效阻止地方政府和企业损坏环境的行为。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会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片面发展道路。对此,大部制改革前的地方环保部门对地方政府不是无能为力监管,就是因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而纵容地方政府的不良发展模式。

  大部制改革中,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大大强化了环境保护部门的职权,相应地提升了地方各环境保护部门的地位,这将有利于重塑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为这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对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塑造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角色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央对地方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对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和纠正地方政府的片面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塑造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角色,能够促使地方政府改变以往地方局部利益“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为服务型政府等等,这无疑会大大有利于重塑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而对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一定的重构作用。

  2.3.2 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必然会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归口管理形成的“条条”的调整,这种调整势必会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条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大部制改革通过合并、裁撤等改革措施调整和理顺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强调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功能,废除基于产品和行业而设置的经济管理部门,使中央政府退出对微观领域的干预,这有利于减少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对地方事务的对口管理,无疑会增强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同时,大部制改革通过理顺政府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有利于缓解“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府职能交叉重叠,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

  总之,地方政府对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要求与大部制改革之间形成了内在合力,大部制改革的推行有利于重塑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将在此意义上对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一定的重构作用。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要求,分别与大部制改革之间形成了内在合力。地方政府强调xx“条块分割“的弊端,追求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但是也可能会使地方政府原先存在的片面发展经济等弊端有强化的危险。而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能遏制地方政府的这种倾向。大部制改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了一定的重构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大部制改革与国家权力结构之间存在内在的张力,但是它们之间的内在合力使得大部制改革对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了一定的重构作用。

  总之,大部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进行的第六轮政府机构改革。尽管改革的幅度并不很大,真正意义上的大部制还没有xx建立起来,但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为实现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62]指明了方向,并对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了一定的重构有作用。

   注释: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2003年编,第18页。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2003年编,第73页。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2003年编,第164页。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2003年编,第165页。

  [5] 资料来源:宋世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21/content_7462256.htm,2008年1月15日.

  [6] 资料来源:中国机构网,http://www.chinaorg.cn/zt/zt/2008-03/11/content_5190230.htm

  [7] 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8] 资料来源,中国机构网,http://www.chinaorg.cn/zt/zt/2008-03/11/content_5190231.htm

  [9] 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10]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160页。

  [11] 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12] 资料来源:宋世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21/content_7462256.htm,2008年1月15日。

  [13] 资料来源:宋世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21/content_7462256.htm,2008年1月15日。

  [14] 石亚军:《政府改革多视点探微》,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页。

  [15] xxx:《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32页。

  [16] 资料来源:“中编办负责人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答记者问”,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1/content_7767223.htm ,2008年3月11日。

  [17] 资料来源:“中编办负责人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答记者问”,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1/content_7767223.htm ,2008年3月11日。

  [18] 资料来源:“中编办负责人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答记者问”,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1/content_7767223.htm ,2008年3月11日。

  [19] 钟添生:《大部制改革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20] 资料来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5/content_7794932.htm

  [21] 资料来源:“中编办负责人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答记者问”,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1/content_7767223.htm ,2008年3月11日。

  [22] 资料来源:“大部门体制改革:从“九龙治水”到“一龙治水””, http://gov.ce.cn/newmain/jdxw/200712/17/t20071217_13940801_1.shtml

  [2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24] 资料来源:“大部制难点是特殊利益集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3/03/content_7707375.htm

  [25] Christensen Tom,Lgreid Per.The Whole-of-Government Aproach-Regulation,Performance,and Public-sector Reform [J].Working Paper,2006(6).

  [26] 资料来源:“大部制难点是特殊利益集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3/03/content_7707375.htm

  [27] 资料来源:“大部门体制改革:从“九龙治水”到“一龙治水””,http://gov.ce.cn/newmain/jdxw/200712/17/t20071217_13940801_1.shtml

  [28] 资料来源:“中国拟推行大部门行政体制 部门利益成{zd0}梗阻”,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30/content_7174073.htm

  [29] 资料来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5/content_7794932.htm

  [30] 石亚军:《政府改革多视点探微》,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31] 资料来源:“大部制难点是特殊利益集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3/03/content_7707375.htm

  [32] 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33] 石亚军:《政府改革多视点探微》,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34] 资料来源:“大部制难点是特殊利益集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3/03/content_7707375.htm

  [35] 资料来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5/content_7794932.htm

  [36]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37]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38]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39]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40]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41] xxx:《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32页。

  [42] 资料来源:“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04/content_7717129.htm

  [43] 资料来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5/content_7794932.htm

  [44] 资料来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5/content_7794932.htm

  [45] 资料来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5/content_7794932.htm

  [46] 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人民日报》,2008年3月11日。

  [47] 杨光斌:《权力主体的市场化动力比较分析》,《学海》2003年第1期。

  [48] 资料来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15/content_7794932.htm

  [49] 杨光斌:《试论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与xx资源的关系》,《学习论坛》,2008年第6期。

  [50] 资料来源:“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04/content_7717129.htm

  [51] 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人民日报》,2008年3月11日。

  [52] 杨光斌:《大部制与国家制度建设理论》,《理论参考》,2008年5月。

  [53]【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第167页。转引自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54]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4页。

  [55]《xxx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转引自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56] 杨光斌:《大部制与国家制度建设理论》,《理论参考》,2008年第5期。

  [57] 易重华:《中国地方政府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58] 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59] 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60]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61] 杨光斌:《中国政治制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62] 资料来源:“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04/content_7717129.htm



郑重声明:资讯 【大部制改革对国家权力结构的重构(二)_吴素雄工作室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