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 放长线与钓大鱼

    外资并购, 放长线与钓大鱼
http://www.cn21.com.cn 2008-12-19


2008年11月17日,由美国铁姆肯公司与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铁姆肯湘电(湖南)轴承有限公司,在湘潭市高新区举行了奠基仪式,该工厂将生产用于风力发电机传动主轴上的超大型轴承。湖南省省长周强先生对此感慨万千,表达了对铁姆肯公司在湖南投资的感谢。新厂建成后,不仅能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解决一定的就业和财政税收问题,从政府到百姓皆大欢喜。 喜悦过后的冷思考,似乎这又是一个过程的重新复制,这是一个放长线与钓大鱼的游戏。 外资并购是在项庄舞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目睹了太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国内企业而导致中方企业从此销声匿迹的案例。 曾是我国{zd0}轴承生产企业之一的西北轴承,在2001年与德国合资成立了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种种变故,曾经的中外合资公司如今却变成了德国的独资公司。类似的还有烟台轴承厂,于1996年6月与美国铁姆肯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五年后,铁姆肯实现了对该企业的独资经营,而如今烟台铁姆肯已xx由铁姆肯掌控,成了铁姆肯在中国的典范公司。如出一辙的还有大连电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沈阳凿岩机械公司、山工机械、无锡威孚集团⋯⋯…… 重机械市场频频遭国外企业“暗算”,从最初的合资变成后来的独资,而事实证明机械市场并不是面临问题的{wy}产业。近期,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的又一桩收购案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9月3日,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以每股12.20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总收购价达189亿港元,相当于汇源果汁现市价的近两倍。汇源果汁是国内同xxxx企业,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达到26.56亿元,截至2007年底,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汁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2.6%和39.6%。如交易完成,可口可乐将成为汇源果汁的全资控股公司,汇源果汁将撤销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此外,国内家电业、饮料业和日化行业的民族品牌也已被外资企业吞并大半。一组来自2007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目前,我国八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国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量超过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企吃掉了3个;国外品牌在我国化妆品市场占有率高达75%。谈起国内品牌为何一遇外资收购即刻陷入低迷的问题,一位营销专家告诉《亚洲财富论坛》记者,“中国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从与外企的合资和合作中获得发展。但是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企业却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在合作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 从合资到无奈撤资,经历都惊人的相似,而它们都曾是行业中在细分市场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和自己的品牌及市场。当初作为“充足资金的提供人和先进管理经验布道者”的外资,其并购的真实动机与带来的结果,却与我们当初的预想越发远离。曾经热衷于招商引资、盼望借外资之力壮大经济的政府和企业们发现,外资的并购带来丰厚资金的同时,也使中国企业失去了另外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比如品牌,比如市场,比如资源。 在全球资本浪潮和大型跨国企业的并购风潮下,我们的企业究竟有没有充足的抵抗力来应对这场冲击?“民族品牌”能否在跨国企业的挤压下茁壮成长?究竟外资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推动者,还是说着华丽谎言的入侵者? 只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揭开“外中合资”的神秘画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开始瞄准机械行业的xxxx,近几年更是利用WTO的开放时机,纷纷实施收购计划,将行业中一些xxxx收归囊中,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外资并不怕高昂的初期投入,因为一旦取得定价权,利润的多少几乎是随心所欲的。高额收购金并非收购了一个优秀的本土企业,而是取得了相应的市场份额。”一位有着十几年并购重组业务经验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在铁姆肯最初与烟台轴承的合作谈判中,铁姆肯并没有显露出全面收购的姿态,而是以与中方合资的姿态出现在谈判桌上的,摆出诱人的资金数额,提出的主要条件是控股和取得企业的管理权。但合资企业成立后,事情并不是中方想象中的那样了。铁姆肯庞大的管理团队进驻新公司,公司基本由外方所掌握。在外方的“精心”管理下,合资公司渐渐出现了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等情况。随后,铁姆肯要求按股份比例追加投资(即按股份比例承担亏损责任),用来xx企业,但中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追加现金投入。{zh1},外方不断追加投资扩大股权比例,而中方只有坐看股权被一步步稀释。如此经过3到5年时间,铁姆肯的股份逐步达到了公认的并购标准75%以上,此时,经过长期经营磨合,企业已变成标准的外资企业,但铁姆肯通过各种手段使合资公司继续保持亏损或微利状态,直至中方无力承担长期亏损的压力,不得不退出。终于,铁姆肯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成为了公司的独资方。而往往在中方退出之后,合资公司凭借已整合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迅速扭亏为盈,实现高额收益。 瞄准国内目标企业,洽谈合资并掌握控股权,接着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迫使合资的中方撤出,达到外企独资的目的,在此之后“神奇地”使独资公司恢复盈利。这是外资在中国机械行业收购中的惯用伎俩。一方面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投资热情高涨,看似悖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外商们的深谋远虑。 曾发生在上海水仙电器身上的一个案例,或许能更清楚地说明外企合资的阴谋。1995年,美国惠而浦与上海水仙成立合资公司时,水仙持有45%的股份,但经过持续两年的亏损后,水仙出让股权给对方,最终退至20%。在合资公司里,中方因为无力弥补大面积的亏损,而不得不以出售公司股权来减少损失,从而逐步丧失了对公司的所有权。这是外企人为制造亏损的更深层次的目的,这样不仅造成了我国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实现了外企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最终达到霸占整个市场的目的。 众多案例表明,外资在这些行业进行的“斩首收购”,目的绝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收益,更多是追求产业的整合、控制优势资源、占据行业的垄断地位以及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达到霸占整个市场的目的。早在几年前,业界就对外资的掠夺性并购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潜在威胁发出过警告。如今,事实印证了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一件件事与愿违的并购案牵动的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家们的神经,也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们需要维护民族品牌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并购的浪潮已席卷全球,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企业和民族品牌不被淹没,各个国家先后颁布了保护本国经济的法律法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王晓红认为,运用完善的法律细则来调控外资行为,是维护本国产业安全xxx的手段。 在美国,为了防止民族品牌的流失,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其中,对内有《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美国xx政府机构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购买本国产品,工程和相关服务也必须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对外有xx的“301条款”,按照条款,美国可以对任何损害本国商业利益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从而为美国本土品牌提供最为优厚的庇护。在法国很多起外国公司的拟并购事件,几乎都由法国政府出面干涉。1999年美国沃尔玛想收购法国家乐福,法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撮合家乐福与另一家本土超市合并,成功抵御了沃尔玛的入侵。面对跨国并购的入侵,法国将本土的20家国际xxxx列为“特别保护企业”,反对外资对其“恶意收购”。此外还规定,想收购法国企业,就得背负被收购企业所有负债及员工福利等重压,使得外国企业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德国政府内阁在今年8月20日宣布,将对一项提案进行表决,拟授权德国经济部阻止不受欢迎的外资收购德国公司交易。根据这项提案,德国政府有权阻止外国投资者收购被视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德国企业25%以上的股份。 由此可见,外国政府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本国民族品牌而干涉市场,而是目光远大地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品牌对本国经济的重要性。在政府加大审查力度的同时,企业也应当强大自身实力,一改以往“先做大再做强”的企业理念,加强国内企业间的资源重组与整合。面对外资的并购,关键是要增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灵活运用外资的同时,增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控制能力。王晓红说,在国际竞争中,企业只有尽快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品牌,产业安全才会有保障。成功的企业并购,不应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吞并”,而应该是强强联手,相互学习和融合。 每一个民族品牌的成长都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民族品牌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更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发挥政府的维护作用,壮大本土企业的发展,这不仅意味着利益和市场,更是整个民族和国家实力的象征。
郑重声明:资讯 【外资并购, 放长线与钓大鱼】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