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县城迁址暨库区移民纪实_黄山怪石_百度空间

    老太平县城是在现黄山区城区东7公里的仙源镇。这里自唐天宝四载(745)置县至迁址甘棠,一直是县治定鼎之地。纵贯7个朝代、历经1218年。
    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为解决华东地区电力能源问题,决定兴建陈村水电站,指定安徽省水电厅勘察设计院负责勘察设计工作,规模是:拦河大坝为砼重力拱坝,坝顶150米。这是省委决议,铁板钉钉。
    当时,中国和前苏联是友好邻邦,《中苏友好条约》尚在生效,苏联方面将中方建陈村水电站定为援建项目,派出专家来安徽作为技术顾问,参于指导勘察和设计工作。是年底,省勘察设计院向安徽省委报送《陈村水库淹没损失调查报告》称:“按正常水位150米淹没耕地1l0.990亩,淹没房屋42745间,淹没青屯公路40公里以及屯芜载波通讯信路等”,这就是陈村水电站建成蓄水,太平县(含石埭县)淹没情况xxx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要淹没7个大公社,55个管理区,200多个生产队(村),太平湖的水面不是现在的88平方公里,而是近200平方公里,湖东码头不是现在的共幸,而是太平县的腹地——十里牌。憧憬一下电站大坝建成关闸蓄水后,太平湖是怎样的场景吧——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天水一体、宏伟壮观。如此宽阔的人工淡水湖,即便不是世界xxxx,也可堪称东方之最!
    依照这一庞大的大坝建设方案,太平县城仙源,尤其石埭县城广阳水位均在150米以下,{jd1}处于淹没之列。在这种大趋势下,1958年7月29日太平县立即成立了县移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移民办公室),抽调专人来负责管理、协调、运作境内的移民安置基建工作。
    1959年1月,芜湖地委决定:太平、石埭两县(当时均属芜湖地区)合并办公,办公地点在水位较高太平县城仙源。4月14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86次全体会议决定:撤销石埭县,将原县的安凌公社划归祁门外,其余辖区全部划归太平县。11月底,芜湖地委根据安徽省委批准,决定太平县由老县城仙源迁甘棠建城。上面这一连来“急急风”式的政令,使作为一个淹没区县的当家人的太平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一班领导们,那个能坐得住,睡得着。12月,太平县委决定征用甘棠八亩塘、凤形山一带作为新城建设基地。这里,还必须费点笔墨和时间,稍微交代一下当年建城选址时的一段插曲:在当时太平县委专题研究决定建城选址的扩大会上,有一部分领导和有关人员,主张在大桥公社(离城区约两公里)的婆溪河畔建城,以形成南依婆溪河,北临明代建筑六角楼景区的山、水、景一体的城市,并对这种格局列举三大优点:一、沿河建城,且有古老巍峨的六角楼点缀,可以提升城市品位;二、充分利用婆溪河水,解决很大一部分居民饮用水问题(当时太平县没有自来水厂,直到1980年5月成立自来水厂向部分机关、居民供水):三、这里地域开阔、交通方便(是103省道和218公路交汇点),以后城区可以逐年向沿河两岸发展,并同甘棠老街相衔。上述三点构想,无论是以当时,还是从现在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观赏环境)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科学、实际,颇有前瞻性,发展空间大,如果得以采纳,现在己给黄山区人民带来福祉。然而,这一片苦心,却被当时县委一位主要领导,毫不留情的一票否决,他认为:大桥地段居民密集,民房成片,拆迁难度(阻力)大,建城成本高。这位领导的理由,以当时的政治气候、经济条件、思维方式、行事规则等等来替他想想,其否决也是无xx议的。
    1959年11月,安徽省委批准太平县迁甘棠建城决定下达后,县委、县人委闻风而动,经反复勘察,{zh1}定址在甘棠八亩塘、凤形山一带建城。县直有不少单位行动紧跟,如太平中学、林业局、手管局、公安局、邮电局、国营旅社(黄山饭店前身)、县医院(第三门诊部)、茶叶公司等纷纷在新城定址范围内,觅地建房或租赁民用房。这些单位自1960年始,陆续迁至甘棠成为新城的{dy}批居民。太平中学是这些单位中最率先在新城东梨木岭(也称甘棠岗),建起一幢两层结构约两千平方米的教学楼(别称红楼)办学,就在这幢教学楼送走了太平县有史以来{dy}届高中毕业生。当时,这里野草丛生,山径崎岖,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河流、(师生饮用水靠在龙王井挑水,后又掘井提水),没有商店,其生活艰苦之状是可想而知了。县委、县人委授权县移民基建办公室,在八亩塘(即今府东花园、广场花苑、商街一带),监造办公楼和干部、职工宿舍。境内淹没区几个人民公社,也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先后开始迁移。新明公社湘谭大队带头移民(迁至今三口镇老街、梅兰地村、板板凳村)。接着先后有广阳人民公社(含石埭县城)乌石人民公社、和平人民公社、新华人民公社、龙门人民公社从原址迁移。广阳公社从石埭城区迁至永阳;和平公社从原址汪家巷迁至上坡;乌石公社从原址乌石垅迁至杨村;新华公社从原址董家湾迁至大保;龙门公社从原址龙街迁至阳春。夏村人民公社原址全部淹没予以撤销成立清溪人民公社,社址设在俞家;秧溪人民公社原址全部淹没予以撤销,居民全部分散迁至境内贤村、焦村、大桥、弦瑞等人民公社落户安置。从1959年底新明人民公社湘谭大队率先搬迁,至1983年11月7日整整二十三年,前后共掀起三次移民和迁靠浪潮,拆除民房47842间,动迁9622户,53280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在太平县上上下下全力以赴投入紧张有序的移民、搬迁前期准备工作的热潮之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所有参于陈村水电站勘察设计的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并带走所有图纸,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面临空前的困难时期。1962年5月,陈村水电站工程被调整为停缓建项目,9月,转为地质勘探,修改设计,将原设计坝高150米,降为135米。10月1日将陈村水电站工程项目及施工安排,收归国家水电部直管。
    尽管上层形势发生变化,尽管水库坝高降低15米,但老县城仙源还是在水位以下,迁城的大政方针从上到下没有改变,新城甘棠经过两年的建设,县委、县人委及一些县直机关单位办公用房和宿舍(多是平房)基本建成。1963年12月27日,县委机关(含部办委)迁甘棠新城。在此之前1个多月的11月15日,县人民委员会机关(含科局室)先期迁甘棠。当时机关搬迁远不如今日个人乔迁的派头,动辄几大汽车。那会儿办公用具十分简陋,就是桌椅(板凳)文件橱、档案箱,搬迁时{wy}的运输工具是雇请搬运工用板车拉。笔者当时二十来岁,在县人委办公室工作,曾与年龄相仿的同事参于搬运,仙源至甘棠7公里路程,{yt}两来回,两天就全部完成任务。到这年底,除县委党校等个别单位因故留下外,已罄数尽迁。
    仙源——这座唐朝置县,宋代建城的千年古邑、亭台楼阁、牌坊祠庙不下百十,建国前几乎全毁于兵燹和日机轰炸,一座宋代绍定一年(1228)建的古城墙,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拆毁。现在{wy}存下来的,是城东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的麟凤桥和城南宋代绍兴十三年(1143)始建的永济桥,遥遥相隔,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尚依稀可见这座千年古城昔日的威仪。如今县直机关迁离,政治中心西移,人走城空,当你回头眺望,不免有几分惆怅。
    迁城两年后的1965年底,国家水电部再一次修改坝顶高程为126.3米,正常高水位119米,古镇仙源保住了,但县城已迁,木已成舟,只能作为历史来记载了。
     太平县城(今黄山区)迁至甘棠至今45年了,今日的黄山区已成为国内重点国际旅游城市,展现于世人面前,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仅以此小文来缅想昔日为建设新县城而殚精竭虑,作出重大贡献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



郑重声明:资讯 【太平县城迁址暨库区移民纪实_黄山怪石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