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印刷机械器材品牌(用户)满意度调查报告_足迹_百度空间

       从国际品牌的群雄争霸,到民族品牌的奋起直追,中国印刷机械器材出现了一派品牌角力的景象。品牌作为企业的恒久主题,在当前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的印刷设备器材市场更为业界及企业所xx。首届中国印刷机械器材品牌(用户)满意度调查大型公益活动顺应行业发展需要,对接供需双方的需求,为印刷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证性参考资料。

      首届中国印刷机械器材品牌(用户)满意度调查大型公益活动是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行业网、中国印刷杂志社共同发起,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印刷行业网、《中国印刷》、《中国新闻出版报》、《今日印刷》、《印刷杂志》、慧聪网、必胜网、《印刷质量与标准化》、《广东印刷》、《广东包装》、《印刷世界》等11家业内主流媒体共同协作、参与的。调查活动自2005年8月开始筹备和接受中国境内印刷机械器材企业的自愿报名,并于2006年4月21日举行了首届中国印刷机械器材品牌(用户)满意度调查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调查仪式启动之后,主办单位通过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电信沟通等方式对报名的企业品牌展开大规模调查。

     此次调查活动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用用户xx方式,通过网络调查、杂志夹带调查表、电话调查、展会现场调查等多种方式,依据总体满意度、产品可靠性、服务质量、性能价格比、品牌形象等五项指标进行评比。调查的项目有:胶印、小胶印、凹印、柔印、印后、印前、数码、纸、油墨、版材、耗材、器材配件等十二个项目,基本涵盖到印刷品生产环节所需的设备、器材。

      现在,调查结果终于在业界人士的翘首期盼中水落石出了。31000多份有效反馈的调查表和统计结果给这次大型公益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意料之中的结果是在胶印、印前、数码、版材等领域,国际品牌如海德堡、高宝、爱克发等仍然是众多用户心目中的佼佼者,在印后、纸业等领域国内品牌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意料之外的是国内的某些民族品牌如北人已经具备与国际品牌一争高下的实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印刷机械器材厂商和用户的参与热情也远远超出主办方的预期。国际、国内各大印刷机械器材厂商纷纷报名,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报名时间里,参加报名的厂商就达130多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大厂商对用户的重视;调查仪式启动后,用户积极参与xx,用他们的行动来表达对印刷机械器材厂商的期望,并提出了许多改进的建议。

      这里指的胶印设备主要以多色胶印机为主,包括单张纸胶印机、卷筒纸胶印机等。在胶印机械领域,海德堡、高宝、小森、三菱、秋山等国际xxxx在调查结果排名上遥遥{lx1}。这些国际xxxx以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套色准确、印刷速度快、故障率小、售后服务规范等等特色征服了广大的用户。

      而北人、中景、光华、紫明、昌等民族品牌也风头强劲,令人刮目相看。这也反映了国产的胶印机械近几年来在质量和服务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产胶印机械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厂商的努力和奋斗,自上世纪80年xx始,以北人为首的为数不多的一批印机企业陆续踏上了引资、合作之旅。从引进技术到引进智力,从引进资本到跨国并购,中国印机企业尝试着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比如,在单张纸胶印机方面,北人集国内外专家的技术力量,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开、四开四色胶印机的设计研制;在卷筒纸胶印机方面,2002年北人与美国GI公司合作开发了578规格商业印刷机。上海印包收购秋山国际这一举动更极大地促进了国产胶印机技术水平的提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国际品牌胶印机的本土化生产步伐已势不可挡,这必将给国产胶印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国内企业与国际xxxx竞争的筹码不多,手中能打的牌只有两张:成本优势和在中国市场的位置。而国内企业所缺少的话语权也是由两方面劣势决定的: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化品牌。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是国产胶印机的真正出路。靠引进技术,引进零部件组装,靠与先进产品的嫁接,只能让我们追随在先进水平之后,而无法真正xx潮流。只有拥有和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占领胶印机的xx位置,进一步塑造国际化品牌形象。

     我国小型胶印机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设备技术和工艺大部分从日本引进或者仿造日本技术生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不少企业纷纷进入小型胶印机市场,印机制造业空前发展。据不xx统计,小型胶印机制造企业全国已有80余家,有一定生产规模(年产销量在300台以上)的约占10%。客观地讲,我国从“铅与火”过渡到“光与电”时代,经过了漫长岁月,而小胶印经过短短几年就与国际接轨,部分企业出口额连年上升,并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得到跳跃式的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企业在总体实力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在技术研发力量、综合管理水平、市场营销策略、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小胶印机市场竞争激烈,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品牌产品越来越在市场中得到认可。目前,我国小胶印机已经走出国门,比如营口冠华、威海印机等企业产品销往东南亚等国,威海滨田出口韩国、俄罗斯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小胶印机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说明,国外小胶印机仍大有市场,我国小胶印机企业仍大有前途。

      陕西北人、航天华阳、欣达等品牌的入围,说明国产的凹印机已经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一直以来,进口的凹印设备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2001〜2002年是我国凹印机进口的一个相对高峰期,进口数量比前两年有了较大增加,而且进口设备档次有所提高。据不xx统计,2001〜2002年间我国仅从欧洲进口的凹印生产线就超过20条。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引进凹印生产线420余条,包括印刷、复合、分切和制袋等配套设备。其中,中xx多色凹印机的印刷速度一般在250米/分钟以上。国外制造厂商主要有瑞士的博斯特、法国的小森尚邦和ATN、美国的史蒂文森、意大利的赛鲁迪以及澳大利亚的金印Comprint等。

      我国凹印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我国包装印刷的落后局面,有关部门加大了包装技术发展的力度,使包装印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为凹印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国的凹印工艺比较成熟,设备比较先进,具有一定的规模,其重要性仅次于平版印刷成为第二大印刷方式,在我国印刷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不xx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各种规模的凹印机制造厂家超过50家,我国年生产各种规格的凹印机总量超过500台,产品系列和规格基本配套,产品应用从包装扩展到其他领域。{zg}速度从50〜60米/分钟提高到120〜150米/分钟,再进一步到200米/分钟,目前已达到230〜300米/分钟。有数量可观的凹印机辅助设备和部件(张力控制系统、套准控制系统、ESA、橡胶辊等)厂家,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凹印机功能不断完整,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部分产品接近日本水平。国产的凹印机也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认可,如陕西北人生产的AZJ系列机组式塑料凹版印刷机,占有国内高速xx机市场80%的份额。

     近20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柔性版印刷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之成为效率高、用途广、成本低、在包装印刷业应用广泛的新机型,所用的高新技术基本上与卷筒纸胶印机相同。我国近年来已经能生产中、低档的柔性版印刷机,具有较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稳定提高带后序加工装置的窄幅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大幅度提高国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现在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约为10%),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其他机型和xx柔性版印刷机。

      近年来,我国印后设备的品种发展很快,已经形成印后装订设备、包装印后整饰设备、纸张加工印后设备、表面整饰印后设备等系列产品。除数字化设备、书刊精装联动线等高精尖设备以外,国内已经形成完整的印后设备供应体系。以印后装订设备为例: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国{zd0}的书刊装订设备供应商。北人集团公司已经成功进入该领域,采用自主开发、合资生产、OEM等方式在xx产品——无线胶订联动线、骑马装订联动线、堆积打捆机取得很大进展。深圳精密达已经成为专门生产印后装订设备的专业厂。

在包装印后设备方面,在众多包装印后加工设备品种中,我国模切机产品的技术和产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国内厂家已经制造包括全自动平压模切机在内的商标模切机、不干胶商标模切机、圆压圆模切机、圆压平模切机、平压模切机(老虎嘴模切机)等产品。近年来,有的印后设备生产厂商已经可以制造联动线上的模切单元,如柔性版印刷机、凹版印刷机、不干胶印刷机、瓦楞纸印刷开槽机等。制造全自动和半自动模切机的企业已经超过20家,如北人集团、唐山玉印、青岛美光等。

       唐山玉印机械有限公司为中国机械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始建于1958年,1978年转产印刷包装设备,主导产品现已初步形成自动模切压痕机、自动烫金模切机、自动排废模切机、全息防伪烫金机、自动高速糊盒机、自动印刷覆合机和模切制版设备等七大系列30多个品种。1997年,企业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产品认证。2001年4月,主导产品通过欧盟机电产品“CE”安全标识认证。“玉印”产品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xx产品、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华夏精品和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等二十几项省部级以上称号及奖励,公司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技术创新工程示范企业”。目前,“玉印”系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约60%以上的份额,而且还销往美、日、英、法、德、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玉印”品牌凭借性能质量优异、操作安全简便和速度快、精度高、噪音低等显著的竞争优势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北人集团在“向印前、印后发展,打造印刷产业链”战略方针指导下,在印后产品上成功地实现了“零”的突破。自2002年1月起,北人与日本xx的印后加工企业TSK采取OEM合作推出的高效、高质量胶订联动线,骑马订联动线在国内印后市场引起了轰动,创造了两年销售40余条,销售额达到1个多亿的良好成绩。随后北人又推出了: TSK全电脑高速胶订联动线、JBB50-10椭圆式胶订包本机和PJLX450胶订联动线、ZYH760新型折页机、MP1050自动平压模切机等一系列印后产品。北人印后产品在品种、系列和质量上进一步提升,北人正向印后产品的新高度稳健迈进。

       数字化设备主要是CTP制版及相关设备,计算机直接制版机(CTP)国内虽然已研制出样机,进入试用阶段,其性能(主要是速度、分辨力、自动化程度、成像方式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性能、质量还有待于时间考验。CTP设备已经在发达国家迅速推广,如美国的大型印刷企业中,已经有一半以上在使用CTP制版设备,而我国只有不到20台的进口CTP机。与其相关的xx数字照相机、数字打样机全部依靠进口。

       与硬件配套的软件差距很大。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仅印前工艺数字化,而且整个印刷工艺要数字化。目前,除光栅图像处理器(RIP)技术、汉字字库和少量应用软件由我国自行开发外,许多应用软件需要进口。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CIP3、CIP4组织及其PPF、JDF文件和PDF文件等各种通用软件和网络服务器及接口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数字化工作流程系统软件的研究进程,将直接影响印刷及设备的发展。

        从入围的品牌来看,除了方正印捷以外,其他的全是外来品牌,国内的用户对国际品牌的认可度相对要高一些,这跟数码印刷应用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在欧美国家,数码印刷发展相当快,只2000年,数码印刷服务就已经占到美国整个彩印活件的54%。相比之下,中国的数码印刷在经历初期的热潮之后,一直被业界置于冷处理的状态之下,仅从2003年开始,才又有了渐热的趋势。正因为如此,国内企业对于数码印刷设备研发的热情和力度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要低许多。国际上数码印刷机技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但都已经基本成熟,产品已经批量供应市场。而我国的数字印刷机研发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单位在进行。

       不过,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印刷、短版印刷等需求的增加,数码印刷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从最近几年我国数码印刷机的装机量变化中可见一斑。据统计,2002年我国数码印刷机总装机量大约是317台,到200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743台,增长率达134%,至2004年上半年,增长率已突破170%。从印机类别来看,虽然中国快印行业已经发展多年,但现在市场上应用更多的主要是高速的数码打印机(包括数码复印机)。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上海和北京,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身属于服务业的数码印刷消费市场在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大型企业、各类型的会展和国家机关等。而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经济高度发展,产业类型多样且发展迅速,这一切形成了对数码印刷消费的大量需求。

从整体上来说,数码印刷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成熟。随着各开发商的设备对于印刷材料和油墨的适应种类和适应能力的进一步增加,这种印刷技术会在除纸张以外的图文记录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许多投资商仍然在观望,中国的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成熟。当前在国内,能让行业人士看到数码印刷带来的更大收益的例子也很鲜见。与之相比,在印刷之外的行业,例如房地产行业、摄影行业、广告行业、企业机关内的文印领域,却更容易体会到数码印刷独特的魅力。

       目前,金光纸业在中国拥有17家全资或控股的浆纸企业及20余家林场,总资产约560亿元人民币,年加工生产能力约500万吨,2005年在华销售额超过168亿元人民币。其中,金东纸业是中国{zd0}的造纸企业,也是世界上{zd0}的单一铜版纸生产企业;宁波中华是中国{zd0}的工业用纸企业;金华盛是中国{zd0}的无碳复写纸企业;金红叶是中国乃至亚洲{zd0}的生活用纸企业;海南金海是中国{zd0}的制浆企业;亚龙是中国{zd0}的纸制品加工企业。冠豪高新是我国特种纸行业的xxxx,是我国xx大规模生产热敏传真纸的专业公司,也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模较大、设备及工艺{zxj}的无碳复写纸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热敏传真纸在行业内属于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并打破了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直接替代进口同类产品。苏州紫兴纸业有限公司(Stora Enso Suzhou Paper Co., Ltd.)由世界财富500强之一、欧洲{zd0}的林纸业集团斯道拉恩索(STORA ENSO)控股投资的xx文化用纸生产企业,也是国内投资、生产时间最早的xx文化用纸生产企业。紫兴生产的xx美术铜版纸是以进口木浆为原料生产的优质原纸,采用先进的涂布工艺及稳定优良的涂料配方,加上全过程电脑程序控制而生产制造出来的,其被广泛认同为{zj0}的进口替代产品。

      在调查的过程中,用户普遍反映国产纸和纸板的质量,尤其新闻出版印刷用纸的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国产纸和纸板在确保质量水平和质量稳定性的基础上,其优良的xxx,给印刷业的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等各个领域以巨人吸引力,这使得我国印刷业印刷用纸国产化率明显提高。报纸是出版数量很大、时效性很强的出版物,当前人民日报印刷厂承印的各种报纸,用纸国产化率已达到90%,而且异型开度和带色新闻纸用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市场上色彩绚丽斑斓的期刑杂志、图书报纸、台历挂历、书籍插图、商品广告、超市海报和精美画册等xx印刷品在市场上的大量涌现,应归功于国产铜版纸的成长与进步。国产铜版纸产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改善,档次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扩大。据了解,印刷厂已对国产铜版纸能够“全盘接受,基本满意”。目前国内铜版纸印刷的用纸国产化率亦已超过80%。当前,国产纸和纸板已经占住国内市场。
据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油墨分会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油墨总生产量为29.7万吨,同比增长10.0%。近年来,我国油墨工业总产量连年持续稳定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一些大型油墨生产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效装备,不断扩建项目,不断整合产业结构,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加大科研开发力度,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从而增加了生产能力,扩大了产量,提高了质量,增加了品种,提高了档次,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像天津东洋、杭州杭华等这些大型骨干企业已经走在行业的前头。
不过就目前油墨行业的产品结构而言,绝大多数企业还是经营单一的印刷油墨产品,仅为印刷行业服务,直接受印刷工业景气度的约束。就中国油墨生产能力而言,目前已是供大于求。但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预期,油墨工业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中国油墨企业就体制而言呈现着复杂的格局,跨国企业、合资企业、国企及私企并存,他们的产品质量、研发能力、生产效率、资本收益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存在巨大的差异,适应着中国印刷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天津东洋油墨有限公司为中日合资企业,早在我国入世前的1993年,由天津油墨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东洋油墨株式会社合资兴办的。东洋油墨公司引进世界{yl}的瑞士布勒油墨生产设备,采用世界先进水平管道输墨、自动投料和装墨自动计量系统的胶印油墨湿法工艺生产线。其颜料生产采用日本东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流程,构成了适用于各类xx胶印油墨、溶剂油墨和水性油墨的颜料生产体系。东洋油墨公司已成为我国油墨业年产销量居榜首、综合配套能力{lx1}和资产最雄厚的油墨制造商。其年综合生产能力,油墨已达25000多吨,xx有机颜料2000多吨。其产品xxxxx,广泛应用于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品印刷等各个领域。

        天津天女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天津油墨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天津市合成洗涤剂厂,整合两个企业优势资源组建的股份制企业。主要经营范围:涂料及颜料、油脂、合成洗涤剂及有机化工原料等。天津天女化工集团主导产品“天女”牌油墨、“黎明”牌叔胺行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天女”牌油墨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女化工集团是中国油墨行业首批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2003年又顺利通过2000版转版认证(含叔胺产品)。公司拥有天津市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具有较强的研制开发能力。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多项军工配套产品的研制任务,得到广大用户的首肯。

       日本谷口油墨制造株式会社创立于1914年,是专业生产各种xx印刷油墨、印刷辅助材料和电脑自动配色软硬件系统和设备的公司。日本谷口油墨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谷口油墨公司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与北京金泰维科贸有限公司合资创办北京谷口油墨有限公司。从2000年至2003年,日本谷口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有TG-2001、NEW TG-2000和TG3000三套油墨,2004年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日本谷口油墨公司在TG系列油墨的基础上,经过技术更新、提高,开发出了新一代油墨系列产品。目前在中国销售的新型油墨有:G-300/G-700高级大豆油环保油墨、G-800高级平版胶印环保油墨、Hi-max 高级平版胶印油墨、新xx(New Crown)经济型高级平版胶印油墨、UV油墨和无水油墨。谷口四色平版胶印油墨具有色彩鲜艳、高亮光、不结皮、干燥快的鲜明特点,被中国的许多用户所认同。专色油墨也是谷口油墨的强项,拥有油性油墨和UV油墨的电脑自动配色软硬件系统。

       阿合斯印刷科技(原名阿诺依印刷油墨)是全球第二大印刷油墨企业——美国富林特集团属下专业生产窄幅卷筒印刷油墨的企业,产品包括:柔性版水性油墨、柔性版UV油墨、UV凸版油墨、UV轮转胶印油墨和UV轮转丝印油墨等,其油墨技术和市场占有率{sjlx}。阿合斯印刷科技在中国的上海和广州设有工厂,以柔性版印刷油墨和标签印刷油墨为核心业务。在窄幅应用领域,阿合斯印刷科技在全球一直保持着市场{ldz}的地位,这和阿合斯一直注重产品与服务密切相关。阿合斯不断地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市场研发,推出合适的产品。根据目前包装市场的需求,阿合斯新推出了Flexocure XS系列的针对收缩薄膜印刷的UV柔性版油墨,具有极其优异的柔韧性,收缩率可以达到70%仍不会破坏图像,并且它是一种环保型的油墨,满足了目前市场上的对环保型收缩薄膜油墨需求的空缺。对一些通用的产品,阿合斯也一直根据市场的反应进行不断的改进。另外,阿合斯印刷科技有一支非常专业、敬业的团队,以客户为先,无论是站在{dy}线的销售市场人员,还是作为后勤后方的生产技术人员,或是财务行政人员,部门之间工作配合默契,这是提供优质的、让客户满意的服务的保证。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PS版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至2003年,国产PS版生产和销售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5%,呈现出产销两旺、出口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中型以上以卷筒线为主的PS版生产企业已经接近40家,卷筒式PS版生产线有55条左右。我国PS版生产企业中,年产量超过千万平方米的厂家已达到4家,这4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2.9%,销售量也占全国总销售量的53.9%。

      再加上,近年来柯达、富士、爱克发三家公司在我国的版材业投资不断增加。如爱克发1995年与无锡阿尔梅感光化学公司建立合资企业,1997年在上海建立上海爱克发感光器材有限公司,2003年又在无锡建立了制版厂。富士于2000年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合资成立富士星光有限公司,成功推出高质量PS版和紫激光CTP版材;2005年富士又决定在中国苏州投资设立富士胶片印版(苏州)有限公司,据称新厂的投机总额为4400万美元,CTP的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800万平方米,预计于2007年3月投入正式运营。2003年柯达保丽光在天津建立版材厂,通过裁切加工生产CTP热敏版材供应市场;2005年9月,柯达公司宣布将在厦门成立柯达(中国)图文影像有限公司,并投资1亿美元建立CTP版材厂,并计划将天津厂纳入厦门厂的总体发展中。可以说,三大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大力投资,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版材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2006年,随着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的不断上涨,各大印版制造商纷纷提高了自己产品的价格。2006年2月23日,41家版材厂商在河北涿州签定了“2006年全国PS版生产厂座谈会纪要”,纪要提到“从3月1日开始,各企业PS版销售价格在现有基础上原则上涨价3元/平方米以上,在此基础上采取优质优价,企业自主确定。” 富士星光的版材已经开始涨价,涨价给富士星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过富士星光的许多大客户表示还是会继续选用富士星光的生产的PS版,因为富士星光的产品的稳定性比较高。

        国内印刷耗材市场的发展与国内印刷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很好满足印刷行业发展的市场需要。不过幸运的是,国内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加大力度研发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如中科爱比西,从最早的中科院感光研究所实验中心到现在的北京中科爱比西发展有限公司,其间经历了机构改革、体制变更,爱比西一直在印刷耗材的领域中潜心钻研。爱比西公司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转化模式,把一项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了国产印刷耗材的科技含量,使中国印刷行业追赶世界从口号变成了事实。2004年3月,北京中科爱比西发展有限公司在经过数百次的艰苦实验后,所生产的两款耗材通过了国际xx机构——德国FOGRA印刷研究协会的认证。其中,PR-8103浓缩润版液实验标准由FOGRA和海德堡、曼罗兰及高宝共同制定;XS-303清洗剂的认证实验是根据曼罗兰的规范评价标准进行的,该产品已被推荐到曼罗兰的清洗剂产品目录中。根据国际惯例,在xx印刷机上使用的耗材都必须经过国际xx部门的质量认证,上述两项产品在我国同类产品中首次通过国际认证,填补了我国在印刷耗材领域xx产品的空白,也打破了“中国印刷耗材无精品”的结论,业内人士为之欢欣鼓舞。

近几年来,国内的器材配件生产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如河北的银星品牌。生产“银星”牌胶辊的河北冀州市春风银星胶辊有限公司始建于1979年,是目前全国{zd0}的专业化胶辊生产基地和科研开发基地。“银星”牌胶辊主要有印刷、办公设备、工业用辊三大系列1万多种规格,年生产能力10亿cm3。多年来,公司产品为国内许多xx机械厂家进行胶辊配套,并直接或间接出口到日本、英国、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巨大的印刷器材配件市场也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上xx的器材配件生产厂商前来中国投产,如德国博星。德国博星集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事印刷专业胶辊生产已有130年历史,长期为海德堡等多家国际xx品牌印刷机配套。德国博星集团自1998年在中国陆续设立分支机构:销售子公司——博星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销售子公司——博爵国际贸易(广州)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博星印刷器材(苏州)有限公司,每个公司在各地还设有办事处。博星拥有70%以上的原装胶辊市场份额,是世界知名的印刷机生产商原装胶辊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海德堡、罗兰、高宝等。目前向中国提供的印刷辊筒xx按照OEM标准在欧洲生产,是目前国际上印刷胶辊的{zg}标准。博星印刷器材(苏州)有限公司是博星集团在亚洲建立的第二个也是{zd0}的胶辊生产厂,是博星集团在加盟中国胶辊制造业,实现本土化生产,满足中国印刷用户需求做出的又一战略选择


郑重声明:资讯 【首届中国印刷机械器材品牌(用户)满意度调查报告_足迹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