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各地中国人的性格(八)
与沿海其他省份的人相比,浙江人能吃苦;与内地人相比,浙江人很灵活。浙江人的创新能力和吃苦精神是外地人都十分佩服的。不仅如此,浙江人还胆子大,敢闯敢干,只要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他们都敢去做,这种观念就是勇于创业。
在很多浙江人口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使一位北方的大学生很受启发,而对于浙江人来说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
1983年,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学生让校门口一位18岁的浙江姑娘补鞋子。大学生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中学毕业干这个,不怕人家看不起吗?"姑娘也以同样的口吻反唇相讥:"你穿双破鞋就被人瞧得起吗?"大学生又问:"你补鞋补到什么时候?"姑娘回答:"补到人打赤脚的时候。"大学生又问:"那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姑娘一本正经地答道:"想开一家小店,自己当老板。"大学生感到不可思议:"好大的口气,你有资金吗?"姑娘似乎对这个书呆子有些不耐烦:"你没看见,我这不是正在攒钱吗?"
浙江人的个性在这个补鞋姑娘的身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总结浙江人的精神时,总是说他们"特别能创业"。这是一种务实的睿智,浙江人的聪明在于当某些人还在顾及自己的面子犹豫不决时,他们已从这些人的口袋里赚取了大把的钱。浙江人的性格糅合了南方人的细腻和北方人的豪爽,他们的品质最适宜经商。
浙江人有着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只要能过上好日子,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他们讲求实效,不尚空谈,踏实苦干,只做不说。面对指责,不屑于争论;面对成绩,也不愿炫耀。自强,是很多浙江人在艰苦情况下仍然奋斗不息的精神写照;务实,则在不少大老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创业之初,他们可以擦皮鞋、卖快餐,做许多人不屑于做的小事。
浙江人的群体性格呈现出一个有趣而鲜明的对比:女子多以大刺刺的野性活泼见长,男子则以文绉绉的风雅内敛闻名,正应合了"阴阳互补"的天意。从美学的角度讲,女子多些豪爽之气,会更添几分妩媚,男士多些玲珑精致,则会变得更加俊美。这个特点在浙江人的群体性格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显出别样的文化张力。
许多年以后,一个同样性格的女人曾经用头撞击雷峰塔,为白娘子叫屈,为自己鸣不平,她就是鉴湖女侠秋瑾。她是一个更不讲规矩的女子。不但不恪守"妇道"、相夫教子,而且以国事、天下事为己任,还跟着一大帮热血男子跑到日本留学。这还不算,她还着男装,佩短剑,与革命党人称兄道弟,把酒阔论时事。后来,她加入同盟会,回国创办大通学堂,并秘密筹备起义,不料事泄被捕,英勇就义。虽然她最终与白娘子一样,被镇压了,但她并不后悔。当她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时,也许想起了计较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己,想起被孙子痛打的阿Q,想起假洋鬼子,想起那些兴奋围观"女革命党人"的麻木看客,她也肯定想到了那个要用鲜血来惊醒世人的谭嗣同。现在,她要做同样的事,怕是不怕的,恨也没用,愁的只是这些看客到底需要多少鲜血才能被惊醒。她只是坚信她的血是必须流的,于是她走得那么平静、从容。
白娘子为"小家"而反抗,秋瑾为"大家"而流血,在她们单薄的香肩上,自愿承担的却是"家、国"两副沉甸甸的重担。她们敢与男人比肩,敢与英雄竞争,却从不失女子纯真本色。她们不张扬,不邀功,只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完成必须担负的使命,至于是非成败,则留给后人评说。白娘子如是,秋瑾如是,小凤仙也如是。
小凤仙在近代很有名气,源于她与蔡锷将军间的一段"知音"xx。这位姑娘是钱塘人氏,因父亲被不义朋友拖累,倾家荡产,无奈做了xx。然而,虽身在青楼,却洁身自好,极不守"规矩"。她对那些有钱有权的老爷们,常常是冷眼相待,率性而为,懒得求媚取宠。直至她碰到蔡锷,凭着天生慧眼,一下子便认定这是一个非常人物。一曲高山流水,一番慷慨陈词,使得将军不得不刮目相看,而后相识相知相爱,自在情理之中。她美丽、痴情,而且大义、大气。她知道爱人外似欢娱,却是内怀郁结,他的志趣不应该,也不可能消磨在花天酒地。于是她忍辱负重,巧演"苦肉计",妙施"障眼法",先智救家眷回粤,后亲护将军离京,使英雄终于摆脱困顿,再度雄起。然而"天不助英雄",将军过度操劳,不幸早逝。小凤仙悲伤欲绝,亲书挽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又书: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提起诗名,不能不提苏小小。她的名气之大,大得墓前要建"慕才亭",以供往来不绝的名士才子凭吊。她的名气之重,重得千百年后,竟有同乡诗人以与她攀亲为荣。诗人袁枚就曾镌一小章:"钱塘苏小小是乡亲。"按道理,浙江历代不缺名士高人,若是攀亲,不难找出更有重量级的人物来。而这位诗人却执拗得可爱,独以她为荣,这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众所周知,她只是一名xx,而且也没有留下多少诗稿,但是历来文人却独独偏爱她,有关她的诗篇也是举不胜举。如"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或"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或"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等等。
当年的苏小小,很漂亮,很纯情。她曾写过一首很有名的《同心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把年轻人初次相会的情节描述得清新而又美妙。据说她还很慷慨,很大方,曾在西湖岸边偶遇一个落魂书生,即赠银百两,助他上京赶考。她也很超然,很潇脱,因为重病,二十岁出头就香消玉殒了,但据说她对死看得很淡,并庆幸在最灿烂的季节随风而逝,风骨里的超然飘逸构成她独立而唯美的人格,这是她{zd0}的特点,也是最吸引人之处。
江南文化的发达,无不与南宋迁都临安(杭州)有关。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必然刺激了当地文化的整合与发达。南人本就才思细密,敏感多情,再加上君王的个人偏好,一时间,纤巧冶艳的软语艳词以"流行文化"的态势铺天盖地、汹涌而来。当文化的风向标已经彻底倒向婉约一边,诗曲艳丽,重视格律,也就成了地域文化的{zd0}特色。如乌程人张先的"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永康人陈亮的"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会稽人王沂孙的"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音律优美,格调清新,无不纤巧得可爱,艳丽得动人。
与越女的慷慨激昂、文士的风流俊逸相比,浙江男子在性情上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敏思、隐忍和练达。他们往往思考得更深远,行动起来更讲实效。如鲁迅先生一辈子都在战斗,用牙用笔。先生骨子里也是激烈的,但他的表达却是坚韧而圆通的。先生不喜欢,也不赞成做无谓的牺牲。他"逃"来"躲"去,不是害怕,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更长久地战斗下去。当年,先生的同乡秋瑾女士从容面对死亡,需要莫大的勇气,而面对惨淡的人生、黑暗的现实,孤独地与荒唐、愚昧、邪恶打斗较量,则需要更大的勇气、耐心与智慧。
绍兴城还走出一位近代文化界里最有影响的人物,这就是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实干家,他知道,中国文化界的事,争论固然是有益的,但他更愿意在自由、开放、民主的前提下,让大家有话好好说。于是,在他的努力下,一个中国{zh0}的大学诞生了,一个先进的思想库建立了,一块自由的先锋文化阵地开辟了。当年的北京大学里,既有长袍马褂的遗老教授,也有西装革履的留洋博士,长衫、辫子、洋装、手杖构成一道绝妙的人文风景。
2 . 杭州人的性格
杭州"世风温和",是文明之邦。杭州人文雅,鄙视粗野,杭州人无法忍受别人指着脊梁骨骂人,他们总是心平气和。如果有问题,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绝不会"小人动手"。因此,在善于经商的浙江人里面,杭州人没法起代表作用,尽管杭州是"浙江首都",但是,从某种意义讲,杭州人却不像善商的浙江人。
杭州人不愿外出,凡在外地谋生的杭州人,被"xx"的杭州人所蔑视。因为在杭州人眼里,没有比杭州更好的地方了。事实上,杭州人是宁愿当清洁工,也不愿背井离乡的。和上海人的"恋沪癖"相似,杭州人有很深的"恋杭癖"。上海人自视甚高,但是杭州人的自豪感甚至超过上海人,杭州人从来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哪个地方{zh0}?"因为答案对他们是不言自明的:{dy},西湖风景,举世闻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二,杭州曾作为南宋首都,广阔的江南没有一个城市有此殊荣。杭州人脑子里总还隐留着皇城中天子脚下的自负感。
长此以往,杭州人由于盘踞于祖先的荣耀和历史遗产上,被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封闭并围困,年复一年地陶醉于一潭死水之中,逐渐趋向保守、封闭、夜郎自大。杭州人和敢于开拓冒险的宁波人、温州人相比,简直不像一个地域上的人。
因为太爱面子,不少杭州商人凡有碍面子的事不去做。他们做生意多是些体面的行当,开厂办公司会干,如果去摆个地摊之类,就是打死也不会去。因为面子心太强,所以杭州商人做生意,绝不会赤裸裸地大谈金钱,尽管其心里多么渴望钱财。他们总会给"挣钱"披上一层动人的外衣,好像并不需要钱,仅仅是为了做某件光彩的事。
在杭州人眼里,做官很风光,因此杭州生意人也多和做官的联系起来。在做生意时,商人们以结识官员为荣,爱走上层路线,爱打权力牌,在赚了大钱之后往往思考的不是如何在商界发展,而是一门心思往政界挤。
胡雪岩深知中国封建社会"官"对于商业的重要意义,胸怀大志的他不惜以自己失业为代价,冒险挪用钱庄500两银子资助一位穷困潦倒的庸吏王有龄升了官,由此与之成为莫逆之交。后来王有龄官运亨通,权势日隆,胡雪岩便利用王的权势,开设私营的"阜康钱庄",从此以金融业为中心,周旋于官府、帮会和洋商买办之间,极尽投靠、勾结、拉拢、网络和收买之能事,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并利用这个关系网大肆进行各种合法的、非法的经济活动。短短10年,家财暴增至亿万,富可敌国。发达后,胡雪岩捐官至二品,顶戴花翎,人称"红顶商人"。
胡雪岩的经商之道是机智的人际关系之道,他八面玲珑,投其所好,处世之术使其在理性淡薄的旧中国官场上大行其道。而今胡雪岩不在了,但从今天的杭州商人身上仍可看到擅长交际的传统。
3 . 温州人的性格--东方犹太人
温州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自古温州人便以外出经商为荣,而且他们外出绝无漂泊之感。他们走南闯北,绝不是迫于生计或为挣钱娶妻生子,而是创业。相反,若是哪个小伙子长年厮守家庭,便会被视为窝囊、没出息,这一点与宁波人非常相似。
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温州商人更是遍布中国乃至世界,而且越来越由行商推销变为坐商,由游击方式转向坐庄赚钱,形成了"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开拓市场"的概念。甚至有人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温州人"。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
如今,中国的角角落落都活跃着一群群浪迹天涯、不辞劳苦、精明肯干的温州人。最初他们十分不起眼,人们只是从修鞋、小发廊、小商贩中得知和认识他们的。温州人除了江南人那般瘦小、灵秀外,就是默默地干活,做生意,他们与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贩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慢慢地,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越来越多,各种温州产品、包装、标牌、证书、徽章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渐渐地,人们对温州人由漠视不屑到兴趣十足、惊奇钦羡,再到仔细探究:"温州人咋的啦?这么多,这么会赚钱。"
温州人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温州人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温州人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骛远,从不好大喜功。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不是探究失败原因,而只是一味抱怨天不助我。
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温州人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温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国。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是从小处着手,逐渐地去填补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
温州人是有眼光的,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zh1}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入房地产、金融业,于是温州人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温州人最善于推销,温州人"脸皮厚",他们不怕碰壁,也不怕别人不给好脸色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你怎么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把他们的产品送到全国各地,也把全国各地的人吸引到温州来。
温州人还大胆地杀向了海外。美国、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都有温州商人。在巴黎的13区和14区住的都是温州人,听到的都是温州方言,甚至xx也得说温州话。
因此,正是温州人"四处出击,八面埋伏"的方式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精神,活跃了各地的市场,使之成为"东方起动点"。
宁波人没有杭州人那么多的家园意识。"航海梯山,视若户庭",宁波人是以四海为家的,冒险犯难,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料,有着坚毅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他们耻于安守家业,宁愿背井离乡到外面的世界拼搏创业,也不愿守着狭小舒适的家园而碌碌无为。宁波人也没有北方人那种守成享福思想,他们有了钱便立即投入到更大的事业,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硬是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开拓出一片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其中不少人成为当地工商界或金融界的巨子。
香港是海外宁波商人的活动基地。香港的两位"世界船王"是宁波人:已故"世界船王"董浩云,是董氏航运集团的创办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另一位"世界船王"包玉刚,则创办了香港xx财团之一。东南亚各国也是海外宁波商人的活动区域。分布于海外各地的宁波人始终保持经商传统。老一辈宁波商人的后代又成为新一代的商人,在海外商界形成"宁波风"。
除了四海为家、冒险犯难外,宁波商人的商业资本出路也充分体现了其开拓冒险的精神。他们有了一定资本后,不是买田置地或存放到银行以求保险,而是把商业资本利润投资于产业,把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起来,能够把握高风险与高收益的机会。他们之中也有败走麦城的,但成功者却是多数。宁波人是敢于{dy}个"吃螃蟹"的。
宁波人经商的习俗形成了今天宁波商人头脑灵活、长于思考、善于经营、富于机变的性格,这是宁波商人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及时调整经营方针,善于捕捉商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是优秀的现代商人品质。
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航运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之时,他却做出惊人的决定:卖掉所有船只。因为他预感到两伊战争对石油产量的影响必将殃及油船运输,因此,他及时抽出资金,投资香港地下铁路和隧道,出任隧道公司主席。而后,又投资由英国人控制的香港{zd0}的国泰航空公司,出任董事长。居安思危,在兴盛中看到潜伏的危机,随机应变,"世界船王"终于又胜利了。
宁波商人正是凭着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审时度势、灵活善变的本领,才成为商界的"常青树"。宁波商人的这种品质,xx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优秀商人相媲美。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