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渐失现象须更多关注_采访人_新浪博客

                           乡村文化渐失现象须更多关注

                              周志鹏

     2月5日,本报《读者视点》刊登的“春节企盼乡村文化火起来”一文,提出了当前乡村文化渐失的一些现象和原因,很有见地。然而,我觉言犹未尽,笔者认为:当文化在城市根深叶茂,丰富多样时,各级及有关部门应更多关注文化在乡村渐失问题,应挖掘找回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探索农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艺形式使乡村文化大餐在新农村建设中愉悦广袤的农村大地。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乡村文化正在悄悄离我们远去。那么,如何留住当下渐渐遗失的乡村文化资源呢?须各级及有关部门应更多关注文化在乡村渐失问题,应挖掘找回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探索农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艺形式使乡村文化大餐在新农村建设中愉悦广袤的农村大地)。

    一方面是乡村文化冷清凋落,缺乏催进气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及七十年代,农村的文艺演出活动很火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激励了几代人。然而,近几年来,因种种原因村庄里的鼓不响了,锣不敲了,红火不闹了。而城里的戏剧团、电影队也很少下乡了,政府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毕竟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这是乡村文化之忧。当下,强调和谐社会建设,那么,乡村不应是一块被忽视的地方,它急需文化的滋润,而文化的滋润不能单靠农民自身。无疑,没有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消费,同样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来提升品位。

    另一方面是乡村民间文化面临着失传危险。随着电影、电视、VCD、DVD、卡拉OK、电子游戏等大量进入乡村,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中,诸多民间文化传统没有了市场,诸多民间艺术后继无人,一些承载着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戏、木版年画、龙舟鼓、剪纸、藏族的藏戏等,都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各地民间的刺绣、泥塑、面塑、烙画、年画、民歌、书画、曲艺、民间文学等也都不同程度陷入困境。甚至有的民间艺术已经濒危或正在消亡。

    再一方面就是乡村宗族文化、迷信文化泛滥。在城市化进程中,诸多地方乡村文化建设处于自由无序状态,乡民们的文化水准日益下降,乡村文化生活日趋单调,乡村宗族文化日益复萌:重续宗族族谱、维修重建宗祠、成立宗族组织、颁布宗族族规、开展联宗祭祖等。在宗族文化的复萌中,封建迷信也日益抬头,建寺庙、设神坛,看风水、测命运、信巫师、跳大神,严重影响了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一些“不良文化”在农村存在一定市场。个别乡村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严重,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近年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又有所抬头,许多农民认为在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xx、输赢几个小钱消遣时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农闲时节,xx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原因追析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所谓乡村文化,从广义上是指农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交际等方面的精神食粮。然而,细细分析造成现在“乡村文化”弱化和渐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现象上看,农村人员大量外出,院落空无荒芜,整个村落,听不到大人的吆喝,更难听到小孩的欢笑,像一个沉寂的世界。虽然现在农村实行了村村通,大部分村都有电视可看,但那些以娱乐都市人为主体的娱乐快餐,很难解乡亲们的文化之渴!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一种无法自我参与的文化消费。更何况,如此单调的文化消费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吗?

    其次从本质上看,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白天只能听听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夜晚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电视里陌生的消闲娱乐节目。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这不是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

    再次从政策上看,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体制、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离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一些领导干部或以忙于经济建设或以没经费为由,忽视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少乡镇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农村文化建设根本不重要,投入严重减少了,导致相当部分的乡镇常年没有或很少有文化活动经费。而且乡镇体制改革后,取消了编制和财政供养,乡村文化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文化设备简陋,人员走失严重,无法起到辅导、娱乐和活动中心的作用。

   第四从队伍上看,农村文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文化专干,改为兼职。造成闲时难得有人问,忙时无人管的局面。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下岗改行,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思考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学者卡·波兰尼说过,一种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灾难,“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说这段话,也许言之太重,但却深刻说明了乡村社会“被嵌入”工业化、市场化的轨道后,缺少文化支撑、文化归属。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思考:

   一是把乡村文化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中,统筹规划。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它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中,纳入“文化强国”建设之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级政府首先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不可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以牺牲生态环境、社会公正、文化资源、农民权益、公共卫生等换取虚假的繁荣。其次要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刚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些承诺也是对建立统一的、连贯的城乡文化的承诺。农村当下的所有改革,都应该是在完善某种“公平”的制度水平的“结构”,让农民更多地得到“秩序中”的公共产品的资源,让农民更大程度地走出以往某种不尽合理的“制度结构”。  

    二是完善经费投入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文化繁荣机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要求“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及对文化事业“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制度”等,我们应该一方面对现有文化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好;另一方面,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向新阶段,也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因此,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要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同时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文化下乡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城乡交流和挖掘利用当地民间文艺资源两个方面。对文化干部实施“以钱养事”,既可体现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又可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切不可“退出财政供养序列,取消干部编制”,这种做法“断了他们的后路”,使他们不能安心搞好文化工作。

    三是因地制宜组织文化活动,积极抢救发展民间文化。乡村不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空白点,各乡各村的基层组织应该努力提倡精神文明,积极规划乡村的文化建设,严禁不良文化流入乡村。乡村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地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尽可能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在评比文明乡文明村的活动中,推广文明乡文明村的做法和经验。县乡一级政府部门应组织有益的文化竞赛活动,诸如歌咏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秧歌舞比赛、诗歌创作竞赛、地方戏曲表演赛、演讲比赛等,发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乡民们的业余生活。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地方政府必须组织人员调查乡村民间文化的现状,并与当地文化馆及有关专业人员一起,尽可能地发掘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利用摄影、录音、笔录、出版等手段尽可能整理保存民间艺术,改变由家族世代相传与原始口传手授的方式,扩大传授范围和改进传授方法,鼓励民间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应努力营造民间文化的市场,积极扶植民间艺术的开掘和发展,在保留原有本色特征的前提下推陈出新,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民间艺术新的适合现代口味的表现形式。
     四是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滋生。各级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倡导健康的文明新风,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宰乡村。农村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不朽文化,像古民居群、庙宇宗祠、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故事传说,以及历代名人的足迹履痕、恬静的田园风光、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等,是一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都市里无可比拟的景观。只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引导民资民力参与建设,优化配置,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农村文化市场,这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规定:防范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等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因此,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有益部分中,疏导宗族文化中对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中不利的部分。在乡村中大力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是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前提,制止建寺庙、设神坛等迷信行为,打击巫婆跳神、神棍占卜、仙姑治病等迷信活动,惩处群众性封建迷信活动的组织者,注重向乡村中小学生宣传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提倡移风易俗摆脱陋俗。
    关于文艺,古人有“补察时政”之说,过去我们有“干预生活”之说,这些观念也许不应该都忘得干净!
“乡村文化”说到底,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流传下来的文化积淀,或一种精神,有宗教、旅游、名胜、戏曲等等,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也是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它宛如植根于村寨深厚人文土壤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其所蓄含的现实及深远意义寄寓悠长。孔夫子的儒家文化,教育了多少代人,现推崇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子《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战胜困难;战争年代的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建设年代的“红旗渠”精神,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奋仆前行。xx的旅游胜地长城和五岳,曾吸引了无数世人倾畅一游;从山沟里走出的豫剧《朝阳沟》,不知激起了多少涔涔青年为山区建设扎根。还有我国对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对稳定社会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乡村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金钱难以衡量的财富。

    搁笔静思,希望各级及有关部门在重视城市文化的同时,切勿小觑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掘、弘扬和保护。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得就是这个理。

通联 河北省成安县北乡义乡党委 周志鹏

邮编 056700 邮箱

手机 13703107662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乡村文化渐失现象须更多关注_采访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