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
卢思源 吴启金
总的说来,当前高等院校的翻译教学和口、笔译的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是跟不上我国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在不少方面,很有改革的必要。时至今日,创办翻译系的高校依然是屈指可数。一方面是国家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是只有一两所高校设置翻译专业,此种现象令人费解。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和现状,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如何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我们认为,目前在我国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中,有不少的大学生和青年翻译人员尚未树立一个正确的翻译观,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1. 划一性
所谓“划一性”,指的是我国翻译的语言学派与文艺学派在近20年来一直长期争论不休,各不相让。前者认为翻译是科学,后者认为翻译是艺术,他们都认为,翻译不可能是两者的统一。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从某种角度看,都言之有理,但又都有偏向极端的倾向。笔者认为:“翻译既是一门课时,也是一门艺术。”
2. 片面性
近50年来,语言学派力图把现代语言学的成果运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上来,他们受西方语言学家的影响,进行翻译研究时做大量的语言分析、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翻译学科的建设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意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3. 非国际性
所谓“非国际性”指的是,当前我国出现一种中西评论相互排斥的现象。我们主张,中西译论相辅相成,相互取长补短,平日要多交流和沟通,不应互排斥。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弊端的存在,只是我国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一直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和翻译从业者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二、要重视翻译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我们所说的“翻译基础知识”不是仅仅指语言代码转换的知识,而是包括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和文化沟通的认为以及对翻译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我们所说的翻译技能也不是仅仅指传统的口、笔译和各种翻译技巧,而是包括利用现代化电脑设备以及用通讯设施为翻译实践服务的能力。
在教室里进行翻译基础知识教育时,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加大力度。{dy}是,拓宽翻译实践的领域。第二是,要加强汉译外的翻译教学力度。
现代科学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为此,对翻译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三、要重视培养学生和翻译工作者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翻译是再创作。翻译工作者出来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翻译教学与研究应面向国际化
20世纪下半叶,世界有愈来愈多的行业在走向国际化。当前,国际交流空前频繁,交通和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已使地球变成一个村落,全球化已变成一个频繁使用的新词。
五、翻译教学与研究应面向信息化
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向这个时代,翻译教学与研究也必然要面向信息化。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的到来,翻译教学与研究将能凭借现代化的各种媒介,使翻译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六、教育翻译从业人员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化和国际化社会的需求,翻译从业者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作为翻译教学的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不能凭“老经验”教学。
七、理论与实践应如何结合
翻译教学应讲授翻译理论,人们把长期实践的宝贵经验加以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并使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然后,理论又翻过来进一步指导实践。
八、结束语
21世纪眨眼即至,我们认为,翻译事业,如同其他的许多行业一样,将会迅速走向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我们相信,我们的翻译事业将会出现新的飞跃。
—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