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作为首届软件工程毕业生,我十分荣幸能参加母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讨会。同时非常感谢廖老师的盛情邀请。
今天,大学生就业仍然很困难,企业却一直在头疼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两者的矛盾一定不是现在才有,彻底解决也绝无可能,那只有努力寻求和探讨更有效的方法,来缩小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引起这种矛盾的原因有三:
1. 学校课程设置过时,结构欠合理,个别教材选用仍需优化。
学校一般是在学生还未入学时,就已经将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妥当,但是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同样适用于摩尔定律所预见的那样。同时,在学校所学习的课程都是经过实践充分检验的技术;而在实际工作中,恐怕就不一定全都是成熟的技术,很多时候用的东西还是全新的,需要我们在所学基础上加以改善和创新,才能为企业所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非常扎实的基础。这里不妨从面试中去探求答案,一般公司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面试通常是3轮左右,而社会招聘要求则更高也相应更灵活。不过软件类考察的基本内容大体都是:简单的算法、逻辑、最基本的程序语言语句;测点IQ,EQ;再就是软件工程的知识。这里顺带总结几门无论是面试还是实际工作中都很重要的课程:《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编译原理》、《软件测试》还需要掌握C、C++、C#、Java等语言中的至少一种,嵌入式程序设计和基于移动平台的应用开发,可能还会涉及一点相关课程的知识。而面试官问的问题也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根据我的经验大体是这四类:
A. 自我认识;
B. 考察你对专业的理解程度;
C. 考察你合作与语言沟通能力,反应能力等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
D. 看你对该企业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认同他们的企业文化。
这就需要强化基础课程,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则能适应社会变化和企业的要求。
除此之外,还需要编写或选择一本优秀的教材。就以2.2日讨论到的《计算机导论》为例,当初我们使用的是《新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98+office97》从入门技术层面上来讲的确是不错,但真正能使学生对计算机这个领域产生兴趣的,恐怕还是信息科学发展历史,和一些公司以及对这个行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先行者的故事。还记得我是图书馆的《电脑风云》(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版)领进门的。也还有很多如《沃森传》、《Google story》、《电脑史话》,介绍SUN IBM MICROSOFT APPLE GOOGLE ORACLE BEA 腾讯 阿里巴巴 百度这些xxxx的有关著作,都可以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这些著作既能启发学生的兴趣,没准还能树立学生的职业方向。
2. 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实际项目太少
多数HR都会喜欢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学生,就我自己有限的招聘经历来看,也喜欢在校期间就有过实际项目经验,或者参与过大型竞赛的学生。因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或比赛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毕业前发现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以至于完成部分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能让学生更早地进入工作角色,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要求。
正如首届软件设计大赛所成就的那些学生一样,还有很多公司如IBM SOA 软件设计大赛,ACM ICPC,高校杯、“中科杯”、成都高校软件设计大赛等等,在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定会有所获。还有就是参加一些实际应用项目。我在大三开始就一直跟随廖老师参与一些实践应用项目的模块开发。刚开始,这些项目模块对我来说的确困难,在廖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再多花些时间学习,查资料一定能完成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转化。有些企业就不太愿意花这个成本来让应届毕业生完成这个转化过程,所以企业更愿意社会招聘。
3.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过高
有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对大学课程设置并不太了解,对应届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不是特别清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过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备的基础知识结构;还要求学生有十分良好的动手能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要求学生能理解和适应特定的公司文化;甚至还要求软件工程的学生有跨专业的知识储备,不仅懂技术还要懂企业管理、经营、客户管理、生产、人事、财务、供应商管理、甚至还有更多的行业应用,如油气储运、金融、银行、电信、交通运输、天气预测等等。要满足企业这些过高要求,就只有在校期间扎扎实实的学习,认认真真学好每一门功课。以不变应万变。
综上,软件工程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导向,面向未来。强化基础知识框架结构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基础。尤其须强调基础课程,只要学生知识体系合理,就像建筑的地基扎实,结构框架合理,想怎么装修都不是难事。正如廖老师那句话:“走出大学校门,学习才刚刚开始!”
时隔三年,校园学习生活历历在目,尤其是找工作时的艰辛,和找到心仪的工作后的兴奋。这不得不感谢老师四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诲,感谢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比赛,感谢学校为我们就业四处寻找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