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平时都在忙乎些什么?【2】_一笛风_新浪博客

推测结果

1、5000年前,华夏这块土地的中心——中原地带渐渐温热了起来,之前寒冷年月分家另讨生活的同一血源兄弟部族——炎帝族群与黄帝族群的新生婴儿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日滋。虽然老公民们尚处于一没灯二没油的黑灯瞎火状态,但至少可以一家子可以盖个地窨子定居下来。晚上可以在地中央生起一堆火,既起到了驱蚊逐兽的作用,又可顺带着烤肉、烧开水、取暖。白天么,男人就像猴哥似的围块儿兽皮,拎个小棍瞎转悠,打打猎、采采蜜、逮逮鱼啥的;女人则弄个比渔网好不了多少的草裙类的遮羞布挡挡,在地窨子附近种种地、养养鸭、做做饭、烧制些日用陶器。当时的农耕应该还不懂得给土地施肥,所以刀耕火种之后就需要大片的无主荒地供人们轮耕休田,所以炎黄兄弟就为土地起了纷争。毕竟血浓于水,这场内战也绝不会像他们那些不整气的后代般往死里打,估计是一顿老拳相向,鼻青脸肿的炎帝族群也就服了,以后大家就混编在一块开始了没羞没臊的生活。再过些年这炎黄族群因同一原因与山东的东夷族群也起了纷争,这回双方因血缘较远故下的力气未免大些,炎黄联盟把人家老大给弄死了。战后一部分东夷人归入了华夏联合体,一部分向着更加炎热的南方退去。联合体本来的规矩是夷夏两族群轮流坐庄,但到了治水英雄大禹儿子的时候,启这家伙凭籍着家族势力雄厚楞是把规矩给改了,自己个子子孙孙的传递下去。夏时代人们能够管辖过来的区域不过就是黄河两岸的中原地区,随着几百年和平岁月的日生夜滋,人口慢慢发展整到了1200万。哇塞!一下子每平方千米上面就平均居住着5个人啦!这可就达到了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土地承载能力的极限,故而当时发明了{zxj}生产交通工具——牛车的东夷族趁机造反,不仅藉此重新分配土地,批量级地xx人口压力,还顺带着把管片儿拓展了50%。这下子炎黄夷三姓就都消停下来,虽然仍旧迁徙不停,但周期已大大延长,估计此时男耕女织的生活图景才真正确定下来。男人除了日常要下田劳动,还得“敌人来了有猎枪”,女人么,不外是下地生产纺棉花了。但此时,一个新的工种出现了——工人或者说匠人。这些心灵手巧的男人被历代大王们专门抽调出来担任找矿、采矿、冶炼,并负责制造青铜礼器、日用器、兵器等等,这些手艺人的技艺应该是家传的。商时代祖先从事的职业应该有王(包括大王、小王等)、宗教人士(巫)、士(帮着各级大小王们管事的人)、农(也包括猎人、牧人、渔人)、工(刚说的手艺人)。所以我估计炎黄夷夏商这几代的2000年里,人们的生活该是挺单调的!老先民们每日里除了为填饱肚子而搞些发明创造外,其它也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了。每日里除了听巫师神汉胡说八道、自家造造小人外,根本没啥子其它娱乐项目。为什么这么说呢?您就说传说中的夏商两代亡国之君吧,他们的{zd0}罪孽也不过是泡泡妞、喝喝酒、看看美女跳舞,再有就是寻思些变态的害人酷刑以及像后来日本鬼子似的刨开孕妇肚子检查xxxx。后两项罪行无可饶恕,可前边那些个寡人之疾比起我们今天的镲级干部——大队书记来,都有不及而无过之。不过此时五谷杂粮也都定型生产了,鸡、猪、狗、马、牛、羊这六畜也都有了品类。

2、3000年前,中原大地渐渐寒冷了起来。“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只生活在黄土高原,以种植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的黍、稷为主的族群——周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是迄今为止,神州舞台上{dy}支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吃白面、大米人群的人群。同时,由于商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谢幕,中华职业史上的又一个新岗位——商人也应运而生了。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写过“因为商部落自古就有会做生意优良传统,只是在商部落当老大的六百多年中,大家都长期担任各级领导,政治挂帅,思想{lx1},故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直到商部落失去领导权了,大家迫于生计,重拾饭碗,继续发光发热,为华夏大地的商品流通事业作出贡献,从事商品流通事业的人们就被称为‘商人’,以后的生意人不管你是来自哪个部落的,都被统统冠之为‘商人’。”在西周近三百年日月里,农人除了继续种五谷、养六畜外,穿衣主要是麻制品。别看现在的麻制品挺贵的,且是主要的防暑用品之一,但在西周麻是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因为天气较暖,稻子在南、北方都有大量种植。至于业余生活,我估计广大周朝子民活得也挺没劲的,这都要拜周文王姬昌老兄生了个好儿子——周公旦所赐。姬旦这家伙出于稳定压倒一切的需要,把职业分成士、农、工、商四类,并制订了严格的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大家伙除了平时要接受各级大小领主层层领导外,像锅里该煮什么、该穿什么衣服、带什么头巾、佩什么东西等等都有明文规定。就算是干农活,你也得在井字形的农田里吭吭哧哧的出力。我估计就算是您想放屁都得挑地方,乱放是要受处罚的。这样子的生活该有多么地无聊哇!那些个大小领主们的娱乐生活也好不哪儿去,您看就姬宫涅(幽王)同志为了讨褒美眉一笑,就绝想不到去给她修个国家歌剧院啥的,而是一把火把个烽火台给点着了!这就有点玩大了,一如今天中移动、中联通乱发骗人短信,“上当只有一次”的姬姓同宗弟兄们不和他玩了,弄得西周三百年江山就此玩完。

3、2700年前,地球又一次变暖了。不过这个时候周室已经东迁,天下失去了实际{lx},只是有个名义上的{lx}——东周王室,古代的小联合国。因此上,也就没人牵头召开个世界气候大会之类的。反正也不是一个人热,要热大家一块热去吧!这个为期800年的温暖期的头600年老百姓的日子肯定过的不咋地。因为各个大小领主没事净琢磨着掐架了,孟子云“春秋无义战”可证。不过这架掐得也好,掐来掐去把大大小小的领主都给掐没了,掐出了一帮子地主老财,间接的使得天下农奴转变身份成了农民,把个周礼也掐得“礼崩乐坏”,令得武士贵族出身的孔老夫子都很是不满。我估计西周、春秋有点类似1959年之前的西藏,实行的是农奴制度(注意:不是奴隶制度),就是社会上存在两个主要阶级,一个是领主,一个是农奴。这种农奴制度既不像我们国家宣传机器宣传得那么丑恶,也不是达赖先生描绘的田园诗般美妙!怎么说呢?应该是肯定比奴隶制好,但比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坏,中不溜吧!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就变成大地主、小地主、中农、雇农四种主要阶级成分了!在这600年里,马的身份地位大为提高,虽然它的肉还摆不上台面,没人家牛先生的肉尊贵,但作为交通提速工具的作用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和谐号”。那年头,当官的、士出门就开始坐马车了,不坐马车而坐牛车的话,孔子就不能周游列国了,干脆就直接改观光旅游了。打仗也从车战改为骑兵突击,跑得快死的当然也就快了!那年头老百姓看来只能吃小米饭、豆包,偶尔吃点白面、大米的,估计和文化大革命时的国人生活水准差不多。菜品也该是以蔬菜、野菜、咸菜为主,估计八百年也吃不上一顿肉!我这么说可是有曹刿先生的话可以佐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先生作为士阶层的代表,怎么说也是小贵族,寻常日子他肯定吃不着肉,要不然他能自己骂自己个吗?另外,孔丘先生所收的学费是束脩——束脩据说是十条腊肉的意思。据我寻思这份学费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不贵可也不算义务教育!你想啊,人家孔先生在当时怎么说也有博导的水平吧?以博导身份而录取你们一帮自费生读本科,这教育本身就够价廉物美了,收你点腊肉当学费还不应该么?估计腊肉就相当于春秋时代的脑白金吧!其次咱得算算,十条肉得有几斤呢?我猜这十条肉该是一头猪的一半腰条肉。咱姑且把每条肉往高里打算是三斤,那么十条肉就是三十斤。标准的腰条肉按现在的时价11.00元算,十条就是330.00元。当然啦,当时孔老师家里可是没冰箱,这得麻烦您把肉抹上酱先晒制成腊肉才成。要不然三千个学生,一人三十斤肉,加在一块那可是九顿肉,相当于九百头猪杀了放在那儿,都把鲜肉拿来,大热的天儿,你打算让老师家变成沤粪场嘛?咱就算你再花10.00元买酱,再加上你母亲大人的手工费10.00元,总了归堆你的学费才350.00元。哈!这可比今天自费上大学划算多了!回过头来咱得说,如果当时老百姓任谁都能随便吃上肉,估计孟轲老师也不会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说完行和吃,咱再研究研究穿。最近看了历史正剧《大秦帝国》,咱先不说它可信性如何,只是你看那里的人们一个个穿得黑不溜秋的一副丧服模样,所以估计真实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至于住应该还是有了进步的,至少有了城里人。尽管总要时不时的挨点打吧,但定居下来,也有了集市贸易,估计土坯房总该是住上了。{zh1}说说娱乐,我的估计是老百姓还是没啥子娱乐新方案的,因为人家王公贵族的所谓过份娱乐也不过是弄八个美女在自家院子里跳跳舞嘛!为这,孔老夫子还愤愤不平地说:八佾舞于庭,叔可忍婶不可忍呐!{zh1}到了西汉时代,由于中央政府掌权的不过是一帮子来自江苏沛县的小官吏、小混混,所以大家伙都不大懂咋样管理天下,只是一门心思的专注于朝廷内部斗争,况且汉初时老百姓也实在是太穷,就连那位以往儒生帽子里撒尿为{zg}娱乐形式的刘邦同志想弄一辆同颜色的三匹马拉的车都做不到,天下的穷困凋敝可想而知。所以汉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国策,农业税是“十五税一”,到了后来的“文景之治”时又改为 “三十税一”。我小时看范文澜先生写的《中国通史》说,当时农业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亩产水平。据说当时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很牛B,出门骑匹母马都会觉得很没面子。不过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另有“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下俺就不知范先生和班先生到底哪个说得对了?到了刘彻当皇帝时,汉匈打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仗,海内虚耗,百业凋零,强敌是没了,可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成帝始,西汉渐渐复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放,对外贸易促进了丝麻纺织业的发展,估计此时的男耕女织社会分工应该是基本定型了。等到本文之前所说的七十二个古代行当均已出现,与人口日增相对的却是土地兼并之风日盛,华夏每平方千米土地上需要供养的人口也达到空前未有的7个人时,西汉这块土地就被压垮了。于是王莽同志的古代理想社会主义道路、刘氏家族的艰难复辟,接踵而至,递次上演,人口也从7人/ k㎡被战争减少到2人/ k㎡。此时,东汉诞生了,不过此时地球又开始变冷了!

4、2000年前,地球再次变冷。此时的东汉朝庭主要是由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地主豪强把持,带头大哥刘秀同志本人也是南阳豪强,亲信大臣如“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等也大都如此,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的200年间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政治上,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名门大族,如献帝时代的袁氏家族;经济上豪强们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势力。这多少有种走回头路的感觉!不过东汉时期农耕工具、灌溉工具、农产品加工工具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农业技术也有进步,如注重节气,杀草施肥,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翻土晒田,双季轮作等。冶铸业出现了水力鼓风炉,并开始用煤作冶炼燃料。巴蜀地区的邛崃火井还用天然气煮盐。蔡伦同志还发明了造纸术,并在纸浆的化学处理和漂白等关键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咱们不用脑子也会想到这个年代的主要劳动人口——农民、工人绝大多数是给各个庄园主干活,交了实物地租或领了工分口粮后回家喂喂牛、养养鸡、修修农具。史称:“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当然,除粮食生产外,一般农户都能利用房前屋后的宅地种植蔬果,圈养家禽家畜,家境好些的自耕农还饲养马牛,牛耕的普及使更多的农户有可能实行比较完整的耕织结合,这一点有点类似上世纪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民。咱们这样说是往好里说,这是在东汉的200年太平年景才有的境况。到了东汉中后期,人口密度已经达到6人/ k㎡,紧接着黄巾军起义、三国军阀混战中原已经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矣!人口急剧减少到每平方千米国土上不足1人。后再经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争斗,中原真正的汉族所剩无几,部分渡江避难成为客家人,到了隋唐,主体民族已不是血统意义上的汉人而转化为文化意义上的汉人。好在子曾经曰过:“有教无类”,我们大家就当自己是纯正的汉人好了!

5、1600年前,地球像个神经病似的又渐渐热了起来。此时关陇贵族成为这个发烧时代的领军人物,且不管是老杨家还是老李家,其实从血统意义上讲他们都是胡汉混血儿,要我猜唐高宗李治(也就是武媚娘女士的法定意义上的丈夫)要是有1/8的汉族血统就不差啥啦!隋唐文化在中古历史上的辉煌灿烂、影响的无远弗届我这里就不一一瞎说了,大家都知道的,咱这里只探讨平民百姓的生活。《新唐书·食货志》载:“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特别是开元年间,由于政治稳定,朝廷大力兴修农田水利,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各地物产包括:丝织品、服饰、器物、乐器、xx、粮食、蔬菜、瓜果、牲畜、山禽、鱼类、文房四宝等十几大类,总计不下千余个品种。从稻、麦、粟等五谷杂粮到樱桃、柑橘、香橙等水果产品,从枸杞、当归、牛黄等xxx品到麝香、玳瑁、珠玑等xx品应有尽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唐朝国库收入迅速充实“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富庶的经济使物价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不断走低“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不仅日用消费品,xx品亦充斥其间。珠香、象犀、玳瑁等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富足安定的社会情况。是故,杜甫在《忆昔》中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代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大量积聚,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总供给已远远大于社会的总需求,社会上层的人们可以从生存型进步到发展型再到享受型,消费方面自然也就由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逐步发展到商品性消费乃至xx性消费占重要比重。具体体现在享受性资料在唐代居民消费结构中比重大幅度提高,茶叶、花卉以及酒类等产品成为风靡城乡的消费热点。唐代酒的消费十分普遍,饮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饮酒习俗盛况空前。刘禹锡《百花行》:“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尤其是开元盛世之后,饮酒之风不但流行于宫廷皇室而且波及到贵族官僚乃至平民百姓“天宝以来,海内无事,京师人家多聚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自昭应县至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民,当大路市酒,量钱数多少饮之。亦有施者,与行人解之,故路人号为‘歇马杯’。”在京都长安,酒肆林立,酒旗飘飘,家家酒店,接踵开张“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李白就是就是唐代广大酒仙的杰出代表。其次是饮茶消费习俗的形成,以及花卉消费在上层社会的流行。唐代娱乐性消费主要包括乐舞、杂技、运动博弈等几种消费方式。作为诗歌的国度、乐舞的朝代,唐代举国上下皆有喜好歌舞娱乐的风尚,歌舞艺术深入人心,歌舞消费遍及民众。若值重大祭祀、节日典礼,尤其是春节之日、元宵之夜,东西二京乃至广大城市、乡村,人们盛装而饰,倾城而出,载歌载舞,尽情狂欢。其次是唐代杂技艺术也是空前繁盛。,举国上下皆好赏杂技,宫廷尤甚。除了乐舞杂技等观赏性消费外,唐人还喜欢直接参与一些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如踢球、拔河、博弈等。踢球主要流行于上层消费群体,拔河、博弈则成为各阶层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项目。当然踢球这种娱乐形式并非人人都能消费得起,主要流行于中上层消费群体,一般百姓的消费能力还达不到。拔河则是一项较为普及的娱乐活动,更为民间大众所接受,宫中亦颇为流行。唐代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上层,不但广纳姬妾、蓄婢养妓,而且热衷于花街柳巷、青楼买欢,形成一股狎妓、冶游的xx性消费习俗,青楼消费遂成为盛唐xx性消费结构中最为突出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之一。据记载,扬州十万住户之间,杂落着密密麻麻的娼楼妓院“姑苏碧瓦十万户,中有楼台与歌舞。”上述盛况,至于“安史之乱”徒然一变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不仅辖区面积缩水了1/3,人口密度亦急剧减少,终唐之世也没有超过汉代的{zg}人口数。从以上罗列可以看出,唐代的老百姓生活还是相对富足的,且由于胡人血统基因的混入许多旧礼数也都被抛弃了,社会风气开放,很是乐于接受任何外来事物,也未见任何史籍记载什么人说过“只要是大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或“要坚持有唐人特色的***”之类狗屁不通的忽悠嗑。唐人很自信,相信只要是世界上好的,我就可以拿来用,也因此唐代百姓很多时候应该是既活得很勤劳,也活得很快乐!同时由于当时世界{zxj}的选才制度——科举制的实施,平民子女也因此有了读书上进的机会与积极性,各地学堂该是很多,加之唐代科举并不考明清的八股文,而是考比较开放的经文、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这里既有儒家的东西也有道家的东西,以此可见唐代的思维有多发散。所以,出生在唐的和平年代应该是一件很幸福很幸运的事儿!

6、1000年前,热过了头的地球再次变冷。《水浒传》中提到“一条棍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赵匡胤同志统一了唐末大乱了70年的黄河及长江流域。北边的大半王土,就撂给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了。因为汉末的汉族南迁,此时的江南已不再是荒蛮之地,而一变为富庶的鱼米之乡。xx词人柳七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对此即有生动的描画。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十分羡慕钱塘的繁华,强化了他侵吞宋的野心。宋代是中国帝制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zg}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时代。宋代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也是为世界贡献{zd0}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天朝所谓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宋代的GDP是占全球的50%。人口密度竟然达到惊人的10人/k㎡的水平,要知道此前只要一超过5人/k㎡就是不堪重负的啦!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都是当时世界的{dy}大国。宋,达到了帝制的顶峰。在宋立国之初,赵匡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这一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钱庄业迅猛发展,促使宋在人类历史上{dy}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和银行。银行可以xx、异地付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造会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余人。绫锦院织工达到四百余人。除公办的工厂外,一些私办的工厂也相继大量的出现与繁荣。宋代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宋xx始大规模的城市化,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四京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这些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一点大家看《清明上河图》即可知晓。宋时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可说是人类历史上{dy}个商业化的工业,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xx工艺xx的结合。宋代还是一个文人当权的时代,诞生了大量的xx诗人,他们的诗词传唱至今。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回想一下你脑海中那些念兹不忘的xx的诗句,其实更多都是宋人留下来的,而不是大家想当然的是出自于唐诗。正是因为先有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及“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缠绵低吟,才会有后来的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以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切齿仇恨!说不尽的繁华,道不完的绮丽,不过话说回来了,宋代也不是一个神话般的时代。宋代的男人业余时间尽管也可以像高俅大人一样的踢球耍子,女人也可以学着潘金莲一样去偷偷西门庆,但也有像阮氏三兄弟一样的被逼上梁山。您可以回思一下漫天大雪中林冲踽踽独行的身影,那份亘古的苍凉与寂寞,那份无端的哀怨与愤懑,无不诉说着人间的悲苦与抗争。也因此,有宋一代的三百年时光,对于百姓来说,有欢乐也有悲愁,有富足也有苦痛。我对宋代人们的感觉就是,生活更加方便、富足,但精神上绝没有唐人那样大气磅礴,也没有大汉那种“虽远必诛”的霸气情怀,而是相对的比较压抑,即所谓的“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矬子。”

7、800年前,地球再次转暖,此时已是南宋末年。赵氏大厦即将倾覆,已非人力可以挽回了。其后的100余年里,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东至日本列岛,西至意大利水城xxx,南至印度、埃及,北至北冰洋,无不被蒙古兵锋所及或践踏。天朝土地也和其它民族土地一样成为了异族的殖民地,汉人百姓也与世界人民一样惨遭屠戮,十不剩一。有人津津乐道于那个时代的世界大交流,有人深深意淫在“四大汗国”的辽阔版图,岂不知您的祖宗那时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端被杀不过是付一头驴的罚款,无端被驱离家园还得谢谢蒙古大爷的不杀之恩,蒙古铁骑所到之处放火、奸淫、掳掠、屠城,几为白地!他们就是最早的满清鞑子,他们就是最早的日本鬼子,因此除了汉奸以外的汉族人均视其为外来政权。死去吧!那个该被国人世代诅咒的年代!所以总结蒙元时代祖先的生活只用一句话就够了——水深火热之中!

8、600年前,地球又凉了下来。趁着这股凉爽劲儿,安徽凤阳的一位和尚起身造反,并最终统一了天下,虽然朱姓天下维持了不足三百年就在内外交困中被鞑子篡夺了去,但鞑子玩了不足三百年也就消失了。这五六百年的时光没啥可说的,一半时间是自己人统治,一半时间是被殖民者统治,生活既没有唐宋时代好,可也比两汉时候强。没有自来水,也就没法修高楼,因此也就不存在费横跋扈的房地产商。没有小汽车,当然也就没有高速路,穷人就只有用轿子抬着富人满世界的晃。富人穿绫罗,穷人穿粗布。别和我说什么“康乾盛世”,你们家的盛世像“xx”似的说句话就掉脑袋呀?你这人造盛世也太过廉价了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该是这段五六百年的主旋律吧?呵呵!这大概也该算是一种历史的轮回!在我看来,这段时日{wy}值得一提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明代后期江南商品经济的一度复兴,二是明末开始引进的玉米、红薯、白薯、土豆、西红柿等美洲农作物的普遍种植。前一个被流民起义及满清入关所中断,进而夭折;后一个却是清代人口上亿的充分必要条件,且这种影响持续至今。明代人口密度和宋代高峰时差不多,可以想见在生产力水平未有质的飞跃的前提下,生活质量肯定不会比宋代好。不过明朝写小说的人多了起来,估计说书先生应该不少。老百姓业余时间听听评书,也算是一乐。其它譬如我们现今看到的好多禁书其实都是那个年代造出来的,再加上明代好多皇帝都没事炼个丹、吃点药啥的,可以想见社会风气亦不会太过保守。不过清代可就不行了,不仅是严苛的相当于“xx”的“文字狱”窒息人们的思想,就慈禧老娘们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可知满清拿老百姓当啥啦!所以,我估计满清近三百年的百姓生活该是灰色调的。对于汉族百姓来说,它不像蒙元那样急火攻心的横征暴敛,过了今天没明天,而是慢火煮青蛙似的,一点一点的把你的油、骨髓统统都熬出来,供满清殖民者慢慢享用。可是这个只知道维护自己统治地位,而一点也不会顾及国家、民族发展的政权却真的把华夏的现代化进程给彻底耽误了,等到民众开始醒来,世界大势已去矣!

9、100年前的今天,鞑掳已经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份了。现代工业、现代文明,西风东渐,本来该好好过日子吧?可日本鬼子又打上了门。老百姓要么做顺民,接受鬼子、汉奸的统治,要么背井离乡去逃难。好不容易靠了美国大锅的帮忙赶走了小鬼子,自家又火拼起来。满目焦土之后,消停了没几天,“大跃进”“xx”又接踵而至,哎!还让不让人活了?反正上个世纪八〇年代中期我到山东省汶上县草桥公社一农户家里做客时,发现他家除了有一眼压水井属于近现代物品外,其它所有东西都和上一朝代一般无二。我当时想:这要是拍清朝或民国电影,根本就不用附加任何布景!

每平方千米的国土区域内,上古如果超过了5人,那么战乱就即将发生了;中古{zg}达到了10人,也会爆发战乱;清代达到了43人,改革开放前是不足100人,所以这时候大家主要以吃玉米饼子、窝窝头、小米为主;现代更是达到了135人,但大家生活条件要好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怕是要拜现代农业所赐吧!所以,老百姓中如果有谁跟我煽呼什么绿色食品之类的屁话,我的{dy}反应就是“看吃了几顿饱饭把你撑得,都胡说八道了!”

上文只是就古代不同时期平民百姓可能的日常生活做了一番可能的推测,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情况,没有总得概括性的单一结论,但总体感觉是如果专指幸福感而言,应该是唐代No.1、宋代No.2、汉明清No.3、周代No.5、三代No.6,其它混乱的末世不论。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我们的祖先平时都在忙乎些什么?【2】_一笛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