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 shenfang - wza88508979 - 和讯博客
世界古代史 [原创 2010-02-06 15:19:39]   
 

世界古代史

1、贝希斯敦铭文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铭文,该铭文反映了古代波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波斯国王刚比西斯远征埃及期间,国内一个名叫高墨塔的祭司发动xx,夺取了政权。刚比西斯闻讯后赶回波斯,死于途中。高墨塔xx后,波斯下辖的其他民族也纷纷发动反对波斯的起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BC522年,波斯王族出生的大流士杀死高墨塔,取得政权,并在两年内平定各地的大暴动,稳定了波斯人的统治。后来,大流士将这次大暴动的前后经过情况,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在了伊朗贝希斯敦大崖石上,这就是贝希斯敦铭文。波斯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历史和文字也逐渐为人遗忘。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罗林生不辞幸苦,登上山崖,拓写该铭文,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成功释读楔形文字和亚述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2、乌鲁卡基那改革

为了巩固政权和缓和城邦内部矛盾,以加强城邦政权对奴隶实施专政的职能,乌鲁卡基那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降低税额,减轻普通人负担,大幅度削减殡葬费用;②保护妇孺和下层民众,兴修水利;③禁止贵族用贱价强买平民的房屋、牲畜,但实际还是容许兼并;④废除向祭祀征收的重税,增加祭司贵族力量,削弱王权。有采取利于平民的措施,但大多以不触动贵族政治经济地位为前提,改革具有向祭司为首的贵族妥协并维护其利益的一面。乌鲁卡基那改革有助于稳定拉伽什的社会局势,但并不能使拉伽什免遭外来的威胁。乌鲁卡基那在位的第七年,乌玛国王路伽利—扎吉喜率领xx侵入拉伽什,蹂躏了该城市,改革彻底失败。

3、乌尔纳木法典

乌尔纳木统治期间,颁布了一套成文法典,史称“乌尔纳木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自己在南部两河流域的{zg}统治。该法典是迄今所知的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整体上来看,该法典实际上确立了一套规则,即适当的罪行应该施以适当的惩罚,或者说惩罚的轻重应该根据罪行的轻重来定夺。法典涵盖的内容涉及刑事、民事犯罪,社会生活以及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实际上乃是国家力量对上述领域的渗透,同时也表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逐步加强。同时,该法典同时也反映出奴隶制社会中,奴隶的地位以及奴隶逃亡等问题,为我们了解乌尔纳木统治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巴比伦之囚

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BC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灭犹太国,按亚述惯例将大批犹太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做为奴隶和人质。BC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犹太历史称这一事件为“巴比伦之囚”。

5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即位后,为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各城邦原有法律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一部成文法,这是世界历史上{dy}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部法典分引言、正文和介于三部分。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法典明确区分了社会等级;从许多角度明确了社会财产关系;有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的详细规定;在刑法方面,讲究同态复仇法。通过制定统一法令,国家法律代替了过去各部落的习俗,为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法典成为了国家的法律,尽管法典中的家族连带责任、地区责任、严酷考验和同态复仇继续保留着原始的痕迹,但是原来的自行解决、血亲复仇、掠夺婚姻等习俗都不存在了。

6、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BC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夺得王位。面对统治危局,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方面,加强了xx的专门化,把xx分成专门的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等,制作了精良的军事器械,使得军事力量大大加强,为进一步的对外征服提供了条件;对被征服民族政策方面:采取迁徙的办法建立对被征服民族的牢固统治;将大区划为小区,设行政长官治理;建立情报网,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改革后的亚述强化了中央集权制,提高了军事力量,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张。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击败乌拉尔图,征服整个叙利亚,确立了亚述在西亚的霸主地位。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也被视为亚述帝国的真正创建者。

7、商博良

商博良,法国人。小时候功课并不好。1801年开始,接受哥哥的教育,有语言天赋,通晓了拉丁文、古希腊文、巴比伦文等六种古代东方文字。19岁的商博良由于成绩优异,被破格提升为大学历史教授。商博良从1822年到1824年全力投入到对罗塞达石碑的研究之中,发表了多篇论文,成功地破译出古埃及象形文字,还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商博良看出了语言本身的内在体系。他不是零碎地译出几个字,而是把古埃及的语言变得读得出、学得会了。正因为商博良的正确释读,才使得世人对于古埃及文字有了更为xx的了解,才使得埃及学专家们现在能够阅读古埃及人的著作,才得以了解古埃及人的世界。因而,商博良被称为是埃及学的奠基人。自此以后,埃及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确立起来。

8、曼涅托王表

曼涅托乃是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时期的祭司长,精通希腊文,又通晓埃及语言。应托勒密一世的要求,用希腊文撰写一部埃及史。他用古希腊文撰写了30卷《埃及史》,把埃及的历史分成了31个王朝,除了历史事件外,他还记录了埃及的宗教和习俗。但不幸的是,BC47年,凯撒在攻占亚历山大时,曾放火焚烧敌人的舰队,大火殃及城内xx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致使许多图书被焚毁,其中就包括曼涅托的《埃及史》。这部史书的大部分已经丧失了,只剩下断简残篇及古埃及王朝和国王的名字。近代的埃及学家出于编年的需要,将埃及历史划分为若干个时期,其中的每一个时期又包括曼涅托的若干个王朝。曼涅托王表也成为确定埃及编年的重要文献。

9、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是前王朝末期的一个国王。纳尔迈调色板以征服对方的xx,占领敌人的领土为主要题材,反映了统一的埃及国家形成前夕若干权力中心之间的{zh1}较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纳尔迈在调色板反面戴着白冠,而在调色板的正面戴红冠和白冠融合在一起的双冠。在历史时期,白冠代表上埃及,红冠代表下埃及。表示他对南部和北部的统治权力,反映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反映的是他在上埃及范围内的由南向北的扩张特别是征服涅伽达的结果,而非从上埃及出发征服下埃及。

10、象形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起源于BC4000年代末,共有约24个声母组成,但这些声母还需要与其他声母或限定词一起使用,方表示特定的含义。象形文字一般都是由三部分组成: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限定符号)。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成的。书写的顺序是从右向左。象形文字的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为一般人所掌握和使用,所以在希腊和罗马统治埃及时期,象形文字逐渐被人遗忘,并最终成为一种死文字。但它对西亚腓尼基字母的产xx生过重大影响。

11、拉美西斯二世

古埃及新王国第19王朝法老(BC1304~前1237)。塞提一世之子。他力图恢复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帝国版图,发动了对西亚的征服战争。BC1299年,在叙利亚的卡迭什城下与南下扩张的赫梯人进行决战。BC1283年,与赫梯国签订和约,条约除确定双方之间五不侵犯和{yj}和平外,还包括双方结盟共同对抗外来的和内部的威胁,以及相互引渡对方逃亡者等内客。经过多年战争,巩固了埃及在巴勒斯坦和南叙利亚的统治。大兴土木,在埃及和努比亚到处建筑或扩建庙宇宫殿,其中尤以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多柱厅和拉美西斯庙最为知名,颂扬他的战功的雕像和记功碑举日皆是。他把首都迁到三角洲东北部,在那建立名为培尔拉美斯的城市。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影响{zd0}的法老,标志着埃及帝国的权力达到顶峰。

12、哈拉巴文明: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xx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BC三千年代下半叶是哈拉巴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哈拉巴文明分布的范围很广泛。现在一般认为该文明是在印度本土发展而来的。在哈拉巴文明早期已出现文字。手工技术发达,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哈拉巴文明的城市的规模都不大,其中{zd0}的城市有哈拉巴、摩亨佐·达罗和甘瓦里瓦拉。城市建筑的布局相似,分为卫城和下城两大部分。卫城是城市国家的统治中心;下城是商业、手工业和住宅区。卫城的城墙和办公用房,表明统治权力的存在和国家机构已经形成。住宅的差别,反映了居民贫富的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存在。城市的政治体制是君主制。但王权也并不强大。城市国家组建了xx,城市国家的暴力机构还是“非常薄弱”的。哈拉巴文明的国家大体上还是处在小邦分立的阶段。

13、《吠陀》

“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书,共分四部,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时间最为古老,它所反映的时代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另外三部《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合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时代,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诸梵书编纂年代大约为BC900年至前600年。后期吠陀和诸梵书所反映的时代称为后期吠陀·梵书时代或后期吠陀时代。

14、雅利安人

人指史前时期居住在今北部的一个民族。雅利安一词源自,意为高贵雅利安人称土著居民 “达萨”或“达休”。 雅利安人与这些土著居民之间爆发了长期的战争。结果,雅利安人最终取得了优势,逐渐控制了五河流域。这一时期,不仅在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之间爆发了战争,而且在雅利安人的各部落之间也有战争的情况发生。雅利安人来到五河流域后,最初还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后来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过着半农牧、农牧结合的村落生活。雅利安人的村落称“哥罗摩”,首领叫“哥罗摩尼”。几个村落组成一个部落,称“贾那”或“维什”。部落首领叫“罗阇”,通常指部落的军事首领。他的权力还受到部落其他权力机构的制约。其中之一包括称为“毗达多”的部落大会,该会主要讨论和决定有关部落产品的分配以及军事和宗教等方面的问题,还选举祭司。除此之外,部落的权力机构还包括“萨巴”和“萨米提”两种部落大会。

15、旃陀罗

旃陀罗,他们的地位{zd1}贱,不能与一般人接触,被称为“不可接触者”。这种人世世代代操着当时认为下贱的职业,这些职业包括猎人、捕鱼人、屠夫、刽子手、掘墓人、承办丧葬者、制革工人、皮革工人和清道夫。从事这种职业的结果导致社会隔离。贱民们居住在于世隔绝的村庄或城镇外面的住房里,只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寺院和水井。他们必须非常小心地避免玷污各种姓中的成员,也就是说,不可与后者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不可进入后者的视线。

16、阿育王

阿育王(约BC270年—232年在位)原担任西北地区总督,通过屠杀同胞兄弟夺得了王位,化4年肃清敌对势力,于BC270年正式登上王位。阿育王的一生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dy}阶段他使用武力获得政权并用武力扩张自己的势力实行残酷统治,建立“人间地狱”。后,开始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和残暴形象。尤其是BC261年进攻羯陵伽,血流成河之后,他深感痛悔,皈依佛门,宣布此后不再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进行战争也要减少伤亡,同时宣布佛教为国教,大力宣扬圣法。在阿育王的统治下,几乎整个印度大陆在历史上{dy}次统一起来。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王朝的极盛时期,但是这个庞大的帝国的各个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还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BC236年,阿育王死后,帝国即宣告分裂。

17、婆罗门教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基本是简单的自然崇拜,到后期吠陀时代逐渐发展成为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大约产生于BC1000年代前半期。它是信仰梵天的宗教,祭司称婆罗门。婆罗门的教义:{dy},认为梵天是宇宙的创造者,只有它是真实存在的。第二,主张“业力轮回”的学说。第三,制定了各等级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区分善行与恶行的标准。第四,婆罗门教还将瓦尔那制度神圣化。婆罗门教的三条纲领:{dy},《吠陀》是天启。第二,祭祀{wn}。第三,婆罗门至上。婆罗门教没有寺庙和神像,没有教会组织,也从未召开过宗教大会。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靠共同的信仰和经典以及惯例的宗教活动来维持。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发展到《森林书》和《奥义书》时代,已经开始轻祭祀、重哲理,向思辨的方向发展。到了列国时代,婆罗门教堕落,反婆罗门思潮兴起。

19、亨利·谢里曼

谢里曼出身贫寒,其父亲是德国乡村牧师。自小就迷上了荷马及其史诗,并立志长大了一定要亲自去挖掘特洛伊。谢里曼并没有接受很系统的正规教育。但他凭借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多种语言。精通了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以后, 1863年,谢里曼毅然放弃经商的生涯,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寻找特洛伊城的工作中来。1870-1874挖掘特洛伊;1874-1876,挖掘迈锡尼古城;1875年,发现“普里阿摩斯的宝藏”。谢里曼向世人证明了荷马史诗,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xx是神话和传说,它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经过谢里曼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开始认识到希腊古典时代之前,确有一系列灿烂的古代文化,从而揭开了欧洲古代史研究的新篇章。谢里曼的考古实践,也使他成为欧洲现代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先驱,为普及考古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0、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奥》,传为盲人荷马所著,实际上是特洛伊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晶,两诗题材都和特洛伊战争有关,史诗不仅反映了BC11世纪到BC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为后人提供了了解荷马时代的主要文献材料,它本身也是这一时代希腊名族在精神方面的伟大创树,《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21、伯罗奔尼撒同盟

BC6世纪末,斯巴达已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其他城市变成了盟友,建立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同盟机构有斯巴达的人民大会和由同盟者组成的同盟大会。在同盟中,斯巴达是同盟的核心和{lx}。同盟具有军事性质,决策均以斯巴达的厉害为准。斯巴达xx占{jd1}优势,有权召集会议,入盟各邦皆唯斯巴达马首是瞻。各邦在外交、军事问题上按同盟决议统一行动。入盟各邦就必须派兵援助斯巴达并受其指挥。斯巴达凭借该同盟称霸伯罗奔尼撒,同时对整个希腊世界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2、提洛同盟

    为联合希腊各邦的海军力量,共同对抗波斯,在BC478-477年,雅典组织希腊、爱琴海和小亚的一些城邦组成同盟。同盟章程规定各邦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实行统一行动,凡是加入的城邦需要提供海军,但随着希波战争的接近尾声,雅典的控制与日俱增,同盟转变为控制各邦的工具,希波战争结束后,提洛同盟成为雅典帝国,雅典海上帝国的建立,保障了雅典前五世纪取得经济文化的繁荣,依靠武力来控制同盟各邦的方式,日益引起同盟各邦的反感与反抗,并最终成为日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口实之一。

23、反麦加拉法令

雅典与麦加拉的海上贸易的矛盾使雅典颁布了反麦加拉法案。反对麦加拉的法令共有三个。{dy}个法令于BC433年通过,内容:雅典命令将麦加拉的商品全部xx出雅典的市场,违令者的商品将被充公。BC432年,雅典通过第二个反麦加拉的法令。建议将麦加拉人从雅典帝国的所有港口驱逐出去。BC431年,第三个反对麦加拉的法令宣布将与麦加拉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24、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是古代国王,世界历史上xx的。他足智多谋,有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以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qwgr}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5、赛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罗马社会两极分化趋势较严峻,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赛尔维乌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这有助于增加罗马公民的数量,壮大罗马公民集体的力量。进行财产普查,按财产多少划分居民xx,并确定各等级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森都利亚大会取代库利亚大会,成为新的公民大会。赛尔维乌斯改革是王政后期社会发展变化合乎规律的产物,赛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26、格拉古兄弟改革

古罗马于BC133~前121年间由格拉古推行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改革活动。领土的急剧膨胀,导致土地集中和大批农民破产,促使社会矛盾日趋激烈。BC133年提比略当选为保民官,提出土地法案,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尤格。提比略在竞选下一年的保民官时,元老院贵族蓄意挑起械斗,提比略连同他的支持者被杀。BC123和前122年,盖约任保民官。他重申提比略的土地法另颁布殖民法作为补充,提出了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制定法案,提高骑士阶层的地位,以对抗元老院,还将罗马公民授权赋予所有意大利人。改革从单纯的土地立法发展为广泛的改革运动,冲击了豪门贵族的统治,对于罗马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7、马略军事改革

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小农的破产使建立在其上的罗马公民兵制度随之瓦解,罗马兵源逐渐枯竭,这些变化导致的危害在朱古达战争中充分体现出来。马略为了迅速征集军对,进行了军事改革,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吸收无产者入伍,即以募兵制代替了公民兵制,罗马兵源问题得到解决。马略军事改革的另一个措施是改革军团组织,推行联队制,对xx进行严格训练。马略的军事改革广开了兵源,解决了兵源不足,保证了xx的战斗力,改变了罗马xx的基本构成,使罗马的土地性质发生了变化,但也造成了共和后期军人和将军专横的社会后果。

28、同盟者战争

BC91-BC88年,意大利同盟者为争取罗马公民权,反对罗马统治的战争。罗马征服意大利后,意大利逐渐罗马化,但同盟者地位愈加恶化,并受到罗马人的歧视和虐待,意大利同盟者通过和平和合法的途径争取罗马公民权的希望xx破灭。于是于BC91年,奥斯库伦城首先发动起义,发动同盟者战争,罗马做出让步,前88年,战争基本结束。将罗马公民权扩散到波河以南的所有意大利人,扩大了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这场战争也改变了罗马的社会结构,把意大利各个城市和部落组成联盟,变成了一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然而战争以后,如何安置退无军打大事又导致了苏拉独裁。

29、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结果,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诉讼法等,基本上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罗马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法律条文反映了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早期的情况。明文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保存同态复仇。这表明当时社会中还存在氏族制度的残余。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了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是罗马{dy}部成文法,为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体系的渊源。

30、布匿战争

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与BC264BC146年间进行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称为布匿战争,{dy}次布匿战争(BC264-BC241)是因为争夺西西里岛而引起的,罗马占据上风,迦太基人被迫求和。BC218年爆发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再败,于BC201年被破接受屈辱性合约,从此失去独立地位,罗马在西地中海确立了霸权。罗马借迦太基破坏合约,于BC149年挑起强者欺凌弱者性质的第三次布匿战争,从此,迦太基领土划为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

 

 

1、   简述埃赫那吞改革的主要内容,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主要内容: ①重新提倡对拉神的崇拜以对抗对阿蒙神的崇拜。提出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而只准崇拜阿吞神。②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交给阿吞神庙。还下令抹掉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③为了摆脱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影响,还将首都从底比斯迁移到埃及中部的阿玛尔那,取名为“埃赫塔吞”,意思是“阿吞的视界”。自己也改名为“埃赫那吞”,意思是“阿吞的光辉”。④还提拔许多中下层出身的人担任政府的高级职位。

2)失败的原因:① 改革遭到神庙势力的激烈反抗。一方面,他们向埃赫那吞的母亲提伊王后施加压力,让她劝说埃赫那吞放弃改革。另一方面,他们还鼓动西亚的埃及属地发动叛乱,甚至企图刺杀法老。②改革的内部阵营分裂了,甚至连王室内部也发生了尖锐的分歧。③老百姓并没有从改革中得到什么益处,反而因为修建新都而加重了负担。而且,他们对新的信仰也不是很习惯。因此,他们对改革也不是十分热衷。

3)改革的意义:这场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的外衣下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它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在人类历史上{dy}次提出了一神教的思想。在埃赫那吞改革时期,造型艺术与绘画冲破了传统模式,追求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形象生动,焕然一新。在文学上,创作了歌颂阿吞和埃赫那吞的不朽诗篇如《阿吞颂诗》等 。在埃及文学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简述印度种姓制度四个等级的地位、职业、权利和义务以及种姓制度的特征

1)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制度正式形成。

{dy}个瓦尔那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他们以占卜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政,甚至随军出征,影响国王的军事行动。有些人也参政,享有很大的政治权力。例如,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称为“普罗希塔”。到后来,婆罗门也可以当国王。

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国王和武士阶级。

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主要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吠舍没有政治上的特权,需向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缴纳赋税和贡赋,以供养xx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不过吠舍还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员,他们可参加公社的宗教仪式,因而和婆罗门、刹帝利同样属于“再生族”。

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是农人、牧人和仆役和奴隶。由于没有公社成员的身份,不能参加宗教仪式,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是非再生族。因此他们也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护的权力。

2)种姓制度的特征:①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各个种姓的人都世代从事规定的职业,不能任意改变。②社会等级世袭的原则,不同种姓的人原则上禁止通婚。③每一个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宗教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严格的区分,用以规定各种义务和责任。④不同的瓦尔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3简述BC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原因及其影响

1 海外殖民的原因:①人口的增长,耕地有限,土地兼并破产而到海外谋生。②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工商业者为扩大经营范围,到海外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③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一方面是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另一方面则是贵族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城邦为了平息公民内部斗争而向外输出某些骚乱分子。另外,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被迫出走海外,以谋发展。④偶然的因素,例如突然发生的饥荒等自然灾害。⑤客观条件:希腊人的航海技术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代周围世界的居民,其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希腊人,不能有效地抵抗希腊人的殖民。

2)海外殖民的影响:①扩大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政治上有助于公民集体的稳定和城邦制度的巩固,有助于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壮大,促进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立。②促进了希腊的经济发展。经济上扩大了海外贸易,构成了地中海{zd0}贸易圈和经济圈,促进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保持了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恰当比例,有利于希腊地区小农经济的巩固。而这种小农经济则成为城邦形成的基础。④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丰富了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有助于探索到一条通过分析而得到智慧的科学之路,有助于促进希腊人的思维。⑤但这些殖民城邦是以掠夺侵占当地土著居民的土地而发展起来的,给当地居民造成威胁和灾难。

 

⒋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政治制度的异同

不同:斯巴达:寡头政治

1)双王制度 :两位国王分别由两个王室家族世袭,权位均等,战时则由其一人统军出征。当

2)长老会:作为贵族会议总揽军政大权,国家大事都由它来讨论决定,再交民众会通过。它还是{zg}司法机关,并协助一些官员处理政务。检察官权力加强后,吉罗西亚会议也归他们支持。

3)民众会由所有年满30岁的男性公民参加,名义上检察官和贵族会议成员都由它选出、决议也由它通过,但它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一切听监察官和贵族会议操纵,也由监察官主持召开。

4)监察官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一共5人,一年一任。公民都可以当选。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监察官的权力很大。检察官此时成了斯巴达国家的真正主宰,掌握城邦的主要实权,国王贵族都在他其监督之下,对普通公民更可随时以违犯风纪的罪名逮捕直至处死,而强化斯巴达那套特殊的制度的重任也主要由他们承担。人民大会由监察官主持,外来使者也由监察官负责接待。。因为监察官部分贫富,使得监察官受贿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总体而言,两个国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君主制成份;长老会议人数少,限制严格,具有贵族政治的特点;公民大会和监察官又是民主制的代表。斯巴达的政治制度便成了一种混合型政治制度的代表。

 

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
* 公民大会,国家{zg}权力机关,所有公民均可参加。
* 陶片放逐法:超过6000片时,将独裁者流放十年 ,以保证政治稳定。
* 五百人会议(抽签产生),公民大会常设机构,负责国家日常事务,所有公民均可参加。任期一年,每月轮值,主席每天换人 
* 执政官(由全民大会选出)9,任期一年,职务xx行政事务,少有决策权
* 司法权:每年选6000人任法官和陪审团,依案件轻重组成不同人数的陪审团,以xx表决,不得上诉
* 军事将领:由全民大会选出10 ,任期一年,可无限期连任,民众可随时弹劾或罢免

相同:都是古希腊奴隶制城邦,都实行奴隶主专政

 

5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1)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政治制度上,雅典实行民主的国家,并且到处扶植民主势力,这一基本政策正好和斯巴达和它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章程针锋相对。斯巴达不仅在国内保持贵族政治,而且也在其他国家里支持贵族,它甚至以恢复希腊各邦的独立自主为口号,企图拆散提洛同盟,对雅典的扩张xx采取敌视的态度。

②根本原因:雅典和科林斯、麦加拉在海外商业上的矛盾。雅典海上同盟积极扩张,侵犯了伯罗奔尼撒同盟{zd0}的工商业城邦科林斯和麦加拉的传统势力范围,海外商业矛盾加剧。 

③其他原因:提洛同盟内部的矛盾。在伯罗奔尼撒这边,科林斯也和自己的殖民城邦科西拉不睦。同时在很多城邦内,都有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斗争。

2影响:①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②BC404年的和约:{dy} ,规定解散提洛同盟;第二,雅典只能保留12艘警卫用的舰只;第三,拆除长垣通道和海港防御工事,并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这样一来,失败的雅典便被降为俯首听命于斯巴达的二等城邦。③贫富差距扩大:伯罗奔尼撒战争促进了大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相反,作为城邦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④雇佣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为那些有能力提供金钱的僭主或者说少数野心家提供了控制城邦政治的机会,危害到城邦的民主政治,导致了之后的城邦争霸和为马其顿征服希腊各地准备了条件。⑤公民内部的矛盾加深,尤其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⑥这次战争牵涉之广,损失之大,杀戮之残酷却较希波战争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后希腊历史进入城邦危机阶段,希腊古典文明亦由盛转衰。

 

 

 

6、希腊城邦危机的表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1)表现:①BC4C60s以后,主要城邦的军事力量与其全盛时期相比,皆已大为削弱。②危机四伏的希腊城邦已失去昔日的活力,国家机器对内不能有效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属民和奴隶的反抗,对外难以开疆拓土,攻城掠地。贫富差距扩大:伯罗奔尼撒战争促进了大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相反,作为城邦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④公民内部的矛盾加深,尤其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⑤希腊古典文明亦由盛转衰。⑥城邦间争霸战争加剧。如斯巴达霸权,底比斯霸权的建立等。⑦过去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代之而起的是雇佣兵制。

2)原因:从实质上讲,城邦危机本身就是奴隶制发展的结果,奴隶制经济要求建立大国甚至是帝国,原来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却和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城邦体制要被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所抛弃,于是出现了城邦危机。

7谈谈罗马共和国前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起因、经过和历史后果。

1)原因:①政治方面,贵族掌控国家政治核心,平民处于无权地位。被排斥在元老院和家高级官职之外,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保护。

②经济方面,贵族利用特权侵占新征公有地,平民却得不到土地。且战争加重平民的兵役和赋税负担,致使许多人负债破产。而债务奴隶制的盛行,使得许多平民有沦为奴隶的危险。

③军事技术方面,随着战争发展的需要,普通公民组成的重装步兵逐渐取代贵族的骑兵成为战争的主力,使得平民有了要求和条件和贵族展开这场斗争。

4宗教方面,贵族垄断宗教职务,平民不得染指。

2)过程:在斗争的过程中,平民联合起来,屡次采取“撤离”行动,即以集体退出公民公社和xx作为斗争的手段,迫使贵族逐渐作出让步。

BC494年,在罗马面临外地侵袭的紧张局势之下,平民突然撤离,这迫使贵族向平民妥协让步。自此,平民每年可以选出两个保民官,其职责主要是保护平民免受贵族官员的专横暴虐。

BC474年,平民取得了召集特里布斯会议,即平民会议的权力。

BC451—前450年,公布十二铜表法。其目的是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只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方面的专横行为。

BC449年,平民会议的权限扩大,其决议对一切公民团体,包括贵族在内,都具有了法律效力。

BC445年,平民获得了与贵族通婚的权利;

BC367年还获得了担任执政官的权利。

BC326年,通过了波提利阿法,取消债务奴役制。

BC300年,平民已经可以担任一切官职了。

BC287年,平民{zh1}一次撤离,迫使贵族做出让步,重申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

3)意义:①政治方面,平民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

②经济方面,尽管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平民地位有所改善。一方面,罗马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维持,巩固了罗马城市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债务奴役制度的解除,促进了罗马公民群体的稳固。从此罗马走上奴役外籍奴隶的道路,这对罗马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③社会生活方面,平民上层逐渐与贵族合流,融合形成新贵族,共同把持政权。

④国家制度层面,平民在反对贵族的过程中,不断增添新的国家和官职,颁布新的法律,创设新的组织制度,使罗马国家制度日臻完善。

8、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历史意义。

1)原因:①战争迫使很多农民抛弃土地,逃亡到城市,结果造成大量小农破产,土地落入大地产主阶层的手中。②战争使大量奴隶进入罗马,经济变成了奴隶制经济。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又趋尖锐,并在BC133年酿成了内战。

2BC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土地改革法案内容:①土地分配方案: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如有儿子,则其子尚可各占250犹格,但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1000犹格。超占部分收归国有,划为30犹格的份地,分给无地农民。  ②土地使用方案:所占公有地{yj}使用,免交租金。由国家分配的份地,须要交纳少量租金,世袭使用,不得出卖或转让。但肥沃的坎佩尼亚土地,不在此法案的范围之内。

3)提比略被暗杀后,BC123年,盖约·格拉古改革内容:①恢复提比略的土地法,另颁布殖民法作为补充:在南意大利和迦太基的故址建立新的殖民地,以解决罗马无地公民的土地问题。②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由国家从海外购入谷物,储存于公共粮仓,以低于市价每月一次定量卖给公民。③制定法案,抬高骑士阶层的地位,以对抗元老院。这些措施包括:亚细亚行省包税法的实施,规定该行省采取包税的方式征集什一税、关税和牧场税,由监察官将包税权拍卖给骑士;制定新的审判法,使骑士获得担任法庭成员的权力,以打破元老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④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所有意大利人。

4)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盖约在形势的推动下由单纯的土地改革发展到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沉重打击了元老贵族的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这些都是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发展要求,在后来罗马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肯定和证明的,具有进步性。

 

 

 

9、结合罗马帝国公元3世纪的危机,谈谈你对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①罗马帝国至始至终均未形成一套系统而有效的皇位继承制度。安敦尼王朝时期打破了以血统为基础的皇位继承制度,开创了以过继为基础的新的皇位继承制度的先河。

②罗马禁卫军的失控行为也是导致罗马帝国衰败的最初征兆和动力。禁卫军制度始建于奥古斯都时期,目的是为了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威吓元老以及镇压反叛。久而久之,禁卫军逐渐成为左右罗马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甚至可以插手皇位的继承。

③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经济危机凸显。表现:其一,战争基本停止,奴隶来源减少,导致奴隶价格攀升,奴隶制经济的成本提高。伴随着奴隶制的经济危机,作为奴隶制的补充,隶农制度开始出现。其二,庇护制盛行和大领地制度发展,破坏帝国政权的完整性,改变了帝国社会的结构。这些大领地越来越成为国家中的半独立国家,成为地方主权的小岛,威胁着帝国的完整性。其三,罗马帝国的征税制度损害了帝国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动摇了帝国稳定的根基。为了保证税源,政府常常强迫有钱人担任官职,负责赋税的征收工作,使得担任市政官员日益成为一种负担,导致城市中富裕市民的数量发幅度消减,城市的活力进一步消失。其四,大量使用奴隶劳动并与市场有着联系的大田庄,开始转变为主要剥削隶农和具有自给自足倾向的大庄园。贵族开始把生活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乡村,由此进一步引发了城市生活的衰退。

④蛮族的入侵最终灭亡了罗马帝国。罗马采取以蛮制蛮的政策,吸收大批蛮族人充当罗马的士兵,导致罗马xx逐渐蛮族化;另外还把大批的蛮族部落以军事移民的方式迁到罗马边境,又为后来的蛮族大规模入侵开了方便之门,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中世纪的开始。

1、比较并分析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各自的独特之处。

1)两河流域文明是指在之间的所发展出来的,是最早的文明。主要由等文明组成。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dy}种——,建造了{dy}个城市,编制了{dy}种法律,发明了{dy}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dy}个七天的周期,{dy}个阐述了上帝以七天创造世界和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

 

 

 

 

3)印度文明

 

4)早在古文明兴起之前约800年,地区就孕育了文明和文明。大约在BC1200年,另一支希腊人()的入侵毁灭了,此后300年,希腊xx陷入沉寂状态,封闭又贫穷,希腊进入所谓“”。因为对这一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所以又称“”。在时代末期,得到推广,取代了;海上贸易也重新发达,新的国家纷纷建立。使用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于前776年召开了{dy}次运动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古希腊进入了兴盛时期。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增长,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

2、谈谈雅典民主制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你对雅典民主制的看法。

总体而言,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也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其中,最主要的阶段包括: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BC5世纪伯里克利时期的民主制改革。
    BC594
年,为了缓解雅典的社会危机,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梭伦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解除了债务奴隶制;按照财产划分居民等级,规定只有{dy}和第二等级的成员才可以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zg}官职;{zh1},梭伦还设置了400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废除债务奴隶制一程度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城邦的稳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400人议事会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民大会作为城邦{zg}权力机构的威严。但是,梭伦的民主制改革并不彻底,主要表现在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方面,例如执政官的人选只能从{dy}和第二等级之中产生,第四等级的成员则被排斥在400人议事会之外,这使得许多平民无法担任官职,贵族的势力仍很强大。
    BC508—507
年克利斯提尼改革:贵族的势力遭到进一步的削弱。主要表现在:首先,为了限制贵族对选区的控制,克利斯提尼打破了传统以血缘关系划分选区的办法,而按照新的地域原则划分选区,将国家分为平原区、山地区和海岸区,以此来防止某一个贵族大家操控选区。其次,以五百人议事会取代梭伦时代的四百人议事会,不仅民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还取消财产资格的限制,只要是雅典公民都有机会成为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再者,为了防止城邦内斗和一些贵族凭借影响控制城邦政治,克利斯提尼还规定实施陶片放逐法,将那些被认为会影响城邦稳定和威胁民主制存在的人放逐到国外十年,进一步限制了贵族的权力。然而,一些高级职务,如执政官等仍然具有财产资格的限制。
    BC5
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之后,雅典的民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民主制发展的契机(略)。首先,执政官选举改为抽签;取消财产资格的限制,各级官职,包括执政官在内,向一切公民开放;公民大会也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zg}权力机关;剥夺贵族会议的一切权力,贵族势力对民主的威胁被xxxx;实施津贴制度,为贫苦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经济保障。
   
看法: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机构庞大 ;轮番为政 ;监督机制十分完善;范围有限 ;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而且妇女不占主导地位,没有公民权。
   
局限:雅典民主是一种寄生性的民主。首先在于它是依附于奴隶制而存在的。其次,它寄生于雅典帝国的基础之上。通过提洛同盟,雅典每年可以得到大约300400塔兰特的收入。这对津贴制的实行是一种重要的保障。

3、德国xx的法学家耶林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dy}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试着用历史事实谈一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1、基督教兴起的背景:

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道上的巴勒斯坦,长期以来是强邻争夺的地方,饱经残杀、俘虏和放逐之苦。救世主的思想成为犹太教的核心信仰。

2、使徒保罗的传教工作。他首先打破民族界线,开始向外族人传教,最终使徒彼得也接受了这种做法。由此,基督教打破了犹太教的民族束缚,开始了走向世界性宗教的历程。保罗不停游走于罗马帝国的东部各地,传播耶稣的教义;在被指控犯了叛国罪之后,他又亲自到罗马向皇帝申诉。其时,罗马的基督教群体已经形成,他的到来无疑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

3、新起的奴隶主贵族要xx旧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就必然要对罗马国教采取贬抑的方针,为此就要利用扶植另一种能适应新奴隶主政治需要的宗教。在君士坦丁成为皇帝以后,大力收买和支持基督教,广泛修建教堂。这样,罗马皇帝变成了基督徒。君士坦丁之后的罗马皇帝,继续支持、控制和利用基督教。391年和392年,狄奥多西又颁布法令,禁止在任何场所献祭,异教神庙一律关闭,违令献祭的,一经检举,罚款黄金25镑,进行献祭活动的房屋、土地没收,知情不举报的被视为同罪。通常以狄奥多西392年的法令作为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的一年。这样,基督教终于成为罗马帝国的{wy}合法宗教,并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继续在中世纪时期发挥更重大的影响,并最终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罗马不但用军事征服了世界,同时也注重依法治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法律遗产,奠定了现代欧洲法律的基础。按照罗马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将罗马法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dy}个阶段是从罗马城建立到《十二铜表法》的颁布。①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斗争。作用: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利于统治的巩固。
 
第二阶段:从《十二铜表法》到阿克兴战役(BC31年)。随着罗马地盘的不断扩大和文明的发展,罗马法也在不断丰富,源于对《十二铜表法》的不断解释。他们的劳动成果即以“公民法”来表示,因其内容只适合于罗马公民内部。

第三阶段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因为罗马共和国发展为罗马帝国,且疆域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罗马社会政、经、文化的发展的需要。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这样就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四个阶段是从戴克里先到查士丁尼。这时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法律被埋没在君主的意志之中。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主要有两大法律来源。一是皇帝的敕令,一是通过引证法尔运作的古典法学。他任命了以特里波尼安为首的委员会,{dy}项任务是编辑皇帝的敕令,以《查士丁尼法典》的名字刊行。查士丁尼时代所编纂的法典统称为《民法大权》,其中包括:《法理概要》4卷;《法学汇纂》50卷;《查士丁尼法典》12卷;另外还包括大量的新律。

2)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很多国家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4、谈谈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制转变的过程之中,其政治体制经历的变化及其原因?

1)共和初期的政治制度:

两执政官:设置两位执政官来取代国王。执政官是罗马{zg}权力的代表,掌握罗马军事、政治和财政大权。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选举办法:前任执政官提名,森都利亚大会讨论通过,元老院批准,库里亚大会授权。

元老院:贵族组成,原只是咨询机构,重要事宜须提交元老院讨论,听取元老院意见和建议。但发展到后来,元老院势力愈来愈大,逐渐成为罗马政治权力的中心。原因在于,执政官虽是国家{zg}权力的代表,但任期短暂,只有一年;相反,元老终身职务,离任后的执政官都自动成为元老院成员,这就造成权力向元老院这一边的倾斜。

森都利亚大会,决定重大问题

2)元首政治:首先,屋大维掌握国家事务{zg}决策权。可批准或否决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决议,掌握着xx的领导权。其次,创立新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设立了元首顾问会,作为重要的咨询机构。再者,建立元首金库,直接控制和调节全国财政收支。在行省统治方面,表面上是元老院和元首分治制度,即把行省分成两类:一类由元老院管理业已安定的行省,一类由元首直辖,如高卢、西班牙、叙利亚。埃及则成为元首的私产。显然,元首的行省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此外,元老院管理的行省对元首有各种义务,并不是元老院与元首平分秋色的二元政治。

元首政治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帝制,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⑴在统治方面,①注意提高元老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扩大他们的特权。②注意给骑士阶层好处,规定骑士阶层的财产资格、可担任的官职,并允许骑士可候补元老,使他们成为元首的重要统治工具。③对平民,采取又镇压又拉拢的两手政策。一方面,镇压他们的反政府暴动,一方面用所谓的面包和竞技场来安抚他们。④对xx进行整编,组成正规军团。此外,还有辅助xx、禁卫军、海军舰队。⑵在对外方面,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帝国的领土。⑶给行省上层分子授予罗马公民权,使其效忠元首政治。⑷颁布有助于帝国风尚的法令,如健全家庭关系、奖励剩余子女、提倡节俭等;还搞了一些公共工程,如兴建神庙、剧场、水道、浴池,使罗马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原因:1罗马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罗马从城邦进入奴隶制帝国后,在阶级关系变化和阶级斗争加剧的情况下,共和政体已不适应当时罗马社会的发展,因而势必建立军事独裁以加强和巩固整个帝国范围内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由于共和制度的影响和维护共和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为减少阻力,采用“元首”称号实行个人军事独裁,建立了元首制的统治形式。

郑重声明:资讯 【世界古代史- shenfang - wza88508979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