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戏_梁庚义易学网_百度空间
河南 · 鹤壁 · 浚县/莲花落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日前,经省专家论证后上报文化部,申报{gjj}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新干“莲花落”濒危,现代人知之甚少。1月12日,记者来到新干县,就此民间曲艺瑰宝采访有关人士。
  何为新干“莲花落”?
  今年65岁的傅正生曾任新干县文化馆副馆长,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江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和记者谈起新干“莲花落”,这位从事文化工作达38年的老先生始终充满感情。何为“莲花落”?傅正生找来一根树枝,上面扎上一些红纸,一边摇动一边说,其实“莲花落”就是当地称的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为忌讳瞎子,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
  独树一帜方言唱
  “竹龙又替水龙船,斗巧争奇色色鲜,笑煞城东王老爷,听人齐唱落离莲。”傅正生翻开清代同治版《新淦县志》,朗读这首诗后告诉记者,诗里的“落离莲”即“莲花落”。县志还记载了新干“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傅正生说,其实“莲花落”自古就在全国流传,北方的“二人传”就是从“莲花落”演变过来的。江西“莲花落”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主要分布在赣南、吉安、新干、万安、萍乡、宜春、鄱阳、九江、鹰潭、景德镇、抚州等地,尤以新干为典型代表。
  新干“莲花落”从清末开始广为流传,出现了专门从事唱戏文的叙事性“莲花落”的职业盲艺人,演唱民间故事。其形式也在原来单曲清唱或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变走唱为坐唱,由“耍花棍”发展成有胡琴、板鼓伴奏,兼容“说书”的一种演艺形式。这些盲艺人不仅走村穿巷,而且步入了县城的茶楼、酒楼卖艺演唱,并逐步形成了盲人曲艺组织——“行会”。以“八仙挂图”作为祖师供奉,订规立矩,收徒传艺,相继出现了金川镇水磨上朝村帅有辉、瓦桥翠湖村张道龙(小名张生根仔)、神政桥乡罗家坊易坑村熊继生和界埠乡黄家村黄宝荪等“名角”。此外,神政桥乡松溪村陈连添(又名陈蠢子)等20多个主要盲艺人也十分活跃,演技甚佳。
  新干“莲花落”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善于叙事,宜于抒情,且用方言说唱,加之拍击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引人入胜,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传统曲目有《天宝图》、《丝带记》、《罗帕宝》等。建国后创作并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刘二娃》、《血泪仇》等。
  ========================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至于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时下的太原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
  太原莲花乐作为省城太原惟一的地方曲种,植根于晋阳大地,流传于城市乡村,它那雅俗共赏、妙语珠连、脍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男女老少。四十年来,它不仅以浓郁的太原方言与传统的晋唐文化跻身于中华古老民族文化的大花园中,而且其艺术奇葩的灿烂光彩再现了黄河文化雄浑古风。无独有偶,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一位土生土长的太原xx人物曹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我们一起顺着时间长河的上游去探究一番吧!
  1995年,曹强晋京参加演出,太原莲花乐获得极大的成功,在太原文艺界引起震撼。2002年,在晋、冀、鲁、豫“山河杯”曲艺大赛中,曹强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他的事迹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山西文学艺术界人才录》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1990年,xxx总书记来太原视察工作,在南宫观看了曹强演的《看车祸》等曲目,演出结束后接见曹强,并与他亲切握手,连说:“你演得真好!真好!”曹强问:“太原话听得懂吗?”总书记连说:“听得懂!听得懂!每个字都能听懂。”
  ●二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 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 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 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xx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太原莲花落流行于太原、晋中、吕梁各县。
  莲花落,北方民间曲种之一。唐宋时已形成,名为“莲花乐”,《辞源》引《续传灯录》有“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之语。元代以后,民间多称为“莲花落”,俗称“落子”。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即云:“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之花鼓戏也。”
  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初是僧侣云游、募化时诵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后来,大量僧侣因禁佛事件还俗,遂将此曲传入民间。唐武宗在位仅6年,就连续4年大举禁佛,共拆寺庙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五代时,后周世宗(亦在位6年)于显德二年(955)禁佛,废寺3336所。此后,中国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继续发展。北方大批僧尼流落民间,沦为乞丐,故《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称,莲花落于“宋xx始流行民间,为丐者乞讨时所唱,多以因果报应为内容。”这也是莲花落成为北方曲艺品种的历史原因。
  莲花落在宋代后流布甚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均有流传。山西莲花落产生年代缺少确凿证据,有学者认为清道光年间由河南难民传入山西晋中,与当地方言、风俗融合,遂产生了晋中莲花落,流行于晋中、太原以及吕梁各县。20世纪四五十年代,晋中莲花落突出的代表艺人是李连根。约民国年间,又有山西左云莲花落产生,流行于大同、内蒙古等地。太原莲花落的产生虽然较晚,但经历非凡。20世纪60年代,晋中莲花落艺人年迈,弃艺务农,传承乏人,濒临灭绝。太原市曲艺联合会青年相声演员曹强选中了莲花落这一曲艺发展方向,登门拜师,向李连根学习晋中莲花落的表演技艺。同时,挖掘整理出一批晋中莲花落段子。在此基础上,曹强以太原方言开始改造晋中莲花落,为了使这一民间艺术被广大群众认可,曹强坚持以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从唱腔、语言、句式、板式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将它定名为“太原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以竹板击节,无须其他乐器伴奏,唱腔为段落体。每段开头和结尾用唱腔,中间用韵白或道白叙述故事情节,尤以摹拟人物言行见长,活灵活现,使人如临其境。尾句唱腔用抖“包袱”形式结束,画龙点睛,妙趣横生。说唱语言多用太原方言,极富生活气息,斟词酌句幽默别致。许多脍炙人口的曲目成为太原人一时的热门话题,并在城镇中广为流传。但是要用方言讲,那个味道才能真正的表现出来。



郑重声明:资讯 【瞎子戏_梁庚义易学网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