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都要贴上一副春联。民俗专家表 示,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底蕴和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 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0多年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咏春节的《元日》。诗中所咏的“桃符” 就是古代春联的前身。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红 艳艳的春联,给新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 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 方”也叫“门叶”,多贴在家具上。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随后的几年间,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财源滚滚”“大富大贵”等词语开始快速充斥春联的文雅。“几百副春联中,所涉及的内容却也不过十余种,可谓‘千联一面’,春联尽管大小、式样不同,但内容却一模一样。除了发财,就是发财。”人们说起几年前的春联,神情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遗憾。 近几年,春联内容又迎来了一次改革。单纯讲究“发财”“致富”的对子逐渐失宠,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和睦”“幸福”的珍惜与企盼。“平安值千金”“家和万事兴”等成了受欢迎的联语。然而印刷的在精美,也没有过去那种手写春联的年味及韵味,“现在市场上卖的印刷春联,式样多样,所以自己写春联当然就要写出特色、写出‘味道’来,尤其是在内容上,这样才能吸引别人的眼光!”坚持自己写春联的老年人说。他们表示,之所以坚持写春联,是因为他觉得印刷春联的内容不能表达心中所思所想。 近几年的春联市场,像印刷体春联那样祈富贵、求发财的内容确实少了,求平安和谐、讴歌时代新气象的内容多了。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春联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回老家过年的机会越来越少,记忆中的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几乎都是印刷品,很多甚至是公司搞宣传赠送的礼品。这就出现了一栋楼十几家住户,贴着同一形式、同一内容、同一个公司送的春联的情况。在老家,村里请人写对联的人家也一年比一年少,许多人也不再喜欢手写的对联,因为市场上卖的印刷品更加精美,贴起来感觉更加喜气,春联的内容更是没有多少人关心了。 铺天盖地的印刷品剥夺了人们写春联的兴趣,尤其在城市,随着人们居住模式的改变,春联有了阵地危机。从大到小,从有到无,人们对春联的要求越来越低。连续几年的春节,虽然家家张贴春联,但手写春联少得可怜。更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有很多孩子竟然不知道春联还能手写。“只要喜气、吉利就好,管它是什么内容呢!”人们认为,图喜气、图吉利本来就是贴春联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