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品产业的严重畸形化
大概在1998年之前,由于长期保鲜技术的瓶径,液体奶产品都是在某一区域内销售,也就没有什么液态乳品上全国性的大品牌。大多数的液态牛奶加工制造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瓶装或胶袋包装材料,最长的保质期就是半年。但“利乐”公司的无菌罐装技术,与普通罐装和瓶装之采用的方式不同,利乐的无菌灌装加工使液态食品更好地保留了色泽、质地、自然风味和营养价值。
在无需防腐或冷藏的条件下,利乐无菌包装可以保持长达1年的无菌状态。这突破了国内传统包装技术条件下牛奶保质期短的技术瓶颈。1年的常温保质期,产品想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想卖多远就能卖多远。时间与空间技术的突破,才是引爆中国液态奶市场销量的核心所在。在这一点上,利乐对世界、对中国乳品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否认的。
但任何事情都具两面性,利乐对无菌罐装技术的{jd1}垄断,也导致了我国整个乳品产业对其技术的严重依赖。要不怎么会出现美国人曾提出要肢解软件行业的垄断者Micosoft呢?在这里,作者并非对利乐带任何偏见,只是就事论事,只是想探寻我国乳品行业畸形发展的深层原因,分析整个液态乳品行业对利乐技术严重依赖所产生的恶果。
恶果之一:行业的重复投资,过度投资
利乐技术好、服务好;利乐有设备,有包装材料,还帮你做市场推广,甚至还可以帮你融资,或帮你上市。太多的诱人条件从而导致各地大小乳制品企业一哄而上,上利乐项目。目前有统计资料显示,国内利乐生产线上千条。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现在好了,都用了利乐生产线,都必须使用利乐的包装材料。从液态乳制品的供应链角度来看,产品加工这一块的成本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或是变化很小的。因为利乐掌控了这一环节,这一块的加工成本不是加工企业说了算,是利乐说了算的。
液态乳品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怎么办,将产品售价提高?看玩笑,数百家,或上千家同类的竞争对手盯着你,你一涨价,就意味着你的产品从货架迅速消失。竞争如此残酷,加工企业只有将手伸向采购这一块,伸向奶源供应这一块。做假,用假的手段由此诞生。
恶果之二:液态奶与固态奶争抢奶源
液态奶销量大,但这一块投资过度,竞争对手太多,奶源的增长没有赶得上加工企业数量的增长。在液态奶加工企业争夺奶源的时候,因其量太大,所以,也就无疑大大挤占了固态奶(奶粉)加工企业的奶源份额。在销量上,固态奶是竞争不过液态奶的,同样,在奶源上固态奶也抵不过液态奶的。
固态奶(奶粉)加工企业怎么办,要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也只好将手伸向采购这一块,伸向奶源供应这一块。做假,用假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消费者喝上毒奶粉了。
恶果之三:产品同质化严重,血拼到死
大家用的基本上全是利乐的设备和包装材料,那么,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就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都是那个砖形,放到货架,非常整齐划一,真的很好看。还是那句话,在商超,一眼望去,一排排,一堆堆,那些液态奶商品几乎就是一个厂家生产的。
产品的严重同质化,无论你使用多么美炒、多么动听的语言来美化自己的产品诉求,即便使用了“航天”奶或“奥运”奶什么的,说穿了,无论品牌大小,大家还不都是用人家利乐的设备和包装材料加工出来的一个小方块。即便产品卖的再多,品牌再怎么好,最终都是给人家利乐打工的。你们价格战打的越低,买的人越多,我就越开心,不过,用我的设备、材料,价格是一分都不能少的。
不论大家如何评价娃哈哈,至少由他推出的营养快线,使用的就不是利乐的那个包装材料和砖形,产品不是一样做的不错吗。
为什么那么多的乳品企业不去追求创新,就图个方便和省事,一哄而上上利乐项目,然后在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的终端市场拼个你死我活。到{zh1},大家玩完。人家一些外资在一旁偷着乐,看准时机,下去再买几个便宜货(品牌)。
由此,就可以解释,我们乳制品企业和品牌企业的竞争力是如此的虚弱,或者讲,在某些时候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还可以说,根本就不用别人来打,就自己倒了。
反思之一:快速消费品行业有无核心技术
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好象IT、电子、汽车、通讯、航天航空等行业存在核心技术的问题。食品、饮料行业吗,不是就将什么东西包装一下,VI一下,广告炒一下,定个渠道政策,拿超市卖就行了。但大家忘了,食品行业比前者哪几个行业更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消费者每个人每{yt}的健康,关系到生命。它所采用的技术不更重要吗?对于快速消费品行业存不存在核心技术问题,“利乐”早就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但别是{zh1}一课。
各位专家高手,就利乐给中国乳品行业上的这个套,怎么来解?那就只好乞求利乐大发慈悲了!
反思之二:液态食品行业的整体危机
这几天大家都盯着三鹿和乳业这一焦点问题,有可能将康师傅和汇源之事忘记了。果汁和茶饮料行业同样存在严重依赖利乐技术的问题。康师傅、统一、汇源等那一家没有使用利乐技术。甚至就连素有“南椰北杏”之称的植物蛋白饮料企业(椰树、露露)的大部产品也在使用着利乐的设备和包装材料。
康师傅危机和汇源出售事件都无不表明,核心技术和产品同质化导致的整个行业竞争力下降问题。大家看一下,除去利乐生产线和包装,康师傅(饮料)和汇源还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反思之三:品牌有无国界问题
作者就不提美国、日本这些经济强国了,这次拿小的说。
芬兰,北欧一个几百万人口(530万)的小国,人家国民的生活水平是怎么样的,早就接近“共产主义”的水平了。人家那个在中国手机市场一直NO1的NOKIA也是个{sjj}的大品牌了吧?不讲别的,就这一个大品牌企业基本上可以让这个小国国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瑞典,也是个几百万人口(910万)的北欧小国,人家国民的生活水平是怎么样的,也是个接近“共产主义”生活水平的小国。前文大量提及的那个{sjj}的大品牌企业“利乐”就是他们的。
新加坡和香港的专家总是用什么国际观讲什么“品牌无国界”,嘲笑我们大陆人没国际视野,那是他们在“忽悠”我们的,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金融市场争取更多的企业在他们哪里进行买卖交易,他们好收取更多的手续费。但他们别忘了,他们的港口(货物转运)和金融市场早就是{sjj}知名的大品牌了。
当年香港的“东方海外OOCL”船公司(航运业大品牌)快不行的时候,老板董浩云(董建华之父)的东南亚、日本、美国伙伴们没有一个出手相救的,还不是大陆的中国银行率先注资才挽救了OOCL吗?
反思之四: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谁的事?
还记得一位乳业协会的会长在回答一个记者的提问时曾讲:“5年内,利乐在中国市场的老大地位还很难动摇。” 这话猛一听,觉得很xx,再一想,感觉其好象对“利乐”挺自豪的样子。要我讲,按目前产业现状,就是50年也动摇不了。中国乳品产业走到今天的地步谁之过?
行业主管部门在项目的审批签字的时候,想没想过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当那么多乳制品企业上同一种项目,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想没想过“桥”也有支掌不住会塌掉的时候。
行业协会除了向会员收取会费,每年聚几次大餐,再出几本行业杂志之后,有没有向会员,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反映过市场的问题或提供什么建议。如果说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专业人士,那行业协会不会没有专业人士吧,大多数会员就是市场中的企业。向上反映一次问题不行,可多上几次吗?如不能协助行业解决问题,那行业协会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一个小国由于自身市场狭小的局限性,他不可能在大多数行业中占据{lx1}优势。而中国是个大国,自己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必须在大多数行业寻求{lx1}的地位。要不,庞大的市场反而被众多他国的大品牌企业占领。{zh1},就永远只能扮演一个{sjj}的低级加工厂的角色。
这次的乳业危机,正是进行行业重组或大洗牌的时机,就看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能发挥什么正确和积极的作用了。
物流小博士丛书《公路物流运营实务》、《铁路物流运营实务》、《航空物流运营实务》、《海运物流运营实务》、《仓储物流运营实务》、《第三方物流运营实务》的作者。该物流丛书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详见google:物流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