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倒媚的项目 险把CIO送上断头台
软件公司最{yl}的不是产品而是公司的销售人员,张西振的开场白看上去有点调侃,实则对国产管理软件公司的一句真实的写照,也暴露国产软件外强中干的特点。开工没有回头箭,东经集团在优秀的销售人员吹嘘下开始实施他们的信息化战略,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张西振也把东经项目定义为最倒媚的项目,具体有三个方面:
{dy}方面,这个项目在开始软件选型的时候非常倒霉,找不到合适的商业软件,{zh1}被逼无奈选择了平台软件。在选型过程中,媒体连篇累牍炒作平台软件这个题目,这实际上把一个前途未卜的项目公布与众,相当于把项目负责人吊在火上烤,这个项目{zh1}的结果会如何?那时候还很难确定。
第二方面,买了平台软件之后,技术成熟度也是问题,平台软件刚刚兴起,软件供应商的体制不支持自主开发,他们所有的资源还是围绕标准化软件,标准化软件的实施,管理软件厂商有一套自已的方法,但是相对于自主开发是毫无办法。
第三方面,是更倒霉的是这个项目的开发与公司的战略转型结合在一起,是业务模式一次转型,内部的冲突很大;从选型开始,到开发成功,到系统上线,是三次大的冲击,公司称之为三大战役。
如果事先知道后边有这么艰难,我们可能早就放弃了,张西振说。平台软件商在无力支持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出,实际上已经把东经整个项目团队逼上了绝路,公司前期大笔的投入已经花费,破釜行舟,也是当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办法,民企的信息化建设就这样被一步一步逼到了悬崖边上。
“后怕”是东经集团整个项目团队的共识,经过与平台软件提供商的数个轮回的交锋,东经集团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软件还没有实施就彻底宣告失败了,做为当时的负责人王甲佳也遭受到公司内部和外部的非议,就像当年请荆轲刺秦一样,差一点就把王甲佳送上不归路,张西振说。
灵光乍现 关键一人力挽狂澜
东经项目经过了几次内部的战役之后,东经人选择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开发,东经集团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多数民企信息化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是结果却是幸运的,东经集团经历了三年来的自主研发,一期项目已经上线运行,实现公司最初的战略构想,二期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东经集团由危转安不得不提到关键的一人,用张西振的话,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人就是来自平台软件商的研发人员万小青,此人非常熟悉平台代码,经过东经人的游说,万小青开始自立门户,在温州成立了软件公司,东经出设计思路,万小青外包了东经的业务。
万小青成立了公司以后, 开始入驻东经集团,每天与项目组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共同探索东经的业务模式,直到一期上线。
万小青创业成功了,东经的信息化战略成功了,在他们成功的同时,我感到有些酸涩,平台软件软件商失败了,败在了自已人的手里,万小青以一已之力完成了国内{yl}管理软件未能完成的任务,听起来有些讽刺,但却是事实。如果管理软件厂商没有过早的放弃这个项目,民营企业也不会身陷重围,如果管理软件厂商能够认真对待这件事情,就不会有万小青这个xx人物的存在,如果……,我们有太多的假设,但是结果只有一个,希望国内管理软件厂商能够反思一下自已,别砸了自已号称“{dj0}”的招牌。
民企信息化 没有金刚钻别揽磁器活
类似于东经集团这样的案例在国内企业中,绝不仅仅这一家,要不然也不会有“上ERP等于找死,不上ERP只有等死”这句忠告送给中国企业,东经集团虽然经历科学理性的选型,但还是在失败中草草收场,究其原因张西振把这次教训规划了三点:
销售不可信
{dy}条:千万不要相信软件公司销售人员的任何承诺。管理软件厂商的销售和研发部门是脱节的,在企业没有签单之前,你的任何问题在销售人员的口中都不是问题,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法,而且销售人员体帖入微的服务,热心的跟你讨论问题情况,让你感觉他们是最可信任的人,一旦签约,特别是过了蜜月期之后,问题就接踵而至。销售人员的承诺在研发部门那儿就变成了口头支票。
船大难调头
第二条,越是大的软件公司它的内部管理体制就越固化,因为他们成熟的商业软件在市场上很成功,公司整个业务流程都以这个为准线,如果换一种新的思路和业务模式,让它支持你的自主开发,它每一个关节都都无法对号入座,没法支持。软件公司的技术力量超脱有余,就是无力实施。
如果选择自主开发不要选择非常成功的软件公司,因为创新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往往不是已有的成功者,而是那些名不见经转的人开发出来的。
平台选型要慎重
第三条,平台软件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福音,过去是企业适应软件,现在企业希望得到的是软件适应业务。这时候市场上出现了平台软件,终于有了一个工具,可以让企业企业的业务思想、业务逻辑,战略思想可以落到IT系统中,落到软件中,但是平台软件应用起来却远远不像宣传的那样无所不能。平台软件是好东西,但它是一个金箍棒,需要有孙悟空这样法力无边的人才可以玩的转,普通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