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镜基础知识——专业教材《配镜学》 阿里巴巴kangdidaglasses61的博客BLOG

第三章 眼镜测量

第1节 瞳距和瞳高的测量

一、瞳孔距离的定义
瞳孔距离(papillary distance)简称瞳距,是指两眼瞳孔中心间的距离,或指两眼正视前方、视线平行时瞳孔中心间的距离。一般用英文字母缩写“PD”来表示,单位为毫米(mm)。
二、瞳孔距离的分类
瞳距有双眼瞳距和单眼瞳距之分。双眼瞳距,是指从右眼瞳孔中心到左眼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单眼瞳距,是指分别从右眼或左眼的瞳孔中心到鼻梁中线(nasal centreline)之间的距离。独眼、斜视眼者,尤其需配渐进多焦点镜片者,需测量其单眼瞳距。
瞳距又有远用瞳距和近用瞳距之分。远用瞳距,是指患者看远时的瞳距,即指当两眼向无限远处平视时两眼瞳孔中心间的距离。近用瞳距(NCD),是指患者注视近处目标,即眼前30~40cm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瞳孔中心间的距离。近用瞳距总要小于远用瞳距。
三、瞳高的定义及分类
瞳高是瞳孔中心高度的简称,指从眼的视轴通过镜片处到镜框下缘槽底部{zd1}点的距离。
瞳高有远用瞳高和近用瞳高之分。无特殊要求时,远用眼镜的瞳高一般在镜架几何中心的水平线上。近用眼镜的瞳高可在镜架几何中心水平线上一点或略低于水平线。但在配制渐进多焦点眼镜时对瞳高有严格的要求,需特别仔细反复测量。
四、瞳距尺的使用
1、远用瞳距的测量
在两眼瞳孔处于正党生理状态下,通常采用下述两种方法进行测量。
(1)从右眼瞳孔中心点到右眼瞳孔中点之间的距离。
(2)从右眼瞳孔外缘(颞侧)到左眼瞳孔内缘(鼻侧)之间的距离或从右眼瞳孔内缘(鼻侧)到左眼瞳孔的外缘(颞侧)之间距离。
2、远用瞳距常规测量步骤
(1)检查者与患者相隔40cm的距离正面对座,使两人的视线保持在同一高度。
(2)检查者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着瞳距尺或直尺,其余手指靠在患者的脸颊上,然后将瞳距尺放在鼻梁{zd1}点处,并顺着鼻梁角度略为倾斜。
(3)检查者闭上右眼,令患者右眼注视检查者左眼,检查者在左眼注视患者右眼时将瞳距尺的“零位”对准患者右眼的瞳孔中心。
(4)检查者睁开右眼闭上左眼,令患者左眼注视检查者右眼,检查者在右眼注视患者左眼时准确读取瞳距尺在患者左眼瞳孔中心的数值。
(5)检查者重复步骤(3),以确认瞳距尺的“零位”是否对准患者的右眼瞳孔中心。如准确无误,则步骤(4)时读取的数值即为该患者的瞳距。
3、斜视眼的瞳距测量
(1)检查者与患者相隔40cm的距离正面对座,使两人的视线保持在同一高度。
(2)检查者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着瞳距尺或直尺,其余手指靠在患者的脸颊上,然后将瞳距尺放在鼻梁{zd1}点处,并顺着鼻梁角度略为倾斜。
(3)检查者闭上右眼,令患者右眼注视检查者左眼,检查者用左手将患者的左眼遮盖,并将瞳距尺的“零位”对准患者右眼的瞳孔中心。
(4)检查者睁开右眼闭上左眼,令患者左眼注视检查者右眼,检查者用左手将患者的右眼遮盖,并读取瞳距尺在患者左眼瞳孔中心的数值,即为该患者瞳距。
4、其他情况下的瞳距测量
(1)两瞳孔大小不等:可分别测量从右瞳内缘及外缘至左瞳外缘及内缘的距离,然后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
(2)两瞳孔位置不对称:即一眼或两眼的瞳孔不在虹膜中心位置,多见于外伤或老年白内障手术后,其瞳距难测量,可用眼镜试戴以确定其值。
5、近用瞳距的测量
(1)检查者与患者相隔40cm的距离正面对座,使两人的视线保持在同一高度。
(2)检查者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着瞳距尺或直尺,其余手指靠在患者的脸颊上,然后将瞳距尺放在鼻梁{zd1}点处,并顺着鼻梁角度略为倾斜。
(3)检查者闭上右眼,令患者两眼注视左眼,用左眼注视将瞳距尺的“零位”对准患者右眼的瞳孔中心。
(4)检查者睁开右眼,仍然令患者继续注视左眼,用右眼来读取患者左眼瞳孔中心上的数值。
(5)反复进行步骤(3)~(4)三次,取其平均值为近用瞳距。
6、单眼瞳距的测量
患者鼻梁明显偏离中线时进行需单眼瞳距的测量。
(1)检查者与患者相隔40cm的距离正面对座,使两人的视线保持在同一高度。
(2)检查者应分别从某眼的瞳孔中心测至偏鼻梁的中线以得到单眼瞳距。
(3)xx的单眼瞳距测量需使用瞳距仪。
7、瞳高的测量
(1)让患者戴上所选配的镜架,进行整形和校配。
(2)配镜员与患者相隔40cm的距离正面对座,使两人的视线保持在同一高度。
(3)配镜员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竖着拿瞳距尺,其余手指靠在顾客的脸颊上。
(4)配镜员测量左眼用右眼注视,令患者左眼注视配镜员右眼,配镜员将瞳距尺的“零位”对准瞳孔中心后,在镜框下缘槽底部{zd1}点处读取瞳距尺上的数值,即为该眼的瞳高。
(5)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另眼的瞳高。
8、注意事项
(1)检查者与患者的视线在测量时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上。
(2)瞳距尺勿触及患眼的睫毛,以免引起患者闭目反应。
(3)当瞳距尺确定“零位”后,一定要拿稳瞳距尺,以免移动。
(4)让患眼注视指定的方向,不使其漂移不定。
(5)一般应反复测量2~3次,取其xx的数值。
五、瞳距仪的使用
常见的是角膜反射式瞳距仪,其结构为:(1)额部,(2)鼻梁部,(3)观察窗,(4)视度切换键,(5)电源开关,(6)PD/VD切换键,(7)PD可调键(左右),(8)注视距离键,(9)PD指针,(10)角膜基准线,(11)电池箱,(12)数值显示窗,(13)遮盖板键,(14)绿色固视目标。
1、首先按测量远用瞳距或近用瞳距的要求,将注视距离键调整到注视距离数值∞或30mm标记▲的位置上。
2、打开电源开关。
3、将瞳距仪的额部和鼻梁部放置在患者的前额和鼻梁处。
4、嘱患者注视里面绿色光亮视标。
5、检查检查者通过观察窗观察到患眼瞳孔上的反射亮点,然后分别移动左右PD可调键使PD指针各自与两眼的角膜反射亮点对齐。
6、读取数值显示窗所显示的数值。其R值表示从鼻梁中心至右眼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代表右眼瞳距;L值表示从鼻梁中心至左眼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代表左眼瞳距。中间所表示的数值代表两眼瞳孔之间的距离,即两眼瞳距。单位为mm。
7、如需对斜视眼测量单眼瞳距时,可调节仪器进行测量,即用远用部观察瞳孔,用近用部读取PD数值。
8、利用视度切换键,可戴多焦点眼镜进行测量,即用远用部观察瞳孔,用近用部读取PD数值。
9、切换PD/VD键,可测得角膜间的距离。
10、注意事项
(1)观察窗或测量窗处,勿用手指触摸或推积污垢。清洁时需用镜头纸及少许酒精轻轻擦净。
(2)数值显示窗采用液晶显示,避免受外力压迫以免损坏。

第2节 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的测算

一、眼镜架的规格尺寸
眼镜架的规格尺寸是由镜框、鼻梁和镜腿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的规格尺寸又分单数和双数两种。
镜框尺寸单数为33~59mm,双数为34~60mm
鼻梁尺寸单数为13~21mm,双数为14~22mm
镜腿尺寸单数为125~155mm,双数为126~156mm
二、眼镜架规格尺寸的表示方法
眼镜架规格尺寸的表示方法均采用方框法和基准线法两种形式。
1、方框法
方框法是指在镜框内缘(亦可用镜片的外形来表示)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最外缘处分别作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切线,由水平和垂直切线所围成的方框,称为方框法。左右眼镜片在水平方向的{zd0}尺寸为镜框尺寸,左右眼镜片边缘之间最短的距离为鼻梁尺寸。
名词概念:
水平中心线:镜片外切两水平线之间的等分线
垂直中心线:镜片外切两垂直线之间的等分线
镜框尺寸:左右眼镜片外切两垂直线间距离
镜框高度:左右眼镜片外切两垂直线间距离
鼻梁尺寸:左右眼镜片边缘之间最短的距离
镜腿长度:镜腿铰链孔中心至伸展镜脚末端的距离
镜框几何中心点:实际是镜框水平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交点
镜架几何中心间距:两镜框几何中心点间的距离
眼镜架的规格尺寸通常均表示在镜腿的内侧。标有“□”记号时表示采用方框法。如56□14-140表示采用方框法,镜框尺寸56mm,鼻梁尺寸14mm,镜腿长度140mm。我国大部分镜架采用方框法来表示。
2、基准线法
基准线法是指在镜框内缘(即左右眼镜片外形)的{zg}点和{zd1}点做水平切线,取其垂直方向上的等分线为中心点再做水平切线的平行连线(即通过左右眼镜片几何中心的连线)作为基准线,上述方法也是基准线的测量方法。
进口镜架或一些xx镜架多采用基准线法来表示。也标记在镜腿的内侧,标有“-”记号时表示采用基准线法,如56-16-135,表示。镜框尺寸56mm,鼻梁尺寸16mm,镜腿长度135。
三、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的测量
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是指从右眼镜框几何中心点到左眼镜框几何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即为镜框几何形状水平距离上的二分之一点。因为镜架鼻梁的尺寸是一定的,便可测得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
如用M来表示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则M=2a+c,其中,a为—镜框水平距离的一半(一侧镜框的水平边缘至镜框几何中心点的距离);c为鼻梁尺寸。也即从右眼镜框鼻侧内缘开始到左眼镜框颞侧内缘的距离为所测镜架的几何中心水平距。测量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是配装镜片加工移心的重要参数之一,与测量瞳距同样的重要。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通常用工商联法,如图:即沿着基线从一个镜圈外侧的内缘测量到另一个镜圈的内侧的内缘。

第3节 其它镜架参数的测量

一.镜角距离或角膜至镜片后顶点间距离
指镜片后面(后顶点)到角膜顶点的距离(即:d),由于镜片设计、视野、外观等原因,一般由于镜片设计、视、外观等原因,一般d=12mm为宜。参照图。
假若这个数值不对,度数对眼睛的效果将起变化,结果,度数或是太高或是太低。在这种情况下,低度数倒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高度数就需要引起重视。另外,有散光的场合,随着镜角距离的变化,散光度数也会变化。依靠镜角距离达到矫正的效果,请参照《眼镜光学》。


表1-2镜角距离变化度数的修正(以12mm为基准增减)
表1-2 由于角膜距离误差所引起的度数补正
以12mm为基准的增减


靠近眼镜时←正位置→离眼睛远时候
d度数 6mm 8 10 11 12 13 14 16 18
-4.0 -3.91  -3.94  -3.97 -3.98 -4.0 -4.02 -4.03 -.07 -4.10
-6.0 -5.79 -5.86 -5.93 -5.96 -6.0 -6.04 -6.07 -6.15 -6.22
-10.0 -9.43 -9.62 -9.80 -9.90 -10.0 -10.10 -10.20 -10.42 -10.64
-14.0 -12.92 -13.26 -13.62 -13.81 -14.0 -14.20 -14.40 -14.83 -15.28
+4.0 +4.10 +4.07 +4.03 +4.02 +4.0 +3.98 +3.79 +3.94 +3.91
+6.0 +6.22 +6.15 +6.07 +6.04 +6.0 +5.96 +5.93 +5.86 +5.79
+10.0 +10.54 +10.42 +10.20 +10.10 +10.0 +9.90 +9.80 +9.62 +9.43
+14.0 +15.29 +14.83 +14.10 +14.20 +14.0 +13.81 +13.62 +13.26 +12.92
※上表为不同的镜角距离,达到眼睛给予同一度数的矫正效果而所需的镜片度数。
(4)倾斜角或镜架的斜角(前倾斜)
指从侧面见到的镜片倾斜角度,根据远用、近用等使用目的的不同,其角度不一样。

第4节:镜片的测量

一、球面镜片
如图3-5,在视标最清晰的时候,读出屈光标度的刻度,其值就是测定镜片的度数。这时,移动镜片使视标于视标盘的中心,打上印记,就求出了镜片光学中心点。
二、散光镜片
在说明散光镜片的认法前,先需认识散光镜片,不然就不易理解,所以先说明一下散光镜片的特性,再讲讲法。
球面镜片在30o、45o、90o、180o等无论哪个方向(经线)都具有相同屈光度。与此相反,散光镜片的特征是方向(经线)不同屈光度就不同。屈光度最弱的经线称弱主经线,相反,最强屈光度的经线称强主经线。弱主经与强主经之间总是有90o的夹角。下面以图形列举2、3例:
另外,表现具有特定屈光度的散光镜片时,有三种表示方法(见图3-7),较为复杂,但采用划线形式和焦度计的屈光度刻度进行说明,能加快理解。
从上述三例能看出:具有相同屈光度的散光镜片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眼科xx里也会看到有例1和例3的表达方式,而眼镜店一般采用例2的表达方式。
用焦观察例1~3,可看到在-2.00D的地方,视标出现横长的线状,而在-3.00D的地方出现纵长的线状。
例1被认为是单纯性散光双层重叠时的认法。例2被认为是球面-2.00D与单纯性散-1.00D重叠时的认法。例3被认为是球面-3.00D与单纯性散光+1.00D重叠时的认法。
散光轴的认法是以表示C(圆柱)值的箭头符号位置的视标方向来决定的。例2的情况是纵长的线状,所以是90o,例3的情况是横长线状,所以是180o。为更进一步加深理解,现补充说明一下,散光时为什么视标会成线状。
首先说明球面镜片视标为什么不呈线状。球面镜片在任何一方向上都具有相等的屈光度,所以只要屈光刻度所表示的值和镜片值一致,任何方向也不会出现模糊状,看上去就呈圆状。参照图3-9。
散光镜片由于方向不同而屈光度不同,所以在某一方向上屈光刻度所指的值与镜片值虽会一致,而在同它垂直的方向上就不一致了。因此,不一致的方向就模模糊湖,延伸为线状。浅度散光时,弱主经线和强主经线上的屈光度相关小,模糊状很小,所以只成极短的线状,而深度的散光时则xx相反,模糊状极明显,所以线状变得很长。
前述的情况从图3-10就可理解,但是出现的视档线状方向为何就是散光轴呢?那是因为D刻度-2.00D处所出现的视标未加算散光度,而在D刻度-3.00D,已加算了散光度状态。
现在焦度计显示-3.00D,无散光度数的90o轴方向当然比180o轴的折射力弱,所以,横向上正吻合,而纵向却模糊,因而变成纵长线状。无散光度的方向为散光轴(于上例是90o),所以无散光度方向上焦点与模糊线状(于上例是纵方向)一致。
三、混合散光镜片
混合散光镜片用于矫正混合性散光,具有远视性散光度数和近视性散光度数。跟散光镜一样,通过屈光度刻度进行说明。
混合散光镜片虽是散光镜片的一种,但从图3-11知道,其特点是同时具有正度数和负度数。
这时,其认法也有3种,而在眼镜店,如例6,一般以+0.75DS的形式表示。
另外,例3那样-3.00DS+1.00DS×180o的度数,如改变表示方式就成为-2.00DS-1.00DS×90o,因此必须注意其并不是混合散光镜片。如+0.75DS-1.25DS180o,(1)S和C为不同符号;(2)必须为S{jd1}值<C{jd1}值。
关于度数转换请参照“眼镜光学”。
四、棱镜片
有斜位、斜视等眼位异常时,就开棱镜xx。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xx:(1)单纯棱镜xx;(2)屈光异常和棱镜的混合xx。
(一)单纯棱镜xx的场合
如果是2△的镜片,焦度计上当看到如图2-12把视标调在所指定的基底方向,然后印点就行了。
如果是2△基底Base30o时,把标度合在30o,在离中心2个刻度上设定视标中心,然后印点。参照图3-13:
棱镜的情况,基底Base方向的表示以360度法进行。而限于特定方向的标示就有B.I(Base in)B.O(Base up)、B.D(Base down)等表示方法。
B.I 即基底向鼻侧(R:0o,L:180o)。B.O即基底向耳侧(R: 180o,L: 0o)。
B.U即基底向92o方向。B.D即基底向270o方向。
测定棱镜6△度极限,如果附带补偿器可测到22△。如使用内带5△的承受台,可测到11△。
(二)屈光异常与棱镜混合的场合
R(右):-5.00DS2△B.I的xx时,首先用焦度计D刻度--5.00D找出视标,然后在0度方向,只移动2个棱镜刻度的位置上印点就行。如果L(左)镜片同度数时,在180度方向等量移动印点。注意:凹镜片时,欲往0度方向上移动视标时,必须把镜片本身向180度方向移动。凸镜片时,棱镜移动方向与镜片本身移动方向相同。
从图3-4得知,普通印点是打在光学中心上,而棱印点时,是离开光学中心打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才能给眼睛以棱镜效果。
应该离光学中心几毫米的地方打点呢?这可通过计算求出。从布莱恩迪斯式求出图3-14C.d的ι是4毫米(参照{dy}章{dy}节瞳孔距离)。
(三)散光与棱镜混合的场合
R:-3.00DS-1.00DC×180o 2△Base30o的xx时,要领与(2)的例子相同。但是散光轴必须依赖目测,所以精度相对差一点,参照图3-15。
再者,附带棱镜补偿器时,如果预先设定棱镜量偏位,就能在视野中央进行测定,所以能提高精度。采用上例的作用法,参照图3-16:
五、多焦点镜片
以双重焦点镜片为例,一块镜片由不同度数的镜片组合,粘着型镜片用焦度计测定小片度数及光学中心,这时,多数情况会出现下列问题。(1)小片度数(加入度)出现零;(2)检测出小片的光学中心有偏差。(1)的问题是因为小片度数测定位置离开主片中心,检测出包含象散及其他误差在内的度数,所以出现零。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应采用图3-17及3-18那样的测定方法。即:(a)的值为主镜度数。(b)-(c)为加入度数。
补充:
在图3-17的例中,部分厂家把小片的度数也同(a)一样,从第二面进行测定,并检查小片形成度数。考虑到实际戴眼镜状态时,眼睛在第二面,从此位置通过小片看物体,所以这种方法似乎正确。但是,由于第二面弧度不同,小片部分的厚度也有变化。因此,难于把测量的度数作为正确的值,并且,国外(美国、西德、英国等)都没有定为一般测定方法(而且几乎所有的镜片都用小片从外面粘结的设计)。
(2)的问题是在小片部分,主镜片度数与小片度数相互影响,形成新的光学中心(合成光学中心),因而用焦度计检测出的合成光心,与设计值有明显的差异。
不过,在制作双重焦点镜片时不是以小片的光学中心为基准,所以,制作上并无问题(小片的光学中心受主镜片度数的棱镜作用,这是合成光心转移的缘故)。
六、渐进多焦点镜片
将在巴里拉克斯II、乌尔托拉比由这一节里详细叙述,在此仅依靠图进行简单的说明。

 

第四章 镜片的光学设计

第1节:单焦点镜片移心量的计算

(一)移心的概念
在配装加工眼镜时,为满足配戴者眼睛的视线与镜片的光轴相一致的光学要求,一般是以镜架几何中心为基准来决定镜片光学中心的位置。当镜片光学中心位于镜架几何中心外任何位置时,称为移心。移心有水平和垂直移心两种。以镜架几何中心为基准,镜片光学中心沿水平中心线向鼻侧或颞侧移动光心的过程,称为水平移心。以镜架几何中心为基准,镜片光学中心沿垂直中心线向上或向下移动光心的过程,称为垂直移心。
(二)移心量的计算方法
1、水平移心量的计算方法
水平移心量是指为使左右镜片光学中心间距离与瞳距相一致,将镜片光学中心以镜架几何中心为基准,并沿其水平中心线进行平行移动的量,称为水平移心量。如图3-2-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平移心量就等于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简称FPD)与瞳距之差值的一半。用公式表示
水平移心量X=(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瞳距)/2=(m—PD)/2
               (3—1—2)
并且可根据X的正、负数值,判断出该单独睛的光学中心是朝哪个方向移动。
即:当X>0,即m>PD时,光学中心向鼻侧移动。
当X<0,即m<PD时,光学中心向颞侧移动。
当X=0时,即m=PD时,光学中心与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相一致,无需移动。
例:某顾客选配一副规格为54□16的镜架,其瞳距为62mm,向水平移心量是多少?向哪个方向移动光心?
解:根据镜架的尺寸知:a=54,c=16,PD=62,代入式(3-1-1)和式(3-1-2)中,可分别求出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m和水平移心量X
即m=2a+c=54+16=70mm,x=(m-PD)/2(70-62)/2=4mm,以因为m>PD,所以镜片光学中心向鼻侧移动4mm。
但如果考虑到单眼瞳距,则要以单眼瞳距的移心法来计算,方法同上,只是FPD与PD都以单眼移心来计算。我们要提倡用单眼瞳距计算法。]
(三)垂直移心量的计算
垂直移心量是指为使镜片光学中心高度与眼睛的视线在镜呆垂直方向上相一致,将镜片光学中心以镜架几何中心为基准,并沿其垂直中心线进行平行移动的量,称为垂直移心量。如图3-2-2所示。一般在实际配装加工中,要求远用眼镜的光学中心高度应在瞳孔中心下边缘处,即与镜架几何中心水平线相一致。近用眼镜的光学中心高度应在瞳孔中心垂直下睑缘处,即可与镜架几何中心水平线相一致或略低于水平中心线2mm左右。但在配制多焦点镜片或渐进多焦点镜片时,应根据不同的要求来确定镜片的光学中心高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垂直移心量Y等于镜片光学中心高度H与1/2镜圈垂直高度之差值。
即 Y=H—h/2           (3-1-3)
并且可根据Y的正、负数值,判断出该镜片的光学中心高度是朝哪个方向移动。即:当Y>0,即H>h/2时,向上方移动。
当Y<0,即H<h/2时,向下方移动。
当Y=0,即H=h/2时,无需移动。
例:镜圈的垂直高度为42mm,光学中心高度为18mm,问垂直移心量是多少?向哪个方向移动?
解:已知H=18,h=42代入公式3-1-3中,
垂直移心量Y=H—h/2=18—42/2=18—21=—3mm
由于Y<0,需向下方移动3mm。

第2节 双焦点镜片移心量的计算

(一)、双光镜片
所谓双光镜片,即双焦点镜片。它是在同一个镜片上具有两个不同的焦点,形成远用和近用两个部分,即能看远又能看近,适合老视眼者配戴。用于远用部分的镜片称为主镜片,其光学中心称为远用光学中心。用于近用部分的镜片称为子镜片,其光学中心称为近用光学中心。根据制造方法可分为胶合双光、熔合双光和整体双光等。从子镜片外观形状上分,最常见的有圆顶双光和平顶双光等。
见图3-2-3所示。


2、双光镜片移心量的计算
双光镜片移心量的计算与单光镜片移心量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但由于双光镜片是在同一镜片上具有远用和近用两个部分。因此,双光镜片移心量的计算主要是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和子镜片顶点垂直移心量的计算。
(1)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的计算
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是指为使左右子镜片顶点间距离与近用瞳距相同致,将子镜片顶点以镜架几何中心为基准,并沿其水平中心线进行平行移动的量,称为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其计算方法可通过近用瞳距相对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的位置而求得。写成公式即为:
Xn=(m-NPD)/2          (3-1-4)
式中Xn为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m为镜架几何中心水平距;NPD为近用瞳距。
但在实际配装加工中,也可根据子镜片顶点相对远用光学中心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达到子镜片水平移心的要求。
①子镜片顶点相对远用光学中心内移量为2~2.5mm的镜片。像这样的镜片,从设计上已将近用瞳距相对远用瞳距向内移4~5mm。因此,可采取下述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A、用公式(3-1-2),X=(m-PD)/2,已知镜架几何中心距m及远用瞳距PD,即可求出主镜片远光心水平移心量。
B、用公式(3-1-4),Xn=(m-NPD)/2,已知镜架几何中心距m及近用瞳距NPD,求出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
例:某顾客选配一副规格为56—16的镜架,其远用瞳距PD=66mm,近用瞳距NPD=62mm,
问:配制双光眼镜时,主镜片光学中心水平移心量是多少?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是多少?
解:代放公式(3-1-2),求出主镜片光学中心水平移心量。
即:X=(m-PD)/2=(56+16-64)/2=3mm
代入公式(3-1-4),求出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
即:Xn=(m-NPD)/2=(56+16-64)/2=5mm
答:主镜片光学中心水平移心量为3mm,子镜片顶点水平移心量为5mm。
②子镜片顶点相对远用光学中心位置在同一垂直线上,这种镜片多见于圆顶双光球镜片。这时首先利用公式3-1-2,X(m-PD)/2,计算出远用光学中心水平移心量,然后再根据制造商所给定的子镜片光心向内旋转角度的要求,使用量角器并以远用光心向内旋转至所要求的角度即可。
(2)子镜片顶点垂直移心量的计算
子镜片顶点垂直移心量是指子镜片顶点高度在镜架垂直方向相对镜架水平中心线的移动量,称为子镜片顶点垂直移心量。其计算方法可通过镜架水平中心线高度与子镜片顶点高度之差值来求得。写成公式的形式,
即:    Yn=H/2—h         (3-1-5)
式中,Yn为子镜片顶点垂直移心量;H为镜圈垂直高度,h为子镜片顶点高度。
例:某顾客选配一副金属架,其镜圈的垂直高度H=40mm,测得子镜片顶点高度h=17mm。
问:子镜片顶点垂直移心量是多少?
解:代入公式(3-1-5),Yn=H/2-h=40/2-17=3mm
答:子镜片顶点垂直移心量为3mm,即子镜片顶点在镜架水平中心线下方3mm处。
3、确定子镜片顶点高度
子镜片顶点高度是指子镜片顶点位于配戴者瞳孔垂直下睑缘处时,从子镜片顶点至镜圈内缘{zd1}点处的距离。称为子镜片顶点高度。
子镜片顶点高度的确定可根据配戴的使用目的,即以远用为主和近用为主两种情况来确定。一般,以远用为主时,子镜片顶点高度应位于配戴者瞳孔垂直下睑缘处下方2mm的位置。以近用为主时,子镜片顶点高度应位于配戴者瞳孔垂直下睑缘处的位置。子镜片顶点高度需进行实际测量而得到。其测量方法如下:
(1)工具:瞳距尺。
(2)操作步骤
①配镜人员与配戴者正面对坐,且眼睛的视线保持在同一高度上。
②嘱配戴者戴上所选配的镜架,并进行整形校配,达到配戴的要求。
③嘱配戴者注视前方与视线高度相同的注视物(通常注视配戴人员鼻梁中心位置)。
④手持瞳距尺,将瞳距尺的“零位”对准瞳孔垂直下睑缘的位置。
⑤配镜人员分别读取配戴者左右眼瞳孔垂直下睑缘至镜圈内缘{zd1}点处瞳距尺上的数值即为子镜片顶点训度。如图3-2-4所示。
(3)注意事项
①镜圈内缘{zd1}点不在瞳孔中心下方处时,所测量的子镜片顶点至镜圈内缘的高度和子镜片顶点至镜圈内缘{zd1}点的高度是不同的。前者所测得的子镜片顶点高度就会太低,这时可利用方框法来重新测量子镜片顶点高度。如图3-2-5所示。
②左右眼下睑缘的高度不在同一高度时,首先检查所配戴的镜架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若确定在同一水平线上时,当左右眼相差2mm以内时,以主眼下睑缘高度为基准确定子镜片顶点高度,当左右眼相差2mm以上时,以左右眼的平均值为基准来确定子镜片顶点高度。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配镜基础知识——专业教材《配镜学》 阿里巴巴kangdidaglasses61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