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管服xxx都用热水
有些xx在服用时,对于用什么温度的水送服是有要求的,这类xx主要是消化类、维生素类及止咳糖浆类xx。消化 类xx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用热水服用就会使其中的性性蛋白质由于受热水而凝固,由此发生变性而失去药效,不再具有助消化作用。维生素中的VC片,由于是水溶性制剂,因此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受热后使分子结构被破坏,从而失去药效。小儿止咳糖浆类xx,通常为复制剂,如果用热水冲服,就会改变糖浆的粘稠度,不能形成保持性“薄膜”,从而降低疗效。 二、让宝宝干吞药片 有些妈咪在给2-3岁的宝宝吃药时,看到宝宝有愿接受,就干脆把药片让宝宝当糖豆吞下去,并自认为这是个很聪明的办法,但这样做不仅不安全,而且很有害处,因为宝宝的咽喉部肌肉控制能力尚未完善,干吞整药片容易误入气管,从而引起窒息。 另外,服药时不用水往下送,xx很可能会停留在食管中。如果停药时间过久,一些具有刺激性的xx便会刺激食管黏膜,从而引起食管黏膜发炎,常见的xx有四环素、强力霉素、强的松等;如果是磺胺类xx,其代谢产物在水少的情况下可在尿道析出结晶,阻塞并损伤输尿管及尿道,还可能形成尿道结石。 因此,妈咪给宝宝服药时一定要适量的水,尤其服用磺胺类xx时,帮助xx顺利达到胃里并从尿道排出。 三、给宝宝过量服药 宝宝生病会让妈咪十分焦虑,恨不能吃药后一下子好起来,于是有时会做出一些错误举动。如不按照医生的叮嘱,自行加量服药或增加服药的次数,或尽管是按照指定的时间、剂量服药,但同时还给宝宝服用另一种作用相同的xx。 然而,这样做不仅不会使症状快速缓解,还容易导致不良结果,反而加重病情或造成险情。如宝宝发烧时,在体温不退或没退到正常的情况下,妈咪便把退热药加大量或与其他退热药联合使用。当增大的药量或重复用药发生作用时,会使宝宝大汗淋漓,虽然热度是退下去了,但宝宝却发生了虚脱。待药效消失后体温重又升高,并且还对身体其他系统造成损害。所以,服药应严格遵从医嘱,病情不见好转随时请教医生,切不可自作主张。 四、不按医嘱用药 有些xx的用xx式。用药间隔及使用时间,不可自行变动,一定要认真遵从医嘱,不然会影响疗效。如小儿常用的药乳酶生,是人工培养的活性乳酸杆菌干燥剂,要想发挥{zd0}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在吃药的过程中其中的活菌不被破坏。在服用时不要与xxxx一起服用,以防抑制乳酸杆菌的生物活性,从而使药效降低,使用时间应该间隔2小时;也不宜和具有止泻作用的吸附剂一同服用,以免xx被吸附在吸附剂上影响药效的发挥。而且,不要在饭前服用。 五、把药放在奶汁中喂宝宝 尽管现在很多小儿xx都做成了带甜味的制剂,可味觉非常敏感的宝宝,还是会拒绝接受。有的妈咪不得已便把药放在奶汁中,在不知不觉中宝宝就把药吃了进去。 可这样做很不科学,因为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都是一种中和剂,可与xx结合而形成另一种物质,从而降低了药效。另外,宝宝很容易吐奶,当xx混入奶汁中时,由于奶中有异味,很容易促使宝宝呕吐,导致有效药量吸收减少。 六、随意给宝宝用成人药 成人的xx儿童可以服用,但这xx于一般的xx,并不是所有的成人xx只要剂量适当地减少,小儿便都能服用。 小儿的肝肾等器官还没有xx发育成熟,因此xxxx作用较弱。很容易引起不良结果。如常用的氟哌酸类、四环素类xx,宝宝服用后容易影响骨质的生长发育,后者还会使牙釉质变黄。氨基甙类xx会影响宝宝的听神经发育和些肾脏功能损害。xx类xx会使宝宝xxx下降,使原有的疾病病情加重。感冒通中含有的双氯灭痛可导致宝宝出现血尿,并还会损害造血系统功能。可见,给宝宝用成人药前,应先请教医生。 七、xx时擅自服用止痛药 xx是宝宝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情况引起,但由于宝宝年幼不能自述,或自述不清楚,经常使大人搞不清是怎么回事。有时,看到宝宝疼痛难忍,就不由得给服用了止痛药,这样做虽能暂时缓解疼痛,然而却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结果。 因为有些外科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在没有确诊之前服用了止痛药,会由于疼痛的减轻而掩盖真正的病情,其实病情仍在发展,由此延误了诊断和xx时机,导致化脓性腹膜炎、中毒休克,生命受到危及。因此,xx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得自行服用止痛药。 八、把润喉片当糖果给宝宝服用 有些润喉片,在制作时除了加入有效的xx成分外,为了提高口味,还在辅料中加入了蔗糖、桉叶油等物质,因此放到嘴里既清凉又爽口,又香甜美味,吃起来就好似薄荷糖。妈妈认为这种药片不仅能给宝宝清热下火,而且经常吃还能防病,因此让宝宝随意吃。 然而,“是药三分毒”,如薄荷喉片如果吃的过多,可由于血管黏膜收缩而削弱了口腔黏膜有很大的刺激性与腐蚀性。人们最常用的草珊瑚含片则可使口腔内发干,易于xxx繁殖,引起牙周经常发炎。而且,润喉片中的xx成分还会杀死口腔中的有益菌,致使有害菌乘机作乱而引起炎症。 所以,润喉片不能当做糖果吃,只有在宝宝发生咽喉炎、扁桃体炎、鹅口疮时才可能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