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发展到了“雷人”的地步,而首先被“雷”到的或许就是民企。
新能源,被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迅速变成了“泡沫”产业,是不是很“雷人”?而自愿沐浴阳光又被泡沫包裹的居然是承受能力较弱的民企,是不是很“雷人”?
但是,这些事情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是中国民企追涨杀跌的本性惹的祸,还是地方政府追逐GDP使然,抑或是国企“仗势欺人”?
现在,突然面临新能源杀跌的可能,作为淘金新能源的主力民企,是否应该主动思考,筛检利弊。
追涨冲动
“你说,我现在进入太阳能行业怎么样?”一位来自江苏刘姓老板问我。而他只是无数垂涎太阳能行业的民营企业家中的一个。他所说的太阳能,指的是太阳能热水器。
而就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仅在以皮具批发xx的小城浙江海宁,太阳能热水器整机的生产厂家据说已经超过了1000家。那么,全国呢?一说是3000多家,一说是4000多家,一说是6000多家。其实,即使是行业协会,也并不清楚目前全国太阳能整机生产企业的真实数量。
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他行业,如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空气源热水器等,同样是“人声鼎沸”。
太阳能光伏领域更上一层楼。4年前,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就已引得无数民企竞折腰。在《经济观察报》一篇名为“毛巾大王xx新能源,光伏大餐仍是未知”的新闻报道中,就列出了在毛纺行业全面进军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名单:孚日、江苏阳光、杉杉股份、华纺纺织等等。毫无悬念,这只是其他行业的民企蜂拥进军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
疯狂涌入的原因,是新能源高额的回报。在新能源发展初期“肉多狼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旺盛,行业利润率很高,甚至达到了业内人士都惊诧的地步。所以,冲动在所难免。
地方政府也助长了这种追涨冲动。为了贯彻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为了开辟GDP增长新的战场和渠道,地方政府为引进新能源投资开出了优惠的条件。或者是优惠的地价,或者是返还的税收,或者是良好的产业政策……因此,在各级政府的一手操盘和运营下,诞生了众多“新能源产业基地”。
“我每个月都能收到请我们前去考察投资的邀请,有些甚至是直接到我们的集团总部来,可是,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这么多的邀请,我们的重点精力还是应该放在企业的发展上。”在成都举办的2009国际新能源高峰论坛上,一个国内xx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副总裁这样表述各地政府的热情。
面对这些现实诱惑,追涨冲动在继续。
杀跌开始
冲动是魔鬼,而魔鬼真的来了——产能过剩和国企压倒性竞争优势给民企泼了两盆冷水。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全国“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过17个,有些甚至没有经过充分论证规划;而定位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城市,应已超过了百家。江苏、江西、山东、河北、浙江、四川、河南……各省各地,纷纷成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办公室,或者是开发区,或者是产业基地。
政府如此,何况企业乎?
疯狂涌入的后果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后果就是优胜劣汰,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而国企的参战,让民企的处境更加困窘。
卖出了58份标书,有18家企业投标的敦煌太阳能电站项目,最终被国资背景的国投华靖电力控股公司,以创“世界纪录”的全球{zd1}光伏上网含税电价:0.69元/千瓦时中标。但这个“世界纪录”又在3个多月后,被国家能源主管机关给出的一个相对折中的光伏上网价格终结。
竞标结果的戏剧性变化相对竞标过程还不够刺激。“错了吧?”、“胡闹!”、“这哪是竞争,简直就是玩命!”这些话语可以形象地描述现场令人错愕的叫价。
竞争到了这个程度,掌握资源和资金等优势的国企也已消受不起。“挣钱挣不到就算了,赔钱也赔不出去?”这句出自国有电力集团老总口中的话,或许已经让身在新能源领域将跃跃欲试的民企不寒而栗了。
同样的案例,在新能源行业的另外一个分支——风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早在2003年就已经上演过了。
“杀跌”的屠刀已经举起。
投资还是投机
蓝海变成了红海,民企投资新能源的风险系数增大。
但是,无论如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对于期望得到更好发展的民企来说,新能源产业是一个不争的朝阳产业。
但是,正因为这是朝阳产业,其更多的技术、市场、服务及其他配套资源还不明朗或者不充分,因此风险更大。所以“赔得起”的市场运作方式,不可能成为民企的操作思路,无论这个民企拥有多少财富。
正如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讲:“投资者投资哪个具体行业和企业,要考虑大方向和判断市场未来的走向,要发挥自身的特长。”
不过,现阶段,民企投资新能源产业,借地方政府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之势,获得厂房、市场推广、营销等各种资源及获取项目方面的支持,还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对于要投身新能源的民企来说,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机会主义。也就是说,新能源一定要成为企业的一个长期战略投资方向,而非投机举措。
当然,无论怎样,这些改变不了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蓬勃之象。民企淘金新能源的热情或许不会降温,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理智点,因为淘出来的更多的是沙子啊。
本文已发表于《华夏时报》,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