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的真相_复方甘草片_藿香正气水_维C银翘片!?_smaiyxf_新浪博客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标明的成分】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

    镇咳祛痰。

【真相】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阿片即xxxxxx,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xx依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医认为甘草有xx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xx、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xx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xx中用得更多。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xx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xx的作用[7]。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xx、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15~0.229毫克[13]。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4%,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3克。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5];药疹[16];低血钾[17][18];过敏性喉头水肿[19];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0]、新生儿中毒[21]。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藿香正气水

                           
【标明的成分】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厚朴(姜制)、生半夏、茯苓、陈皮、大腹皮、甘草浸膏。

【声称的功效】

  解表化湿,xx和中。临床用于xx感冒、呕吐、泄泻、中暑、霍乱、手足癣等。

【真相】

    中医典籍中所说的藿香现在定名为“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海南,故名),为唇形科植物,茎叶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中医认为广藿香能治病的原因是由于它气味芳香。按照中医理论,病疫以气染人,从口鼻吸入,先到了胃,而芳香能助清气、去恶气,所以气味芳香的广藿香善行胃气、醒脾,能治霍乱呕吐(《药品化义》《本草正义》)。广藿香的挥发油是xx杀虫剂[1]。

    藿香正气水传统上也使用较便宜的另一种唇形科植物藿香(也称“土藿香”)制造。藿香香气比广藿香淡,中医认为其品质较差,但功效与广藿香并无不同,因中医认为芳香xx都是一样的(《本草正义》)。实际上藿香挥发油的成分与广藿香大不相同,主要成分是爱草脑(又称甲基胡椒酚)。爱草脑是一种致癌物,可诱发肝癌[2]。

    厚朴现在指的是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庐山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朴”是木皮的意思,因为皮厚,所以叫“厚朴”。中医典籍中所说的厚朴并不一定指的木兰科植物厚朴,其他厚皮的植物也被当成厚朴使用,比如《本草纲目》中的厚朴根据其形态描述和插图,可知并非木兰科厚朴。厚朴味苦,中医认为苦能下气,所以厚朴被用以泄腹胀。因厚朴被怀疑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在欧洲被禁用[3][4]。

    生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未经炮制的块茎,历来被视为有毒xx。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将毒性药品定义为“毒性剧烈、xx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其中包括生半夏。生半夏的急性中毒症状主要由半夏对粘膜的刺激性作用引起,可死于呼吸麻痹。长期服用生半夏能引起慢性中毒,导致肾脏代偿性增大。生半夏对大鼠妊娠和胚胎具有非常明显的毒性[5]。

    临床报道,藿香正气水(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6][7];呼吸困难[8];药疹[9][10];过敏性紫癜[11];肠梗阻[12];上消化道出血[13];心动过速[14];小儿低血糖症[15]。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维C银翘片

                              
【标明的成分】

  金银花、连翘、薄荷素油、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芦根、淡竹叶、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声称的功效】

    疏风解表,xxxx。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xx、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真相】

    中医认为感冒是风邪由皮毛、口鼻乘虚而入引起的,将感冒分成风寒、风热、暑湿和时行四型,病证又有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证、风热表证、风热挟湿证、气虚表证、秋燥表证、暑热证、暑湿证、表寒里证、表里俱热、少阳证等许多种。如果你吃了某种中药感冒药没有效果,那得怪你没有搞对病证,再换针对另一种病证的药试试,这时感冒也该自己好了,于是就觉得对证了。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感冒和吹风、寒热、暑湿没有因果关系,而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感冒,由其他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为普通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根据症状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将它们区分开(通常流感症状较重,例如发高烧、身体虚弱)。实验表明只要普通感冒病毒进入鼻腔,95%的人都会被感染[1],“着凉”并不能增加患普通感冒的风险[2]。感冒通常在一、两周内自愈,服用无药效的“安慰剂”能够显著地减轻感冒症状,但有些流感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乃至致命的并发症。目前并无能够xx感冒的xx。虽然国内医院普遍使用xxxxx感冒,但是这是滥用xxx,因为xxx并不能抗病毒。磷酸奥斯他韦(商品名达菲)等抗病毒xx能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流感病毒在体内的传播,如果在流感症状出现的早期使用这种xx,可以缩短流感病程大约2天并减轻症状。但是还没有抗病毒xx被证明能够抗普通感冒病毒。市场上所谓的感冒药并不能xx感冒,最多只能缓解感冒症状,最常见的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用于退烧和缓解xx,以及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用于减少鼻粘液分泌和缓解鼻塞。

    维C银翘片在传统中成药“银翘散”配方的基础上添加了三种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实际上起疗效作用的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和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多项临床对比试验表明服用维生素C对预防或xx普通感冒没有效果[3]。除了维C银翘片,市场上其他xx感冒的中成药也都普遍添加了解热镇痛的西药,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籍此取得疗效。香港、台湾药检部门多次在大陆产的治感冒中成药中检测出没有标明的对乙酰氨基酚成分。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维C银翘片中的10种中药成分能够起到抗感冒病毒或帮助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这些中药成分除了增加xx成本和价格外,还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马来酸氯苯那敏和对乙酰氨基酚本来都是相当安全的西药,但是维C银翘片却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4][5][6],甚至有因为服用维C银翘片而出现过敏性休克致死的病例[7][8]。与维C银翘片的中药配方相似的银翘xx丸(含9味中药,没有芦根)也有引起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报道[9][10][11]。此外,北京同仁堂生产的银翘xx片被台湾卫生署xx食品检验局查出的含量偏高(高达156ppm,做为对比,国家标准规定巧克力中砷的含量不得高于0.5ppm),长期服用有引起重金属中毒的危险[12]。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牛黄xx片

                            
【标明的成分】

    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声称的功效】

    xxxx。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真相】

    牛黄xx片是最常用的清热、降火的中成药之一。中医所说的“上火”是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在现代医学中没有对应的称呼。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xx、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例如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牙周炎、牙龈炎等)。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xx。缺维生素引起的要适量补充维生素,xx感染引起的要使用xx、xx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tx}药,通常几天内会自愈,但是病毒仍然在体内潜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精神压力大)会被再次xx,所以“上火”不能断根。

    牛黄是病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由于xx牛黄产量稀少而珍贵,许多中成药用人工牛黄代替。人工牛黄是由牛、猪、羊等动物的胆汁提取,经人工制造而成的。

    雄黄是一种矿石,其化学成分为二硫化二砷,遇热分解变成剧毒的xxxxx(俗称xx),口服10毫克xxxxx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雄黄本身也有毒,虽然毒性不像xx那么大,但如果从xx中{yt}口服大约10毫克雄黄,即可导致慢性砷中毒[1]。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下来,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出现xx、头晕、xx、乏力、xxxx、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根据中国药典,雄黄有毒,常用量为{yt}50~100毫克,是雄黄中毒量的5~10倍。牛黄xx片每片(大片)含有50毫克雄黄,按药典规定{yt}服4~6片,实际服入雄黄200~300毫克,是中国药典规定的雄黄常用量的3~6倍,是雄黄中毒量的20~30倍。

    此外,牛黄xx片组方所用的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也常混有含砷化合物,有用含砷石膏入药致死的报道[2]。大黄具有肝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参见“xx养颜胶囊”。黄芩[3]、冰片[4][5](主要成分为龙脑)、桔梗[6]都可导致过敏反应,出现皮肤药疹。桔梗还能导致心房纤缠[7]、低血糖[8]。

    临床上有关服用牛黄xx片(丸)导致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很多例,涉及神经、循环、泌尿、消化、呼吸、血液各个系统,出现慢性砷中毒、肝脏损害、过敏性休克、皮肤药疹、喉头水肿、消化道出血、血尿、鼻衄、出血性膀胱炎、血小板减少、支气管xx、成瘾等症状[9][10][11][12]。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板蓝根颗粒

                    

【标明的成分】

    板蓝根。

【声称的功效】

    xxxx,凉血利咽。用于防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扁桃体炎、慢性喉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口炎、非典型肺炎、传染性肝炎、暴发性红眼、白喉、水痘、扁平疣等疾病。

【真相】

    板蓝根一般指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但在南方也以另一个科的植物——爵床科的马蓝的根做为板蓝根。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仍缺乏{tx}药。因为碰巧用“病毒”来翻译virus,带了个“毒”字,于是“xxxx”的中药就被中医用来xx各种病毒性疾病,似乎“xx”就是用来解决病毒的,其实不过是望文生义,中医所说的“毒”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与病毒本不是一回事。在这类中药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板蓝根那么神通广大,那么声名显赫,几乎被认为能防治一切病毒性疾病乃至xx性疾病,甚至能对付萨斯这种新兴传染病。但是板蓝根被用以xx的那些病毒性疾病,多是能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并无确切的药理研究和严密的临床试验证明板蓝根对哪一种病毒性、xx性疾病有疗效。虽然有一些简陋的体外实验表明板蓝根能够抑制许多种病毒、病菌的活性,但是这种实验不足为凭,因为病毒、病菌在体外并不难被灭活,用类似的实验可以证明几乎所有中药都能抗病毒、xx。

    因为板蓝根是“xx”药,所以许多人就以为它本身没有毒性,长期服用它来预防疾病。这可能是最被滥用的中成药。《神农本草经》也将“蓝实”(菘蓝的别名)列为“xx、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

    板蓝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有的患者口服板蓝根后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粘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胃肠绞痛和消化道出血[1]。有的因服用板蓝根而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出现黄疸、急性肾功能不全[2]。也有服用板蓝根出现药疹的报道[3]。

    另外,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导致的后果会更加严重,过敏性休克较常见,并有因此致死的报道[4][5][6]。板蓝根注射液也能导致肾损害[7][8]。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消渴丸

                            
【标明的成分】

    地黄、葛根、黄芪、天花粉、五味子、山药、玉米须、格列本脲

【声称的功效】

    滋肾养阴,xx生津。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眠差腰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气阴两虚型消渴症。国内临床上用以xx2型糖尿病。

【真相】

  消渴丸是国内临床上用以xx2型糖尿病的最常用的中成药,药名的由来是因为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这是对糖尿病症状的一个模糊描述,指患者经常口渴、消瘦,“因渴而消”。实际上有“因渴而消”的症状的病并非只有糖尿病一种,甲亢、尿崩症等也有这种症状。中医认为消渴症是肾虚所致。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根据病因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由于缺乏胰岛素分泌所致,必须靠注射胰岛素xx。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偏高,但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主要是用胰岛素增敏剂类xxxx,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

    目前并未发现任何中药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曾检验过两百多种xxx,没有一种有降血糖作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陈宁庆2007年3月10日在“科学为健康维权”论坛的发言)。市场上降血糖的中成药全都添加了西药降血糖成分,有的标明,有的没有标明,但多次被国外、港台药检部门检测出来。中成药最常添加的西药降血糖成分为格列本脲(又称优降糖)。格列本脲主要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而起作用。这一抑制作用使细胞膜去极化,打开了钙离子通道,使得进入β-细胞细胞的钙离子增加,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从而起到降血糖作用。

    消渴丸在古方玉泉散和消渴方的基础上添加了西药格列本脲。格列本脲的剂量通常为每日2.5~10毫克。消渴丸每丸含有0.25毫克的格列本脲,一次口服5~10丸,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的格列本脲的量为3.75~7.5毫克,与格列本脲的常用剂量相当。消渴丸的有效成分实际上就是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使用剂量不当,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服用过量有致死的危险。一些糖尿病患者不知道降血糖的中成药添加了格列本脲,误以为是“无副作用的中药”而超剂量服用,或者在服用中成药的同时还服用降血糖的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xx”,这样就会造成降血糖药服用过量而导致低血糖。

    格列本脲是非常便宜的西药。根据一家大药房的定价折算,一片(2.5毫克)格列本脲的价格为0.04元,添加中药成分变成消渴丸后,每10丸(含2.5毫克格列本脲)的价格为1.42元,价格增加了30多倍。

    消渴丸中的中药成分除了增加xx成本和价格外,还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例如,消渴丸含天花粉(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本草纲目》),所以被用来治“消渴症”,但这个功效不过是“生津止渴”的天花粉,其有效成分被认为是天花粉蛋白,实验表明它有肾毒性[1]和肝毒性[2],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并能导致流产[3]、畸胎[4]、过敏反应[5]。

    临床报道,消渴丸可引起低血糖反应乃至昏迷[6][7][8];短暂偏瘫[9];小剂量消渴丸可致重度低血糖脑病[10]。消渴丸还能引起过敏性休克、xx性皮炎[11]。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_复方甘草片_藿香正气水_维C银翘片!?_smaiyxf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