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期青花纹饰处釉面为什么“下凹”
明早期和元青花纹饰上面的釉面大多会出现下凹,许多人都把这种现象作为鉴定瓷器的一项标准,也就是说,有下凹现象的是明早期以前青花瓷的特征。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是什么原因造成釉面下凹?从我多年从事青花绘画的实践经验看;釉面下凹是一种质量缺陷,其形成原因是青花纹饰中某种材料影响坯体在蘸釉时吸附釉浆而造成的,因为纹饰的阻隔纹饰上釉比没有纹饰的部位的釉层薄,所以形成下凹,最为典型的下凹发生在贴花装饰瓷器上,一般判定青花瓷是否采用了贴花工艺的方法就是用手抚摸釉面,看其是否有下凹现象,如果普遍存在下凹现象就是采用了贴花工艺,因为在印刷贴花纸时必须在青花颜料中加入粘合剂,否则青花料呈一盘散沙状无法将其印刷在纸上,一般使用糖、蜂蜜、纤维素一类作为粘合剂,印花纸上的纹饰被水浸湿后会从纸上脱落转移到瓷器坯体上,粘结剂也随纹饰一起转移到坯上,干燥后形成一层隔水层,施釉时影响釉浆的吸附。而手绘青花瓷的青花料中不准许加入粘结剂,使用发酵后的茶水,因此不影响釉的吸附所以不会出现釉面下凹现象,都是如果青花料层厚度过高局部地区也会影响釉浆的吸附,也会在极少数料层过厚的纹饰处出现釉面下凹问题。
为什么明代早期,一般说成化以前的青花瓷大都出现釉面下凹的现象,而成化以后的却极少见呢?这是因为,早期青花瓷绘画采用“北派青花”技法,成化后改用“南派青花”技法,这两种技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北派青花”为一人同时完成画和染全部绘画程序,“南派青花”则将画和染分为两个人完成,同时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速度降低成本,改变了颜料的加工和配制方法和绘画工具,现代人绘制青花瓷基本上使用的是成化以后的青花绘制工艺,但也有改变,如以前使用过的“竹笔”、“麻笔”等绘画工具逐渐被淘汰,不再使用,也有个别人仍在使用“北派青花”技法,康、雍、乾以及现代的王步、何家英、李孝宣、刘泉义等人的青花瓷作品。这些作品也具有釉面下凹的特点。
总体说如果确定是老瓷器,釉面下凹基本可以说是成化以前的产品,但更要注意后期仍然有人在使用这种绘画方法,如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乾隆青花玉壶春因为使用北派青花技法,也有下凹,但
有一点需要注意,现在一些仿品采用贴花加手绘的方法绘制纹饰,也出现釉面下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