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在山西(1)回家的路_黄土塬坡_新浪博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过年期间,谁能不想家呢?

    定居在北京,又经常去上海,我注意到这两个巨大城市虽然都同样有海量的外来人口,可是以大多数已经定居的外来人之自我心态看,两个城市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人文差异:在上海,外来人口大多都会主动地、尽快地{zh1}把自己变成“上海人”,让自己习惯了上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在北京,不管从哪里辗转来到京城、不管居住已经多久、不管担当什么角色、有了什么重要身份,很多人还是会保持原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内心里坚定地认为我是东北人、我是西北人、我是四川人、我是云南人、我是河南人、我是湖南人、我是‥‥人。加之全国各地有那么多的“驻京办”(民间的称谓,省级“驻京办”是大使馆、地市级“驻京办”是领事馆、县级“驻京办”是代办处、还有乡镇级譬如山西的“大寨驻京办”,就没有合适的官场语言叫法了),也助长着这种“我是‥‥人”理念。

    形形色色的“驻京办”,是让人听乡音、采买家乡土特产、聚餐家乡味道的好去处。所以说,这“驻京办”在孳生和促进官员腐败的同时,倒也有一丁点儿温馨意义的,体现在弘扬全国各地口音、饮食、土特产等“文化”方面。最近听说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撤销“低级别驻京办”,想必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但愿只是产生正面影响,同时尽量减小负面影响。不过,根据历史经验,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规则指导下,事实往往是相反的,即负面影响很大,而正面影响被屏蔽。再说了,从读报纸还获悉,有考证证据表明,这“驻京办”古已有之,在唐代宋代叫做“进奏院”。可知,“驻京办”或许也可以归类为优良文化传统之列?撤消不得?

    北京和上海为什么会有上述差异呢?我的调查研究不够、解析能力也不够,留做以后的话题。 

    我呢,符合上述规律,虽然在北京居住生活工作的时间已经长过在山西的时间,可是心底总会记得,家乡在山西,自己是山西人。我的童年在吕梁山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少年在太原念小学中学,高中毕业以后下乡当知青于晋中清徐县,再后来当工人北上塞外大同,两年后又转回太原。

    细算一下,离开家乡多少年了?从南下四川天府平原算起,将近三十年了。这么多年来我回家乡的日子,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两个月,而且每次天数很少。连上往返日,从来没有超过五天,少时两、三天,有一次甚至只利用午餐时间与父母亲在一起不到三个钟点。说起来很是惭愧,可是一到具体,总是借口事情多、工作忙等,依旧来去匆匆。现在意识到了这一点,以后回家乡的次数要增加。

    这几年,父母亲每年都来北京住几个月,我去山西就更少了。最近的这次,劝父母留在京城过春节,他们不肯,还是执意在一月中旬回太原了。也是,谁都愿意在自己的家过年,何况老人,何况家乡还有弟弟妹妹两家人呢。

 

    在北方地区,大年初二不多听到男人说“回家”。按习俗,年初二多半是媳妇携夫带子回娘家。不过,我和妻子都是外来户定居北京,所以无所谓,每天都一样。年初二从北京启程回太原,有过三次呢。

    我喜欢驾车远行,所以这十多年来,回家乡总是自己驾车,途中走到那里随便停车看看,也自由自在。来回跑的趟数多了,高速公路上的几个休息区,太熟悉了。

    每次驾车从北京的家里出发,经过北三环、西三环路,在六里桥立交桥右转。一进入京石(北京-石家庄)高速公路,心境就立刻不在北京了。急速南行,只是偶尔停车短歇,一路并不多四面观望。回家心切,京石高速路,只是一马平川的一段过路而已。

    在冀中大平原上闪过高碑店、保定、定州、正定,就是石家庄。这个河北的省会城市,从旁边经过那么多次都没有兴趣去进城看看,记得上一次去还是三十年前的1981年。

    从京石高速看到路牌标志向西转,就转上了石太高速路段。眼望着不处绵延的太行山脉,感觉上立刻心境踏实。其实,高速公路在河北境内还有几十公里呢,可是感觉已经是踏上了家乡的路。认真说,深藏于太行山脉中的娘子关、旧关,是河北和山西的两省分界点,从这里起,才真正是太旧(太原-旧关)高速公路。在1990年代后期,高速公路还不多,太旧高速公路算是很早的一条。驾车行走之间,很是惬意。我也曾经拍过不少照片,只是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以后得花些时间扫描,以方便保存和上传分享。

    进入山西地界,在太行山区里上下盘爬绕行,急驰速度会降下来,愿意多看看车窗两边。一路走过的地名都是那么熟悉:娘子关、旧关、平定、阳泉、昔阳、寿阳、榆次、武宿。要说呢,映入眼帘的多半不是美景,别说树木了,灌木丛都少,黄土坡居多。夏季秋季有庄稼绿地,冬天和早春时候呢,满眼都是黄土。不过,这影响不了好心情,咱从小就在这黄土高原长大的嘛。有一点让我忧心的是,冬季里从太行山脉一路下山快到太原时,从高处俯看下去,这个坐落在汾河岸边盆地城市的上空,象是安装了一个雾蒙蒙的罩子,一看就是明显的空气污染。

    后来有一次从北边路线回家,先从北京去雁北大同,塞北更是绿色极少。到了雁门关山顶,一眼望去四面荒凉。从怀仁、山阴、代县、原平、忻州、阳曲一路南下,看到的还是植被很差。从塞外煤城大同市南下回太原市,途中转向去雁门关。在雁门山的盘山路上,真不能说好风景,只能说苍凉吧?


208国道 雁门山的盘山路

   

    记忆中不错的一段,是从怀仁去应县的不长一段路,两边都是树,让我都有些怀疑,这儿是不是山西啊?不过心里还是明白,这只是平地里一片规规矩矩的人造林子。


这辆车跟着我跑过山西的不少路,我喜爱它的牌号,可惜卖掉时还没有允许保留旧号牌的制度
   

有过两次5月初和10月初乘飞机回家。空中看山西,更是荒山黄土一片


    不知道依照地质学、地理学的道理,是不是地下埋藏煤炭,地面就一定荒凉?但不管怎么说,山西是家乡,家乡有亲人,家乡有情意。

 

    还想起来,“回家的路”这四个很普通的字,{dy}次突出地震撼心灵并让我深刻记住,是在美术馆展厅看到的一幅摄影。记不得是哪一年了,大概是十多年前的1990年代。从画面看,应该是贵州黔西南或四川大凉山山区。你瞧,她衣着简陋,脚下是贫瘠的、不成形的“路”,她可能是刚送女儿去上学?在集市上用几颗鸡蛋为儿子换回了学习文具?为老父老母买回了老花镜?还是为自己买到了一条花丝巾?反正,我们看到的不是忧愁,而是一张喜盈盈、充满希望的笑脸,还有步履轻快的脚步。

这张图片,题为“回家的路”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家乡在山西(1)回家的路_黄土塬坡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