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麦子地
1 麦田杂草种类和数量变化情况
据2005年春小麦拔节期及秋播后11月下旬对藁城市不同区域调查,麦田杂草发生的种类有19种,比2000年同期调查增加4种。而且优势种群数量也发生了变化。拔节期(4月5 ~ 12日)调查不同田块的杂草密度为22 ~ 168株/平方米,平均61株/平方米,其中荠菜23株/平方米,占37.7%,播娘蒿11株/平方米,占18%,麦瓶草1.8株/平方米,占3%,其他25.2株/平方米在小麦生产中,大多数农民习惯在春季使用麦田除草剂,而此时草龄过大,杂草根壮叶厚,抗药性增强,再者麦田郁闭度增大,喷施除草剂量大,不但费工、费药、费钱,防除效果不理想,还容易对后茬作物造成药害。如果在冬季进行化学除草,则效果要比春季好。
  这是因为,在冬季只要温湿度适宜,小麦田的杂草在小麦齐苗之后就已开始出土。此时的杂草组织幼嫩、蜡质层薄,加之麦苗尚小,麦田的郁闭度小,杂草的裸露面积大且抗药性较差,在这个时候喷施除草剂,喷洒的药液与杂草接触面大,有利于杂草吸收较多的药剂,从而能获得很好的除草效果。而且,冬季进行化学除草,即使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一些,对下茬作物也不会造成较大影响。所以,麦田冬季化学除草比春季化学除草效果好,占41.3%。5类别: 农药
  主题词或关键词: 农药
  栏目关键词: 农药 除草剂
  用以消灭或控制杂草生长的农药被称为除草剂。农田化学除草的开端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期,在防治欧洲葡萄霜霉病时,偶尔发现波尔多液能伤害一些十字花科杂草而不伤害禾谷类作物;法国、德国、美国同时发现硫酸和硫酸铜等的除草作用,并用于小麦等地除草。有机化学除草剂时期始于1932年选择性除草剂二硝酚的发现。20世纪40年代 2,4-滴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有机除草剂工业的迅速发展。1971年合成的草甘磷,具有杀草谱广、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是有机磷除草剂的重大突破。加之多种新剂型和新使用技术的出现,使除草效果大为提高。1980年时世界除草剂已占农药总销售额的41%,超过杀虫剂而跃居{dy}位。之后,世界除草剂发展渐趋平稳,主要发展高效、低毒、广谱、低用量的品种,对环境污染小的一次性处理剂逐渐成为主流。
  除草剂可按作用方式、施药部位、化合物来源等多方面分类。
  1.根据作用方式分类:(1)选择性除草剂:除草剂对不同种类的苗木,抗性程度也不同,此药剂可以杀死杂草,而对苗木无害。如盖草能、氟乐灵、扑草净、西玛津、果尔等。(2)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剂对所有植物都有毒性,只要接触绿色部分,不分苗木和杂草,都会受害或被杀死。主要在播种前、播种后出苗前、苗圃主副道上使用。如草甘膦等。
  2. 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分类(1)触杀型除草剂:药剂与杂草接触时,只杀死与药剂接触的部分,起到局部的杀伤作用,植物体内不能传导。只能杀死杂草的地上部分,对杂草的地下部分或有地下茎的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则效果较差。如除草醚、百草枯等。(2)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药剂被根系或叶片、芽鞘或茎部吸收后,传导到植物体内,使植物死亡。如草甘膦、扑草净等。(3)内吸传导、触杀综合型除草剂:具有内吸传导、触杀型双重功能,如杀草胺等。
  3、根据化学结构分类(1)无机化合物除草剂:由xx矿物原料组成,不含有碳素的化合物,如氯酸钾、硫酸铜等。(2)有机化合物除草剂:主要由苯、醇、脂肪酸、有机胺等有机化合物合成。如醚类——果尔、均三氮苯类——扑草净、取代脲类——除草剂一号、苯氧乙酸类——2甲4氯、吡啶类——盖草能、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酰胺类——拉索、有机磷类——草甘膦、酚类——五氯酚钠等。
  4、按使用方法分类(1)茎叶处理剂:将除草剂溶液兑水,以细小的雾滴均匀的喷洒在植株上,这种喷洒法使用的除草剂叫茎叶处理剂,如盖草能、草甘膦等。(2)土壤处理剂:将除草剂均匀地喷洒到土壤上形在一定厚度的药层,当杂草种子的幼芽、幼苗及其根系被接触吸收而起到杀草作用,这种作用的除草剂,叫土壤处理剂,如西玛津、扑草净、氟乐灵等,可采用喷雾法、浇洒法、毒土法施用。(3)茎叶、土壤处理剂:可作茎叶处理,也可作土壤处理,如阿特拉津等。
  除草剂 herbicide
  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氯酸钠、硼砂、砒酸盐、三氯醋酸对于任何种类的植物都有枯死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均具有残留影响,所以不能应用于田地中。选择性除草剂特别是硝基苯酚、氯苯酚、氨基甲酸的衍生物多数都有效,其中有O-异丙基-N-苯基氨基甲酸[O-isopropy-N-phe- nylcarbamate,缩写IPC:C6H5NHCOOCH-(CH3)2],二硝基-O-甲酚钠(sodium dinitro-O-cresylate)等。具有生长素作用的除草剂最xx的是2,4-D,认为它能打乱植物体内的xx平衡,使生理失调,但对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却是一种很有效的除草剂。一般认为这种选择性是决定于植物的种类对2,4-Dxx作用强度的大小,或者由于2,4-D的浓度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除草剂原药系列
  乙草胺
  英文通用名: Acetochlor
  中文通用名:乙草胺
  其他英文名: Hsrness
  其他中文名:乙基乙草安,禾耐斯,消草安
  化学名称: 2,-乙基-6,-甲基-N-(乙氧甲基)-2-氯代乙酰替苯胺
  分子式: C14H20ClNO2
  农药类别:除草剂
  理化性质:蓝紫色油,熔点0℃,蒸气压4.53nPa (25 ℃),沸点162℃/7mmHg,比重1.1358(20℃),水中溶解度223mg/L(25 ℃),溶解在多种有机溶剂中。20℃时期年内不分解。
  CA登记号:34256-82-1
  结构式:
  甲草胺
  英文通用名: alachlor
  中文通用名:甲草胺
  其他英文名: Lasso, Otraxal, CP50144
  其他中文名:拉索,澳特拉索,草不绿,杂草锁
  化学名称: α-氯代-2,6,-二乙基-N-甲氧基甲基乙酰替苯胺
  分子式: C14H20ClNO2
  农药类别:除草剂
  理化性质:原药为乳白色晶体,熔点39.5-41.5 ℃,沸点100℃(0.02mmHg),蒸气压2.9mPa(25℃) ,比重1.133(25 ℃),水中溶解度 242mg/L(25 ℃),能溶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分解温度105 ℃,在强酸强碱条件下分解。年前同期调查杂草密度平均为72株/平方米,其中播娘蒿24株/平方米,占33.3%,荠菜15株/平方米,占20.8%,麦瓶草11株/平方米,占15.3%,其他22株/平方米,占30.6%。今春11月下旬调查9%的麦田有野燕麦发生,平均密度为16株/平方米,严重田块或点片发生密度达120株/平方米以上,形成了目前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的杂草品种。因其属于禾本科杂草,不易辨认,防治难度也较大。
2 防除技术措施
2.1 选用安全对路的除草剂品种 使用除草剂,首先要对所除草的作物及相邻作物和后茬作物安全。为提高除草效果,应根据草种选择除草剂种类,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应选用杀阔叶杂草的除草剂,而对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应选用杀单子叶杂草的除草剂,阔叶和单子叶混生的麦田,应选用以上2种除草剂混合使用;目前,对麦田阔叶杂草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快灭灵、xx和本黄隆等除草剂,每亩用40%快灭灵干悬浮剂2克与10%苯黄隆10克混合使用,防除阔叶类杂草效果好。对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6.9%骠马每亩60 ~ 70毫升或3%世玛油悬剂每亩25 ~ 30毫升,茎叶喷雾防治,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2 把握好防治时机 麦田化学除草适期有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期2个时期,以秋苗期小麦3叶以后(11月中下旬)是麦田化学除草的{zj0}时期。这时麦田杂草大部分出土,草小抗药性差,防治效果好,一次施药基本控制全生育期的杂草的为害,而且施药早间隔期长,除草剂残留少,对后茬作物影响小。现在农民多习惯春季防治。若xxxx要在小麦拔节前喷施,根据试验和大量田间调查表明,小麦拔节期用药田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且易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2.3 严格用药剂量 如果除草剂用量过大,不仅对小麦造成药害,而且有时对后茬作物也有不良影响。如剂量过低,防治效果差,起不到除草保麦的作用。要严格按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兑成母液进行二次稀释,以确保药量准确和均匀。为保证防效,亩用药液量30 ~ 40公斤。
2.4 人工拔除残留杂草 小麦抽穗前后要及时拔出田间残留杂草。特别是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难防治,抽穗前与小麦长像相似,危害逐年加重。当其与小麦有明显区别时,及时人工连根拔除。拔的越早对小麦产量影响越小,且减少草种繁殖形成连年危害。
3 应注意几个问题
3.1 选好药品 根据杂草种类确定药剂品种。宜选择渠道正规、证件齐全、并在有效期内的除草剂。否则购买的除草剂质量不可靠,不仅防治杂草效果不好,而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
3.2 及早除草 麦田除草的{zh0}时间在小麦三叶期至拔节期这一时段内。超过此范围除草效果不理想,有时还有药害发生。
3.3 药量合理 目前推广的麦田除草剂多为高效剂型,因此用药量一定要合理。科学施用除草剂的关键是用药均匀。必须从计量、溶解、兑水,喷打等每个环节做到均匀准确。计算用量要准确,分解用量要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
3.4 提高除草效果 为了提高除草剂在麦田除草效果,在生态环境的利用上要注意几点:一是要看土壤的墒情,墒情不足时要适当加大兑水量,缺墒时暂不施药;二是要在阳光充足的天气施用;三是要选无风或微风的天气用药。冬季常因管理不善或遇到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以及由于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严重阻碍小麦的生长发育而出现黄苗。麦苗发黄原因有许多,但缺素型发黄是较为多见的。
  缺氮型发黄小麦缺氮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而弱,幼苗叶片进而发黄、叶尖枯萎,叶下部老叶发黄枯落。其原因一般是由于播种过早、砂性田、基肥施得不足而分蘖肥施得不及时,且用肥量少,最容易出现麦苗发黄。其补救办法是:如小麦苗期缺氮可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开春后缺氮发黄。可于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起身或拔节期每亩再追施尿素12~15公斤。也可在麦苗见黄时,叶面喷肥,用2%浓度的尿素液喷肥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缺磷型发黄小麦缺磷,次生根极少,分蘖少,叶色暗绿,叶尖黄,新叶蓝绿,叶尖紫红,如不及时补救,将导致穗小粒少,子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麦苗缺磷,每亩可沟施过磷酸钙45~50公斤,也可叶面喷施补肥,每亩喷施3%过磷酸钙水溶液60公斤,间隔7~10天,连喷2~3次。
  缺钾型发黄缺钾发黄的麦苗常先从老叶的{jd0}开始,然后沿着叶脉向下延伸,黄斑部分明显,呈镶嵌状发黄。黄叶下披,后期贴地,病苗茎秆细小而瘦弱,易早衰、易倒伏。缺钾麦田,可在小麦苗期,每亩沟施氯化钾或硫酸钾7.5~10公斤,也可每亩施草木灰30~50公斤;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每亩叶面喷施10%草木灰浸出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60公斤,连喷2~3次,间隔期7~10天,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缺钙型发黄主要表现在新生叶片上,上部叶片明显缩小,叶脉间黄化,近生长点叶片、叶缘枯死,叶尖常弯曲呈钩状,幼叶不能展开,叶片发黄等,缺钙时可每亩叶面喷施0.3%氯化钙溶液或1%过磷酸钙浸出液,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效果显著。
  缺铁型发黄主要表现在新生叶上,但顶芽并不死亡。其特点是新生叶叶肉组织出现黄化。或长期极度缺铁,上部叶片可全部变黄白色,叶尖、叶缘也会逐渐枯萎并向内扩展。缺铁时,可用0.2%硫酸亚铁喷洒麦苗叶面,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即可缓解症状。
  缺镁型发黄小麦缺镁时中下部叶片叶缘组织逐渐失绿变黄,叶脉仍呈现绿色,叶缘向上或向下卷曲,后期叶片常枯萎。出现这种情况,可用0.3%硫酸镁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此外,土壤过酸易造成根系发黑,使之吸收水肥能力下降,麦苗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发黄,发生这种情况,可每亩施用50~70公斤生石灰或50~100公斤草木灰,以中和土壤酸性,恢复麦苗的正常生长。麦苗常因蚜虫和锈病的危害而发黄,应加强病虫危害的测报,适期对症施药防治。


郑重声明:资讯 【我家的麦子地】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