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陶瓷首饰以它造型的多样性、釉色的丰富性、成型的方便性、材质的廉价性,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新兴艺术形式,它一方面满足市场需要,被那些追求个性的消费者接受。另一方面,以行业的发展来看,它可以说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虽然在古代有少量的陶瓷材料的首饰,但从没有像今天表现出这样大的潜力。
史料记载中,首饰佩件在原始社会就与人结下不解之缘。各种材料、风格的作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陶瓷首饰在古代不多见,考古偶尔发现,也是作为首饰的配件材料出现的。早在八千多年前,先民们已将制陶术用于首饰的制作,从而开辟了以陶质——人造材料制作首饰之先河。从社会的发展看,陶瓷首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背后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原因。
{dy}节
陶、瓷质首饰在古代史料中很少有记载。在资料的查找过程中,只能零星找到一些。陶瓷首饰早在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西安半坡、河南庙底沟文化遗址出土的圆形、五角、六角、七角等各式陶环,就我们今天来看也不失为优秀的陶瓷首饰设计(如图1)。功能与审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形式美的法则在这些原始多角形器中得到运用[1]。仰韶文化的彩陶在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时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陶器的制作主要由女子承担,生产作坊通常在氏族居住区的外围,产品供氏族内部使用。当时母系氏族的先民们在制作日常用具之余,想到装扮自己,用陶土做各种“环”用来美化自己的身体。据推测,这种陶环更多的是佩戴在手上,相当于现在的“手镯”。图2是新石器时期最典型的玩具,叫红陶双连环[2]。陶环的内径3.8厘米,外径6.2
在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多次发现陶球[3]。灰陶球发现于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属姜寨二期类型(如图3),直径约3厘米。将陶土抟揉成圆球,晾干磨光表面,而后焙烧。球体表面润滑而有光泽,是把玩后留下的痕迹。经鉴定,为儿童玩具。彩陶球与红陶球也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遗物(如图4、5),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4]。这些陶球与姜寨二期的陶球相比,工更复杂更精湛,娱乐性也更强(图5)。出现了空心的陶球,内部有石粒,摇动时可发声。陶球表面有洞,与内部相通。孔洞之间由剔刻的斑点组成线状花纹,每三个孔洞构成一个大三角形,内部又划分为三个小三角形。另有一枚陀螺形陶球(图4),表面依然为剔刻纹,形状极为特别,下端尖圆,上端平圆,中间略呈圆柱体,与后世的陀螺极其相似。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件陶球是古代的首饰陶珠,但这些中空而有洞的陶球,除了滚动、旋转之外,还有可能通过孔洞穿上绳索,被挂在身上,用来当作装饰。
陶瓷材料价格相对较低,烧成青釉后最终效果非常接近玉石,这也使瓷仿玉的陶瓷首饰生产成为一种可能。宋人喜玉,而对于玉石的模仿,只有运用陶瓷这种特殊的工艺和材料,才有可能达到“类玉”的色彩、肌理与材质。从宋代出土的陶瓷首饰佩件我们可以看出,瓷质的陶瓷首饰生产在封建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在宋代景德镇湖田窑中可以见到几件陶瓷首饰的精品。宋代湖田窑一些小型的物件做得十分出色,而陶瓷佩件作品也体现了当时陶瓷艺人们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手法。如图6、7、8、9的陶瓷首饰设计巧妙,形态十分生动,孔留得既巧妙又美观,可见那时的陶瓷首饰已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当时的人们也不再只用一些传统的首饰材料做首饰。陶瓷业发达的宋代制陶人注重生活的情趣化,尝试着用陶瓷材料做首饰。
第二节
已知的中国古代玻璃配方有铅钡、高铅、钠(碱)、钾、钠钙等五种成份,而这些正是陶瓷釉料常出现的原料。战国珠的釉药中,石英的成分较多[5],所以琉璃可以看作是一种釉料,也可归为陶瓷材料的范畴。
我国玻璃起步较晚,大体始于西周初或先周(殷末),主要是蓝色、浅蓝色或绿色玻璃珠管,
战国陶胎蜻蜓眼琉璃管珠
在我国古代首饰中,战国珠着实十分独特、典雅、迷人。战国的陶胎琉璃“蜻蜓眼”(亦称镶嵌玻璃珠),虽不全是陶质(图10、11),但它的制作工序是“在陶胎上施以一种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钴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的低温釉),一般是先烧陶胎,再施釉第二次烧成[7]。”其琉璃珠的成份少数是钠钙玻璃,大多是铅钡玻璃。中国古代玻璃成份非常复杂,大多属于现代玻璃范畴中的低熔点硅酸盐玻璃。战国前期的琉璃珠大多是以淡绿和淡蓝色为主,为铅、钡和矽酸盐的混合物,除了珠状,也有小管状。战国不少琉璃珠,是以陶坯为胎。伦敦大英博物馆里,也藏有一些我国战国时期的琉璃陶珠。它们都是在陶胎上以有色玻璃粉彩绘,再入窑烧制,并非全珠都属琉璃,但是烧出来的效果美丽灿然[8]。近50年来出土的蜻蜓眼琉璃珠大约有300余粒,烧造年代自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曾侯乙墓出土173粒,其姬墓出土24粒,共计197粒。史学界、考古界已考定曾侯乙即为隋后侯乙。其墓葬所出蜻蜓眼玻璃珠中,{zd0}者直径为2.4厘米,小的1.45厘米。其中有宝蓝色地白眼蓝瞳珠和白地蓝圈白睛蓝瞳珠,与公元前5—3世纪伊朗基玻璃珠惊人地相似,它们必有鲜为人知的联系。这种白地蜻蜓眼玻璃珠很可能是曾侯受外来同类制品的启发而仿造的,是中国{dy}种简单的蜻蜓眼铅钡玻璃珠。[9]
西汉也有一些罕见的琉璃珠,其实是秉承了战国的风格(如图12、13)。现今的西汉琉璃珠十分少见。战国珠的釉药中,石英的成分较多,西汉琉璃珠则较少。故前者的釉浓稠稍多泡,后者较平滑和细薄,各有千秋。汉珠的釉色较独特的是“汉绿釉”。汉代的琉璃珠色彩较丰富鲜艳,有黄、白、蓝、褐等色。西汉时的琉璃珠,制作材料和方法较战国而言都有变,有些是铅釉所制,故感有别。
汉代陶胎蜻蜓眼琉璃珠
玻璃珠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只不过大多数是铅玻璃,而不是透明的钠玻璃[10]。清代的琉璃珠现今比较多见,色彩也十分漂亮,在琉璃首饰史中有一定地位。清代除了玻璃料器(似玉),也有一些钠玻璃器和饰物。乾隆时更有工艺师专门仿西洋透明玻璃的制法。剧载,乾隆六年,工匠便能烧制亮蓝玻璃,但作为手链者不多。后来民间俗信玻璃珠可以驱邪消灾,这类透明首饰才增加,但并不贵重。光绪时仍有制作,只是串法较多变化。图14就是清代比较典型的琉璃饰品。
清代琉璃珠饰
到现今,随着现代人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也相应提高,在佩饰的选择上不光停留在金、银等闪亮饰品上,他们更多追求有个性、自然休闲、率性的东西。陶瓷首饰避免了服饰佩件相同带来的尴尬,它丰富了人们的选择,无声地传达了异于他人的个人品位、生活情趣及个性特点。陶瓷首饰少了一些商业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它摆脱了往日饰物体现价值的重要功能,尽情发挥其装饰作用。
朋友们,我开淘宝了,过来看看吧!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