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xx建筑师_〔木结构工程〕的书房_百度空间

二、百年xx建筑师   1、 近代最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 ­

­

   ­

  那是1929年6月11日,太阳高高的悬挂在紫金山的上空,波涛汹涌的扬子江,也没给人们带来多少凉意,古都南京、正是酷热的夏季。 ­

  就在这{yt},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民党中央政府,向全国发布第472号褒扬令,全文如下: ­

  “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事优良,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计画图样,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勚,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遇。此令” ­

  但是,就在这个命令颁布前三个月的3月18日,这位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大师,因为积劳成疾,已经与世长辞了。他英年早逝,仅仅活了三十六岁。 ­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山东东平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天津。仲宜从小喜欢绘画,对艺术很有天赋。可能正像我们的老祖宗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因此,在仲宜八岁时,父亲就不幸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到了第二年,他背井离乡,跟随姐姐,远渡重洋,到了法国巴黎,在那里侨居。当然,他同时又是幸运的,在巴黎,他接触了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对他以后的成功,不能不说是起到了启蒙作用。 ­

  海外数年,他回国后,到了北京的五城学堂求学。他曾受教于xx的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因此,在接受祖国灿烂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学了不少西方科学知识。当然,这又对他发扬民族文化,融东西方艺术为一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191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读书。到了1913年,他读xx部规定课程,成为官派公费赴美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开始他是攻读电气专业,后又改学建筑。当然,在这时候,他接受的xx是西方学院派教育。5年的学习,毕业前后,他曾作为美国xx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了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 ­

  1921年他学成回国,在途中曾转道欧洲,考察西洋建筑。回到祖国后,他寓居上海,在过养默、黄锡霖开设的东南建筑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当时他是以设计花园洋房为主,较有名的是上海香港路4号的银行公会大楼。后来,他离开东南建筑公司,与人合资经营了真裕建筑公司;不久,又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这也是我国早期由中国建筑师开办的事务所之一。 ­

  1925年5月,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向海内外建筑师和美术家悬奖,征求陵墓建筑设计图案。就在9月份,吕彦直以简朴、庄重的钟形建筑图案,在40多种设计方案评选中,技压群雄,荣获首奖。并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之聘,担任陵墓建筑师,监理陵墓工程。关于中山陵,还要在xx建筑中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

  到1927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的方案中,再次夺魁,自此,他蜚声海内外。据说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时,他不顾个人身体情况和安危,经常跋涉于沪宁之间,还长期同施工人员同宿山上,督促施工。他工作十分认真,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他都一丝不苟。1929年3月18日,因患肠痈,不幸在上海逝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 ­

  鉴于吕彦直对建造孙中山先生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通报全国,予以褒奖。第二年,陵园管理委员会,又为吕彦直先生塑立纪念碑。石碑上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是由当时孙中山大理石卧像的作者,捷克xx雕刻家高祺制作),下半部是于右任书写的碑文。石碑原安放于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的休息室内,但是,在后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争中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

二、百年xx建筑师   2、 梁思成,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

­

  如果提起中国近代建筑史,必然要提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这就是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创始人的梁思成。 ­

  我们先来看一下梁思成的头衔,你就会对他有个初步认识。当然,他的这些头衔,决不是溢美之词。这是我国人民,对他在近代建筑史的贡献的肯定。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近、现代xx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

  追述他的生平,可以这样说,他是名人之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lx}之一的梁启超的长子。是广东新会人,出生于日本,他的幼年是在日本度过的。1923年,他在清华学校毕业,同吕彦直一样,于第二年,也就是1924年,去美国的康耐尔大学留学。不久,他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在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因父亲病重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后不久,他应张学良之邀,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与中国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带了助手到五台山探寻大佛寺。他们从大殿的整体到局部,从梁架到门窗,都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发现了经幢上面刻的名字,推算经幢建于公元857年。根据一般规律,是先有庙、后有经幢,大殿建造年代,应该早于公元857年(唐宣宗时期)。林徽因又在庙中找到了供养人,在大梁上也找到了有关建造年代的记载,这是我国自己发现的{dy}座唐代建筑。 ­

  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掌握一手资料,他到故宫做实地考察,把《营造法式》、清代的《营造则例》中的图文与故宫建筑实际进行对照,从总体到局部,从结构到装饰进行考察,还请教了当时尚健在的老工匠,并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为了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搜集资料,梁思成克服了在资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历时五年,跑了100多个县。包括应县木塔、定州大佛、赵州石桥等几百座古代建筑。他们依靠简陋的工具、采用古老的办法,整理出大量的资料。 ­

  “七七事变”爆发后,梁思成带着家人,于1938年1月到了昆明。在昆明,他们建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并在西南地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下,坚持调查工作,整理、刊出了许多学术论文。 ­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鲁大学讲学。在这时期,他完成了《中国雕塑史》的创作,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中,有多处引用梁思成的著作。 ­

  如果提起中国艺术家徐悲鸿,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既是艺术理论家,也是xx的画家。同徐悲鸿一样,梁思成不仅只是研究建筑学,他同时也是建筑师。他的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他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 ­

  总的来看,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出他的功绩,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创立者;同时也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最xx的建筑师。 ­

二、百年xx建筑师   3、 建筑学家、教育家杨廷宝 ­

­

  可以这样说,梁思成、吕彦直在中国近代建筑界是xx的人物,杨廷宝呢,他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中国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

  杨廷宝,字仁辉,1901年生,河南南阳人。1915—1921年,在北平清华学校读书,1921年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他的建筑设计和水彩画,得到了保尔•克芮和瓦尔特•道森的指导,学习成绩优异,1924年曾先后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的艾默生奖。1925年获硕士学位,1926年赴欧洲各国考察建筑,1927年回国。 ­

  从1940年开始,他在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教授。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他任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他又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1959—1982年,担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这期间1979年起,兼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所长,同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并当选为常委。 ­

  同样,他也是双料人才,既是建筑理论家,又是xx建筑师。50多年来,他的建筑作品多达百件,遍布全国各地。 在美国读书,受到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训练与技术知识教育。因此,在他归国初期的作品,如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等,不论单体或群体,都有较多的模仿性,这些都表明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

  此后,他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30年代初,北平地区一些重要古建筑维修工程,委托基泰工程司主持,他当时正在那里供职。他的设计作品,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也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在中国有相当影响。当时,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都是出自基泰之手。杨廷宝和建筑工匠们,直接参加了北平天坛、祈年殿、国子监等xx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他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等,具有我国的建筑风格。 ­

  他是xx建筑教育家:中央大学建筑系,可以说,是我国创办的最早建筑系之一,抗战时期,曾搬迁到重庆沙平坝。当时,沙平坝还是郊区,他兼顾设计事务和教学,往来颠簸,风雨无阻,从不缺课。他用自己宽阔的知识面,循循善诱的教导着他的学生。如果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他,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在祖国各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成为国家建设骨干,他们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有的成为国家建筑设计专家和xx教授,这不正是杨廷宝等一代宗师,对祖国作出的极大贡献么? ­

二、百年xx建筑师   4、范文照   5、贝聿铭 ­

­

  4、 传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范文照 ­

  范文照,说到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并不是很熟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美琪大戏院,就注重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和观众厅的声、光、暖效果。在当时造型简洁,表现出全新的现代建筑风貌,就是他设计建筑的。 ­

  范文照出生于1893年,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他在上海开设了私人的建筑事务所。与中国同时期的建筑师一样,当时他的设计思想,也没有走出“复古”与“折衷”的历史局限。 ­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西风在上海刮起的时候,范文照领悟到了先进性。因而,他开始转向积极提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队伍。1933年初,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来了一名叫林朋的美籍瑞典裔建筑师,他竭力倡导“国际式”建筑新法。为此,范文照召开专门记者招待会,把他介绍给了上海的建筑界。这下当时的许多媒体,都对林朋及“国际式”主张以及范文照与林朋的工程设计,进行了连续报道,在上海起到了很大影响。 ­

  1933年,范文照建筑事务所,又来了一位年轻的建筑师伍子昂。他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建筑学士学位,他也受到纽约的新建筑思潮的强烈影响。范文照与林朋及伍子昂的合作,足以说明,他此时已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方向。 ­

  1934年,范文照撰文,对自己早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方案中,“掺杂中国格式”的复古手法表示了强烈反省。呼吁“大家来纠正这种错误”,并提倡与“全然守古”彻底决裂的“全然推新”的现代建筑方式。他提出,“一座房屋应该从内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这样的由内而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赞成“首先科学化而后美化”。 ­

  1935年下半年,范文照游历欧洲,进一步加强了对欧洲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从而促使他完成了从思想到手法,都彻底转向现代建筑。用很时髦的话说,范文照的现代建筑活动,对现代主义思想在近代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

  5、贝聿铭,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

  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时,他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去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55年,他建立建筑事务所。说他是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是因为他喜好的建筑材料是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但是,他被誉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

  贝聿铭的早期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坡璃为主要建材,他还采用混凝土。像纽约的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等,均属这类作品。到了中期,他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而且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因此,他的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这个时候,像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都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

  他摆脱密斯风格,应该以甘乃迪纪念图书馆开始,几何性的平面,取代了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的是醒目的雕塑性的造型。他的这些成就,使得他有机会跻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他从这些开发案中,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更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系到把环境建设提到都市设计中,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他的最脍炙人口的是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 ­

二、百年xx建筑师   6、陈伯齐   7、杜彦耿 ­

­

  6、陈伯齐,人民大会堂设计者之一 ­

  他的头衔是xx建筑设计师、建筑教育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xx教授。他就是1903年7月,生于广东省台山县汶村镇汶村乡的陈伯齐先生。 ­

  1930年,陈伯齐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34年,又就读于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1939年毕业;先后到过欧洲许多国家考察建筑。1940年回国后,他到重庆大学,负责创建建筑系并担任了首届系主任。此外,他还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校任教授、系主任。在重庆期间,还担任过重庆浮图关体育场总工程师、都市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建筑组组长。 ­

  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及建筑创作委员会委员、高等工业学校建筑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及广州市防空委员会工程处工程师等职。1958~1959年,作为广东建筑学会代表之一,他两次参加北京xx建筑设计组工作。他还曾任广东省政协{dy}、二届委员会委员。 ­

  除去这些响当当的头衔,前面我们还说过,他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四个设计者之一。由他参与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还有:重庆浮图关体育场,广州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及展览馆设计,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广州园林一条街实验性住宅,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科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广州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1号楼教学楼,化工楼等设计。他一生大约主持、参加和指导设计的工程达100余项。 ­

  陈伯齐先生于1973年10月4日,在广州市因病去世。 ­

  7、杜彦耿,浦东{dy}建筑理论家 ­

  履历表上清晰的写着,杜彦耿,笔名杜渐,浦东新区人,生于1896年。 ­

  杜彦耿的父亲在上海开设“杜彦泰营造厂”,所以,他在青年时,就协助父亲经营营造业。他天资聪颖,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建筑技术和英语,接收西方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西方建筑艺术,也深深影响着他,所以,他不但对西方的近代建筑技术的精髓领会颇深,他的英语口语能力,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同行中xxxx。 ­

  他在主持营造厂时,对当时洋人的骄横跋扈深恶痛绝,对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地位的低下愤懑不平。那时,杜彦耿以其学识、人品在同行中颇具威望。在一次年轻有为的营造业家聚会的时候,他提出组织一个团体,来推动上海和中国建筑业的进步,他的想法得到大家支持。在他的筹划下,于1931年,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他成为五人主席团之一。 ­

  1932年11月,他策划并担任主编、而且亲自主笔的《建筑月刊》问世,共出版了6卷46期。这些,成为了研究上海近代建筑史的学者必读的文献。另外他还编繤了《英华、华英合解建筑辞典》。1933年,他致函上海建筑师学会、北平营造学社和上海市工务局,提议以举办建筑学术讨论会的形式,统一建筑专用名词,这些都得到了各方赞同。随即,成立了起草委员会,成员有庄俊、董大酉、 杨锡缪、杜彦耿。 ­

  据说在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的时候,有一支约500余人的水木业义勇队上前线直接参加战斗,队伍的报到集结及与十九路军的联系工作,都是由杜彦耿负责的。他当时慷慨激昂的为勇士们壮行。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杜彦耿率月刊部全体人员支前,提供防御工程的施工图纸,组织建筑材料运往前线加固工事。这些,都表明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 ­

  抗日战争胜利后,杜彦耿因长期伏案工作,患了青光眼,视力极差,幸运的是,此时他在昆明工作,得到在昆明工务局工作的沈长泰的帮助,在该局担任顾问工程师。建国后,他在昆明市建设局担任顾问。1961年因病逝世,享年65岁。 ­

二、百年xx建筑师   8、陈占祥   9、顾道生 ­

­

  8、“梁陈方案”中的陈占祥 ­

  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的专家们都会知道“梁陈方案”,那就是1950年2月,梁思成与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建议在北京元明清古城的西侧,建设中央行政区,以使“古今兼顾,新旧两利”,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 ­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梁思成,“梁陈方案”中的陈,就是我们要说的陈占祥先生。 ­

  1916年,陈占祥先生生于上海的一个商人家庭。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雷士德工专,三年后,赴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在读书期间,中国国内抗日战争开始。年轻的陈占祥加入了许多团体,进行了五百多次抗日讲演。因此,在口才上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他也因此成为利物浦大学历史上{dy}个担任学生会主席的外国人。1943年,他继续攻读该校的城市建筑专业,并设计了“中国城”,当时的泰晤士报刊登了设计的详细介绍。1944年底,他进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在英国期间,他就成为颇有名气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此时,国内的抗战已经结束,蒋介石政府向他发出了邀请,在导师的支持下,他于1946年回国,担任了营造司工程师兼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

  据说有这样一件趣事,1949年解放前夕,陈占祥买好了机票,准备全家迁往台湾。{yt}夜里,他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后,悄无生息地在雨中行进,并且三三两两在雨中倚靠着睡着了。他让夫人褒了牛肉汤送下去,但是战士们谢绝了。他被人民解放军的严明纪律所深深感动,把汤端了回来的时候,他机票撕得粉粹,决定留在祖国。 ­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热情邀请陈占祥去北京,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出谋出力。梁思成在写给聂荣臻的信中,极力推荐了陈占祥,他说“在英国随名师研究都市计划学,这在中国是极少有的。” ­

  在新北京的建设规划中,陈占祥和梁思成共同提出了xx的“梁陈方案”,但是最终遭到了多方阻力而破产,使他们的“有机疏解,相对集中”的城市规划思想,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梁思成临终之前,仍然坚持认为“梁陈方案”是对的。后来,陈占祥和梁思成一起主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并亲自设计了月坛南街、首都剧场等。 ­

  1954年,陈占祥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没有想到的是,三年后,被划为右派。虽然远离了建筑规划工作,但却翻译了大量的建筑名家作品及资料等。直到1979年获得平反,重新担任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他还两次出席了国际建筑师协会年会。2001年,他在北京逝世。 ­

  9、杰出的建筑设计师顾道生 ­

  顾道生的生平,他诞生于1895年,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82岁。 ­

  顾道生先生是上海浦东新区人,小时侯家庭比较清贫,为贴补生活,在家乡读完高小后,就经友人介绍到上海学艺。在上海,他进入一所由挪威人穆勒开设的“协泰洋行”,专门学习打样馆内土木工程施工设计。 ­

  当时,他聪明好学,除学习工程施工设计之外,又到青年会夜校补习英语。后又结业于美国万国函授学院土木系,并获得土木工程师职称。直到1926年,他离开“协泰洋行”,创办“公利营造公司”,任总工程师兼经理等职务,专营土木建筑工程设计业务。 ­

  在他自己办公司期间,结识了浦东同乡南汇人建筑专家张效良。此后,他开始担任华商光华火油公司顾问工程师。他是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曾被推荐为上海市技师公会负责人。1932年,“久记营造厂”业主张效良,聘他为该营造厂经理,主持中汇银行大楼等营造业务。我们不能不说,久记营造厂后期营造业的成就,与顾道生有密切关系。 ­

  1938年,顾道生与陈志坚、杨林海合伙创办“永大工程公司”,承建上海天山支路大中纱厂全部厂房工程,并为广州“美孚火油公司”建造仓库码头,还承建香港九龙粤汉铁路饭店、台北市台湾糖业公司大楼等工程。他先后担任上海市营造业同业公会的理事、监事、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

  1951年春,顾道生从香港返回大陆,被中南xx岳阳建设委员会吸收,设计并营造了岳阳被服厂、发电厂和河南省漯河皮革厂工程。这期间,他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国家节约了大笔资金,受到业主单位的好评。1955年,永大工程公司结束业务,顾道生回到上海,在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设计院任职,不久,他被调到北京,任轻工部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为中国轻工业行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 ­

   二、百年xx建筑师   10、青春年华献给建筑教育的鲍鼎 ­

­

   ­

  鲍鼎,字祝遐,又名宏爽,是我国xx建筑教育家。 ­

  鲍鼎是湖北省蒲圻市人,1899年出生。1914-1918年,在北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机械专业。192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生,就读于伊利诺大学建筑系。1932年,他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后,为报效国家,放弃了留在美国任职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在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那时,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刚刚起步。 ­

  自1933年秋至1945年秋的12年,他一直在这里任教,可以说,他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全部贡献给了中国的建筑教育。 ­

  鲍鼎在中大期间,正是建筑系历史上极不平常的时期。由于受1932年中央大学易长风潮与经费风潮的影响,当时建筑系的5位教授中有3位先后辞职离去。此时,鲍鼎与谭垣、虞炳烈、陈裕华诸先生先后来到该系任教,才使教学得以正常进行。 ­

  抗战爆发后,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沙坪坝等处办学。由于当时的教学与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又不时遭日军飞机轰炸,建筑系教师中又有数人离开,使建筑系再次陷入困境。1940年夏,鲍鼎不避艰辛,担起了系主任的重任。他上任后,一方面极力稳定教师队伍,勉力维持全系教学秩序;一方面积极奔走、四处纳贤,先后聘请到中国建筑界名师杨廷宝、黄家骅、陆谦受、李惠伯、哈雄文、龙庆忠等先生以及美术大师李剑晨来系任教。此时,建筑系师资阵容空前雄厚,教学也蒸蒸日上,应该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这不能不说与系主任鲍鼎力挽狂澜,呕心尽责有直接关系。 ­

  鲍鼎所教的建筑系学生近150名,有许多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如戴念慈、吴良镛、周卜颐、刘光华、汪坦、郑孝燮等。xx建筑家杨廷宝先生曾经评价说:“鲍鼎先生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他获得‘北梁(梁思成)南鲍(鲍鼎)’的盛名是当之无愧的”。 ­

  1949年,鲍鼎拒绝了各方面聘他去台湾的邀请,在武汉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初,武汉市人民政府建设局成立,他出任了{dy}任局长。负责组建了{dy}个设计组、{dy}家国营江汉工程公司以及后来的国营武汉工程公司。 ­

  在我国{dy}个五年计划期间,鲍鼎主持了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工作。他亲自深入现场调查,考虑周密细致,并邀请了许多建筑专家前来讨论、审议设计方案。对武汉展览馆的筹建,他组织班子,反复研究,集思广益,提出合理的方案,还亲自置身于施工现场,进行悉心指导。 ­

  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鲍鼎和xx桥梁专家茅以升一道,与苏联专家合作,认真研究方案,多次修改,以臻完善。1957年,鲍鼎主持了重建历史名胜"黄鹤楼"的设计方案,并将选定的方案提交1958年中国建筑学会在青岛召开的会议,进行讨论。1958年,鲍鼎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工程设计、审查等工作。1957年,鲍鼎会同陶述、周焕章等成立了“武汉市科协”,并任担首届理事长。 ­

  1979年12月,鲍鼎逝世于武汉,享年80岁。­



郑重声明:资讯 【百年xx建筑师_〔木结构工程〕的书房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