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维画成图,大师的文章就好懂了
学语文有三招,除了画图还可以换位思考,用“放大镜”
站点★余杭临平一中 执教人:姚永安(市教坛新秀、市教科研先进个人) 内容:七年级《济南的冬天》
评课人:楼红(省特级教师) 俞林娣(临平一中初二语文备课组长) 林丽(临平一中初一语文备课组长)
语文课,有必要和画图搭上边吗?来自余杭临平一中的姚永安老师会信心十足地说,很有必要。上周六听过他“经典学堂”的学生,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了这张图,学习顺畅多了。这张图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没有统一格式,学生可以自己创作。“最简单的五个手指就是一张图:学表达方式时,把五种表达方式分别写在每个手指上,既形象又好记。当然也有复杂的思维导图,比如学这篇《济南的冬天》,可以把‘温情’放在中心位置,然后向外扩张分支,按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一个个分支,并用箭头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姚老师说,“思维导图”的本质就是以立体方式思考文本,既整体把握又联系局部,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课堂精彩实录摘编 通读:画张思维导图,串联梳理全文 A
一开课,姚老师就和大家轻松地聊起了天:“世界上{zg}的是什么山?”“{zd0}的洋呢?”“人口最多的国家?”……当问到“最粘的胶水”时,有学生答“502”,也有说是“如胶似漆”,也有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课堂一下就活跃了起来。
当他问到“最美的冬天?”时,不少同学先是一愣,随后不约而同喊出:“济南的冬天。”“是不是最美,还得学习了老舍的文章再说。”姚老师笑答。
别看才初一年级,大家对老舍并不陌生,他的作品如《猫》《母鸡》《骆驼祥子》《荷花》《林海》等,一口气报出了不少。姚老师告诉大家,老舍在济南任教多年,写下了许多关于济南的文章,《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介绍完背景,他给每位学xx了一份“思维导图”(如下),并布置了个小任务:“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关键词填入空格处。”
三五分钟之后,就陆续有学生举手了。{dy}个空格,入选的关键词还不止一个:温情、慈善、响晴等。后几个空格,学生已是异口同声在回答:“小摇篮”,“日本看护妇”,“镶上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害了羞”,“水墨画”。
匠心拆解: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整体观照文本,不仅快速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清晰把握文章的布局。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关键词,而不是语句,这对学生搜集、删选、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表现点,通过品读,很容易把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印入学生的心中。
精读:围绕语言特色,细细聚焦品味 B
通过快速阅读和关键词的填写,济南冬天的画面在学生眼前已徐徐打开。紧接着的任务,姚老师就要带领学生对语言的细细品读了。品读此文的语言特色开始,特色在哪?“用了拟人的手法”“还有很多比喻”,学生从思维导图中就能体会出来。
拟人·老舍笔下的山像身边的谁
姚老师从学生刚学过的诗歌中选了一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
师:觉得这座山像你身边的谁?
生:“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像校门口的保安”……
师:恩,的确是个严肃严厉的人。那再看老舍笔下的山,像我们身边的谁?
生:“像外公外婆”“像爷爷奶奶”“像爱护我们的爸爸妈妈”。
师: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你的外公外婆等又是怎么样的人?
生:外公外婆很慈爱的,文中“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感觉就是这个样子。
生:文中“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就像我爸爸妈妈,因为每次我碰到点困难,看到爸妈就有依靠了。”
生:文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外婆和我说话就是这种口气。
姚老师边听边不断点头夸赞。看来,老舍在介绍济南的这些小山时,就是把它当做一个身边的人来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慈爱。“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如果老舍用这些科学术语,我们就读不出这种感情,可见拟人的作用是多么的大。
比喻·小雪之后济南的山像什么
文中比喻最集中的一段文字:“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同样是写这些山景,老舍在另一篇《济南的秋天》中却见不到一个比喻:“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为何如此不同?学生读出了其中的缘由:“因为冬天的景色是在下了一场小雪之后,盖了一层薄雪,景色就变化了。”“对,比喻使用的{dy}条原则就是要合理,不能随便用,而是需要时才用。”姚老师继续讲道,比喻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形象,前文中的三个比喻是否形象?姚老师请大家来挑战老舍,重新写一写,并请同学来评比。
生:{dy}个,我的比喻是“好像白了头的老爷爷”。
生:两人都不错,都写出了山的慈祥。
生:还是老舍的好,比较活泼。
师:看护妇和老爷爷都很形象。不过,这一段描写山有个词“秀气”,我想看护妇比较符合这点。所以学习文章时别忘了瞻前顾后。
生:第二个,我的比喻“给蓝天送上了一束茉莉花”。
生:不行,文中说“山尖全白了”,既然是“全”,就不止一束。
生:那就改用一片茉莉花。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已经在炼字了哦。
生:第二个,我的比喻是“挂上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生:还是老舍的好。项链是挂在中间,位置不太准确。
生:第三个,我的比喻是“美丽的五彩蝉衣”。
生:只有两种颜色,怎么可以用五彩呢?
生:蝉衣我觉得不错,体现小雪,比较薄的。
一番“唇枪舌剑”下来,学生不仅对比喻的用法掌握了不少,对老舍的佩服之情也是更深一层:还是他老人家用得形象。“因为老舍文字功底厚”“因为老舍亲身去体验过、仔细观察过”“因为老舍喜欢济南”……看着学生踊跃回答的场景,姚老师很是欣喜:学生的品读已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且走入了老舍的内心,这也正是这节课学生最宝贵的收获。
匠心拆解:这一教学环节,有非常浓烈的“语文味”:重点品析“拟人”和“比喻”的妙处,聚焦到文章的二、三两段,使语言的赏析过程有一个“核心”。同时,赏析拟人、比喻时候分别从情感和内容角度出发,使语言品位多元化,课堂也就显得很灵动,富有层次感。另外,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济南的山像自己的母亲、外公、朋友,使得学生的品读就不只是停留在字面,而是真正走进文本、走近老舍。
延伸学习实用手册 思维图、放大镜、换位法 姚老师教你学语文三招
思维导图 在语文课上,难道就只有“感悟”吗?就只有读吗?就只有抽象的分析吗?其实还可以有其他,不妨用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地图,要知道,达·芬奇就经常运用这些图来学习。
用思维导图,一开始就把主题摆在中央,从主题的中心向外扩张,使用“关键词”表达各分支的内容(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把完整的句子写在分支上),那样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和删选信息的能力,{zh1}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用箭头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以立体方式思考,将彼此间的关系显示出来。画思维导图的时候,需要自己去画,去梳理,跟着学习发展不断去逐步描述。
换位法 很多同学经常会问老师,学了那么多好文章、好语句,怎么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是用不上来。要解开这样的困惑,可能需要我们多关注这些作家写出好文章的“秘法”。
要知道“怎么写”,可以尝试着用用下面的方法: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写写自己的创作谈,或者让同学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自己,做一个访谈录;也可以“对抗”一下作者,把认为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写写看,然后与原句比较比较,找找差距;当然,也可以站在评论者的角度,与同学一起讨论,甚至作一个专题研究,在收集资料,形成自己小论文的时候可能就自然而然地解开了语言“密码”。
放大镜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把书读薄。其实,我们可以把书读厚些,甚至是以读整本书的姿态读一篇文章。比如学《济南的冬天》,我们可以去搜罗一大批学过的、未学过的老舍的文章,探讨一下写作特色,甚至跟鲁迅、林语堂、梁实秋的作品去比较一下,看看更喜欢谁的。
另外,你也可以在读一篇短文的时候锤炼自己读整本书的本事,这种“放大镜”式的方法可管用了,比方说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经常分析如何将素材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公正地评断一篇文章,赞同或反对作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