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密实,酸碱度7.0,含锈纹。
在这类土壤的区域中,常种有水稻、大豆、油菜、小麦、甘蔗等作物。
潜育性水稻土 由于长期浸水,质粘重,土壤分散,呈整体状,没有结构,铁质都已还原,全剖面呈浅灰或深灰色,没有氧化过程。
{dy}层,0~10厘米,暗灰色,质地粘重,结构差,水分不少,潮湿,含有机质少,肥力低,植物根系较多,酸碱度5.5,xx磷0.5/1000000。
第二层,10~20厘米,铁锈色,质地粘重,结构不好,水分不多,潮湿,含有机质少,肥力低,植物根系少。
第三层,20~30厘米,灰白色,质地粘重,结构不好,潮湿,肥力低。
这类土壤终年积水,只能栽种水稻。
三、盐渍土
盐渍土是由较疏松的沉积物、游积物所构成。土壤的主要特性是具有潴育性,腐殖质含量高,肥力强,土质粘重,土层厚,带碱性,湿时滑腻,干时坚硬,有时有白色盐皮,空气不易流通。
{dy}层,0~25厘米,黄灰颜色,质地为砂壤土,构造不明显,结构力差,松散,酸碱度0.5,含云母片。
第二层,26~60厘米,黄灰夹棕黑斑,质地为粘壤土,构造不明显,密实度不大,柔软,酸碱度7.5,含云母片。
第三层,60~80厘米,黄灰色夹极多棕黑及锈斑,质地为粘壤土,构造不明显,密实度不大,柔软,酸碱度7.5,含云母片。
第四层,80~100厘米,黄灰色,质地为粘壤土,构造不明显,密实度不大,柔软,酸碱度7.5,含云母片。
这类土壤常年可栽种甘薯和水稻。在龙高半岛上是甘薯主要种植区。
第六章
{dy}节 类 型
福清县的一都、东张属闽东南戴云山——鹫峰山脉常绿楮类照叶林小区。由于森林长期遭受破坏,原生植被早已绝迹,现仅为次生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是县内乔木群落的主要基地。由于地处中亚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植被茂密,生长较好,群落结构比较复杂,植被种类较多。主要乔木树种有:杉木、柳杉、油杉、樟木、楠木、檫树、米楮、青岗栎、红豆杉、木荷、相思树、油洞、油茶、毛竹、篓竹等。
中部丘陵地处南亚热带,气温高、湿度低,水湿条件较差,植被覆盖度小,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现仅为人工林。主要乔木树种有:杉木、柳木、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相思树、油茶等。
东南部的龙高、江阴半岛地处沿海,由于风大,土壤干燥瘦薄,植被较低矮、盖度小、生长差,出现较多中旱性灌木和草木。这是原生植被长期遭受破坏为人工植被所代替的结果。主要树种有:黑松、马尾松、相思树和木麻黄。
第二节 分布
县境内由于古代地质升沉变化,形成一个自西北向东南xx倾斜斜面,地形地势复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植被的垂直分
布均比较明显。其植被垂直分布如下:
一、沿海低丘与中部丘陵人工植被带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较平缓,为经济活动区。主要植被为木麻黄、相思树、龙眼、荔枝、枇杷、油茶、苦楝和人工栽培的杉木和马尾松林。林下灌木有小叶赤南,桃金娘等。
二、亚热带雨林
福清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约在海拔400米以下地方,残存有小块亚热带雨林残迹。其上层树种有:米楮、丝栗栲,中华杜英、红叶树和野漆。中层有黄楠、红楠等。林下灌木有三亚苦、毛冬青、杜茎山等。
三、常绿阔叶林
在海拔400~800米之间,基本为常绿阔叶林带。因长期人为活动影响,多变成次生林,局部针阔混交林。主要乔木树种有:米楮、红楠、青岗栎、檫树、笔罗子、罗浮柿等。灌木有九节木、映山红、百雨金等。
林层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没有亚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同时本地带也是杉木、马尾松、柳杉、建柏、红豆杉、油桐、竹类的主要分布带。
四、中山灌丛草坡
海拔在800~1000米,植被稀疏矮小,多为野枯草、芒草、刺
芒等禾科草类,其中散生一些卡氏乌饭、映山红和石斑木等灌木。
第七章
{dy}节 哺乳类
哺乳动物为数最多,分布也广。
长毛猴,生长在一都乡善山村的后山和镜洋乡晨钟、大化、吴红等地深山密林中。古时,东张石竹山、渔溪大帽山也有长毛猴。
老虎、金钱豹、龟纹豹和石豹,出没在东张镇的玉林、三星、双金、道桥等地区。新厝的凤迹、东漈山丘中也有老虎出现。
鹿、狼犬、山狗、狸、獐、狐、大小香菇狼、青猺、黄摇、白鼻狷、刺猬、山猪、獾和野兔,主要分布在西北大陆山丘林间草丛。在江阴、联华地区还发现水獭。
此外还有穿山甲、山羊、白尾狐、松鼠、麂、狐鼠,生长在植被茂密的西北山间。
40年代末、50年代初,沿海一带不时可见老虎、豹子到田野里活动,有的人还受其害。50年代,西部林区群众经常看到老虎、山狗、豪猪、野猪等出入林中。随着山林大量砍伐,林区中野生动物逐年减少。丘陵地区,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80年代,野猪、豪猪、野猫等逐渐增多。
第二节 鸟类
冬候鸟有大雁、野鸭,夏候鸟有燕子。
50年代,西部林区猎人经常打到雉鸡、白凤、鹧鸪、田鸡等。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80年代丘陵地区鸟类逐渐增多。
第三节 爬行类
爬行类常见的有蜥蜴、水蛇、青竹蛇、眼镜蛇、银环蛇、黄领蛇和龟、鳖等。
第四节 两栖类
两栖类的青蛙,田野中到处可见,80年代由于农田使用农药,田间青蛙数量逐渐减少。此外还有蟾蜍、棘胸蛙(坑□)、泽蛙等。
第五节 鱼类
淡水鱼有16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鱼类约有40多种。主要有: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鲤鱼、鲫鱼、河鳗、芦鳗、黄鳝、鲈鱼、泥鳅、白刀鱼、鲶鱼(田鲗)、鳊鱼、鳝鱼等。
海生鱼主要有:马鲛鱼、黄花鱼、带鱼、青鳗、真鲷、鲳鱼、□鱼、乌姆鱼、钱串鱼、鳓鱼、鲨鱼、油鰶、鲥鰶、青鳞、鳐、石斑鱼(鲙鱼)、贴沙、鲻鱼、鲫鱼、油鱼祭、黄鱼祭、尖头银鱼、鳗鱼、黄鳗、尖吻蛇鳗、黄鳝、鲈鱼、斑鱼祭鱼、黄鳍鲷、鲟串和比
目鱼等。
第六节 甲壳类
甲壳类的有青虾、毛对虾、虾仔、对虾、九节虾、黄虾、白丝虾、土虾、长毛虾、梭子蟹、和尚蟹、红鲟、梭子蟹、毛蟹、钱蟹、螃蟹、河蟹等。
第七节 昆虫类
常见害虫有蚊、蝇。水稻害虫有螟虫;花生害虫有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蟋蟀;甘薯害虫有象鼻虫;大豆害虫有豆莞菁;龙眼、荔枝害虫有蝽蟓虫。
1980年采集到100多种害虫的天敌?通过鉴定的有蜂类6科37种、寄蝇科4种、蝽科5种、瓢虫科7种、步□科4种、草蛉、稳翅被、豆娘和蜘蛛类11种,共计70种,未能鉴定的有50多种。
通过鉴定的天敌主要有:台湾瘦姬蜂、广黑占瘤姬蜂、松毛虫黑点瘤姬蜂、花胸姬蜂、稻苞虫凹眼姬蜂、螟蛉悬茧姬蜂、食蚜蝇姬蜂、稻苞虫悬茧姬蜂、松毛虫棘领姬峰、粘虫白星姬峰、夜蛾瘦姬蜂、稻苞虫金小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稻苞虫绒茧蜂、弄蝶绒茧蜂、松毛虫绒茧蜂、螟蛉脊绒茧蜂、卷叶螟绒茧蜂、稻苞虫赛蝇、卷叶蝗寄融、异色瓢虫、六斑月瓢虫、八斑月瓢虫、稻红瓢虫、四斑月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步行虫科、稳翅虫科、青翅蚊形稳翅虫、草间小黑蛛、拟水狼蛛和四斑锯鳌蛛。
第八节 其他
腔肠动物 有沙液葵、管海葵。
环节动物 有海参、沙蚕。
软体动物 有尖螺、白蛤、文蛤、螂光、加梨、乌贼、硝光、章鱼、石具、蛏、蛎、蛤蚶、竹蛏、银箸、赤鹅。
棘皮动物 有五角海星、海胆等。
第八章
{dy}节 旱 灾
福清县年降雨量虽丰沛,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蒸发量大,旱灾经常发生,俗称“
十年九旱”。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 大旱。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 大旱。
明隆庆二年(1568年) 大旱。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旱,4700顷田园荒芜无收。
清康熙元年(1662年) 大旱,139.38顷田园荒芜无收。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大旱。沿海1461顷田园荒芜无收。
清雍正六年(1728年)秋季 大旱。
清乾隆元年(1736年) 大旱。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夏季 大旱,作物减收。
清同治九年(1870年)夏季 大旱,农作物损失严重。
清光绪五年(1879年)七月 旱灾严重,农作物不能下种。
清宣统三年(1911年) 春、夏均大旱,早稻焦萎,秋季发生饥荒。
民国15年(1926年) 大旱。
民国20年大旱。
民国32年 从春至夏,3个月未降滴雨,作物全部枯菱,秧苗逾期未插,
秋季作物无收成。灾情为百余年来所罕见。
民国34年 春季大旱,作物绝收。秋季又旱,东阁、杞店、南厝等地,
旱情尤为严重。
民国35年2月 旱;8月又旱,农作物枯死。
民国36年春 旱,农作物枯死。夏季又旱,大豆、花生、晚稻、甘薯等
作物枯萎无数。
民国37年春 旱严重,旱期156天,河床干涸,田地龟裂,早稻无收成。
是年饥荒严重,仅高山、平化、东翰3个乡就饿死345人,成千人沦为乞丐,
灾民流离失所,卖儿鬻女。
民国38年秋 旱,旱期40天左右。农作物歉收。
1950年6月 旱,花生枯死1/5。秋后无雨,旱月余,农民挑水种麦。
1951年6月20日至8月10日 旱,受灾面积达15.56万亩。
1952年10月中旬至12月5日 近50天无雨。
1953年7月6日至8月16日 旱,受灾面积45.5万亩,占耕地面积78%。
是年粮食减产1.46万吨。
1954年春 旱持续25天,2000亩秧地无法播种。6~10月又旱120天,受灾
面积33.4万亩。秋后至翌年初春,又连续4个月无雨,27.78万亩作物受灾。
是年全县粮食减产1.94万吨。
1955年4~5月初 旱20天,1.27万亩耕地无水溶田,1808亩秧田龟裂,花生、
黄豆受灾17.98万亩。6月11日至7月初,又旱20多天,受灾面积37.43万亩。
9~11月初,大旱近70天,受灾面积15万亩。
1956年6月17日至8月 夏旱70余天,受灾面积37万亩,占夏种面积的70%。
10月又旱,受灾面积38万亩,7万多亩作物枯萎,6100亩作物全部枯死。
1957年6月中旬至8月初 43天无雨。36万亩作物受灾,占作物总面积68%,
连作晚稻有2.8万亩无法插下。
1959年5月 旱,受灾面积8.34万亩。7月中旬至8月12日又旱,受灾面积21
万亩。9月29日至翌年3月19日,旱持续173天,受灾面积51万亩,占农作
物种植面积的88%。
1960年冬 全县大旱,城关地区特别严重。自9月25日至翌年1月3日101天
未下过透雨。
1962年春 旱,城关地区自1月8日持续至3月19日。冬全县又大旱,自
10月15日持续至翌年3月14日。1.89万亩冬种作物不能下种,受灾面积
6.29万亩。
1964年6月28日至8月21日 沿海大旱。秋、冬季,全县又大旱,连多雨
少旱的东张一带也深受灾害,龙田一带旱情尤其严重,旱期自9月21日至翌
年1月3日,达104天。
1966年夏 大旱。城关地区旱期自7月6日至8月16日,达42天。
1967年9月至翌年1月 120多天,全县大旱。
1968年 秋、冬旱。秋粮比上年度减产47%,部分地区粮食绝收。
1969年夏 城关地区旱,龙田、高山沿海一带大旱,旱期自6月底至8月上旬,
约40天。9月至翌年1月的100余天,全县旱,龙田、东皋沿海一带旱情 特大。
1971年1月30日至4月24日 全县旱,城关地区大旱。
1972年8月21日至10月下旬 60多天,城关、龙田一带旱情特大。
1974年夏 中部平原和沿海地区旱,高山一带大旱。
1975年7月2日至8月4日 全县旱,城关地区大旱。
1976年春 城关地区大旱,龙田一带发生特大旱灾,旱期自上年12月15日持
续至是年2月28日。10月29日至翌年1月1日,全县又旱,沿海地区大旱。
1977年2月10日至3月29日 全县旱,沿海地区大旱。
1978年夏 中部平原及沿海地区均遭特大旱灾,城关地区旱期自6月28日至8月12日。
1979年6月至8月19日 城关地区遇特大旱灾,沿海地区亦大旱,全县受旱
面积达19万亩。冬季,城关地区大旱。
1980年夏 大旱,6月初至7月中旬连续两个多月未下过透雨。
1983年夏 出现特大旱灾,城关地区旱期自6月下旬至8月下旬,全县受旱面
积30多万亩,大部分水库几乎全部干涸,3万亩晚稻插不下,2万亩稻田龟裂,
秋粮减产1.04万吨,花生减产46%。是年9月下旬至12月底又大旱。
1985年9月底至10月底 连续月余未下过透雨。5.78万亩粮食作物受灾,其中
4.52万亩减产3成以上,粮食减产2965吨。11月初至翌年2月初,又大旱。
1986年夏 旱,紧接着秋季大旱,7~9月的降水量只有157.5毫米,比历史上
同期的平均降水量减少2/3,旱情至10月下旬解除。除东张水库外,中小 型水
库和池塘、沟渠几乎全部干涸。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5.5万亩,有300亩
中稻、2.29万亩晚稻绝收;甘薯多数无水灌溉,小象鼻虫危害严重,出现臭
薯50%;秋粮减产19.2%。
福清“十年九旱”原因是:
{dy},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秋冬少雨水。一年的降水80%以上集中在春
夏季节。其中3~6月的降水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1%,而7~9月雨日少,
多晴热天气。年降水量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多雨区的降水量比少雨
区将近多1倍。
第二,地表、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严重不足。因地形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
倾斜,河床比降大,源流短,大部分溪流迳入大海。龙高半岛几乎没有溪流,
且凸出部多为红土台地,地下水蕴藏量极少,水资源紧缺。1950~1988年,
虽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在中水和枯水年份,
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水要求。即使是丰水年,沿海地区依然缺水。
第三,森林复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水土流失面积广。近20多年森林资源锐
减,引起气候恶化,旱涝频率有所增加。
全县约有2/3的地区经常出现旱灾。沿海地区灾情尤甚,中部平原次之,山区
较少出现。
2月11日至4月30日之间出现的干旱称为春旱。中部平原地区出现春旱的年
平均次数约为0.5~0.6次,沿海地区约为0.7~0.8次。
5月1日至8月31日之间出现的干旱称为夏旱。夏旱的出现频率{zg},且多
出现在七八月份。中部平原及沿海地区出现夏旱的年平均次数约为0.8~1.1次。
9月1日至10月30日之间出现的干旱称为秋旱。秋旱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
素有“秋旱绝粮”之说。
11月1日至次年2月10日之间出现的干旱称为冬旱。福清出现冬旱的机率
仅次于夏旱。冬旱往往与秋旱相连,所以其旱期较长。
根据1960~1979年资料分析,各地各级、各季旱灾出现机率如下。
各级旱灾出现机率表
地点
次数
占总次数(%)
年平均(次)
城 关
16
8
龙 田
22
9
高 山
8
东 皋
11
前 洋
17
各季旱灾出现机率表
地点
次数
占总次数(%)
年平均(次)
城 关
12
龙 田
12
高 山
5
东 皋
11
前 洋
9
第二节 风灾
福清沿海大风日数多,给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中部平原和内陆山区
大风日数较少,且多出现在台风影响时段。台风侵袭时,常有大风暴雨,既
带来灾害,也带来较多的雨水。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 大风雨,房屋倒塌很多。
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闰六月 夜狂风暴雨。县城、海口被大水淹没,农
作物损失不计其数,房屋倒塌,人伤亡极多。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 大风雨拔树倒屋,船只漂没无数,沿溪近海
房屋大量损坏,人亦死不少。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十六日 大风吹倒石牌坊。
清雍正六年(1728年) 县境内发生龙卷风。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大风成灾。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大风成灾,海沙随潮涌上,近海乡村遭受其害,
损失惨重。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 大风灾。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七月 大风大雨。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二十日夜大风拔木毁屋。
清嘉庆九年(1804年)八月初三日夜狂风急雨,海潮大涌,冲坏桥梁10余座。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二十日夜 台风毁屋拔树,农作物大受损失。
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八日 台风起,至七月初始息。遭台风侵袭,
海口龙江桥被水冲毁。
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 大风大雨毁屋拔树。十月,又一次遇大风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 大风大雨,昼夜不停,房屋、田园被大水淹
没无数。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 大风,房屋毁坏无数。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 台风拔树毁屋,大雨连降两昼夜。人畜淹溺甚多,
农作物损失不可胜计。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六月二十七日 台风拔树倒屋。七月二十四日,
台风复作。八月十五日,又发生台风,房屋、田园被冲毁无数,船只漂失很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一日 大风,海水侵入近海乡村。
清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一日 大风雨,夜间狂风大作。江海上船只沉没,
海堤被毁,大榕树被连根拔起,田园作物大受损失。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二十九日 夜十二时开始大风袭击福清,过三四小
时后,下倾盆大雨。有的大榕树被风连根拔起,有的海堤被冲倒。八月一日,
大风大雨,水淹田园、房屋。
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 大风,海口官下尾大榕树被吹倒。
民国4年(1915年) 夏,龙田地区出现龙卷风,风柱经过龙田镇,自西南移向
东北,直径有箩筐大,时大风夹大雨。数人被卷上一丈多高的空中,皆受伤。
有的大树被拔起,有的房屋被毁坏,金山麓被吹崩裂一处。
民国5年8月27日 出现六七十年来罕见的大台风。风大雨猛,洪水暴发,
加上海潮顶托,大水淹没龙田镇,有部分居民溺死或被倒塌的房屋压死。
民国8年7月 台风、大雨两昼夜。海口街被大水淹没,水深齐腰,船只被大
水冲到小山上,有一家死亡10多人。8月25日,风雨大作,海潮怒涨,平地水深盈丈,大片田地被淹没。
民国19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有3次12级左右的台风影响福清,损失严重。
民国24年 发生风灾,受灾面积达20平方公里,1400户4600人遭灾,所损
失的财产折合当时的纸币1.6万元。
民国25年3月20日 狂风暴雨。
民国28年七八月间 因台风侵袭,全县早稻损失一半。10月12日起,数日
狂风暴雨,晚稻等农作物歉收。
民国29年七八月 因台风袭击,农作物损失严重。
民国32年夏季 遭3次台风袭击,加上山洪暴发,海潮上涨,渔溪等地发
大水,大水涌入渔溪镇街道。
民国35年4月 出现风力9~10级大风。6月,又大风成灾。7月风雨交作,
大水成灾。9月间狂风暴雨,海啸同时发生,有的堤坝被冲坏,水淹田地高达
丈余,灾情严重,人畜、房屋、船舶皆受损失。
民国36年6月8日 暴风骤雨。溪圳河岸被急流冲坏,大面积良田顿成沙砾,
低洼平地变成一片汪洋。8月间,受台风侵袭,甘薯、晚稻受灾4230亩。9月
间,台风复作。
民国37年6月18日 遭受风灾。9月17日晚7时许,台风自东南侵入县境,
18日狂风暴雨。房屋、农作物均受严重损失。10月7日,台风暴雨成灾。
1950年7月 狂风暴雨。淹没1.06万亩农田,冲毁堤坝52处、桥梁14座,
房屋倒塌14间,有4人溺死。13个自然村受灾尤其严重。
1952年7月3日 晚7时许,台风侵入县境,午夜风力加大并降暴雨。4日下午
大雨倾盆,农作物、房屋、堤坝等均受损坏。
1953年7月3日晚8时至5日 台风侵袭福清。14万亩早稻亩产损失2~4成,
房屋倒塌34间,大小船只被毁坏23艘,渔具损失360万元。
1956年9月 3次台风带来暴雨,大水成灾。
1958年6月14~16日 暴风雨。7月15日台风再次侵袭并降暴雨,雨量157
毫米。9月1~5日,大风雨,江镜洋被水淹没4000亩,房屋倒塌97间。
1959年8月29~31日和9月2~4日 连续两次强台风袭击福清,同时遇10年
来罕见的大海潮。{dy}次台风风力达12级以上,降水200毫米;第二次台风
风力10级,降水109毫米。晚稻6.59万亩、甘薯16.55万亩因风打水淹而
减产,3.02万亩晚花生损失3成以上,1697亩甘蔗及442亩黄麻遭摧折,
果树被刮倒3283株,房屋倒塌252间,1人死亡,2人受重伤,冲坏渔船、
运输船29艘。
1960年6月9日 台风影响福清。沿海{zd0}风力10级,降雨213.7毫米,低
洼地带出现洪峰。全县2234户受灾,房屋倒塌743间,损坏10367间,死亡
1人,重伤2人,轻伤16人。1.39万亩早稻被大水淹没冲毁,甘薯、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