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话武强——民艺奇葩
武强,风风雨雨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昭示着这片不寻常的土地光辉永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激励着聪慧勤劳的武强人一代代的创造着人间奇迹。在祖国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着一朵朵散发着武强大地芬芳浓郁的奇葩。
    充满农耕社会气息的民间舞蹈--打花膀
    在年画之乡武强,流传着一个充满农耕社会气息的民间舞蹈《打花膀》。
    《打花膀》是农耕社会早期农民在夏秋劳动之际自娱自乐的一种原始文化形式。在那没有广播、电影、电视的农耕社会里,劳动{yt}的农民在打麦场或打谷场上由看场睡觉时拍打蚊子产生的此起彼伏的声响取乐玩,你拍我拍,看谁拍得响,看谁拍的花样多。后来,人们光躺着拍觉得不尽兴,便站起来,加入形体动作,连跳带拍,久而久之,这样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雏形便产生了。
    《打花膀》均由赤臂赤足,只穿短裤的男性以集体舞形式表演,表演时不用任何乐器伴奏,以拍、打、捻、揪、甩、咔等动作,使身体各部位磨擦撞击,发出清脆的声响,四肢和躯体随节奏舞动,其艺术风格欢快热烈,彪悍粗犷,雅拙古朴。后来,随着动作节奏和声响,表演者还由内心里发出“嗨??”“嗨??”等一些简单的呐喊之声,既像劳动号子,又像纤夫之歌,内容都是庆贺五谷丰登的喜悦,或祈望幸福生活方面的心声。堪称古老舞蹈的“活化石”。这个舞蹈产生的准确年代待考,根据其原始社会气息的打扮、表演动作分析,距今至少在2000年以上。
    后来,随着民间活动的丰富,《打花膀》开始配上表演词,一是《说古人》:“一月里,一月一,一夜白头伍子胥;二月里,二月二,王郎带兵赶刘二;三月里,三月三,秦王挥鞭赶三山;四月里,四月四,荆轲想把秦王刺;五月里,五月五,屈原跳江为亡楚;六月里,六月六,廉颇不该跟相如斗;七月里,七月七,哭倒长城是孟姜女;八月里,八月八,文王就把太公拉;九月里,九月九,霸王自刎吴江口;十月里,十月十,苏秦不吃猫剩食;十一月,是寒冬,古人古事说不清;十二月,整一年,古人古事说不完”。二是《大实话》:“正月里,是新春,十六两,是一斤;四月里,麦稍黄,丈人的媳妇是丈母娘;七月里,吃新米,没有云彩不下雨;十月里,刮北风,西屋的门口都冲东。打花膀,花膀花,实话说了一大掐”。上世纪八十年代,《打花膀》经过挖掘整理,开始把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表演者根据现代新生活的喜悦心情,又配上了一些简单的音乐伴奏,并在表演的同时,配上了有武强地方民俗特色的唱词:“打花膀,真带劲儿,过年都是欢喜事儿;赶年集,买年画,年画都在屋里挂;做年饭、蒸年糕,年糕里头都搁枣;先做济子后赶皮儿,五更的饺子没外人儿;放鞭炮、庆丰年,门上贴的是对联;打花膀,花膀花,实话说了一大掐”。使整个舞蹈变得既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和xx,1992年选入河北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在河北省第二届舞蹈艺术节中荣获编导、表演、服装设计三项奖。在天津市举办的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中,武强应邀组团演出《打花膀》,荣获二等奖。
    武强民间舞蹈《打花膀》,{zd0}的艺术特点就是像传统武强年画一样,充满农耕社会民间艺术韵味,不加修饰,就能给人以一种自然美的享受。因此,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还引起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10月18日?11月18日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大型文化活动?河北文化艺术展演中,《打花膀》被列入11月18日在邯郸举行的文化艺术展演闭幕式展演节目。演出之前,武强县艺人们对这个传统节目的深厚文化底蕴又进行了进一步挖掘。表演者由过去的10人左右增加到了32人,阵容更加庞大,气势更加雄壮,彪悍粗犷;在伴奏上改为农耕社会农民家庭常用的扬锨、水桶、簸箕、筢子、盖帘等农用工具和生活用具,更加体现了农耕新特色,欢快热烈,雅拙古朴。在邯郸演出时,原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等省领导观看了演出,掌声不断,成为该活动中最受群众欢迎的节目之一。
    以“健身、保家、卫国”为宗旨的
    武强梅花拳
    千百年来,武强人崇文尚武,因而,涌现出了一代代优秀的武术人才,流下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由于历史上是燕赵分界处和宋辽古战场,为兵家必争之地,受战争环境和自卫保身的影响,民间习武蔚然成风,各种拳派世传不衰,尤其是金代元年,我国梅花拳祖师邱处机到山东传授拳艺,当时任文登、日照知县的武强人张其让其两个儿子拜师学梅花拳,随后把梅花拳带回武强,由此,梅花拳逐渐在武强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xx战争后,威县两名梅花拳高手来武强后,不仅使拳技进一步提高,而且明确了“健身、保家、卫国”的武术宗旨,也使武强成为冀中梅花拳的发源地和较大的活动中心。
    说起武强梅花拳来,还真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1840年xx战争后,威县翟家庄武艺高强、忠勇爱国的梅花拳传人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为抵外侮,奋起率众焚烧了洋人的教堂,大灭了洋人的嚣张气焰,清廷官兵屈于洋人的势力,调动一万多清兵,捉拿李氏兄弟,李廷桂被捕入狱。李廷玉逃到冀中武强西王庄、大王庄一带,在“张半朝”家庙中栖身,见这一带的人们有练梅花拳的习惯,便设立拳场,与武强习梅花拳者切磋技艺练起梅花拳来。期间,李廷玉之弟李廷桂在狱中被救出,流落逃到山东梁山一带,后听武强一到山东卖武强年画的人说,有一外地人在武强教梅花拳,廷桂想到可能是其兄,便星夜兼程赶来大王庄村张家庙中相聚。从此,兄弟二人便一起精心于梅花拳的传帮带,声名越传越远,前来习拳练武的越来越多,后来又在皇甫、孙庄等28个村建起梅花拳场,一直发展到深州、武邑、阜城、献县等周边市县。先后涌现出任起元、段步元、赵锡三、赵泰和等20名炉火纯青的梅花拳高手,清末被民间誉为“京南二xx侠”。
    梅花拳武功是先从“拉架子”开始,“拉架子”即基本功。包括静止不动的“桩步五势”和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三法”。“桩步五势”按大、顺、拗、小、败(对应金、木、水、火、土),呈左右对称变化,宛如梅花开放;“行步三法”即摆法、扎法、撤法,犹如梅花枝干粗连。“三年架子两年锤”,是说练三年架子,既能使锻炼者身强体壮,气顺而畅,又为以后练成拳、拧拳、攻拳、器械打下坚定的基础,使习练者“行之似波浪,按之有阴阳,进退合八卦,动静趋自然”,使其练就一口“浑元气”,逐步达到“神气合一,灵妙莫测,出神入化”之境。包括一进、二退、三法、四门、五式、六合、七击、八方、九成、十拧、十一器械、十二支肠、十三太保。器械除十八般兵刃外,还有很多独门稀有兵器。梅花拳内外功并重,刚柔并济,有奇有偶,有纵有横,按天干地支,用阴阳五行之理,讲的是“在天为五形,在地为五方,在人为五官,在声为五音,在拳为五势。在练法上,上四个角,每个角上练一趟,再在中势练一趟,此为趟拳,其形似梅花。
    武强梅花拳经过历代祖师和众多习拳者的大胆探索,反复实践,千锤百炼,潜心钻研,集各派之长,创出了闪、展、腾、挪、跃、滚、打、扭身切步、偎身靠打、见手使手、借劲使劲、巧力破千斤等一整套科学拳术,成为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武强梅花拳在冀中声名远扬。1934年,山东摆擂台,武强梅花拳由武强县西王庄的任树谭、李万兴、王国章、王道隆,孙猛寺的王瑞图和深州北溪村的尹解章、尹桂芬、尹国华8人组成代表队前去打擂,力挫群雄荣获{dy}名、第二名,捧回银盾两个、宝剑两口。深州市院头村韩其昌,自幼习武,他先学形意拳,后因比武受挫,随拜武强赵英廉为师改学梅花拳,从此艺业大进,造诣日深,后在北京大学任武术教授,弟子上百人,遍及北京、上海、西安、济南等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北京组织了梅花拳研究会,被选为会长,会员经常召开会议,深入探讨,潜心钻研,不仅使梅花拳在我国进一步广为流传,而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深受海内外欢迎。韩其昌1988年7月去世,终年92岁,其子韩建功继承父业,继续研究梅花拳,为北京公安战线培养了一批人才,使梅花拳在我国进一步广为流传。
    武强梅花拳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成为对敌斗争的xx符、杀手锏,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武强梅花拳弟子纷纷参加八路军、解放军,把所学武艺用于保卫国家。县大队徐春缓出生入死,英勇杀敌被提拔为大队长,曾立特等功。县游击队队员耿五,子弹打完之后,与敌军赤手搏斗,发挥拳术威力,致敌于死。黄运峰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深入虎穴,擒捉敌人,成为威震敌胆的英雄人物。1956年,王道隆、徐文芳被公安部、河北省公安厅聘为武术教练,培养了不少武林高手。
    解放以后,作为冀中梅花拳发源地的武强县更是空前活跃,人们把练梅花拳不仅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技能来继承,而且作为一种自强向上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男女老少,除劳动之余操练梅花拳外,每年的正月十一都在西王庄村举办“以拳会友”为内容的大规模梅花拳比武活动,这天一早,各地的梅花拳爱好者便从四面八方赶来,上午比武告一段落后,中午便由西王庄村的梅花拳家庭分别叫到家中,一边就餐,一边切磋技艺。下午便又在大场内拉开场子,比武常常是一直比到太阳西下……这天,十里八乡赶来观赏梅花拳比赛的群众也常常是扶老携幼,把场院围挤的水泄不通,连附近的树上、房上、墙头上、柴垛上都站满了人,比看大戏还热闹。观看梅花拳爱好者八仙过海般的比武,耍刀舞棍,单打对打,闪展腾挪,一招一式,引来喝彩声不断,成为农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继承和发展梅花拳,1991年5月,武强县成立起梅花拳协会。王道隆、任跃勋、李根缓等200多名梅花拳传人还集资4000多元为先师李延玉、李延桂立碑建亭。现在冀中梅花拳练习者已扩展到40多个村庄,人数达几千人,西张庄、北代、东孙庄、孙猛寺等村先后设立了拳场,每逢假日或农闲季节,以村为单位欢聚在一起进行演练比试,相互切磋提高。近二十年来,西王庄又出现了任守强、任守功、任守用、王双喜、任万江、任秀迎等后起之秀。孙庄村梅花拳17代传人何行舟备有刀、枪、剑、戟等器械,利用宽绰的庭院精心传授拳艺。东五寺村农民黄宝库、郝松跃等人,建起拳场,农闲时常常练到深夜。武强县职教中心青年教师武龙水,从小就练习梅花拳,工作之余在县城建起梅花拳少儿培训班。衡水市武术学校的教练贾连香,也是梅花拳的爱好者,而且造诣很深,每逢武强县有较大的梅花拳活动,他都挤时间赶来参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武强作为冀中梅花拳活动中心像传统武强年画一样,正在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xx。近年来,已有济南等十余省市的梅花拳子弟到武强学习,切磋技艺。1994年12月25日至27日,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的梅花拳爱好者艾理克、凯恩、莉莎白、奥利维等人还来武强考察观摩。1996年西欧八国三十余人来武强考察梅花拳……。2007年春节期间,俄罗斯、意大利的7名梅花拳爱好者跟随在北京打工的大王庄村梅花拳传人到武强过春节,春节期间与武强梅花拳爱好者进行现场交流和比武活动,并有意大利电视台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2007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举办的全国武林争霸梅花拳大赛中,武强县第17代梅花拳传人武龙水一举夺魁,衡水市武术协会为其庆功,并赋诗一首:“武林大赛聚京城,龙腾虎跃争威名,水中蛟龙逞威风,行走赛坛始称雄。”市武术协会还向武强梅花拳协会赠送了“梅拳文化,博大精深”的锦旗。真可谓:年画之乡多壮景,“梅花”怒放展新姿。
    丰富多姿的民间鼓谱
    鼓谱,是指导敲鼓动作和节奏的乐谱。传播在民间的鼓谱,没有像歌曲“1234567”那样的记符,一般都是凭敲鼓的艺人一代代的口传心授。1992年至2006年的14年间,武强县街关镇铺头村鼓迷张栓紧,走遍县内120多个村和周边市县的一些村庄,从民间搜集起各种敲法和不同节奏鼓点的鼓谱300多套,报刊电视纷纷宣传,引起省、市有关领导和民艺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人们在欣喜之余,不由产生出这样的疑问:武强,为什么在民间会有这么多的鼓谱呢?其实,说起武强鼓谱丰富的根源来,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武强一带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战国时是燕赵两国交界处;东汉是刘秀与王郎征战的地方;宋代是宋将杨六郎与辽兵多次交兵的战场;明代以后建都北京,武强成为畿辅屏障,战事首当其冲,象“靖难之役”类的交兵征战也多次发生在武强境内……在古代,打起仗来大都是兵对兵,将对将,一个回合一个回合的杀斗。在杀斗中,双方不仅擂鼓助阵,鸣金收兵,而且根据战斗的规模、声势、环境,擂鼓时要擂出不同效果的鼓点或节奏,其作用就象近代战争中的进军号角。铿锵有力的咚咚战鼓,惊天动地泣鬼神,往往把将士们催得热血沸腾,威风凛凛,不顾性命安危的向前奋勇冲杀。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以战鼓助威而使战事大获全胜的生动故事。如:三国时期,关羽从曹营挂印封金逃出来后,到古城欲与刘备、张飞兄弟相会。张飞怀疑他变节投降,不肯开城门,要让他拿出斩杀曹操兵将的行动来。当关羽提刀与追杀来的魏国大将蔡阳决战时,张飞亲自擂起战鼓,三通鼓激起了关羽与敌人不共戴天的杀敌勇气,不消几个回合便斩下了蔡阳的人头。宋代,抗金将领韩世忠与金兀术在长江决战,夫人梁红玉站在高高的战船之上劲擂战鼓,鼓声唤起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勇气,直把金兵杀得落花流水。
    武强县兵家相争的历史环境和古代以擂鼓壮军威的特定氛围,给这片充满着“多慷慨悲歌之士”和“壮士一去不复还”的燕赵大地留下了许多气势磅礴、节奏雄壮的鼓谱,如“林冲下山”、“张飞赶船”、“大进村”、“群英大聚会”、“二十八宿”、“龙腾虎跃”、“炮打襄阳城”、“牛逗虎”、“秦始皇大立碑”、“大破黄金贱”等。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欢庆战斗胜利时也开始敲鼓来庆贺,于是便相继产生了一些带有欢快气氛的鼓谱,如“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百花齐放”等。再后来,人们又把鼓乐延伸到庆贺丰收或春节年俗时以鼓乐营造欢乐气氛等,这时又出现了一些“喜鹊登枝”、“抬花轿”、“五谷丰登”、“天女散花”这样欢快娱乐的鼓谱。
    在武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日积月累,一代代人在打仗、欢庆胜利和欢度节日习俗中,传承不衰的鼓谱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形成了带有地域色彩的粗犷、雄壮、热情奔放的风格。在鼓谱的形式上,还形成了鼓套、接鼓、套鼓等不同的路数,长短不同,敲法不同,不仅有领有合,而且有的还以群鼓配上锣、钗、钹等乐器,使鼓乐成为群众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近代,武强大地上的鼓谱还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由于抗战时期一直处在冀中革命老区的特殊区位,欢庆胜利、军民联欢的机会很多,因而“敲起鼓来打起锣”为之助兴也就成为一种激人上进的革命时尚。尤其是在敲鼓敲到高潮之际,鼓队指挥人跳跃着舞动用细长竹竿挑着红布条标志的招子,在鼓队中间上下挥舞,把鼓手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一个个鼓手摇身晃臂,把鼓锤抡圆,把鼓敲得震天动地。有的“耍招子人”还即兴发挥,插穿着高唱一些与聚会有关的时代唱词。有歌唱共产党、xxx的,有赞扬八路军、解放军的,也有歌颂军民团结的,常常是群鼓齐鸣。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鼓乐更是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一大盛景,许多村组建起鼓队,配有群鼓和大架子鼓。为活跃红红火火的气氛,往往还同时配有高跷、旱船、秧歌、耍狮子等花会活动。鼓队指挥即耍招子的人也在随着时代不断编出一些鼓舞人心的新词,如1997年在庆祝香港回归时,武强镇北牌鼓队在敲鼓庆贺时,耍招子的即兴唱道:“一国两制好政策,香港回归普天乐……”、“香港回归喜讯传,全国人民喜心间……”。自从党中央出台免征农业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惠农政策后,街关镇西宋、新合、铺头等一些村庄的鼓队,在敲鼓时耍招子的人编出了一些与鼓谱既有联系又凸显人们心声的新词,如:“精神文明大发展,百姓生活大改观,道路畅通环境美,小康路上跑得欢,今天不敲别的鼓,万里长征‘走雪山’”(“走雪山”系一民间鼓谱名称);“三农政策定得好,农民收入大提高,感谢咱们xxx,感谢总理温家宝,国泰民安庆盛世,激情久久‘凤还巢’”
(“凤还巢”系一民间鼓谱名称)。
    武强县丰富多彩的民间鼓谱,世代相传,这已成为盛开在燕赵大地上的一枝红红火火的民艺奇葩。
    繁花似锦的民间戏剧
    在武强,戏剧和年画可以说是相辅相承的姐妹。是戏剧丰富了武强年画,也是年画促进了戏剧在民间的繁荣。早在明清时代,成本连套的戏画便成了武强年画中的一大品种;而戏画中的内容、人物又在传播中促进着民间戏剧的广泛发展。据调查和考证,曾在武强大地上流行的剧种很多,而且在各剧种中还涌现出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代表人物。
    武强流行的剧种主要有:
    京剧 中华民国9年(1920年)传入,首演团体为徐庄民生班。后传入北堤南村、高庄窝、何村、大段庄、梅庄、西刘庄、刘南召什等村,培养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演员。京剧武生李稳卿(高庄窝,艺名七岁红)、何月山(何村)曾于“七七”事变前在上海唱红;旦角何玉凤在京、沪亦有盛誉。大段庄村刘同起,与xx京剧大师奚啸伯同台演出,并担任过奚啸伯京剧团的团长(当时奚啸伯任副团长)。1958年底,演出京剧的剧团(班)尚有5个;徐庄民生业余京剧团、北堤南村警钟业余京剧团、梅庄农民业余京剧团、北谷庄农民京剧团、高庄窝京剧科班。
    河北梆子 清道光年间(1824年前后),县内即有河北梆子雏型,为不带表演的坐腔戏。民国初,有较大发展,10个村的业余剧团采用河北梆子曲调(西大过、董庄、宋古河、大杨庄、杨王齐居、西中旺、李屯、后台南、西刘庄、北豆村)。演员中以何村何达子(何景云)声誉{zg},曾在天津唱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得到恢复发展,成为县内主要剧种。
    评剧 上世纪40年代传入,始无演唱团体,为爱好者演唱自娱。民国36年(1947年)农村业余评剧团开始建立,较早的有东北街、新合村、五里屯、曹庄、乔疃等。演出剧目主要有《天花》、《刘巧儿》、《小女婿》、《妇女代表》等。1962年后,刘南召什、东王庄、豆村等地先后开办评剧学校,为评剧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哈哈腔 清咸丰十年(1860年),刘南召什子弟班开始演唱哈哈腔,后传播开来。相继演唱哈哈腔的有西刘庄、合立村、梅庄、西大过、孙猛寺、杨庄、洼西、大段庄。民国初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的20多年中,哈哈腔较为盛行,后渐衰落。
    笛子调 又名“官儿佐调”。民国20年(1931年)从深县西黄龙村传入。皇甫笛子调业余剧团是县内{wy}唱笛子调的剧团。民国25年(1936年)为此剧团红火时期,先后在深县、安平、深泽、献县、交河、武邑等地演出。民国26年(1937年)剧团解散。
    老调 清乾隆年间始有此调。演唱此曲调的有东厂、铁匠庄、合立村等。东厂子弟剧团在民国35年时改唱河北梆子,铁匠庄、合立村一直坚持到1953年,后衰落。
    大锣腔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传入。最早演唱的是庄窝头、李马褚桃园等村,其中庄窝头梨园会秧歌剧团演唱大锣腔时间最长,所演剧目主要有《王小赶脚》、《锔大缸》等。“七七”事变后渐衰亡。
    丝弦 武强俗称“侉丝弦”。民国34年(1945年)传入。合立村当时建有丝弦剧团,1955年解散。
    十步弦 清乾隆年间传入。邵庄业余剧团是{wy}演唱十步弦的文艺团体。民国25年(1936年)后改唱河北梆子,十步弦灭绝。
    三架弦 传入时间不详,流传面亦不广,仅合立村用过此调,现只有少数老人可唱此调。
    武强民间戏剧中,在国内以艺高影响大的名角很多,主要有西中旺村的尹凤鸣、高庄窝村的李稳卿和何家村的何月山、何达子等。
    “活猴王”尹凤鸣
    尹凤鸣,艺名筱九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生于武强县西中旺村一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由外祖父收养并随其学艺。初学河北梆子武旦、刀马旦,后改唱京剧武旦兼武生。他饰演的武旦戏十分出色。其武功令人叫绝,尤其是“顶功”和“旱水功”更是出类拔萃。民国11年(1922年),他在上海演出《泗州城》、《大卖艺》,竟在3张高桌之上再加一把椅子的高处“拿大顶”,走“左右旱水”,{zh1}从高处翻下,落地时仍保持“拿顶”姿式。这些技巧,在当时连一些武生、武丑演员也望尘莫及。xx京剧艺术家李洪春曾评价他说:“我在京剧界70多年,还没见过第二个有他这样水平的武旦演员。”民国15年(1926年),尹凤鸣曾与小杨月楼郑法祥、葛华卿等应邀赴日本演出,艺惊扶桑,载誉而归。
    尹凤鸣还善长“跷功”。民国22年(1933年),他与李兰亭合演《武松打店》、《盗扇》,足绑木跷,能长时间站在台板上纹丝不动,跑起圆场则如行云流水一般平稳疾急,还能完成开打、翻跟头等一些高难的技巧动作。民国25年(1936年)与梁慧超合演《哪吒闹海》(饰古矶娘娘),他踩跷连翻三个小翻,一个抢背,当第三个小翻跃起时,头上的两根翎子“突突”往上窜,尔后随着身体下落,两条翎子又如蛟龙入水一般,动作干净漂亮,艺惊四座。
    1943年,在他40岁以后,专演猴戏,曾先后与李洪春、周信芳、盖叫天、金少山、高庆奎、尚和玉等xx演员同台献艺。辗转演出于北京、上海、天津及东北一带,红极一时,颇享盛名。
    尹凤鸣是武旦演员兼演猴艺,在京剧界确为少见,堪称空前绝后。他演猴戏,从服装、扮相到动作都与众不同,猴衣用骆驼绒制成,着装后形象逼真,犹如真猴。其表演模仿真猴举止,活灵活现,在早期猴戏演员中可谓独树一帜,并享有“关外活猴王”之誉。
1948年,不幸病逝,享年52年。
    “七岁红”李稳卿
    李稳卿(1889?1945年),艺名“七岁红”,高庄窝村人。自幼家贫,靠父佣工度日。后因兄弟多(6人),其父实在无力养活全家,便忍痛将李稳卿等兄弟5人先后送进科班学戏。
    李稳卿到何村“同泰和”京剧科班后,从师艺名“小紫袄”的艺人学戏。学艺期间,极其艰苦,稍有不慎,便遭到训斥,甚至棍打。但为了日后谋生,终年披星戴月,念唱做打,终于练就一身硬功,其长于短打武生,兼演长靠武生,在同科艺徒中堪为高手。“七岁红”初登台时,有一次演《捉拿金钱豹》耍钢叉时,突然钢叉失手飞向空中,直奔观众。全场观众顿时大惊失色,七岁红一看要出人命,不及细想,一个筋头奔过去拽住了叉柄,然后在空中一个倒筋头翻回来,稳稳地站在台中央,接着一个亮相,观众惊魂稍定,见他亮相,还以为是他在表演绝技,顿时爆发出一阵掌声。从此,“七岁红”演的《捉拿金钱豹》一下子出了名。
    李稳卿出师后,先后到上海、天津、东北等地卖艺糊口达30余年。在演出实践中,坚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刻苦练功,锲而不舍,不断提高。
    李稳卿体态潇洒,行动轻便灵活,纵跳腾跃,拉打说唱,无一不精,以武功著称于大江南北。他的拿手剧目有短打戏《金钱豹》、《铁公鸡》,长靠戏《战马超》、《长坂坡》、《挑滑车》等。在戏中,翻筋头过城,撑竿过城,精彩动人,观众百看不厌。他在《白马坡》里的一马三箭、《斩颜良》中的甩盔头、扔刀等动作一起做出,技艺精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拧旋子一气可达100个(正50个,反50个),使观众目不暇接。
民国34年(1945年)李稳卿已有独立的戏班。他带领戏班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为解放军演出,得到官兵的一致称赞。
    是年,李稳卿的女儿艳丽云演刀马旦也小有名气。因他干涉其女的婚姻致使女儿服烟土xx。李稳卿因悔恨交加,悲痛过度而得脑溢血症,医治无效去世。
    长靠武生何月山
    何月山,武强县何家村人,xx京剧演员,他和xx武生“七岁红”是一师之徒,攻长靠武生,清末民初曾在上海红极一时。
    上海出版的京剧剧本《戏迷传》中,有请医采药一场,医生说:“……还得要用点常山。这个山可得要用何月山,不要郎德山……”,可以想见何月山当年在上海是很有名气的。
    何月山经常上演的长靠戏《挑滑车》和《伐子都》均有与众不同之处。一般武生演《伐子都》时,当演到公孙寇叔杀死魏南大获全胜之后,即由马童备马,子都则下场到后台卸去长靠和大靴子,再次登场时,改穿箭衣和薄底靴子,因为后来闹殿一场,很不好演,必须有深厚的武功底子方能胜任,而何月山到这一场,则仍旧身披长靠穿着大靴子表演,当他唱到“翻身上了金銮殿”一句时,登上两张桌子,走云里翻下来,每次演到此处,都要博得满堂彩声。
    “卫达子”何景云
    何达子,原名何景云,武强县何家村人,xx河北梆子演员,因常在天津演出,又有“卫达子”之称,何达子生于公元1870年,卒年不详。
    早年何达子曾入本村“同泰和”科班学艺,后在天津宝坻县大官屯“同盛和”深造。攻正工老生,在艺术上学习达子红(即梁宗旺),在天津与小元元红(魏连生)齐名。
何达子做功以发绺功见长,他用的发绺比一般人用的要长八寸多,可是他甩起来轻松自如,毫不费力,颇得内行人赞许。演《四郎探母》中“见娘”一场时,一般须生都要把面牌摘下,不然发绺挂在上边,就会当场出丑,何达子却仍旧戴着面牌表演,而且甩起来从容不迫,足见其深厚的功底。
    何达子的唱腔铿锵有力,独具韵味,可惜因性情古怪,不灌唱片,不收徒弟,因此后继乏人。
    何达子道白清晰,表演逼真,艺术造诣很高。有一次,海参威一家剧场邀他去演出,前台问他用什么戏xxx,他说:“《四郎探母》”,该剧场原来有一个叫“八百红”的须生,《四郎探母》是八百红的拿手好戏,剧场主事人觉得何达子唱得好坏都会影响他与八百红的关系,让他改一改,可是何达子坚持要演这个戏,主事人只得依了他。演出时,剧场里座无虚席,掌声不断,那位叫八百红的须生觉得自己相比之下差得太远,第二天就坐火车离开了海参威。第二天演出时,剧场主事人又问何达子演什么戏,何达子说:“《蜜蜂记》”。主事人想了半天,觉得这个戏里没有何达子的戏可演,又问他:“何老板在《蜜蜂记》里演哪一个”?何达子笑了笑:“演个配角,来个家院”。主事人知道他性情孤僻古怪,不便多问,只好依了他,晚上演出时,观众听说何达子演《蜜蜂记》,都觉得新鲜。座儿上得非常满。《蜜蜂记》开演后,何达子在唱腔和身段上一改故辙,使人耳目一新,不断博得掌声,一个家院,竟在观众的心中成了主角。
源远流长的武强石刻艺术
    说起武强县的石刻艺术,那还真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历代石刻艺人凭着高超的技艺,不仅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精品,而且在京、津、石等北方城市的建筑工地上都留下了勤劳、智慧的武强石刻艺人的件件杰作。武强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既无高山,又无顽石,而石刻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呢?又产生在什么年代呢?水有源树有根,武强的石刻艺术决非天外之物,据考证,这既与历代当地的石匠传承有关,又与明代永乐年间从石头之乡的山西大量移民武强有关。
    对于武强县的石匠艺术,早在南北朝时的史志就有记载。《深州风土记》摘自史志在《人谱》一章中对武强石匠单有介绍:“北魏造像者一人,谢智明,武定8年造像在资胜寺”;北齐造像者二人,葛岳力,寇军将军广武太守像,为天保二年造在饶阳;张市贵,天保五年,造像在武强。“唐造像者3人……李守贵,咸通闲乡明经,见武强五祖寺碑”。从这可以看出,武强民间石匠艺人有史可查的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武强县志记载:从明永乐初年,山西大量移民武强(这期间从山西等地移民新建的村庄有183个,占当时全县现有村庄的78%)山西移民不乏石匠技术之人,他们从山西来武强后使石刻艺术作为谋生手段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下来,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而且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山西移民中的石匠到武强定居后,与当地的石匠传人紧密结合,在技术上相互交流,使武强的石刻艺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新境地。从近年来在大段庄村出土的《处士王逍墓志铭》和马头村明代《重修三圣庙碑记》的碑文书法及碑上的装饰图案便可窥见一斑。
    经过历代石刻艺人的传承发展,石刻艺术成为武强县历史上从业人员多、艺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能与武强年画相媲美的又一大民间工艺产业。过去几乎村村有石匠,涌现出许多石刻专业村,如:菊里村、止方头村、大杨庄、蒋庄、吴寺、刘庄、骆湾等,武强人开的石头铺遍布北京、天津、保定及东北三省。据解放初期不xx的统计,北京市有石头铺100多家,其中武强经营的占80%以上,从业人员数千人。据蒋庄村石刻老艺人辛庆甫能回忆起来的,有相当规模的就有“万生石厂”(在西直门)、“永利石厂”(在缸瓦市)、“礼大石厂”(在北新桥),还有“利生石厂”、“万顺石厂”、“利增石厂”、“利祥石厂”、“永盛石厂”等。武强石刻艺人们的精湛技艺,为世人所称颂,历史上曾承担过包括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公园等一些主要古建筑群的承建、修缮和维护工程。还有不少王公大臣、达官显贵的私人住宅、园林也留有武强石匠施工的遗存。就是在武强当地的古代石刻精品也遍布全县,xx的有:林东北魏石佛像、李屯关帝祠和街关关帝庙的石牌坊、林东元帅李春古墓的碑林、李村明代古墓的石像、中旺村的石牌坊、北代村的石塔等,都展现了武强县古代石刻艺人的聪明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也流传下了许多让武强石刻艺人引以自豪的故事。
    传说前清时,菊里村有一个在北京开石厂的王姓掌柜,闲时常到故宫前的中华门旁一个小茶馆喝茶。还有一个人也常来此喝茶,但不明身份。王掌柜为人慷慨、厚道,常为此人代付茶资,一来二去就熟了,并成了朋友。{yt}这个人问王掌柜是干什么的,王掌柜说“我是武强县来京耍手艺的石刻艺人”。那人一听非常高兴,问他“眼下有个活你干不干”?遂将西太后修颐和园的事告诉王掌柜,并领其到颐和园工地走了一遭,让王掌柜的出个价,这王掌柜曾经参与清东陵、西陵的石刻工程,心中有数,就报了个价,没想还是要到圈里了。原来这个人是个王爷,是慈禧太后派他监造颐和园的总监造人,王爷痛快地答应了。待工程竣工发了大财,套着四辆大车往家拉银子,据说这个王爷也赚了一大把。二十世纪菊里村王家坟上还有石碑记录着这件事,在武强一度传为美谈。
    清代末年,武强县张金庄有一个姓李的在北京开石头铺。经常穿着长袍马褂,坐轿子进出宫廷,带领石匠们进宫搞修缮。在北京还有武强县五里屯村一个姓李的石刻艺人,技艺高超,专刻门前的石狮子。一次给北京的大财主雕刻门前的石狮子,备好料就干活,没想财主很吝啬,给的工钱太低,等雕完一只后只给三十块大洋,一算工钱太低干不着就不干了,那个财主觉得石匠有的是,就到处找人配另一只石狮子,找来找去都比不上李师傅的技术高而没人敢应,{zh1}没法,只好又求李师傅还接着干,答应工钱增到100块大洋,李师傅这才答应了。据说他刻的石狮栩栩如生,魁伟俊美,眼能传神,口中含的石球会动,这一绝技在北京叫响,别的石匠纷纷仿效。
    武强在北京有关石匠的故事很多。据说北京有一个胡同地面是石头砌的,当时有个武强的石头铺,在胡同里零散放着些石头,有位王爷坐轿经过此处,很恼怒,问是谁干的,石头铺的掌柜忙走上前施礼道:“王爷,你经常路过这里,阴雨天路不好走,我想给您铺条石头路,只是料还没凑齐”。王爷一听转怒为喜,忙叫人给石头铺拨了银子,很快便把这个胡同修成了石头路。
    新中国成立后,武强县在京的石刻艺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参加了很多xx的石刻工程。最有代表性的是修建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于一九五二年动工兴建,一九五八年落成。武强县石刻艺人有80多人参加了该项工程的建设。据亲自参加该工程并任施工组长的武强县蒋庄退休工人辛庆甫回忆,记起名字的有:贾锡璋(大组组长)、马玉考(组长)、路兰亭(组长),还有赵凤洲、刘振来、刘学明、张金榜、魏连兴、席书琴、张书学、贾庚辰、贾中秋(组长)、李清芳、孔庆增、李德全、李森林等。据辛庆甫回忆:xxx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是他与马玉考放的线(尺寸),由赵凤洲、刘振来、辛庆甫雕刻,“永”字有一人多高,“垂”最长的一横道,放大时比原来少10公分。一次xxx来工地视察,见席书琴等人拔河比赛胜利了,连称他们是“壮士!壮士!”并亲笔在红纸上写下这两个字送给他俩。竣工前,xxx总理还与大家合影留念。贾锡璋被国家授予“五一”劳动模范奖章。除了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外,还参与了中国军事博物馆门前群雕(一边是海陆空,一边是工农兵)和人民大会堂的工程建设。1977年修建xxx纪念堂,又特约回乡的辛庆甫、白长进等去京参加施工。辛庆甫、白长进回乡后在武强画厂从事出口石雕工艺品的生产,期间还参加过西柏坡广场五位领导人的石雕工程和承德大佛寺、赵州石桥的维修工程,以及本溪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石家庄市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像的雕刻。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世纪80年代,武强县二建公司组织100多名石工进京,支援北京建设,先后承包了“长城饭店”、“香山饭店”、“西苑饭店”、“首都宾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楼”、“中央电视台办公大楼”等工程,这些工程的石刻装饰都留下了武强石匠艺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1985年武强县二建公司在北京承包日本投资的“西苑饭店”地面1500平方米大理石安装,北京一建公司的专家朋友怕武强县石匠干不好,向日本人交不了工,建议先试安一部分,然后再正式安装。武强带队的施工队长孔常增笑着说:“我们干了一辈子了,从来没有那么干过,都是一次成活!不就是要质量吗?只要有标准就行,在合同上我们是签了字的,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工程必须达到优良,合格都不干,我们不能给武强丢人!”竣工检查非常严格,结果各项指标都达标和超标,使一建公司和日本朋友都十分佩服,在北京现代建筑史上留下美誉。北京“长城饭店”高楼连接的楼裙,以及顶上公园、顶上球场,四周都是用石头砌的,石墙场上镶嵌的“长城饭店”四个字非常抢眼,这也是武强石匠在北京现代建筑史上的丰硕成果。


郑重声明:资讯 【千年沧桑话武强——民艺奇葩】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