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家的“八碗八碟” - 周仕凭-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

  怀念老家的“八碗八碟”

  

  周仕凭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意即五种颜色让人眼花撩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老子就是老子,老人家几千年前说的话,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奉若神灵,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话“句句是真理”。

  就拿饮食来说,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也不为吃不饱饭发愁,而在社会交往中,只要是来了朋友,人们关心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关心怎么吃,是吃家常菜?东北菜?还是湘菜、淮扬菜、杭帮菜、鲁菜、粤菜或川菜?似乎选择菜系比选择水煮鱼或青椒土豆丝这些具体的菜更为重要。

  “五味令人口爽”, 酸、甜、咸、辣、麻让人口不辨味,舌头麻木,老子的话一针见血。这就是我不禁想起了以前老家的“八碗八碟”。

  现在说起“八碗八碟”,人们一般都认为是山西平遥一道传统筵席佳肴,用料讲究,口味纯正。据说早在清代,当地的商贾望族,就设此宴招待官员贵宾。慈禧西逃路经平遥,知县就用“八碗八碟”等地方风味小吃招待。                   

  其实,不仅是山西平遥,江苏灌云亦如此,特别是我们老家——杨集(原来的界圩)。1980年前,如果一个人能吃到“八碗八碟”,不是遇到红白喜事,就是谁家孩子满月,或子女订婚。能吃一顿纯正的“八碗八碟”是一种{zg}礼遇。那时候家里做事,亲戚朋友分上席、二席、三席、四席围坐在八仙桌边,看着桌上八大碗八大碟,想不流口水都难。

  老家乡间的八碗八碟,不仅讲究色香味,其荤素搭配也有讲究,而这些菜都是庄上的巧手媳妇做的,不甜不咸,不油不腻,风味独特,非常上口,比现在乡间做红白喜事请来的厨子做的菜不知要好吃多少倍。但可惜的是,现在的人都想省事。家里遇到红白喜事,一个电话,说好“包桌”的价格,厨子、菜、锅灶、餐具、桌椅都有了,排场倒是不小,钱也没少花,但那个菜的质量和口味,就xx靠厨师的良心和手艺,“地方特色”就更谈不上了。

  老家过去的“八碗八碟”是十分的讲究,这个讲究首先是从选料开始的。 “八碗八碟”首先讲究的是“八荤八素”,哪怕是再穷的人家,即使借钱也要讲究用料。害怕在菜的选料上被亲戚朋友说三道四,这也说明了灌云这一介于吴文化和鲁文化之间的百姓的淳朴。

  “八碗八碟”的时代也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虽然已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但一直记忆犹新。

  先说那“八碟”。“八碟”属于冷盘,讲究 “四素四荤”首先是红萝卜。我们老家有“没有萝卜不成席”之说,再就是糖蒜、咸鸭蛋、芫荽等。为什么说“没有萝卜不成席”呢?因为红萝卜是“天下{dy}菜”,关于“{dy}菜”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江苏与山东交界的灌云时,偶到一处青砖瓦房,只见门上横匾写着“天下{dy}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想问个究竟。刚进{dy}道门,见到一位150岁的老人;进到第二道门,见到一位120岁的老人;进到第三道门,见到一位90岁的老人;进到第四道门,见到一位75岁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当家人,当家人是一位10岁的少年。乾隆问:何为天下{dy}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寿,可谓天下{dy}。乾隆点头称是。

  乾隆回宫后,心血来潮,写了一道圣旨,还赐与一个小萝卜,叫天下只见小当家的跑过来说:这好办,来人把萝卜放到大缸里,捣烂,用温水搅拌,大家喝。黄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dy}家”做天下{dy}菜,不愧是个好当家的。从此,红萝卜就上了灌云酒宴的首席位置。

  还说那冷盘中的“四素”——红萝卜、糖蒜、芫荽、煮花生等。一般是糖醋红萝卜,将红萝卜连皮带肉切片(不要芯),然后在萝卜皮上打上花刀,或放糖醋,或直接放酱油腌制即可装盘;糖蒜去衣,剥去蒜衣码在盘中;芫荽洗净,开水烫一下起锅切碎,加入酱油麻油即可装盘;煮花生就不用说了,盐水煮开即可。

  再说那冷盘中的“四荤”,这四个荤菜一般是猪肝、猪耳朵、猪口条(舌头)、咸鸭蛋。猪肝、猪耳朵、口条一般都是煮熟后切片(猪耳朵切丝),加麻油、酱油、蒜泥装盘,咸鸭蛋洗净,每个蛋切成八瓣或六瓣装盘。

  这八个冷盘,不管是从视觉效果、口感还是营养上,{jd1}是哑巴见到他妈——没话说。一些巧手的媳妇将萝卜、鸭蛋、糖蒜、猪肝等摆成一碟碟菊花或牡丹“花”,煞是好看,真的使人不忍下箸。

  再说那“八碗”,这“八大碗”也是很有讲究的,同样是“四素四荤”。

  “ 四素”一般是鸭饭,烧猪皮,大煮干丝,煮鸡蛋(也有人家是杂烩菜或青菜、白菜烧牛肉)。

  {dy}道素菜其实就是饭,叫做鸭饭,鸭饭的做法很精致,现在估计在灌云一代已经失传。其做法是将米饭在微咸并已调制过的鸡汤中浸泡后捞出,在大汤碗的四壁贴上切片并用刀拍扁的的熟鸭肉,将鸡汤浸泡过的米饭装在汤碗里,然后再平装一碗鸡汤浸泡过的米饭,并将后来的米饭连同碗反扣在有鸭肉的那碗上面,然后上蒸笼蒸好,上桌时将有鸭肉的那个碗底朝上,拿开碗,只见一片片鸭肉下,是金黄色、香喷喷、冒着热气的鸡汤米饭。不禁使人食欲大振。

  第二道素菜便是青菜或大白菜烧猪皮,这猪皮的制作工艺挺讲究,就是将剔下来的猪皮煮透,晾干后放在油锅里炸,炸好的肉皮颜色金黄,每次吃之前用凉水泡发,泡出来的猪皮就像海绵一样,色泽金黄,并且有丰富的孔。这道菜一般都是用鸡汤烧,那些孔洞可以把调味料xx吸附,所以味道特别好,口感也{jj0}。

  第三道素菜是“大煮干丝”,乃淮扬名菜,又称“鸡汁煮干丝”,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据说,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曾呈上“九丝汤”以“宠媚乾隆”。“九丝汤”系用干丝外加火腿丝、笋丝、银鱼丝、木耳丝、口蘑丝、紫菜丝、蛋皮丝、鸡丝烹调而成,吃起来爽口开胃,异常珍美,令人食之不厌。

  第四道素菜花样比较多,有的人家就是煮鸡蛋,也就是糖水鸡蛋。鸡蛋煮好后去壳,再用冷水煮开加糖即可上桌,既可喝糖水,也可吃鸡蛋。也有的人家是杂烩菜,“杂烩”,顾名思义,即是用几种原料混合烹烩而成的菜肴,其制作历史悠久,传闻亦颇多。还有的人家是青菜、白菜烧牛肉。这杂烩菜和菜烧牛肉,介于素菜和荤菜之间。

  “四荤”一般是红烧鸡块,油炸丸子(狮子头),红烧肉,红烧鱼,其做法等不再赘言。

  这“八碗八碟”在上菜时也特别讲究,在八个冷盘的—— 红萝卜、糖蒜、芫荽、煮花生、猪肝、猪耳朵、猪口条(舌头)、咸鸭蛋中,上席面前必须放红萝卜,然后按一荤一素搭配开来。如果上席的客人不动筷子吃红萝卜,其它人是坚决不能动的,如果其它人先吃萝卜,就是对上席客人的冒犯。一般懂规矩的上席客人在喝下“门杯酒”({dy}杯)后,就用筷子将萝卜挑一下,并说:“来,动动(方言,大家动筷子吃的意思)”。

  在酒席开始前上菜时,一般都是“八碟”(即八个冷盘)一起上,而“八碗”(八个热菜)中的“四素”上菜方法则是一碗一碗上,从鸭饭、烧猪皮、大煮干丝、煮鸡蛋等一个一个上菜,等到上“四荤”时又是一起上,红烧鸡块、油炸丸子(狮子头)、红烧肉、红烧鱼一起端出,此时,席上的人也就离“酒足饭饱”不远了。{wy}还可以热闹的就是在鱼头的朝向上各执一词,相互“找酒”。

  从老家的“八碗八碟”,即可知道家乡人淳朴的民风和饮食文化,因为这里处于鲁南苏北,其菜系处于淮扬菜和鲁菜之间,既有淮扬菜的清纯,也有鲁菜的厚重,真可以说是集淮鲁菜系之大成。可惜的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八碗八碟”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

  现在,老家的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在改革的大潮中随波逐浪,湘菜、川菜、杭帮菜、粤菜、东北菜已使味蕾早已麻木,但一旦想起老家过去的“八碗八碟”,难免又会流起口水,因为那毕竟是我和很多人童年最为美好的记忆。

  

郑重声明:资讯 【怀念老家的“八碗八碟” - 周仕凭-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