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变了味“招聘” 看清求职遭遇的骗局- 金融词典- cower - 和讯博客
慎防变了味“招聘” 看清求职遭遇的骗局 [转贴 2010-02-14 23:28:21]   
慎防变了味“招聘” 看清求职遭遇的骗局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468_60.html%20width%3D468%20height%3D6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在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求职者永远处于弱势,当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被某些人利用,从中牟取利益,招聘也就变了味。 据上海市劳动监察总队提供的数据,今年1~8月,全市劳动监察机构共受理非法职介的举报案520件。黑心中介收了钱却不介绍工作、要上岗得先交数千元的“抵押金”、交了数百元的“上岗费”,却发现招聘单位突然“人间蒸发”、月薪2万元的前提条件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销售指标……近期,不少求职者给本报来电、来函,诉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种种骗局和陷阱。为帮助广大求职者识别不法招聘的种种伎俩,避免个人权益受损,本报在此详加剖析招聘市场中典型的4类陷阱,为求职者指点迷津。

陷阱1

收取各类押金、上岗费

典型案例

7月底,本市某高校英语系大三学生小李看到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媒体上刊登的招聘广告后,决定应聘该公司的兼职英文翻译岗位。经过简单面试,小李交了500元押金和50元信息费,拿到一篇文章回去翻译。过了一个星期交稿时,小李得到了80元稿费,并又拿到一篇稿件回去翻译。再过了两个xx,小李致电公司准备交稿,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赶到公司,却发现办公室里黑灯瞎火,问大楼的保安,说公司已经搬走好几天了,去处不详。这下小李傻眼了。

陷阱剖析

眼下,常有一些单位打着招聘的名头骗取钱财。今年1~8月,上海各级劳动监察机构共受理了此类举报案件189件。一般来说,这类单位总是常年在网上、报纸上发布“豆腐块”招聘广告,求职者前去应聘,便以“上岗费”、“信息费”等各种名头收钱。当然,为了获取求职者的信任,这类公司会编造种种“正当”的理由,如提供培训等变相收取钱财。与非法职介不同的是,这类公司的骗术相对更隐秘。

形形色色的骗钱术

先培训、后上岗

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告诉求职者,要上岗,得先培训,培训合格拿到证书后才能上岗。而求职者交了培训费、考试费、证书费等种种费用,经过了几天像模像样的培训、参加完考试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期。过了一段时间,求职者致电公司询问,可能被告知“很遗憾,考试未通过,不能上岗”,或电话根本打不通,公司不知去向。还有一些求职者拿到了所谓行业从业资格证,却发现不但无岗位可上,而且证书根本就是伪造的,或是早已废弃的证书。这类骗子公司通常会与一些培训机构联手,双方各取其利。

要上岗,先交风险抵押金

收取所谓的风险抵押金,不法单位也有种种说词。比如,市劳动监察大队就曾接到这样的投诉:某电脑配送公司招聘了几十名汽车司机、送货员、业务员。到了上班那天,这些人发现公司大门紧锁。当初应聘时,招聘经理说因为经常要给外地客户送电脑以及电脑配件,每个员工需缴纳2500元的风险抵押金。因为公司表面看上去还挺正规、颇有实力,这些人就未加怀疑地交了钱,公司还开了收据,并和他们一一签订了为期一年的用工合同。谁知按规定日期去上班,公司却不翼而飞。经工商部门认定,这家公司根本未注册。

“按有关规定”收取信息费、资料费

一些单位利用求职者不懂相关规定的弱点,在招聘中以“按有关规定”名义收取信息费、资料费,捞了一笔钱后便逃之夭夭。一般来说,以这类名义收取的费用在几十到上百元不等,由于数额不多,求职者发现上当后,觉得是吃了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反倒给这类不法机构找到了容身之地。

提醒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在招聘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钱财,求职者遇到用人单位要求缴纳各种费用,即便对方表示可以出具xx、收据,也千万不能交钱。另外,求职者一旦发现招聘单位可疑,可要求查看其营业执照。

陷阱2

非法职介

典型案例

外地来沪求职的张小姐在火车站附近看到一则“招聘启事”,上书:招聘文秘、文员、助理等数名,月薪1500~2500元。张小姐按启事上的电话打过去询问,对方十分热情地询问了张小姐的情况,便让她前去面试。找工作心切的张小姐赶到该公司,发现是一家职业介绍所。对方称,先交200元推荐费、30元资料费,保证一周内即可推荐她上岗,月薪2000元,还给张小姐看了一张某单位招聘秘书的职位表。张小姐虽然心有疑窦,但见对方信誓旦旦,且职介所看上去生意很红火,便交了钱。等了一个星期,对方未按约定打电话来,张小姐便打电话过去询问,对方说先前的职位名额已满,让她再等等。又过了一星期,对方打来电话通知她到某某公司上班。张小姐兴冲冲地跑去,对方公司却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张小姐非常气愤,又打电话过去问,对方支支吾吾地称可能搞错了,让她再耐心等待。此后便再无音信。张小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受骗了,但此时再想要回那230元,已不那么容易了。

陷阱剖析

“一间门面房、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再在橱窗上贴几张招工信息单,既不进行工商登记,也不交税,生意却仍旧红火。”这是很多非法职介的现况。非法职介主要指未经劳动部门、工商部门等批准而从事职介、中介的非法机构。不少非法职介打着介绍工作的名目向求职者收取中介费、资料费等各类费用,却迟迟不给介绍工作。等到求职者明白受骗上当,交出去的钱却没有办法再要回来,而待劳动监察部门接到举报后前去查处,非法中介多已人去楼空。

惯用伎俩

非法职介行骗的惯用伎俩有以下三种:

打着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等旗号,以“直聘”来诱使求职者上套。在报纸、网站上,一些招聘广告明确打出“非中介”、“拒绝中介”等字眼,但求职者过去应聘,仍要缴纳中介费、培训费、资料费、上岗费等,然后迟迟不能上岗。

用美丽誓言骗取求职者信任。不少非法职介往往拍着胸脯保证求职者很快能找到工作,“一周内上岗”、“月薪3000元以上”等等,不少非法职介还拿出“道具”,如某某公司“急聘”的职位表、中介服务承诺书等等。其目的就是骗取求职者掏钱。

与用人单位“勾结”,用虚假、过期信息蒙骗求职者。一些非法职介为了假戏真做,甚至找用人单位做“搭档”,提供过期的或虚假的招聘信息给求职者,然后合伙行骗。一些黑职介的求职信息干脆就是从网上和报纸上摘抄下来的。

如何识别

上海市劳动监察总队副总队长庄雅彪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在职业介绍领域实行许可制度,从事职业介绍业务必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领取职介许可证。赢利性的职介机构还须报工商部门登记。目前市场上的非法职介有些是无证无照经营,有些是超越经营范围开展职介业务。庄队长提醒,求职者进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时,要多长个心眼。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要格外当心。正规的职介机构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在办公场所悬挂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一一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xx,且xx上所写收费条目与实际服务项目相符;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

提醒

求职者看到以下招聘信息要打个问号:

贴在电线杆、车站站台、偏僻角落的“xxx”、“招工信息”;

在大小媒体刊登的“豆腐块”广告,既无中介单位地址,又无确定单位,只有联系电话和联系人,标榜高薪、包食宿而无详细说明;

经营范围与招聘职位明显不符的招聘广告,如某某商务、顾问公司大量招聘驾驶员、缝纫工、文秘等。

陷阱3

“高薪诚聘”

典型案例

“招聘饭店服务员,底薪4000元,每月工资不下2万元”,外地来沪求职的小静姑娘在报上看到这则招聘信息后,感觉饭店服务员薪水高得有点离谱,可还是被广告中承诺的高薪所吸引。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前去应聘后,发现对方根本不是简单的饭店,而是一家夜总会。一位负责招聘的男子看到小静形象、气质不错,表示“非常满意”,还详细询问了她的身高、体重。小静怀疑这家夜总会招聘的不是一般的服务员,便对2万元的薪水提出质疑,对方暗示“我们这里有的小姐拿的还要多”。

并表示,工作内容当然不只是端饭送菜,还要陪客人吃饭、喝酒、跳舞,工作时间全部是在晚上。

陷阱剖析

一些“高薪诚聘”的诱人广告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不良职业,这类情况如今屡见不鲜。“高薪诚聘”的行骗对象主要有两类:外地初次来沪、人生地不熟的求职者;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从表面上看,这类招聘似乎不设门槛,面试程序非常简单,博取高薪轻而易举,其目的就是尽快骗你入套。求职者一旦掉入这类陷阱,损失的不光是钱财,还可能被误导从事非法的“地下”职业。

“高薪诚聘”的两种不良职业

就目前看,常打着高薪名义招聘的不良职业主要有两种:

xx服务业

8月中旬,记者在上海某高校的公告栏上,就曾看到某咨询公司贴出的“越夜越美丽,高薪职业,酒吧、KTV服务生、服务小姐,日薪300~500元”等广告。虽然单从广告信息上,就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暧昧成分,可不少求职者还是挡不住高薪诱惑,冒险一试。

传销

高薪诱惑求职者加入传销行列,也是近年来常见的招聘陷阱。“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月薪就能拿到3000元。随着业绩的增加,工资将逐月增长。”近年来,大学生因求职受骗而落入传销圈套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甚至被骗至外地,花了冤枉钱,才明白是被骗搞传销,有苦说不出。

提醒

“高薪诚聘”虽然充满诱惑,但求职者也要多长个心眼,天上不会掉馅饼,求职者看到这类广告后不要急于上门应聘,不妨先通过电话等方式全面打听对方的情况。如果发现其中有不法嫌疑,马上向公安机关举报。

陷阱4

招聘信息“注水”

典型案例

朱女士去应聘某房地产租赁公司会计,招聘广告上标明月薪3000元。面试后对方告知张女士符合要求,已被录用。但按照公司惯例,行政部门的员工必须先在销售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情况后再转到会计岗位上工作。公司还给朱女士定了2万元的销售指标。朱女士此前从未担任过销售工作,没有从业经验,对于2万元业务额也就没太在意。等她辛辛苦苦跑了一段时间才知道,2万元对新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了月底,朱女士要求公司支付薪水,公司却以“双方事先有

约定,没有达到2万元业务指标不发薪水”为由,不发朱女士一分钱。朱女士辛苦了一个月,好歹也给公司做了近万元的业务,不但没有任何收入,却被判定“不能胜任工作”而遭解聘。事后朱女士了解到,这家公司一直在招聘新员工,招聘进来的人往往因完不成业务指标而被解聘。公司就这样不断靠新人拉业务,却不用支付一分钱的薪水。

陷阱剖析

“注水”简历多,“注水”招聘信息也不少。名为招聘会计,实则招聘业务员;新人永远被认为“试用期不合格”而遭辞退;明明只有一个职位空缺,广告上却写着招聘5人……种种“注水”招聘让求职者深受其害。这类公司不直接以收取求职者钱财为目的,却变相让求职者免费为其提供劳动,或通过招聘向求职者销售产品等等。这类骗局往往更加隐秘,骗局被识破的周期也比较长,且求职者受骗上当后也难以收集证据,相关部门监管比较困难。

三种“注水”方式

招聘岗位名不符实

只缺一人,广告上写5人;面试时承诺月薪5000元,其实背后有难于登天的条件等等;招聘岗位名实不符。还有一些单位在招聘会上设摊,为了在现场造声势、树品牌,便虚设岗位,凭空打出“高薪”旗号,把一次小型的招聘策划成大规模的招聘活动,众多求职者争相前去应聘,简历可能转眼间就被扔进了垃圾箱。

先购买产品后上岗

一些公司面试后与求职者约定:必须先购买一批产品,在规定期限内将产品全部推销出去,这样才能证明是“胜任工作”,否则,则不符合招聘要求,产品费用不退。为了让求职者掏钱购买产品,现场可能会有“资深销售人员”以“月销售10万元”等现身说法,让求职者深信“通过考验即可踏入高薪行列”。本报曾接到好几位读者的投诉电话,称某咨询公司让他们购买价值300左右的“保健卡”,却根本无法推销出去,{zh1}被辞退,300元无法要回。

试用期永远不合格

“对不起,经试用期考核,你不合格,被解聘了。”这样的“外交辞令”经常被一些公司使用,而这些公司招聘的新人似乎永远不合格。这类公司在面试后也不与求职者签订任何书面有效的劳动合同,只是口头承诺。而一些求职者因为不懂相关法律法规,也缺乏维权意识,在试用期领着很少的薪水,辛劳了几个月,{zh1}常常被一句话打发走。

提醒

“注水”招聘有破绽

“注水”招聘虽然隐蔽,但往往有以下破绽:

1、招聘广告过于简单,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

2、面试极为草率,面试官似乎对你的专业、能力不感兴趣;

3、刚面试完即被告知录用,但劳动合同却迟迟不签,被录用的职位与原先应聘的职位不符,对方还会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

4、双方口头、书面约定的合同中有明显的不公平条款。

求职者维权有途径

市劳动监察总队有关负责人提醒求职者,在形形色色变了味的招聘行为面前,求职者要学会识别不法机构行骗的伎俩,注意自我保护。目前,上海一些区县的劳动、工商、公安部门在联手查处招聘中的种种不法行为。求职者一旦发现自己遭遇招聘骗局,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请执法机关查处。

目前求职者的维权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

1、遭遇非法职介、招聘中收取押金,招聘单位在试用期、劳动合同中存在欺骗行为等,均可向上海市劳动监察大队举报,举报电话为12333;或写信、打电话向各级劳动监察机关举报;

2、发现用人单位为无证经营,可向工商部门投诉。

3、若发现招聘骗局涉及诈骗金额较大,可向公安部门投诉。《人才市场报》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慎防变了味“招聘” 看清求职遭遇的骗局- 金融词典- cower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