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吉州窑芒口瓷器的延时陈立立『摘要』_御尊观音的空间_百度空间
       根据考古成果证明,吉州窑芒口瓷器的始烧时间晚于景德镇窑,终烧时间也晚于景德镇窑。吉州窑芒口瓷器始烧时间晚的原因是景德镇窑人急于解决仰烧碗口变形问题,而吉州窑仰烧碗口不变形,所以吉州窑人没有急于采取覆烧法。后迫于税收压力和优质白土缺乏的压力,采用了覆烧法。入元以后,由于景德镇窑发明了高岭土和瓷土二元配方制胎法,解决了原料压力和仰烧碗口变形问题,从而淘汰了覆烧法,而吉州窑一直没有解决优质瓷土原料问题,所以覆烧法一直延续到它停烧。 『关键词』 吉州窑 景德镇窑 芒口瓷器 延时问题 景德镇烧造芒口瓷器的时间,始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终于元中期。吉州窑芒口瓷器开始烧制的时间比景德镇迟,结束的时间也比景德镇晚。其所以如此,本文试从下列三个方面阐释这个现象。 一、吉州窑芒口瓷器始烧于南宋、终烧于元代后期 1、南宋开始生产芒口内白外黒釉盏。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成果中,两宋时期吉州窑xx黑釉茶盏有数起。1958年南昌市出土的贴花鸾凤梅花盏,1962年南昌市出土的贴花木叶纹盏,197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的贴花鹿树兔毫盏,1971年南昌市出土内的贴花朵梅纹盏, 1984年江苏泰州出土的彩绘和贴花黑釉盏。 以上两宋黑釉盏均为仰烧,口沿有釉。元代具有确切纪年的黑釉茶盏目前在江西尚没有发现。“江西元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吉州永和窑黑釉与白地彩绘瓷。主要器形有瓶、炉、枕和粉盒盖等一类器。其中以白地彩绘瓷为多。” 这与宋代盛产黑釉茶盏不同,说明元代的喝茶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斗茶已不再是上流社会风行的习惯。 适应新的喝茶要求,生产新式茶盏就成为迫切需要。外黑内白茶盏就在这一形势下成为市场的新宠。据余家栋等人撰写的《吉州窑遗址发掘报告》,在吉州窑遗留的二十四个窑包中,大多数窑包都发现了芒口瓷碗、盏、碟。本人曾先后四次去吉州窑考察,发现吉州窑的涩圈、芒口瓷器,俯拾皆是。 吉州窑芒口瓷器从何时开始烧制呢?蒋玄佁在《吉州窑》一书中说:芒口矮足且内凹、多施满釉的黑釉茶盏是南宋风格。据陈柏泉先生研究认为:南宋时期的吉州窑,是仰烧和覆烧蒹行的时期。 外黑内白釉碗,在南宋绍兴时期的福建建窑亦大量烧造。永和各窑包堆积多有出土。多以碗为大宗。 据此可以推断,吉州窑生产芒口瓷器始于南宋,比景德镇窑晚。 2、元末仍在生产青白釉芒口碗。1963年在抚州市挖到了一个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的墓,该墓出土了一只青白釉印花碗,该碗现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馆。这只碗的特征是:“芒口,弧腹壁,矮圈足,有‘鸡心’突起。外壁素面无纹。内壁口边饰回纹,其下饰折枝菊纹,内底饰凹弦纹。器内外施釉,釉呈鱼肚白,色泛青。” 该碗出土后,一时搞不清楚它的窑口。(如图1所示)八十年代发掘吉州窑以后,印证该碗是吉州窑产品。 1980至1982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在吉安永和镇对吉州窑进行了系统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高足杯、芒口大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以及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断代器。造型与高安元代窖藏、万年元墓以及韩国海域中国元代沉船所出玉壶春瓶、高足杯均相近似。与抚州元墓印花碗也极相似。 陪葬的粗糙碗,从按常理来分析,应该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碗。抚州的这位墓主人下葬的时间是至正八年,这已经是元代晚期了,因此可以确定这只碗是在元代后期生产的。南昌藤王阁的古玩市场,这一类碗寻常易见,(如图2所示)即为笔者在那购得。 二、芒口瓷器,吉州窑比景德镇窑始烧时间晚的原因分析 1、为了解决碗口变形的问题,景德镇于北宋中期急于烧制芒口瓷器。五代、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多使用上层优质瓷石,北宋中期至整个南宋则多使用中下层瓷石。 刘新园在《高岭土考》第二章第二节中指出:“如用上层瓷石(即烧结温度较高的所谓高温瓷石,景德镇又称硬质瓷石)作坯,在1200。C左右烧成,也不至于变形。”因为这种瓷石含铝氧成分接近20%,故不变形,此时生产的瓷碗多为厚唇圆口。(如图3所示) 北宋中期上层瓷石已经使用完了,只好使用中层瓷石,这种瓷石铝氧成分低于17%,故碗口有变形现象。从发掘出土的青白瓷来看,五代、北宋早期有花口碗碟出现。(如图4所示)这就是为了解决碗碟口沿变形而采取的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实际上不能解决碗口变形问题,它只是起着搅乱人们视线的作用。景德镇开始从北方引进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器,目前可以确定的最早时间是北宋神宗元丰纪年墓出土的芒口青白瓷,此时应该是北宋中期。 覆烧法是将整个碗口覆在垫圈上,由于碗口的面积比圈足的面积大,因此可以更好地承重、可以控制碗口不变型;由于采用覆烧法可以在同样的窑内空间里烧制更多的瓷器,由于采用覆烧法可以使中下层瓷石得以充分利用,因此芒口青白瓷器出现后,在当时景德镇引起了烧制方法上的革命。窑户们纷纷采用覆烧法,从而使昔日的仰烧法遭到了无情的淘汰。覆烧法的引进,暂时解决了景德镇的瓷石危机问题。 2、为了抢占北宋黒釉盏市场,吉州窑人把主要精力放在黑釉瓷的开发上面。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发现北宋期间生产的吉州窑芒口瓷器。学术界公认,最早生产芒口瓷器的地方是北方定窑,景德镇和吉州窑的覆烧方法都是从北方引进来的。为什么吉州窑会晚于景德镇窑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吉州窑瓷土含铝氧成分高于23%,在窑内1250度以上碗口不变形,吉州窑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当时还非主要矛盾的覆烧这个问题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大量生产黑釉瓷、生产高质量黒釉盏、与其他瓷窑竞争、抢占市场份额这个主要矛盾的问题上。这是吉州窑芒口瓷器晚于景德镇窑生产的主要原因。 3、降低税收成本是吉州窑在南宋烧造芒口瓷器的决定性因素。南宋以来,由于朝廷腐败,一再败于金兵,政府与xx的开支主要依赖江南地区,江西是税收来源的重要地区。税收也因此成为吉州窑瓷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容斋随笔》记载:景德“镇之巨商今不如意者十八九”(这里巨商指的是大窑户),蒋祈在《陶记》中说,景德镇“窑之长短,率有xiang(相上瓦下)数,官籍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窑牌、火厯迭相出入,谓之报火”。由于税收规定得太高,窑户难以承受,于是不少窑户会在暗中偷税漏税,南宋政府因此又制定了更为苛刻的政策,“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其周防可谓密矣。” 窑户在沉重的税收压迫下,会有今不如昔的怨言。由于不能在偷税漏税上下功夫,那只能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这可以说是南宋景德镇大量烧制芒口瓷器的一个重要原因。永和镇与景德镇相距不远,同在江西的范围之内,税收政策基本相同,吉州窑与景德镇窑一样面临着降低成本的压力。 吉州窑主要从两个方面降低税收成本。其一,把龙窑尽可能做大。从永和镇本觉寺发掘的龙窑遗址来看,这个龙窑在当时是{zd0}的龙窑之一,长36.8米、宽0.42-3.95米。为什么要做这么大呢?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秘密。比单位长、直径多一倍的半圆柱体积,是原半圆柱体积的多少倍呢?是8倍。吉州窑户和工匠在长期的烧窑实践中摸索出这个道理。试想,一个小窑每次装烧二十担瓷器,比这个小窑长、宽都大一倍的窑可以装烧一百六十担瓷器,而窑户所交的税收只须交小窑的一倍,因此窑户的实际税收就降低了。这就是吉州窑龙窑在宋元时期越做越大的原因。因为官府按照“窑之长短,率有xiang(相上瓦下)数,官籍丈尺,以第其税”的话,大窑相对于小窑来说税收低得多。 其二,采用覆烧法。在相同的窑内单位空间里,可以多烧好几倍的瓷器。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采用覆烧法,有解决瓷碗在烧制过程中变形的问题,而永和镇白土含铝氧化物达23.%,比景德镇元青花瓷器的胎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瓷碗在摄氏1250度不会变形。然而,吉州窑在南宋却采用了覆烧法,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空间,多装烧瓷器,以降低税收成本;二,覆烧可以把瓷碗(盏)的胎做薄,以达到节约优质瓷土资源的目的。 三、芒口瓷器,吉州窑比景德镇窑延烧时间长的原因分析 1、景德镇瓷土资源危机得以解决。进入元代,景德镇开始使用高岭土和瓷石泥二元配方做瓷胎,景德镇地区有着丰富的高岭土,而且获取高岭土比获取瓷石泥更容易,因此,瓷胎成本更低。资源危机问题得以解决,采用覆烧法节约瓷土的优点退居其次,而芒口瓷碗口沿无釉易藏污垢的缺陷则遭到人们普遍的厌弃,如在口沿包白银等金属又会导致成本提高。因此覆烧法的淘汰在瓷土资源危机解决以后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2、景德镇采用高岭土和瓷石泥二元配方制胎,解决了仰烧瓷碗口沿变型问题。高岭土和瓷石泥二元配方使瓷胎的二氧化铝含量大为提高,可以达到20%以上,在1200度以上的窑温下,瓷胎不变形,因此不需要采用覆烧法以控制瓷碗口沿变形了。因此,叠烧法和仰烧法就应运而出了。据刘新园先生研究,二元配方制瓷法最迟在1322年开始在景德镇采用。本人研究认为,景德镇在元代中期之前就已经停止使用覆烧法了,理由如下:(1)宋末元初,文天祥在吉、赣地区起兵抗元,带走三千吉州窑工匠。在元军占领吉州窑所在地永和镇前后,不少和抗元xx有关的人员害怕元军报复,纷纷逃离永和镇。其中不少吉州窑工匠逃到景德镇谋生。清初xx诗人施闰章在《矩斋杂记》中说:“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为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 《景德镇陶录》云:“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时尽变成玉,工惧事闻於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多永和陶工。按此亦元初事,若明陶以后,则皆昌南土著。” 这两段记载说明宋末元初确实有不少吉州窑人来到景德镇。(2)吉州窑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开始挖白土做瓷器。由于永和白土含氧化铝仅23%,只要窑温达到1250+-20度,就可以使白土烧结为瓷。吉州窑人对于使用白泥生产瓷器是驾轻就熟的。(3)景德镇在南宋时期,生产瓷器的原料是未风化的中下层瓷石,这种瓷石含杂质较多,用这种瓷石泥做的瓷器,质量较差,与吉州窑生产的青白瓷比较,已没有多少优势。在景德镇谋生的吉州窑工匠自然会想到景德镇附近丰富的高岭土,这种土在细腻程度、可塑性等方面都与永和白土相近,只是在颜色上稍黄,何不用此土一试呢?与其碎石制瓷,不如直接用高岭土做瓷,这将使瓷器成本大大降低。(4)我们知道整个陶瓷史都是生产试验史,当一个大的技术得到突破时,将会引起陶瓷业重大的变革。高岭土含氧化铝达35%,使用这种土做胎,在当时1200度的窑温下是不可能烧结的,即使升到1300度也不会烧结。依据元代造窑技术水平已很难把温度再升高了,这条试验道路走不通,只能另想办法:将高岭土掺入瓷石泥内,做成器皿入窑烧制。不知道经过多少次试验,也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动态窑温与{zj0}的高岭土与瓷石泥二元配方,烧出了洁白晶莹的高温瓷器。根据目前出土和传世的元代早中期瓷器分析,这个技术的突破在元代中期以前就完成了,难道这与吉州窑工匠大量来到景德镇只是时间上的偶合吗?显然这是说不过去的。 3、元代吉州窑瓷器开始逐步转变生产重点,从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转变为主要生产彩绘瓷器。永和镇地下的白土由于含氧化钾较高,生产的瓷器偏灰色,不适宜生产优质瓷,因此吉州窑生产优质瓷的白土主要来自于外地。据《青原山志》记载,吉州窑从青原山鸡冈岭挖取白土,自宋代就已经开始了。元代吉州窑白土来源没有重大突破。根据永和镇民间流传的断土说来分析,永和镇的白土没有断绝,实际上至今仍可以挖到白土,所以断土指的是优质白土断绝了来源。在优质白土每况愈下之际到xx断绝来源这段时间,吉州窑人为了节约优质白土,{wy}可采取的办法就是覆烧,籍此把瓷胎做薄,节省原料。这种外黑内白的小碗,胎质洁白,底部是北宋黑釉茶盏的三分之一,碗壁是二分之一。如此薄的小碗,是不能起到斗茶保温作用的。在吉州窑七眼塘窑包表层可以看见瓷质覆烧窑具到处都是,与涩圈瓷碗残片处在同一层面,可见在元代仍在生产,一直到瓷土断绝为止。 4、吉州窑在元代生产的黑釉瓷逐步滞销。元代统治阶级的饮茶习惯已经发生改变,不再嗜好斗茶,而喜好喝奶茶,导致黑釉茶盏在社会官僚阶层眼中风光不再。由于传统习惯的作用,黑釉茶盏在广大民众心目中还有地位,不会在一日之中消失,因此它的萎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如此一来,xx黑釉茶盏卖不了好价格,吉州窑人只能降低成本,生产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黑釉瓷器,因此产品越做越粗,利润微薄。一些大瓷商、大窑户、能工巧匠逐步离开永和镇,去景德镇谋生,当然也有去他处改行谋生的。 留在永和镇继续从事陶瓷生产的人,在景德镇瓷业竞争的打击下,销售市场进一步萎缩,他们只能根据附近底层社会的需求,生产一些粗瓷以维持生存。其利润微薄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在劳动的重压下,无力也无钱去改进技术、去挽救这个夕阳西下的行业。如图1所示,这个青白釉芒口印花碗是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前夕的产品。说明吉州窑仍在烧制景德镇已经不生产了的产品。随着景德镇瓷业的影响不断扩大,吉州窑瓷业就越来越萎缩,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残酷的,芒口瓷器伴随着元末吉州窑最终停烧而退出陶瓷市场。


郑重声明:资讯 【论吉州窑芒口瓷器的延时陈立立『摘要』_御尊观音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