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缺氧概述

十一、缺氧概述

1、缺氧的研究起源

缺氧是指机体细胞组织不能充分获得氧和利用氧。缺氧与中医少气意相似。与缺氧相关的记载最早起源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对缺氧的病理特征研究最早的见于《素问·举痛论篇》“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歧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合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亦。”

2、缺氧的现代研究  

缺氧的生理学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比利时科学家海门斯父子(J.F.Heymans和C.Heymans)证明血液缺氧时刺激颈动脉窦区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兴奋、血压升高;呼吸性缺氧钙离子超载血压升高;循环性缺氧血液阻力增大血压升高;组织缺氧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增多血压升高。

缺氧的病理学研究,按进程将其分为了四类 :

(1).   呼吸性缺氧:由于外界供氧不足和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缺氧。主要原因是吸入气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下降,外呼吸功能障碍,动静脉短路,引起缺氧。

(2).   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其性质发生改变,以致携带氧气量减少,引起缺氧。

(3).   微循环性缺氧:由于全身或局部循环障碍导致血流缓慢或血流量减少,以致单位时间内细胞组织的氧气供给减少,引起缺氧。

(4). 组织性缺氧:某些毒物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使电子传递链中断,引起缺氧。

缺氧的即刻效应是xx、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缺氧的长期效应是红细胞增多,血容量和粘稠度增大。加速脂质氧化、动脉硬化、组织老化和器官功能衰竭进程。缺氧的损伤效应是大脑的信息加工和学习记忆功能下降,血压、血脂和血糖升高,ATP生成减少,K+ 敏感性通道开放,Na+、Ca2+ 内流超载,细胞膜受损及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导致浮肿等。

生物化学研究证实:缺氧时导致生物氧化代谢功能紊乱,电子传递障碍,ATP合成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氧自由基能破坏DNA,损伤细胞膜,氧化修饰脂质蛋白等。“正常人体内每{yt},氧自由基对DNA、各种酶类和蛋白质的损坏,高达上千次,〔3〕”可使磷脂分子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过氧化脂质,损伤细胞膜;过氧化脂质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积累成棕褐色的色素颗粒,称为脂褐素,与组织老化有关。

3、缺氧的研究进程

九十年代缺氧的研究进入了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时代,已“勾画出了一条由缺氧感受器—信号转导—效应基因的低氧反应通路的现代轮廓〔7〕。”

缺氧时氧自由基即活性氧族生成增多,xx低氧诱导因子(简称HIF-1也称之为缺氧感受器,是缺氧时的总调节因子,首先在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3端发现,是一个有50个左右核苷酸组成的增强子序列。)表达增强。

缺氧时:细胞外腺苷含量可较正常升高100~1000倍;红细胞生成素基因(EPO)可升高100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可上调5~25倍;兴奋性氨基酸、丙二醛明显升高、超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脂质明显升高〔7〕

生物化学研究: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和其他物质氧化时可产生超氧阴离子(占耗氧量的1~4%),线粒体DNA(mtDNA)呈裸露的环状双螺旋结构,缺乏蛋白质的保护和损伤修复系统,容易受到氧自由基的损伤而发生突变,其突变率是核DNA突变率的10~20倍。mtDNA病出现的症状取决于mtDNA突变的程度和各器官对ATP的需求,耗能较多的器官首先出现功能障碍,常见的有心功能衰竭、记忆力下降、痴呆、肌无力、糖尿病等。

临床医学研究:缺氧损伤效应的程度,取决于氧化应激反应的程度和自身(整体或局部)抗缺氧及缺氧耐受力的强弱。

4、缺氧研究的成果

临床医学研究成果:缺氧时氧阴离子在转换过程中生成的活性氧族,能损伤细胞膜受体,能氧化修饰脂质蛋白和脂质糖化蛋白,被氧化修饰了的脂质蛋白和脂质糖化蛋白。不能被相关受体识别,使去路受阻,结果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空泡,空泡中的成分主要是胆固醇,沉淀于动脉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5〕

病理学研究成果:缺氧—再灌注损伤。此机制虽然尚未阐明,但目前认为主要与氧自由基生成、钙离子超载和白细胞被xx有关。明确了自由基的概念与类型,阐述了活性氧产生的基础、增多机制、途径和损伤作用。氧阴离子在转换过程中生成的活性氧族,其化学性质活泼,若过多或抗氧化能力不足,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启动氧化损伤程序,导致细胞损伤、凋亡甚至死亡。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内皮细胞增生和器官功能衰竭等,都伴有氧化应激反应,其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程度密切相关。

缺氧预适应研究成果:吕国蔚主编的《缺氧预适应:一种缺氧防治的心理念与新策略》为抗缺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证明了缺氧损伤进程可以有效防治。书中介绍,动物脑内缺氧预适应后:氧自由基、丙二醛、超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脂质含量比缺氧一次对照组明显下降;NO减少;脑CA1区DA(多巴胺)、5-HT(5-羟色胺)、5-HIAA(5-羟吲哚乙酸)较空白对照组或缺氧对照组显著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E)显著降低;脑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显著回落,磷脂酰胆碱(PC)显著回升;氰化钾(KCN)中毒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三羧酸功能加强;呼吸链功能加强;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等。

5、缺氧研究的期待

临床医学观察发现,急性心急梗死指征出现前有过多次胸痛发作的患者的死亡率较低。说明人自身力量也能有效阻止缺氧损伤进程。期待进一步研究,这种抗缺氧损伤能力的形成机制及信号转导—基因效应与内环境的关系,为预防、保健和xx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逐年增多,xx结果不尽理想,目前普遍认为,“三高症”病因混杂,多种基因变异、叠加共同导致的结果。其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期待着通过提高缺氧耐受力,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进程,增强三羧酸功能,改善血压、血脂和血糖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

期待脑缺氧损伤和抗缺氧损伤方面的研究有新的突破。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都证实,缺氧损伤效应首先危害的是大脑。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时代,目前约有一亿五千万老年人,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手颤抖、痴呆、帕金森氏病、脑卒中等逐年增多。可能与脑长期慢性缺氧损伤密切相关。期待脑缺氧损伤和信号转导研究方面有新的成果突破。

参考文献:

[1]北京中医学院. 内经选读〔M〕. 1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周爱儒,茶锡良. 生物化学〔M〕. 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于自然,黄熙泰. 现代生物化学〔M〕. 1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4]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 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闫西艴,陈灏珠. 高血压与相关疾病〔M〕. 1版. 郑州大学出版社发行,2003;

[6]湖南医学院. 生理学〔M〕. 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28

[7]吕国蔚. 缺氧预适应:一种缺氧防治的心理念与新策略〔M〕. 1版.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郑重声明:资讯 【十一、缺氧概述】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