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6 23:38:4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每逢佳节来临之际,短信、贺卡就会接连不断地从空中飞来。短信基本上是转发过N次的统一内容,贺卡也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铅印祝福辞,给人一种读文件的感觉。
不久前,看见某单位的办公桌上有一叠(约10多份)尚未开封的精美贺卡,便打趣地问:“是否贺卡多得来不及看?”“可不是。唉,这一叠贺卡又让一棵树遭殃了!”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条短信——“佳节将至,为了地球环境与资源,请自觉减少购买传统纸质贺卡,你可以在人民币上填写贺辞寄给我,谢谢!”短信虽有调侃的味道,但足以说明人们环保意识之强。尽管如此,年复一年的贺卡问候方式,依然难以改变。如果说贺卡上还有值得一读的,也许就是结尾的手签名了。更有甚者,从信封、正文到落款,无一不是电脑打印。可喜的是,不久前我终于收到昔日同学寄来的一份纯粹的手写贺卡,其文字之多(约400多字)、感情之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立刻将这份贺卡连同那份朴素的感情一同收藏在书柜里。
中华民族含蓄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人们在交往与沟通中需要借助书信来表达亲情、友情、爱情。回首往昔,书信、贺卡曾是彼此间交流沟通的有效工具。给父母写、给同学写、给朋友写,最多时每周甚至每天一封。写对生活、爱情的认知,写工作中的烦恼、未来的迷茫……鸿雁往来,承载着无数单纯年轻的希望,抒发了多少纯洁真挚的情感,期盼书信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邮寄祝福、相互问候的方式除了书信、贺卡外,还有4分钱一张的明信片。单调的生活在期盼书信的日子里变得丰富生动,当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笔耕的能力。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话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家里花4000多元、并托熟人才安装了一台住宅电话;没两年寻呼机就风靡全城,人群中只要谁的寻呼机一叫,所有的人都会低头看自己的腰间,大大小小的寻呼机换了好几个;就在寻呼机的价格和费用刚开始下调时,“八五砖”似的“大哥大”又闪亮登场;紧接着各式各样的手机便席卷大江南北,各种套餐也隔三差五地花样翻新。手机从单色屏到彩色屏,从小屏幕到超大屏,从按键到手写输入,从单弦铃声到原声真唱……让人眼花缭乱。
或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新式更现代的通讯工具问世,但无论如何,手写书信、贺卡和明信片的感觉是任何现代化通讯工具所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