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细雨虬松图》

石涛的《细雨虬松图》

2010-02-11 12:40:04 阅读4 评论0 字号:



  
石涛的《细雨虬松图》 - wanyipian21261 - 鞋花,折叠扇,象牙杯




初秋的黄昏,一场微冷的细雨过后,寂静的山谷被涤荡得干干净净。山色更加苍翠,溪水更加清澈,山间的一草一木更加郁郁葱葱,显现出勃勃生机。画之清爽,仿佛迎面吹来山风,使观者心旷神怡。这便是石涛的《细雨虬松图》(见上图)中引人入胜的景色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细雨虬松图》纸本设色,纵100.8厘米,横41.3厘米。现藏。
在石涛的传世作品当中,这幅《细雨虬松图》是相当出色的。首先在技法上有别于其它。这件作品创作于石涛45岁前后,这个时期石涛的个人风格已经逐步形成,作品追求苍劲繁密、厚重奇崛,而这幅《细雨虬松图》却是清朗秀逸,细腻谨严。在用笔上取法李公麟、倪瓒,以及梅清,又具有强烈的个人面目,在秀雅之中不失凝重。山石树木用墨笔勾勒,线条果断干净,具有强烈的韵味。整幅作品只是在极少处略加皴点,用淡淡的赭石与花青色对画面加以润色,显得既典雅而又别致。
其次在景物的布局安排上也别具匠心。一架木桥沟通了两座山,一位头带风帽的老人正在桥上执杖缓行,从那佝偻的脊背看去,可以想像此老该是垂暮之年了。后山山腰处,有一人临窗而坐,像是在等候着什么人,此情此景让观者赫然明晰,这曳杖老者大概是去探访在山中隐居的朋友吧。在这秋色宜人的时节,到幽静的青山碧水间去拜会故友,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
画中的树木很多,或挺拔直立,或盘曲错节,形态各异,生动自然。石涛是表现大自然的高手,他以自然为师,从不在古人的成法中亦步亦趋,也不为标新立异而故弄玄虚,他继承前人的长处,从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捕获灵感,借古开今,提出“我自为我,自有我在”的创作口号。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以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创作目的,既切合实际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作态度是极为难得的。
在这幅画的右上端有作者的一段文字记述:“泼墨数十年,未尝轻为人赠。山水杳深,咫尺阴荫,觉一往兴未易穷,写以赠君。予尝有句云:‘细雨霏霏远烟湿,墨痕落纸虬松秃’,能入否?!时丁卯夏日,子老道翁出宋罗纹纸,命予作画,风雨中并识于华藏下院。清湘石涛济山僧。”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知,丁卯年,石涛正在扬州。“华藏下院”有可能就是当时扬州xx的寺院“天宁寺”。
据《扬州画苑录》记载,该寺址因旧传有梵僧驮跋陀罗尊者在这里翻译《华严经》,所以寺中有“华严堂”和“藏经堂”以及东西下院。文中提到的“子老道翁”应该是石涛的好友卓子任(尔堪),他和石涛同是xx诗社“春江社”的社友,《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还通过他向石涛索过画。石涛应卓尔堪的请求创作这幅画,是因为“子老道翁”出示了一张难得的宋罗纹纸,佳纸难得,所以激发了石涛的创作情趣。此作无论是在整体布局还是细微之处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石涛(1641一1718),清代书画家,本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赞仪的第十世孙,出家为僧后释名原济,一作元济,又号石涛,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善花果兰竹,兼工人物,尤擅山水,画名极盛。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构图新奇,雄劲纵恣,淋漓酣畅,深得元人意趣,气概风神为同时代诸家所不及。传世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梅竹双清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焦菊图》等。
石涛在美术史上还是伟大的画学理论家,他的一部《石涛话语录》光照千秋,真可谓字字珠玑。他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不在故纸堆中讨生活,以拾古人牙慧为能,而是借古开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这种精神一直被后人所追崇。
                                                                   (来源:报 )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石涛的《细雨虬松图》】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