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听说这个消息,就知道中国政府肯定会想到要开一个“环境税”。想出名堂来争钱,这个就是现实版的中国政府。只进不出,或则尽量少出。像做企业一样经营国家机械,是要不得的!说什么人均污染成本为3000美元,3000美元净收入是什么概念?其实比如下面这个人,他的污染费肯定比很多人高,为什么?吃的多,拉屎自然多,放屁也肯定多;完了还抽烟,污染空气;钱拿的多,自然消费多,消费多那么消费环节中肯定会产生污染;开车购物,开车旅游,坐飞机出国等等。我看就他一个人至少要交“环境税”10000美元都不算多。没听过部长差钱的!所以部长们才提出交环境税。我看部长xx可以带个头,将环境税和收入挂钩,收入越高缴费越高,而且也合情合理。
另外他说,由于垃圾是全民都在关注的问题,它的处理方式大家也非常关注,所以这次污染源普查把垃圾处理方式纳入了普查的范围。由于今天是污染普查的总体状况公布,还有一些具体的分行业或者叫分门别类的调查数据,他们将会择机陆续发布。 (时报在线)
华清: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我们请来了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先生、国务院{dy}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先生、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司长马京奎先生、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dy}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本情况和普查成果,并回答大家的提问。现在先请张力军先生介绍情况。 张力军: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dy}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两年多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地各有关部门狠抓落实,密切配合,普查工作进展顺利,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 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发布《{dy}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报和有关材料已经发给大家,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我就普查总体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张力军: 此次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两年多来,全国共组织动员57万人,辛勤工作,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困难,先后开展了普查前期准备、普查试点、普查监测、宣传和培训、清查摸底、普查表格入户填报、数据录入、质量控制、数据审核和汇总分析、普查成果发布等工作,共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56万个,获得各类污染源填报基本数据11亿个。 张力军: 普查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查实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普查首次将农业源、县级政府所在地以外全部城镇的生活源以及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等纳入调查范围,在科学制定污染物产排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根据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3028.96万吨,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为3.94万吨。 张力军: 二是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区域和行业特征以及治理情况。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造纸、纺织等8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3%,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6个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9%和93%。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0%,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很大。本次普查还首次系统掌握了我国第三产业主要污染行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 张力军: 三是掌握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状况。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源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 张力军: 四是强化了环境保护基础工作。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将全国592.56万个普查对象与环境有关的基本数据录入普查信息数据库,并编制了统一的编号代码,可根据需求按行业、地区、指标等不同类型分组进行数据检索和查询,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改革现行环境统计调查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普查,提出了核定主要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系统方法,锻炼了环境保护队伍。 基本情况我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