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我们的普世价值_小鹅笼_百度空间

《孔子》——我们的普世价值


    要在一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完整的表达孔子两千年来光耀千秋彪炳万世的思想是xx不可能的。即便退一步来说,表现思想本身于电影这个载体来说,即是难度极大。先锋前卫如爱森斯坦矢志拍摄xxx《资本论》,终其一生,仍是未竞之功。但如果电影能再现孔子思想最珍贵中的精髓部分,哪怕只是凤毛麟角,也称得上是弥足珍贵。影片最聪明处,也是{zg}瞻远瞩处,就是开篇既以孔子反对人葬的事例,亮出“仁者爱人”的儒家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即便在今日全球化,西方自由主义理论通吃天下的话语暴力面前,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对位效应。不少西方中心论者,一直以来都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精神天生即是民主人权的土壤,而古东方则是天生孔教吃人的原始野蛮国都。但殊不知,宋明儒学这种儒学的“分身”,其实早已是一种异化的儒学,如朱熹之“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是针对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而讲,并非庶民。电影《孔子》,开篇即讲“仁”其实就是“人”,犹如一记当头棒喝,正本清源,让所有腐儒之士看清儒家“本尊”的源头活水。更重要的是,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与当前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精神是高度一致的。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是浓墨重彩的铺陈了孔子颠沛流离,困顿凄哀的流亡生活。这是显示了孔子非圣贤,凡人的一面,正如孟子所言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劳其体肤”。这同开篇的圣贤睿智一面,两厢对照下,犹如一种镶嵌艺术,形成了很好参差对照的结构。

另外,电影还在一些争议性的细节方面处理的非常显气魄。比如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影片中解释的时候,就非常明确的点出了,这是孔子在政治场合所说的话。而这应该是吸取了当代新儒家的研究成果,孔子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政治活动,其实是对性别差异的尊重,绝非歧视。只有看到差异,才能做到尊重,这是现代政治伦理秩序的基本概念。

孔子一生以思想,以礼乐,以言传身教感怀世人,标榜千秋。“言必行行必果”的处事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积累挖掘人生智慧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基本人际伦理关系准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金刚怒目精神,“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达观自为精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贞志节操,等等都是整个东亚地区儒家文化圈,奉为经典的人文圭臬。而眼下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的“普世价值”,其实无非是这些思想的另一重体现。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一些热衷于“非古圣而迎西贤”的当代人们,或许更应该走进影院,去看一看这部《孔子》。

以中国式大片而论,《孔子》算是{dy}部能够向西方世界传递出正面,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与价值观的影片,仅凭这一点,就应该给《孔子》打出高分。


但求无过不如不拍 京华时报

整部《孔子》看下来,没发现一处可称之为“创作激情”的东西。从剧情设计到人物塑造,处处皆小心翼翼、四平八稳、束手束脚、不敢越雷池半步。也许是看到了隐匿于孔子身后无数的道德大棒威力惊人,《孔子》的创作者们掂掂自己的分量,才不得已选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创作原则。但我仍然心有疑惑:如果不拍,岂不是错得最少?电影诞生一百多年,孔子这样一个巨大的存在,影人们不会看不见。今天终于有人要拍,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要拍。这个问题不想明白,电影《孔子》就是无源之水。
从故事片的角度来衡量,《孔子》是不合格的。它缺少一个完整的故事,更缺少足以支撑全部情节的戏剧冲突。《孔子》不屑于“宫廷斗争”,所以该片不能把孔子与其他贵族的矛盾作为主要冲突。《孔子》又不敢描写孔子性格里脆弱、挣扎甚至黑暗的另一面,所以与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又失之交臂。最终,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个“语录体”电影:由孔子的若干名言引申出若干小故事,再用这些互无关联的小故事串成一部电影。

看《孔子》难以入戏还有一个原因是声画的处理不够电影化。《孔子》时间跨度大,配角众多,需要交代的故事背景很多。除了用对白将这些背景生硬地交代出来外,影片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古怪的场面:季孙斯和他儿子来到城墙上,面对兵临城下的数万大军,居然侃侃而谈这几年在鲁国发生的诸如鲁君去世、敌国来侵这些众所周知的事情。这xx不是人物在那个情境下该有的对话,他们的话明显不是说给对方听的,而是企图说给观众听的。

除了平淡,《孔子》偶尔也能吓人一跳。比如子路抗敌,受重伤后为遵师训,不顾身边强敌环伺,努力戴正帽子,这时被两名敌兵从身后袭击,立时毙命——这里影像处理上的失误很明显,它想表现的是受伤必死的子路仍要“正衣冠”,以此凸显一种高于死亡的尊严,但是通过影像实际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是,明明还有能力拒敌的子路,却因为要“正衣冠”而被人偷袭得手,糊涂送命。当然,影片最令人我惊奇的还是孔子另一位高徒颜回的死,当影片无限深情地赞颂颜回舍己捞书时,我只感到xx错愕,仿佛时光倒流四十年,一下回到金训华跳入洪水捞木头的年代。不是说这种精神不应赞颂,恰恰相反,应该大放异彩,但影片的细节处理太糙,太生硬,难以打动观众。一部电影不论是古代题材还是未来题材,都必须和当代语言习惯对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孔子的“仁者爱人”本来是{zj1}当代性的,但在《孔子》里不知怎么就变了味儿。


魏明伦:《孔子》让张艺谋感到汗颜 华西都市报 《孔子》看片会上,出现了一位特别观众,他就是“巴蜀鬼才”、xx戏剧家魏明伦。在放映过程中,魏明伦全神贯注,看到投入处,还低声向旁边的同伴解释起历史来。

《孔子》在中国戏曲界“缺席”

魏明伦介绍,川剧剧目历来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春秋列国的故事一直是戏剧家的灵感来源,可不光是川剧,就连“百戏之祖”的昆曲也鲜有涉及孔子,现代戏剧舞台关于孔子的剧本更是没有,所以孔子这个题材在中国戏剧界基本缺席。“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写,而是难写。”他认为,孔子不像《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那样可以进行比较容易的戏剧化,他虽然周游列国,但他一些重要的阅历故事都比较零星分散。再者,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传统文化的至圣先师,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要试图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出来是有相当难度的。

关于孔子,魏明伦还回忆起一件童年往事,“我很小的时候,在内江的剧院看过1940年费穆拍摄的黑白片《孔夫子》,印象很深刻,里面子路在兵祸中阵亡的场面很震撼。后来,我再也没看过关于孔子的任何影视剧,昨天,我还打电话给王铁成,问他之前有没有看过孔子的片子,他说也没有。所以电影《孔子》敢于迎接这个挑战,很是让人钦佩。”

票房并非中国电影的{wy}出路

前段时间《百家讲坛》的鲍鹏山炮轰《孔子》说,电影里很多基本事实竟然都xx不符合历史。魏明伦认为他的说法有些片面,因为电影和戏剧是需要艺术加工的,这并不是在拍关于孔子的纪录片。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角度,这个片子的主创人员抓住自己的角度,导演以孔子与鲁国的关系为主轴,将之贯穿与全片,而不是将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的事迹平行处理,这是很有艺术特色的,《孔子》的编剧一看就是玩戏剧的行家。“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孔子形象。这个片子{zd0}的意义是对‘仁’的呈现和传承,虽然时下是一个娱乐大行其道的时代,但是优秀的艺术家在拍摄孔子这种极其重要的传统文化人物的时候,必须要心怀敬畏之心,《孔子》的主创人员做得不错。”

魏明伦评价,胡玫作为一位女导演,敢拍《孔子》这种大题材影片,很有勇气,“我认为,这是一部让张艺谋都感到汗颜的电影。”魏明伦说,“现在中国的大导演都去拍商业大片去了,而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文化和艺术。其实,票房并非中国电影复兴的{wy}目标,电影还是要展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才值得尊敬。”

周润发超越了自己 他不该演“黄金甲”

在魏明伦看来,周润发在这个戏中xx超越了他之前所塑造的小马哥、赌神、李慕白等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形象,不愧为香港{dj1}实力派演员。“我不是周润发的粉丝,但是我看过他主演的大量电影,他的表演艺术非常值得研究,周润发以前扮演的角色在影片中眼神通常透露出一丝狡黠,但这次在《孔子》中,他让我从他眼中看到了智慧、忧患以及仁爱同时存在的光芒,他是非常适合扮演孔子的一个人。我很遗憾周润发出演《满城尽带黄金甲》,那部电影是对他演技的一次糟蹋。”

《孔子》北大看片获好评:不乏味不说教不干巴 凤凰网综合

新浪娱乐讯 史诗电影《孔子》继1月14日在京举行了盛大的全球首映典礼之后,于1月18日走进了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大地传播集团董事长、电影《孔子》总策划于品海先生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在内的数十名教授和知名学者一起观看了影片并在影片放映结束后举行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电影《孔 视频:《孔子》第五版特辑 陈建斌尝试反面枭雄媒体来源:新浪娱乐子》中厚重的中华文明底蕴和意味隽永的儒家思想获得来到场嘉宾的肯定,尤其是周润发所塑造的孔子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源出于周天子血脉的各路诸侯国割据一方,相互征伐。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这是我们称之为“春秋”的时代,一个号称“无义战”的时代。

在这个混乱的黑暗时代中,不但庶民百姓们看不到希望,就连作为“肉食者”的公卿大夫们一样朝不保夕,子弑父,臣克君的纲常悲剧几乎每日都在上演。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中,有一个人带领着他的弟子,用双手开始传播光明的种子,如同移山的愚公,如同填海的精卫,怀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道德理想,怀着“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抱负行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他,就是鲁人孔丘,一个破落贵族的后代。

史诗电影《孔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鲁人孔丘跌宕起伏的后半生,影片以孔子在鲁国执政为开端,以孔子周游列国为结束。影片始终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艺术化的将春秋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既有鲁国庙堂之上讨论“隳三都”时的明枪暗箭,又有“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既展现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师生之情,又有“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情,

“不乏味 不说教 不干巴”

《孔子》全片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高潮扣人心弦,虽然时长2个小时但是依然令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在放映后举行的座谈会上,电影总策划于品海向在座教授学者讲述了影片艰辛的诞生过程,而大家对于能够有这样一部综合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艺术作品的出现表示了祝贺,认为电影《孔子》的诞生,是中国国产史诗巨著影片的一个里程碑,将中国大片的标准提升到了圣贤,这是一个大的突破,也让中国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与同期的《阿凡达》相比,《阿凡达》是展现了电影技术的一个新高度,而《孔子》则是为中国大片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国人终于不用再吊在威亚上讨好外国人,中国文化将成为代表中国的最强音。

对于周润发的表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周润发塑造的孔子形象生动、有力量,让人看到了孔子为了理想目标坚韧不拔去奋斗的精神。整部电影宏大、有追求、有历史感,对白自然流畅,最重要的是适度、得体。张教授反复强调这是一部给中国人和外国人看都很得体的电影。对于电影的意义,张教授认为,主要是为了让中国和外国那些对孔子不了解的人有一条路去认清孔子,去了解中国文化。如果看过电影之后,人人都开始读《论语》,读孔子的书,那就是电影的成功。

虽然对电影的整体质量提出了表扬,但有专家表示,影片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问题。比如电影应该对孔子早年思想的形成和晚年在文献整理方面的功绩多些笔墨去描述,结尾有些仓促,对孔子思想的挖掘还不够。对此,中华书局总编审顾青基于电影本身的特点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限于电影的时长,2个小时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将孔子一生完整体现的。对于有人提出的思想性不强的意见,有专家反驳道,如果太散文式的去讲述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必然会造成公众理解上的困难。不能用专家的视角看电影,适合专家学者们去看的电影不见得适合普通观众去看。《孔子》的观赏性很强,达成了与公众的沟通,不乏味,不说教,不干巴巴,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感动的时候感动,给了大家一个很生动的孔子


老外眼中的胡玫版《孔子》:很好人不圣人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陈爽) 胡玫导演、周润发主演的新片《孔子》,号称投资1.5亿,为还原春秋时期风貌颇下了一番功夫。在昨日的广州看片会上,周润发、周迅、任泉等人交出的表演颇令人满意。作为中华民族的“万世师表”,孔子一直被称为孔圣人,影片也跳脱“文圣”的沉重,希望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包括展示孔子被鲁国君臣算计的无奈,周游列国的落魄,以至面对美人南子时的潇洒等。一个千百年来只存在诗书礼乐中的圣人形象展现在银幕上,总体来讲周润发扮演的孔子比较有说服力,周迅饰演的南子则沿续她一向娇美精灵的风格,任泉饰演的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片中他为抢落水书简而丧命冰河一幕拍得悲怆感人,一些观众看得泪流满面。但来自意大利的观众罗密欧认为《孔子》看起来只是讲了一个好人的故事,对于他为什么是孔圣人则交待不详,欠缺感染力。
表演:周润发演出孔子的大气

试映场观众对《孔子》反应总体不错,事先大家都对如何呈现这一历史人物有所担心,最终效果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惊喜,但基本上不令人失望。周润发身形高大,装扮化妆后的形象颇有几分孔子的风采,他为这个角色苦练跪姿、弹琴等,无论是代国相时的华服,还是丧家犬时的窘迫,都难掩孔子的大气,已近天命之年的发哥表现称得上不负众望。最为出彩的一场戏是孔子见南子(周迅饰),圣贤孔子当然是老神在在,与俏丽甚至轻佻的美人南子在颇含机锋的对话中互相试探,{zh1}竟然从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惺惺相惜。罗密欧认为周迅的表演最让他喜欢,“可惜她出场时间很短,但是她的面孔、表情很生动,在跟孔子对话时,那种流转的眼神有感动到我。”

故事:孔子的伟大没表现出来

孔子不但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在世界上也影响巨大。意大利观众罗密欧看片后对影片评价一般,“影片的色彩、摄影很好,我对古代中国很感兴趣,影片里对春秋时的服装、武器、马车、建筑等的设计和表现都很不错,风景也很漂亮,但是觉得故事有点闷,少了感染力。”罗密欧认为,作为名垂千古的圣贤,导演再怎么想把他还原成为一个人,也无法回避他的伟大,“孔子的思想哲学影响的是全世界,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开家乡,抛下家人,跟随他过穷困的流浪生活?他为什么那么伟大,我不知道,这个关键的问题我没有得到回答。”罗密欧说,“周润发演孔子演得很好,但是这是一个好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圣人的故事”。而另外一位王姓观众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传仁达义,希望教化世人,影片在这段的篇幅着墨不够,如果能加强表现的话,孔子为圣人将更有说服力。该片将于本月22日上映。

百家讲坛炮轰《孔子》编剧 称孔子说着于丹的话(图) 2010年01月15日 10:24 青年报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6条

周迅和周润发出席《孔子》首映礼(图片来源:凤凰网娱乐)

“非常失望!”这是《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看完《孔子》后的感想。昨天,将于22日上映的《孔子》在上海举行了内部看片会,记者在席间遇到了鲍鹏山,他曾写过《说孔子》一书,对孔子研究已久。看完片的鲍鹏山很失望:“电影里很多基本事实都不符合历史,我xx不明白编剧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错误1 孔子儿子的名字都写错

对于电影中的错误,鲍鹏山表示最不可原谅的就是,连孔子儿子的名字都写错。“孔子的儿子叫孔鲤,电影里他{dy}次出场的时候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我相信电影里是笔误,但是这种笔误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电影出来总有审片的吧,可是竟然所有主创都没有看出来,这个太让人失望了。”

错误2 孔子怎会直呼弟子“子路”呢?

如果说孔鲤的名字被打错可以用“粗心”来解释的话,另一个错误则让鲍鹏山对编剧的水平产生了质疑。“《论语》里面出现子路、子贡是对的,但是电影里孔子怎么会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呼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论语》中孔子称子路,都是叫他的名字‘由’(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或季路)称子贡也直呼其名曰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放在古代,学生被老师直呼字,学生敢应吗?何况孔子及其弟子是这么讲规矩礼仪的人。这是基本的文化常识啊,编剧怎么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错误3 南子没被谋杀

除此之外,鲍鹏山还指出,片中孔子两大弟子子路、颜回以及卫国南子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片中,子路是在卫国战死的,之后颜回在回鲁国的路上为了跳入冰水救孔子的书而死。两人虽然死得都很浪漫,可是鲍鹏山说:“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病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

死得最离谱的是周迅饰演的南子,影片中,在孔子离开卫国时,南子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历史上的确卫国的太子蒯聩想要谋杀南子,但是并没有成功,反而因为意图谋杀南子未遂而逃出卫国。南子并没有被谋杀,可是电影里就这么把她搞死了,这些基本事实根本没有必要篡改啊。”

错误4 于丹的话成孔子思想?

细数《孔子》片中的硬伤,鲍鹏山几乎滔滔不绝。有两处错误在他看来也是很严重的,就是把本不是孔子的思想强加在了孔子身上。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鲍鹏山多年的研究,这样的说法,孔子并不赞同。“这句话的确出现在《论语》中,但是孔子自己并不赞成。孔子一生最反对四个字,一个‘必’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字把事情推到极端,这并不是孔子所赞成的。”

而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鲍鹏山表示:“这话是于丹说的啊,怎么变成孔子思想了?这就是得了便宜卖乖嘛,就是要妥协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

错误5 战争大场面太荒谬

鲍鹏山表示,孔门弟子是性格非常鲜明、意气风发的群体,他们都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是身通六艺的学问大家。可是,电影《孔子》中,那些围绕在孔子身边的学生,不仅面目模糊,令观众无法记住,而且一个个都好像是无个性无生气的乌合之众,更不要说儒生的那种“儒雅”之气了。

“孔子的弟子每个人都很厉害,可是电影里没有一个有比较大的成就,没有一个有鲜明的性格,甚至有些人表现的性格跟历史是反的。比如说颜回,洒脱自由,思虑深刻,境界极高,志向极大。可是电影里呢,他却整天愁眉苦脸的,与《论语》中的,根本不是一个人。子路是一个天真勇敢爽直可爱的人,子贡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和商人,可是电影里就都是一介武夫,没有一点文化人的气质。子贡更是连说话的机会都极少——要知道,子贡可是言语科里{dy}名啊。”

总结全片,鲍鹏山失望地表示:“{wy}比较亮点的就是周润发的演技了,可是却受制于编剧、导演对史实的错误表现,太遗憾了。”

(青年报)



郑重声明:资讯 【《孔子》——我们的普世价值_小鹅笼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