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早期音乐中的稀有之作(上)_四分三十三秒_百度空间


与波希米亚古代音乐的相遇

`

在民族乐派中,始终对斯美塔纳(Smetana1824-1884)的《我的祖国》十分偏爱,也由此对波希米亚地区早期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就这样,泽林卡(Zelenka1679-1745)和比贝尔(Biber1644-1704)的音乐在我的收藏中悄悄地增加着分额。前一阵子去了趟捷克,虽然一直发誓旅游期间坚决不买盘,但是仍然忍不住买了两张波希米亚早期音乐的唱片,分别是《波希米亚哥特时期音乐》和《波希米亚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后来我才发现,它们如此珍贵。

`

捷克人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作曲家,我去了好几家店,波希米亚作曲家的唱片往往都是单放在一处的,在国内很少见到的泽林卡和比贝尔等早期作曲家的作品,在每家店里都能见到,亚纳切克(Janacek1854-1928)和马尔蒂努(Martinu1890-1959)等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显得十分齐全,还有定居德国的捷克音乐世家斯塔米茨家族的各类音乐,出生在波希米亚的马勒的交响曲,以及与布拉格关系密切的莫扎特的作品,都被置于显眼的位置。不过我并未轻易受到它们诱惑,直到在布拉格广场的卡夫卡书店见到《波希米亚哥特时期音乐》——我想,这应该是现在能听到的最古老的波希米亚音乐了。

`

在捷克,书店大都是有唱片的,只不过有些xx于流行,像布尔诺市的一些书店;而有些以古典为主,像卡夫卡书店这家的古典音乐品种就不少,虽然只占了一个角落。某些很少见的唱片,经常能吸引人的注意,尤其是泽林卡的唱片,尽管大多数曲目原先已经有了,但新出现的版本仍然会令人心动。《波希米亚哥特时期音乐》这张盘是289克朗,大约合人民币不到116元,价格还算合理。此前,虽然在英国的约克、剑桥、温莎三处也逛过唱片店,而在国外买唱片,这却是{dy}次。

`

古老的音乐与古老的历史同行。揣着这张唱片,我又去了库特纳霍拉的人骨教堂,和伏尔塔瓦河上游的古老小城库鲁姆洛夫,这是此次捷克之行最令人难忘的两个地方,它们可以被看作是这些古老音乐的发源地,或许可以说它们就是音乐的本身。洁白的骨拼成的图案,古老的小城迎来的傍晚,与彩虹相应的雨声,闪烁光亮的石路,同伏尔塔瓦河相伴的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草地,在夜光中隐约显现的城堡,这一切都是音乐。

`

在被称为“水上城堡”的泰尔奇,我遇到了另一张唱片,还算便宜,249克朗。这是一家不太起眼的店,专卖一些小的艺术品,而在一个角落里,却有不少稀罕的唱片,当然是以波希米亚地区的音乐为主。《波希米亚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概括了从哥特时代之后到比贝尔之间、从15世纪到17世纪的捷克音乐,而那张“哥特”是从13世纪到15世纪,比贝尔生于1644年即17世纪中叶,如此看来,到这里为止,我已经将自己的波希米亚音乐收集,贯穿了整个历史,有种从伏尔塔瓦河的源头,顺流而下涌入大海一般的感觉。

`

说起来,这两张唱片已经疑似绝版,我回来后曾在Amazon网站搜索,前者断货,后者没有查到,但竟然在捷克本土还能收集到,运气不错!有点儿小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多留意一下约翰·文兹尔·斯塔米茨(J.W.Stamitz1717-1757)的唱片,不过好在斯塔米茨家族的音乐总比“哥特”和“文艺复兴”那两张容易找到,毕竟德国曼海姆乐派受到的重视要更多一些。所以,刚一回国,我就委托在芝加哥的朋友帮我买了两张斯塔米茨家族的唱片:约翰·文兹尔·斯塔米茨的三首交响曲和单簧管协奏曲,约翰·文兹尔·斯塔米茨和他两个儿子的中提琴协奏曲。

`

就这样,加上已有的比贝尔和泽林卡的作品唱片,对我来说,波希米亚地区音乐的收集,已经拓展到了尽可能早的范围之中。如果说还有什么缺陷,那主要就是捷克的现代作品了,不过这需要今后慢慢来,因为我对亚纳切克之后的捷克音乐还没有太多的认识。而通过这些早期音乐,我对波希米亚这片古老的土地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的艺术之美——除了音乐,还有建筑、绘画、文学等——令人深深着迷。

`

巴洛克之前的波希米亚早期音乐

`


`

1.哥特时期音乐

`

虽然这两张波希米亚早期音乐的唱片听起来令人兴趣盎然,但是唱片说明书却极其简略,“哥特”这张总算有一页说明文字,而“文艺复兴”那张则只有曲目单,并且全部是捷克文,所以这里着墨更多的将是谈一谈自己的听感。

`

哥特时代是欧洲历史上音乐繁荣的时期之一,在布拉格的宫廷,音乐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波希米亚哥特时期音乐》这张唱片中,前三首歌的作者是当时xx的德国吟唱诗人内德哈特(Neidhart von Reuenthal,又名Pseudo Neidhart1190-1240)和汤豪舍(Tannhauser1200-1266),其中后一位的名字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在19世纪曾经成为瓦格纳歌剧《汤豪舍》中的男主角,片中收录了他的歌曲《Ez ist hiute eyn wunnychlicher tâc》,由竖笛、便携式管风琴、三弦琴和扬琴伴奏,以类似次女高音的声部演唱,不过乐器在演唱进行中几乎是停止的,只有拨弦乐器以极轻的力度拨奏,竖笛的激情独奏将歌曲的各段落间隔开来。哥特时期的欧洲世俗歌曲,接近阿拉伯地区风格的不在少数,汤豪舍的这首歌即是如此。

`

内德哈特的两首歌曲,《Owe dirre summerzit》的作曲者被标以Neidhart von Reuenthal,它是一首由竖琴伴奏的歌曲,短小而简单,在竖琴轻轻地伴随下,女声的演唱柔和忧郁。而《Maienzit one nidt》的作曲者则被标以Pseudo Neidhart,这是一首热闹非凡的歌曲,肖姆管演奏出响亮的声音,三弦琴、扬琴和提琴(fiddle)欢快地与之合奏,女声的演唱诙谐逗趣,此类歌曲在中世纪特别常见。

`

无名氏的作品在唱片中占了很大比重,其中有些器乐曲听起来十分新鲜,例如《Ductia》使用了三弦琴、竖笛、三角铁和铃鼓,以竖笛主奏,听起来像轻松俏皮的舞曲;再如《Czaldy waldy》,使用了六件乐器,三弦琴、提琴、竖笛、便携式管风琴、扬琴和鼓(nakers),在当时算是个大合奏了,以鼓敲打出节奏,其它乐器在这个节奏上欢快地演奏,竖笛悠扬的声音十分突出。还有一些声乐曲,例如《Drievo sie listem odieva》,以类似男高音的声部演唱,以提琴伴奏,歌声听起来柔柔的,感觉就像昆曲里的白面书生;也有的是二重唱形式,像《Divo flagrans numine》是以次女高音与高男高音来演唱的,使用了克鲁姆管和便携式管风琴伴奏,两位演唱者的歌唱具有对话性,大致可以肯定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

`

在唱片中,还可以见到法国作曲家马肖(Machaut,约1300-1377)、迪费(Dufay1397-1474)和意大利作曲家兰蒂尼(Landini1325-1397)等人创作的歌曲,这并不奇怪,因为马肖曾为号称“卢森堡的约翰”(John of Luxembourg)的捷克国王服务过,据记载一直到1346年为止,所以将他在这期间创作的歌曲算作波希米亚哥特音乐也不为过。唱片中收录了马肖的“经文歌”《Fons tocius superbie》和“维勒莱”(中世纪一种法国歌曲形式)《Douce dame jolie》,由次女高音演唱的“经文歌”是世俗色彩的,它的配器挺有意思,除了一把提琴和一架便携式管风琴,还使用了打击乐器钹,这让我想到塔弗纳合唱团在演唱他的《圣母弥撒曲》时,也使用了类似的打击乐器;那首“勒维莱”由次女高音和男高音演唱,一首快乐xx的歌曲,乐器使用了管乐器(Pipe)、三弦琴、提琴和铃鼓,演奏者在某些段落还加入了与两位独唱者的合唱。

`

迪费创作的歌曲收录了三首,其中包括一首“巴拉塔”(一种意大利的世俗抒情歌曲形式)《L’alta belleza tua》,次女高音演唱,便携式管风琴、提琴和克鲁姆管伴奏,一首颇有乡野风格的歌曲。兰蒂尼的歌曲《Poche partir》也是“巴拉塔”,以次女高音演唱,伴奏只用了便携式管风琴和竖琴,是一首略带忧郁的歌曲。迪费的另一首作品《Vergene bella》,是专辑中情感最丰沛的一首歌曲,竖笛、便携式管风琴和提琴的伴奏如同低语一般,静静地陪伴着次女高音的悠悠歌唱,整首歌都非常迷人。

`


`

2.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

从哥特时代进入到文艺复兴时代,世俗音乐风格的变化一开始并不算太明显,在15世纪之初,器乐作品依然十分简单,不过声乐作品逐渐在声部上更加丰满了,直到{zh1}出现了供声乐演唱的“古赋格”(Fuga)。

`

仅从《波希米亚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这张唱片来看,捷克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领域,除了一些无名氏作曲家外,基本上被来自德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所占领,这些作曲家包括德国的威廉密(Petrus Wilhelmi de Grudencz15世纪)和迈尔(Michael Maier1568-1622),意大利的布鲁内利(Antonio Brunellic 1575-1630)、内格里(Cezare Negri1535-1604)、马里诺尼(Girolamo Marinoni17世纪早期)和弗纳西(Giacomo Fornaci17世纪早期)等作曲家。

`

不少15世纪的作品大都是无名氏歌曲,其中一首《Modulisemus omnes》,是很有些意大利牧歌风味的无伴奏合唱,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形式此时正在悄悄兴起。竖笛在伴奏乐器中仍然最常使用,例如无名氏歌曲《Fortis ecce leo ille》,竖笛的伴奏在背景上轻轻奏响,女声重唱颇具田园风格;《Sanctissima mitissima》的竖笛伴奏如鸟鸣一般清越美妙,女生重唱带着一种欣喜的感觉;《Solis previa》是由竖笛与另一件管乐器柔和的伴奏,引出悠缓的男女声混合的重唱,虽然这首歌很短,但是却有着令人难忘的余韵。

`

唱片中,威廉密的作品选录了六首,这位15世纪作曲家的音乐还保留着浓郁的哥特风格,《Prefulcitam expolitam》这首轻快的重唱歌曲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弹拨乐器的长长的引子,以及歌唱的节奏,都具有典型的哥特特点。不过,《Probitate eminentem / Ploditando》又相对接近文艺复兴风格,这首歌是男女声二重唱形式,弦乐伴奏极轻。除了声乐曲,这位作曲家还创作了像《Pax eternal templo》这样的纯器乐曲,以几种管乐器主奏,尽管对于现代人来说,它过于简单,但古老的韵味十足,听来不由引发一种怀古之情。

`

历史上,音乐的风格常常会在经历了漫长准备之后,发生突然的转变,到16世纪,迈尔的音乐就已经xx文艺复兴化了。这位作曲家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创作的音乐集《炼金术》(Alchemistic),大量采用了“古赋格”的形式,在两位演唱者之间形成一种严格的模仿。这张唱片选录了12首,它们是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第5首《Appone mulieri》,随着管风琴和弹拨乐器极轻力度的引子,次女高音的歌声缓缓唱出,高男高音立刻紧随其后作模仿,二者严密地做出模进。第14首《Hic est 》不仅在女高音和男低音两位演唱者之间形成美妙的模仿,作为伴奏的竖笛和低音弦乐器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模仿的效果。最有意思的是第47首《Lupus ab Oriente》,由女高音独唱,低音维奥尔琴作为模仿声部,其间以弹拨乐器加以点缀,歌声在每唱完一句后总有个极短暂的停顿,而且旋律表面上单一,却充满了诙谐的趣味。——这首歌是这张专辑中个性最鲜明且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曲,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曲。

`

现在,就该进入到1617世纪之交的时期了,这一时期的作品相对更丰满,但也更平稳,意大利风格比较浓重一些。布鲁内利的《泪水长流》(Piangerem sempr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伴奏乐器中使用了两把低音维奥尔琴,有一个非常深沉的引子,男高音和男低音以同样的深沉唱出二重唱。内格里的《爱情的锁链》(La catena d’amore)是一首小提琴、低音维奥尔琴和吉他的合奏曲,音乐黯然忧伤,可以肯定是一支缠绵悱恻的情歌。马里诺尼的《噢,荣耀之君王》(O Rex Gloriae)不仅乐器使用了与上一曲同样的配置,而且情调也十分近似,只是到{zh1}才变得稍活泼些。弗纳西的《噢,美丽的爱神之弓》(O Bell’arco d’Amore)是一首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的三重唱,以低音维奥尔琴和吉他做伴奏,是纯粹的意大利牧歌风格。

`

到此为止,波希米亚地区巴洛克之前的音乐风格,就已经较全面地接触到了,{zh1}可以做一个简短的概括。个人觉得,波希米亚地区的音乐在哥特时期相对更具自己的特色,而文艺复兴时期以及随后的巴洛克时期,反而过多地受到了本土以外风格的影响,直到泽林卡出现后,捷克本民族的音乐才得以复兴。



郑重声明:资讯 【波希米亚早期音乐中的稀有之作(上)_四分三十三秒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