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_陈言心_新浪博客
朝花夕拾:童谣里的新年(2010-02-08 14:25:37)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房土…… ”斗转星移,日落日升,每年我们都要听到这熟悉的童谣,在期盼和忙碌中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现在春节临近,孩子们却只有在超市和烟花爆竹摊点那里感受年味儿,遗憾惋惜之中,我特意带着孩子到邻居家寻访老北京年俗旧事。

80岁的老邻居魏大爷一家热情地跟我们聊起来,孩提时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事在当了大半辈子教师的他嘴里如数家珍。他还特意拿出自己整理的文字,给我们传授民俗知识。

农历新年就是正月初一,也叫春节、阴历年、旧历年等等。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称元日、元正、元朔、元旦等,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才把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成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复苏,万象更新,“猫”了一冬的人们早就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所以在新春到来前,早早就忙上了。“我们全村的人都上老电磨那儿磨面去,都上那儿排队,排挺长的,磨豆浆,来回借小磨,完了就烧大锅,做豆腐,点卤,做两筛子豆腐,之后就该炸了。”

大爷没有说完,大娘接口了:“一年下来了,风吹雨淋的,窗户纸也黄了,也有窟窿了,也都坏了;一年四季烧火做饭,顶棚也黑了,年底就说都要见见新。”

屋里屋外拾掇干净了还不够,买年货的事情可是最重要的。“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子要顶新毡帽”。吃的穿的自然要买,对联神像也不可少,门神、财神、灶王爷,从前可是样样离不了。

所谓“二十三,糖瓜粘”说的就是祭灶王的活动。民间传说二十三这{yt}晚上,家家户户的灶王爷要统一上天“述职”,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动态。祭灶就是当晚掌灯以后,用糖瓜、关东糖等做供品祭拜灶王。 孩子忍不住插嘴问:“为什么要用糖瓜、关东糖等做供品呢?”

魏大爷拿出新买的灶王画,一边指点一边介绍:“看见没有,这灶王画上专有两个罐,一个装的是好话,一个是坏话,那个好的装红罐儿,那个坏的是装绿罐儿,就是要拿糖瓜把那绿罐儿给粘上了,堵上了,意思是那个罐儿里面的话您少说,您多说好话。赶到烧灶王画的时候,拿那糖瓜把灶王的嘴给抹上点儿。”

孩子听到这里呵呵笑:“敢情是给灶王爷送礼?还有点封口费!”“哪来什么封口费!其实不过是图个热闹,赶祭完了可不就大家都分吃了,尤其是小孩子们,大伙儿就该抢了!”大爷也在一边哈哈笑。

我插嘴说:“哦,那肯定要抢,家家户户的孩子平常难得吃点好的,又不像你们这样天天有大白兔、徐福记什么的,还金帝巧克力,所以赶到这个时候一定得动作快点。”

“好多时候都买不起那么多糖,家里的老人就和些面做点带糖的烧饼什么的,既应景,又填饱肚子,省得一抢而光。”大娘又开始回忆旧日的“甜”。滋味是甜还是苦呢?

 “要了命的关东糖,救了命的煮饽饽”,这是解放前老北京的一句俗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按照民俗,腊月是清账xxx的日子。从二十三关东糖祭灶起,逼债就开始,到年三十儿达到高潮。负债人不敢呆在家里,四处躲债,就盼人们快一点吃上年三十儿的煮饽饽,也就是煮饺子。因为按照旧规矩,只要年三十儿夜的煮饽饽吃到人们嘴里,xxxx就暂时告一段落,这就是“救了命的煮饽饽。”解放后,年关xxxx不多见了,煮饽饽也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要了命的关东糖”和“救了命的煮饽饽”这两句俗语,大多数人已不知它的来历。我们也是通过魏大爷一家的介绍,才略知一二。

看到孩子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也很是感叹。到了今天,躲债的自然不见,关东糖也荡去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苦涩,和腊八粥、腊八蒜、三十儿晚上的煮饺子一道,继续传承着人们心中对于新岁月、新年景质朴的期盼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_陈言心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