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必修>>教师用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_湖北省洪湖市陶雨的空间_ ...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dy}阶段,原始农业时期。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器、骨器。人类现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农业时期栽培成功的。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第二阶段,沟洫农业时期(从夏朝开始,经商、西周直至春秋)。当时,华北地区沼泽较多,要在低平的区域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了沟洫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后期还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在农时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种、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就。

第三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这一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技术方面,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耕耙耱技术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病虫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出现了《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zg}水平的著作。

第四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自隋唐至元代)。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期,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水田作业的耖和秧马等,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包括明代和清代前期)。随着人多地少情况的出现,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美洲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

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

原因:小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根本保证;稳定小农,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因此,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

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优质农作物的种植等。

影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这些政策一般只出现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其中对工商业的限制和过度的垦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我国先民发明的最早松土农具是()

A.铁犁牛耕B.钱和镈C.耧锄D.耒耜

2.在种植业方面,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B.粟黍C.粟水稻D.黍稷

3.下列对曲辕犁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B.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C.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D.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二)能力提高

1.人们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是在()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战国时期修建的xx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漕渠C.白渠D.龙首渠

3.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晋朝以后B.唐朝以后C.宋朝以后D.明清时期

(三)延伸拓展

1.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耧车

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筒车B.翻车C.耧车D.水车

3.在封建社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①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②进行交换,获取商业利润③交纳赋税④贱买贵卖,以有易无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四)模拟练习

1.西汉发明的耧车是一种()

A.松土工具B.播种工具C.灌溉工具D.碎土工具

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获取利润③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④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农产品贸易发达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 000多万,经过一百多年,乾隆末年增为3亿。耕地面积在1685年(康熙中叶)为6亿亩,1724年(雍正初年)增加到72亿亩,1766年(乾隆中叶)达到78亿亩。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矛盾?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它和材料一、材料二有何关系?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5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xxx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请回答:什么是自然经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历史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封建王朝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题:战国时期,战乱不休,但社会经济却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注重发展经济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出现

(二)例题解析

例题:我国犁耕技术基本完善的标志是()

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使用

C.曲辕犁的出现D.耕耙耱技术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犁耕”一词。B项中的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犁耕技术;D项耕耙耱技术属于耕作技术,也不属于犁耕技术,可以排除。AC两项属于犁耕技术,但曲辕犁比耦犁更为先进,它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用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一直为后世沿用。正确答案为C

(三)学习拓展

我国不仅是世界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sjlx}地位。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我国传统农业的{lx1}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在清代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有过两次发展:一是在两汉时期,由于开发黄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主要内容的北方旱地农业技术;二是在唐宋时期,由于开发长江流域低洼沼泽地区,形成了以防旱、排涝为内容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至清代,由于农区的耕地已开垦殆尽,人们便开始xx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集约经营、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农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从以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主,转入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来发展生产的重要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中国农业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约9亿)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国外学者也都认为,18世纪的中国农业是世界上{zxj}、最发达的农业。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到达中国。据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xx的英国为10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赵冈教授在《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一文中说:“与欧洲比较,直到明清为止,中国的农业生产是{zxj}的,产量遥遥{lx1}于欧洲……比起欧洲的庄园制度,效率高出许多。”

法国xx的汉学家谢和奈在《中国社会史》中也说:“中国农业于18世纪达到其发展的{zg}水平。由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农业看来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许多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别落后。”

(二)学术前沿

小农经济和家庭联产责任制

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潜力还没有xx发挥,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在今天我们的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经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延续,是小农经济仍有潜力的反映,对这种潜力应予利用,否则不利于生产。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应该稳定,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



郑重声明:资讯 【《历史》2必修>>教师用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_湖北省洪湖市陶雨的空间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