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上的所有功能,都是围绕获得清晰艳丽的影像设计的。允许到达感光材料表面的光量多少,由光圈和快门这两位门神掌握,这两位的工作紧密配合,使每次放进的光量都是一个固定的常量!这一点,可以通过从明亮到昏暗画面转动镜头时,光圈速度不断变换的组合直观的看到。当镜头指向晴空万里的海滨浴场时速度光圈组合成1/2000,F16,指向幽暗的森林峡谷时组合成1/60,F4,这样的变换,让人感到两位门神放入的光量始终有个不变的光量标准,即:把整个影像画面曝成平均中灰亮度.
相机感受光线强弱是由设在机身内的光敏元件完成,这个元件不会识别影像也不会识别色彩,只会根据通过镜头进入机身的光线强弱改变自身的电流或电阻,相机的软件会据此作出光线强弱的判断,并通过比对计算,发出控制速度光圈的指令。把进光量控制在:把整个影像画面曝成平均中灰亮度所需的光量。
文中已经两次提到“中灰亮度”这个词!自然界中的物质,把可见光不同程度的反射回来,使人的眼睛感受到不同的亮度,把光线理论上全吸收称为“黑色”,全反射回来称为“白色”。如果把从黑到白分成若干等级,处在中间的即是反射率为18%的物质反射的灰亮度,习惯称为“平均灰”或“中灰”。由于太黑太亮都不适合人类观察景物以及感光材料所能表现的亮度范围有限,故把18%反射率的灰亮等级作为整个画面的曝光标准。
怎样理解这个“中灰亮度”的具体体现呢?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夜晚的室内,用一台打开的电视机照明,拍出的照片,画面远比肉眼观察到的明亮的多。不得不让人眯起眼睛和戴上墨镜的夏日海滩,照片却不像肉眼观察的那么亮。这说明,光敏元件检测到的光亮如果达不到画面所需的“平均灰”曝光量,便会开大光圈放慢速度,反之亦然。总之,相机给出的一组租曝光组合便是在控制把整个影像画面曝成平均中灰亮度所需的光量。这里必须重申,光敏元件只测亮度,相机的程序控制进光的量度。
关于光量单位EV的定义这里不累述,相机的曝光数据中有一项“曝光补偿”,不作补偿调整时表示为 0/6EV,如果正补偿则表示为0.3EV/6EV=0.05=5%,即对6EV补偿了5% ,此时的进光量为6.3EV。负补偿同理。所谓“补偿”是对一个常量而言,公式的分子是增加的光量0.3EV,是针对曝光量6EV而言。只要在相机所能控制的曝光范围内,即:{zd0}光圈最慢速度组合至最小光圈最快速度组合之间时,6EV既是把整个影像画面曝成平均中灰亮度所需的光量。换句话说:当感光度设定后,无论环境光线的明暗,相机通过改变曝光组合,始终把每次到达感光材料的光量控制在按照平均中灰亮度感光的6EV。这便是自动曝光的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有了曝光标准,便可以谈谈测光和曝光补偿的应用了。文中第二自然段已经简述了相机的测光原理,这里必须重申:光敏元件只会感受光线强弱,不会识别颜色和景物。这个概念与下面要谈的曝光补偿有密切的关系。相机一般有三种测光方式: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采用平均测光时,相机的曝光“标准”考量的是整个画面的亮度,中央重点和点测使考量的面积逐步缩小。
以绿色荷叶包围中间一朵荷花为例,荷叶占画面4/5,荷花1/5。1 平均测光时,光敏元件感受的是全画面4/5的灰和1/5白的混合亮度。2 中央重点测光时考量的面积缩小到中间一部分,这一部分中有1/2灰1/2白,光敏元件感受的是一半灰一半白的混合亮度。3 那么点测光时光敏元件感受的则全是中间白荷花的亮度了。此时你会发现:如果光圈A固定,速度S在逐渐加快。速度S固定则光圈A在逐渐收小。对同一固定画面,每种测光方式都是按上面提到的“标准”曝光的,但对该画面的三种不同的测光方式而言,是在做减档曝光。这样,结论便有了:当采用平均测光拍摄大面积暗背景亮主体的画面时,要做“减档曝光”,因为此时测光系统并不知道你要的主体是荷花,给出的“标准”量是综合了大面积的暗背景亮度的曝光量,势必会使主体荷花曝光过度。那么采用平均测光拍摄大面积亮背景暗主体的照片时则需“加档曝光”,道理与上面的例子正好相反。如果采用点测光直接测量被摄主体则不必考虑加减挡了。以上谈的只是加减档的概念,至于加减多少则取决于,光比,反差,明暗画面比例等诸多因素及经验。
很久以来就想写写我对曝光的理解,尤其是看到一些影友由于曝光不当使本来很好的作品大打折扣时,更是感到紧迫。无论大家在百忙中是否有耐心读完此文,只要有对大家一点点帮助或能引发大家学习探讨之风气,我便会感到非常欣慰。
这篇习作只称得上议论和感受,难免谬误。不妨当成2010年送给大家一个不成敬意的小礼物吧。
P1 以下三张我认为都属亮背景暗主体,都做了加档0.7EV补偿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