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果模子” | 威海民俗网

DSC_0036副本

在过去自给自足的社会模式下,人们传承着祖辈留存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智慧,这种智慧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胶东,磕面果算是既普通又广泛的一项家庭活动,不知伴随了多少个世世代代的人们,但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现在基本“绝迹”了。正因为这种类似的民间文化逐渐的消失,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对民俗、民俗品产生了xx和兴趣,因为这些风俗和民间器物代表着本土风情和人文特征,不同程度反映着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着较为强烈的地域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潜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在古玩、旧货市场繁荣的同时,民俗品也逐渐受到重视,每到交易时段,市场上便聚集了不少淘宝或捡漏的人们,这些民俗品或因存世量的稀少而价值不菲,或因大众化程度较高而价格低廉,有人将其当作搞研究、做学术的范本,也有人是作为投资升值的手段而参与买卖。笔者也常常光顾,并且收集了部分比较喜欢的民俗品,磕面果的果模子算是其中比较丰厚的一项了。
?????? 果模子作为一种磕制面食的模具,在全国都有使用,只是称呼上略有差别。山东的花样面食久负盛名,不同节日,选择不同题材的模子来制作好吃好看的花样面食。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日,如春节、婚庆、祝寿、生子、二月二、八月十五等,家家都要自做面食以示喜庆,这其中不少都要用到果模子。胶东的果模子更是种类花色繁多,有磕“饽饽”的,磕“莲子”、“面鱼”的,旧时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也大多以花色面食为主,胶东地区祭海的习俗,渔妇们在饽饽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造型美观,形象逼真;每到农历七月初七“七巧节”,俗称“七月七”, 胶东人都要“磕巧果”纪念牛郎织女天河相会。家家户户和面蒸制,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在一块30多厘米长的果木立方料中,有一串七个模子,每个模子直径约2.5厘米,不同的七种图案,小巧玲珑。磕“巧果”本是妇女们的事情,但是{zg}兴的当属那些光着屁股的孩童了,蒸好出锅后的“小果子”,穿上一串,挂在脖子上,既当了零食,又具有祈求祝福的含义,据说吃过七果能使人尤其是女孩心灵手巧;过年时“磕饽饽”,也要用模具,花纹图案有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各种造型,把和好的面按进刻有花纹图案的果模子里,磕出来再上锅蒸,有的烙烤,莱州地区也有的油炸面鱼的习惯,{zh1}用胭脂品色盖上“喜”字、“寿”字的饽饽印,表达了吉祥、福寿的祝愿,受到人们的喜爱,使胶东的面食成为中华传统面食艺术品。

DSC2_0112 (3)副本
??????

?????? 除了磕“饽饽”、“莲子”、“面鱼”、“巧果”,胶东当地也磕月饼、糕点等食品,模具大同小异。这种面食模具在南方叫饼印,在胶东,一般统称果模子。在这些留存下来的收藏品当中,有一件果模子笔者非常喜爱,是磕糕点的,一模可磕七块,与其他巧果模子不同的是,此模子上的图案由“刘郎不敢题糕字”七个文字组成。可以想象得出,磕好七块带文字的点心,无论是装盘待客还是包装送礼,都是很好看的民俗食品。该模长40公分,宽6公分,厚3.5公分,樟木制造,字体刊刻工整,布局得当,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物品。刚看到该模的时候,对这七个字一直不得其意,方明白其中的典故。糕,是米面类制品,也就是现在全国南北都风行的年糕。而在宋代之前,“糕”字只是民间习成俗定的土语,还未被文人墨客所使用。话说有一年重阳节,大诗人刘禹锡和一些朋友头插茱萸,登高饮酒。看着桌上蒸得香喷喷的糕,便有人提出用“糕”字来写诗,以活跃气氛。刘禹锡正寻思着怎样用好这“糕”字,忽然转念一想:“不对,‘糕’字在老百姓的口里倒常常提到,但《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和《春秋》这些经书里可没有‘糕’字啊,既然古人未有此先例,我怎么能用呢,还是算了吧。”于是踌躇半日,终未成诗。后来有人作诗嘲笑他:飚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意思是说:刘大诗人连个“糕”字都不敢用,白白辜负了他诗中豪杰的声名。后人也是常用此句来形容那些不敢逾越保守思想和在学术上只求形式严谨的人。 这件果模子来自于民间,应用于民间,虽说此“糕”非彼“糕”,但时人将历史上的典故运用至此,也可说是幽默诙谐,让人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找找话题,增添情趣。
?????? 笔者喜好果模子也算是有年头了,记得还是在中学时代,笔者便开始把姥姥家那些闲置多年的果模子搜罗出来整理收藏,加上目前古玩市场上也不时有便宜的老模具出售,因而多年集之竟也颇为丰厚。模子内那雕刻精细的手工活,有的刻小动物,有的刻花卉,有的刻寓意美好的吉祥图符,常见的有莲蓬、桃、鱼、狮、猴等,鱼象征“连年有余”,猴象征“封侯”,狮子象征“事事如意”等等,内容上处处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祝愿,使人一见便备感亲切。 如“莲子”模,用于结婚、寿诞以及年节德宴会,在这种宴会上常以莲子为食品,取意连生贵子,多福多寿;“巧花”模是纪念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既有歌颂爱情坚贞,又歌颂勤劳智慧的寓意;“寿桃”与“火烧”模是比较普通的面食模,多为寿桃、石榴、佛手等外形,中间有福、寿等文字,周边置八卦、八宝或万字、回文等图案。莱州有种果模子很深,磕出来的面食几乎就是一个圆凸饽饽,图案是由一圈花瓣组成,中间饰有喜字,多为婚典使用,有喜气洋洋的气氛;烟台福山的一种模子则很浅,也是有着专门用途:从前走亲访友,一般都要携带叫做“油果子”的油炸面食,就用这种较浅磕子制饼,若用普通的模子制饼,色泽与味道就达不到效果。
?????? 制做传统的果模要先选料、下料,按照需求的模具形状和深度将果木切割成小块,经过蒸煮使木料不开裂、不变形,处理好的木料几十年都不会变形开裂,造型上根据要做的图案将木料做成大体的样子,然后用工具将木料掏成想要的形状。{zh1}用传统的工具,一刀一冲的手工雕刻成美轮美奂的图案,使之成为一件可用、可收藏的艺术品。不同的地域,果模子质地也各有不同,在胶东除了有各种木质的之外,陶制的果模子也比较常见。这种陶制品通常会选择细腻、有黏力的泥质,通过低温烧制成陶,在民间称作是“土陶”, 盛产于山东西部的不少地方,胶东地区的民间过去也有少量的土窑烧制。当时老百姓家里使用的一些日用品,如放筷子的“陶笼”,腾饭用的“粑粑盘子”,磕面果的“陶果模子”,更多的是些常用的盆盆罐罐,很多都是这种土陶制品,由于世代相传,大都保持着很原始的器形。因为原材料多,所用泥就地挖取,烧制相对比较简单,出货价格便宜,因此每见农村乡集,都会有多种陶货出售,也倍受老百姓的欢迎。陶制模具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山东仍然有部分地区烧制。制作上也甚为讲究,火大和急了就容易将物品烧破,所以开始用小火,等小半天过后,再将窑口封死,土话叫“憋窑”,这样通过烟熏火焖,土黄色的窑泥就慢慢变成了黑色。第二天焖上{yt}即可开窑,晾好后便可出窑了。过去这种小窑厂内是不允许女人进出,但是这些夹带在窑内烧制的小物品,却常常是出于女人之手,如这些陶制面模子、小孩玩具,经过竹子或者木片削尖,或是铁制的专用小刀细心镂刻而成。这些活儿,几个妇女坐在炕头或是院子里,拉着家常聊着天就完成了。
?????? 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许多的手工劳作早已经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生活方式也不断的发生着巨大变化,祖辈们使用的这些生活用品逐渐被人们淡忘。习惯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人们,面对着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民俗文化,有回忆,更多的则是茫然,不由让人感叹着时光变化之快,社会发展之迅速。这些留存下来的用品,饱含着祖辈人在单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追求幸福、祈求美好的心境,虽然与现代生活方式已相隔遥远,但散发出的质朴风情和浪漫色彩,是在我们身边的现代文明所缺失的。

???????????????????作者:刘巍峰???????????????原载《中华儿女——中国书画名家》2009年12月

郑重声明:资讯 【胶东“果模子” | 威海民俗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