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_我的空间我作主_百度空间

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俗称密胺蛋白精,IUPAC命名为“1,3,5-三氨基-2,4,6-三嗪”,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它是白色单斜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具毒性,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

三聚氰胺是氨基腈的三聚体,由它制成的树脂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氮气,因此可用作阻燃剂。它也是杀虫剂环丙氨嗪在动物[2]和植物[3][4]体内的代谢产物。

三聚氰胺最早被李比希于1834年合成,早期合成使用双氰胺法:由电石(CaC2)制备氰胺化钙(CaCN2),氰胺化钙水解后二聚生成双氰胺,再加热分解制备三聚氰胺。

目前因为电石的高成本,双氰胺法已被淘汰。工业合成主要使用尿素为原料,在加热和一定压力条件下:

6 (NH2)2CO → C3H6N6 + 6 NH3 + 3 CO2

按照反应条件不同,三聚氰胺合成工艺又可分为高压法(7-10MPa,370-450℃,液相)、低压法(0.5-1MPa,380-440℃,液相)和常压法(<0.3MPa,390℃,气相)三类。

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氨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zh1}生成三聚氰酸。

三聚氰胺是制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密胺塑料)的原料。该树脂有时也被俗称为三聚氰胺,常用于制造日用器皿、装饰贴面板、织物整理剂等。在中国,日常生活中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即密胺塑料)最常见的应用是一类被成为“美耐皿(又称密胺碗)”的塑料碗碟。这类器皿的物理性质非常类似陶瓷,坚硬不变形但又不像陶瓷那样易碎。常常标有“不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的警示,因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即密胺塑料)受热后有可能散发毒性。

三聚氰胺还可以与乙醚配合作纸张处理剂,在一些涂料中作交联剂,以及阻燃化学处理剂等。

[编辑] 三聚氰胺用于食品工业xx

食品工业中常常需要测定食品的蛋白质含量,由于直接测量蛋白质技术上比较复杂,所以常用一种叫做凯氏定氮法[5] 的方法,通过测定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由于三聚氰胺(含氮量66%)与蛋白质(平均含氮量16%)相比含有更高比例的氮原子,所以在下文中的一些事件中被一些xx者利用,添加在食品中以造成食品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假象,从而造成严重的食物安全事故。

目前广泛认为三聚氰胺毒性非常轻微,基本上没有肾毒性,但是由于加工过程中的原因使得三聚氰胺中常常混有三聚氰酸,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网格结构。[来源请求]摄入人体后由于胃酸的作用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相互解离并被分别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最终进入肾脏。在肾细胞中两者再次结合沉积从而形成肾结石,堵塞肾小管,最终造成肾衰竭。由于三聚氰胺结石微溶于水,对于成年人,由于经常喝水使得结石不容易形成。但对于哺乳期的婴儿,由于喝水很少并且相比成年人肾脏狭小,造成更容易形成结石。[6] [7][8]中国卫生部对于2008年中国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指导xx方案中,对于三聚氰胺造成的轻度结石,推荐大量喝水的方法,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目前三聚氰胺被认为毒性轻微,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大于3克/公斤体重。[9]其根据是1945年的一个实验报道:将大剂量的三聚氰胺饲喂给大鼠、兔和狗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10]

然而,因中国进口原料而引起的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掺杂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为上述毒性轻微的结论画上了问号。但为安全计,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11]

2008年中国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再次将三聚氰胺的毒性引入公众视野。中国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11日晚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三鹿集团决定立即全部召回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影响的省份已达数个,中毒婴儿罹患泌尿系统结石、肾衰竭。中国卫生部提醒公众,立即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已食用该奶粉的婴幼儿如出现小便困难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诊。同时,卫生部要求各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类似病例。中国卫生部已将事件有关情况向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国家通报。有关调查处理进展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发布。[12]

  • 其他三嗪类:
    • 三聚氰氯
    • 三聚氰酸
  • 氰胺
  • 双氰胺

  1. ^ Merck Index, 12th Edition, 5853.
  2. ^ Report on cyromazine of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3. ^ Lori 0. Lim, Susan J. Scherer, Kenneth D. Shuler, and John P. Toth. Disposition of Cyromazine in Plants und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J. Agric. Food Chem. 1990, 38, 860-864 [1]
  4. ^ FAO report on cyromazine
  5. ^ Julius B. Cohen Practical Organic Chemistry 1910 Link to online text
  6. ^ Dobson RL, Motlagh S, Quijano M, Cambron RT, Baker TR, Pullen AM, Regg BT, Bigalow-Kern AS, Vennard T, Fix A, Reimschussel R, Overmann G, Shan Y, Daston GP.,({{{年份}}}),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oxicity of Contaminants in Pet Food Leading to an Outbreak of Renal Toxicity in Cats and Dogs.,Toxicol Sci.,[[{{{年份}}}]]
  7. ^ Puschner B, Poppenga RH, Lowenstine LJ, Filigenzi MS, Pesavento PA.,({{{年份}}}),Assessment of melamine and cyanuric acid toxicity in cats.,J Vet Diagn Invest. 2007 Nov;19(6):616-24,[[{{{年份}}}]]
  8. ^ [2]
  9. ^ 三聚氰胺MSDS
  10. ^ W.L. Lipschitz, E. Stokey,(1945年),The mode of action of three new diuretics:melamine, adenine and formoguanamine,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Vol. 83, Issue 4, 235-249,1945年
  11. ^ http://www.cdc.gov/niosh/ipcsneng/neng1154.html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英文]


郑重声明:资讯 【三聚氰胺_我的空间我作主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