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求职“大忽悠”

玲玲:今天特地请两位来,是想请教一个我很疑惑的问题。我最近采访时遇到这样两件事情,一个是一家知名外资公司招聘了一名女销售代表,结果还没过试用期就被大家集体讨厌而开掉了,此女素质很低,但被开后居然又能迅速地在另外一家xxxx找到管理层职务。还有一个事例,就是一家xxxx招聘来一名区域经理,此人下班就关机,整天打xx,xx无心工作。我就是觉得太奇怪了,这些人怎么就被人事经理给面上的呢?

  星星:这并不奇怪。我在招聘的过程中,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们公司之前就有这样的一位面试者,年龄29岁,来公司面试之前应该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是提前两天通知面试。面试中,他对我们公司的各个方面都了解得相对清楚,这个应该是通过网络做足了功课的。此人给人的印象很稳重,对公司的业务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思路,对于公司的文化也比较赞同,愿意和公司一起奋斗。这样一个人摆在面前,我们都觉得合适,所以我们决定聘用此人。在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以后,经过一个月的试用期,我们就看出来问题,此人工作随意性较大,对于安排的工作也只是敷衍,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最终我们解除了与他的劳动合同。

  国平:是呀,能否挑对人是个很古老的话题,呵呵。这样的事不只是让招聘官伤神,更让企业的负责人伤神。一般招聘官都认为自己看对人的几率比较大,毕竟他们认为自己对企业招聘的岗位及企业的用人标准、文化都很了解。但实际上,有一组统计数字表明,招聘官能xx找对人的几率其实也并不太大,不足七成。

  巧妙伪装蒙混过关

  玲玲:其实能令阅人无数的招聘官们看走眼,这样的求职者还是很有板眼呢。最起码他们是做足了某些方面的功课。就像刘先生说的,求职者来了,他对公司文化认同、对未来规划清晰。短短几十分钟的谈话,你确实觉得他就是适合的人,这种概率还是很大。说到这儿,我就在想,他们来求职时应该是戴了美化自己的面具,最起码也遮掩住了缺点。

  星星:也不一定说是面具吧,只是一个人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的行为与气质,这种职业化的表现会让人误以为其业绩能力也很优秀、很专业。有些人对于一些专业的问题因为经历过相关的情况,所以对于面试的问题回答也比较有条理性,对于各项问题都有准备,所以伪装得比较好。

  国平:出现职场面具,其实与企业在选择用人时制定的标准有关。美国一位优秀的猎头顾问,卢.阿德勒在其著作《选聘精英5步法》中写道:将注意力放在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上,而不是其具备的外在条件上,这样就可以提高招聘的准确度。多xx人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其拥有的技术。

  美化技巧值得借鉴

  玲玲: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何况只是有着十几分钟交流的陌生人之间,更是难以看透对方的本质。怎么才能避免这些大忽悠们蒙混过关呢?

  国平:做一个优秀的招聘官,需要经验和阅历,更需要一定的技能与公正客观的角度,不凭自己的喜好而是以业绩能力为基础进行面试,这样选对人的几率会更高。

  星星:不少职场面霸,面谈的经验比较多,也深知面试官会提及的问题。单纯的面试谈话无法让面试官选对合适的人选。所以,面试官不能总是走流程,可以多角度多方位来考量求职者,总有一些问题,可以让并没有硬通货的求职者无所遁形。

  国平:换个角度来看,“大忽悠”们的求职本事,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在才市中,也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本身很有“料”,但因为缺乏必要的面试技巧,在短时间内倒不出货来,最终和大好机会擦肩而过,如果他们能多一些准备,多一些经验,就能在关键时刻拔得头筹。应该说,在求职过程中,适当的美化,还是相当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