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我怎么过年_残剑_新浪博客

      过了小年春节就快到了。人老了就爱回忆,每逢年关,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70年前孩提时代过年的情景。

过年,是我童年时{zd0}的快乐。每当临近年关,我就兴奋不已,盼望大年早点到来。姐姐们教我背诵的那首过年的儿歌,我至今未忘:“二十三灶王糖,二十四扫房,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年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对酉,三十煎鱼,初一磕头。”这首儿歌充分反映了东北过年的习俗,我家每年都是按照这个“程序”办理的。从腊月初八喝完“腊八粥”就开始忙着筹办过年的事。先是买几斗黄米和几升饭豆,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蒸出一笼笼的年糕和豆包,放在屋外冷冻后装入大缸里储存起来,以备正月十五以前食用。接着就采购年货,父亲带着我,挎上一个硕大的用柳条编织的元宝形的筐,到一家叫义顺祥小杂货铺,把事先开列好的采购清单交给王掌柜,然后由小伙计们照单包装,{zh1}结帐。采购的年货,除蘑菇、木耳等干货,花椒、大料等调料以外,一般不包括食品,主要是采购过年的用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 张“洋房子”(在一张白纸上用蓝颜色画的一间楼阁,据说它象征满族人的祖先),还有财神、门神、灶王等各路神仙的画像,以及供奉他们所需的各种供品,如烛、香、纸之类和写对联用的红纸、挂在门口或院中的大红灯笼,除夕夜要燃放的烟花、爆竹等等。我最为关心的是,每年必买一只玻璃罩上画红花的小灯笼和各种颜色的小洋蜡,但这些小洋蜡我不能一人独吞,要同两位xxx平分,连颜色搭配都必须xx一样。

    过年食品的采购,除了已蒸的年糕、豆包以外,还要按日伪统治者规定的限量买回大米、白面,蒸几笼馒头、糖三角和用肥肉加白糖作馅儿的滋肉包。作为供品的馒头还得用大料蘸红颜料在顶部印上八角形图案。至于肉食,我家多年都不养猪,一般会买“半拉半”(即杀好的半扇猪),买回后埋在门前的雪堆里,随吃随砍。自家养的母鸡一般不杀,留作下蛋,每年都会留一只公鸡过年时杀来吃。鱼是必不可少的,东北的冬季吃不到活鱼,当地更难吃上海鱼,买来的都是从松花江冰窟窿里打出来的冻鱼,其品种多是“胖头”、“ 鲢花”、“鳌花”之类。那时的淡水鱼可是一点没有污染,味道极其鲜美。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这{yt}最隆重的仪式是送灶王爷上天。要买一捆大块糖(也称灶糖),用糖将灶王的嘴粘上,不让他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说八道,并用秫秸扎一匹马,作为灶王上天的坐骑,然后将灶王像揭下,连同秫秸马一起烧掉,一边烧还要一边嘱咐他上天后“好话多说,坏话少说”。小年之后过年的气氛日浓。到腊月二十九,一切准备就绪,便该“总把新桃换旧符”了。先是把“洋房子”供在房的正中,并贴上“挂旗”,摆上蜡台、香炉及各种供品。接着把父亲写好的对联贴在门的两侧,并在上方贴上横批。门的中间贴上两位门神的画像,一位是骑红马的关公,一位是扛大刀的张飞。灶台边贴上灶王像(他已从天上返回),并贴上“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的对子,和“一家之主”的横批。炕头墙壁贴上画有“鲤鱼跳龙门”、“狸猫换太子”、“二十四孝”、“王小卧鱼”等民间故事的年画,炕边还要贴一幅约百余字、用文言文写成的“春联”,其内容主要是祝福新年好运。年三十晚的团圆饭是过年的主要内容,因此非常丰盛,一般吃大米饭,在各种菜肴里必有一条鱼,象征“年年有余”。午夜,过年的气氛达到高潮。在新旧交替之时,父亲便打着灯笼到十字路口去迎接财神,回来后母亲开始下饺子,上桌之前晚辈给长辈磕头(女子请安)拜年,长辈分发压岁钱。这时家家红灯高挂,鞭炮齐鸣,“二踢脚”的声声巨响震耳欲聋,沉寂了一年的小镇突然沸腾起来。按规矩除夕之夜是应当“守岁”(彻夜不眠)的,可是兴奋了{yt}的我,吃完酸菜馅饺子就不由自主地进入梦乡了。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给亲朋中的长辈们去拜年,路人相遇也都互相作揖拜年。直到年初五吃完“破五饺子”,才算过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要热闹一番。当晚父亲必带我上街去观灯。各商铺门前挂出各种各样的花灯,有白菜灯、荷花灯、孔雀灯......以及表现各种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的走马灯。如遇下雪,那“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景象更别有情趣。一家叫永昌厚的大商号门前的大树上绑满各式各样的烟花同时燃放,称作“铁树开花”,那火树银花,万紫千红的壮观场景尤其让我难忘。过完正月十五,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平常生活,小城又恢复了它那往日的宁静。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70年前我怎么过年_残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