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1 科学防灾减灾,让悲剧不再重演
2008,悲欣交集,无与伦比。
2008年的春节前夕的罕见雪灾入侵了中华大地。柔弱的江南禁不住刺骨的寒风,秀美的河山抵不住无情的霜冰。冰冻了杨柳的风姿,雪封了百灵的歌喉,更切断了归乡游子回家的路。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13亿中华儿女的心,一栋栋美丽的楼房,出现在人眼前的却是一堆堆坍塌的瓦砾。命运没有摧残我们的坚强,我们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
一切都将成为历史。现在的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如何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防灾减灾,不要再让无辜的生命牺牲。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我认为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小孩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这是我们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世界必须落实好的重要工作。
范文2 防灾减灾,科学发展
地球,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它,养育了我们人类以及各种各样的生命。但是,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安全,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灾难始终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地震、洪水、大风、火山喷发……这些灾害也不是xx没有办法,不能等着它们来危害生命,保护好自然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少受到伤害,这我们人类所能够做的{zh0}的贡献!
只不过光是这些是不够的,灾害如果真的要来,我们以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是远远抵挡不住的,但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亡。我们的地球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模样,人类的“贡献”可少不了,现在的科技水平在不断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可惜的是,现代人的环保意识是在逐年下降。地球再了不起也抵挡不住这样的攻击。像那些泥石流啊,山体滑坡啊,一些因砍伐树木过多而导致的洪水啊,大面积土地沙漠化啊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人类是xx有这个能力预防的。在此我向人们提出几点意见:
1.少砍伐树木,多植树造林(是有益的植物都行)
2.尽可能的少制造对大自然有危害的垃圾
3.人人心中要有环保意识,要正确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4.……
现代科技在高速发展中,我们的未来依然是那么美好。不过,地球这个脆弱的小东西,稍稍的对它不好,它就会非常非常地不舒服,还会和你闹别扭,可麻烦啦!不过呢,你好好的保护它,它还是个乖孩子哟。
这些都只是可以防止一些不该发生却又偏偏因为人类的破坏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灾难。但是,一些由地球本身造成的灾难人类是很难防备的。我们不仅需要防备一些灾难,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和自卫知识。就像那些发地震啊,发洪水啊等该怎样自救,这些一定都要牢记在心,它们都是相当重要的,千万千万不能忘啊!!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市8.0级特大地震,死伤无数,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不都是灾难吗?
灾难并不可怕,中国亿万人民一起抗灾,再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也是寥寥无几!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它是我们中国的“震”撼人心!!
让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地球,灾难到处都是,我们的生活处处受到它的袭击,但这又能怪谁呢?只不过是人类自己在吃自己种下的恶果。好好的保护自然环境,这便就是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啊!
防灾减灾,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你我来创!!!
参考资料1
充分认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近年来,深圳气象事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关键时期,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据预测,未来50~8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进一步上升,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将进一步加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将进一步加重。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减轻灾害损失,是保障地区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关键环节。气象事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深圳市人口高度密集,经济比较发达,但地理环境脆弱,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引发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可能特别大。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全面提高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重要内容。气象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防灾减灾是城市发展的主题之一。在深圳这样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气象事业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只要预测准确,信息服务及时,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灾情是可以减轻的。
第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在大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把气象科技服务作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服务产品、改善公共服务手段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全力营造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深圳市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要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大力加强气象服务工作。要着眼于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着眼于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加强部门合作、联动联防,努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机制;着眼于提高预警预报的准确率和信息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眼于{zd0}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有效指导,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切实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扎实开展工作,以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全面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党政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气象部门研究具体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基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从全局和长远来看,首先要加快转变发展模式,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是应对气候变化,搞好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三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建设。气象、应急、三防、水务、海事、安监、民政、国土房产、农林渔业以及交通等部门必须团结协作,密切配合,联动联防,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气象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预警先导、部门联动、社会响应”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
四是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科技创新。要以气象现代业务体系建设为中心,围绕预报预警准确率和传播覆盖率的提高,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加快“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建设步伐,抓紧实施国家气候观象台、西冲综合观测基地、大运中心气象观测场等气象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确保在2009年建成,为第26届世界大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准确高效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要加强全市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气象灾害风险分布研究,不断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要实现气象信息高度共享,{zd0}限度地发挥气象信息的社会效益。
五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科普和演练工作。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加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宣传力度,让预警信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的宣传作为重要的政府公益宣传给予支持,根据不同季节,做好针对性的宣传。要加快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利用各种手段使预警信息在{dy}时间传递给社会公众。有关部门和社会传播媒体要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作为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途径,与气象部门共建预警发布渠道。
六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立法与技术标准建设。在《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和《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基础上,充分利用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加快《深圳经济特区气象条例》的立法进程。同时要积极开展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制定,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要积极研究和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及时修订全市抗风、排涝、防雷和海堤等防护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做到未雨绸缪,确保安全。
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为加快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2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xxxx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zx1}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参考资料3
xxx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正如郑国光局长所说:“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头一次…。强化防灾减灾工作,不仅体现出党中央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决心,也指明了今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方向和任务。”。这是对我们气象部门的一种鼓舞、一种激励、一种鞭策和一种召唤。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我们要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一气象部门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国办49号文件精神,抓住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等各项工作,扎实做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防灾减灾的关键是防御或减轻灾害发生,为此,着力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积极配合市局全面启动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加强全区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维护与利用;在政府的协调下,逐步实现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完善我市区域天气观测网;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
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针对我区气候特点,加强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加强预报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对短时强降水、暴雨、雷电、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能力以及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强化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尽快解决预警信息传输“{zh1}一公里”问题,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信息发布快捷优势,使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群众,提高全社会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能力。结合我市实际,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水库、堤防、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组织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雷电防护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自上而下,建立暴雨、干旱、雷电、冰雹、强风等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
四是努力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要始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各项工作。加强气象科普宣传,通过电视、广播、农网、民心网、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小学生、农民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学习,开创气象事业新局面
当前气象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很好的机遇。正如回良玉副总理今年9月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所指出的,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今后,我们将始终把学习十七大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学习内容,要深入理解十七大的精神实质、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强化学以致用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激发出来的干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坚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更加自觉、主动地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
总之,我们将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全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预报预警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有效指导,{zd0}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为建设和谐庄河、推动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