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文化建设规划_香山楚歌_新浪博客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文化建设规划

(讨论稿)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曾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由此,传承和创新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zj2}目的,学校文化则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其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其精神和灵魂,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之母,以塑造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己任的师范教育,其所蕴含的学校文化应当是教育文化中最基础、最前沿、{zyx}的部分,其教育精神也应当是人文精神中{zj1}影响力和生命力的部分。在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通高师”)以“夯实专科发展基础,前瞻本科发展趋势”为基本建设思路,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传统悠远、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教学应用型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关键期,以文化建设统领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凝聚、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与现状

    (一)南通高师的文化源流与特质

    南通高师起源于近代xx实业家、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张謇先生于1902年创办的我国{dy}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一百多年中,先后汇融了1905年创办的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1906年创办的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两支重要源流,其中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之一,海门师范学校则被世人誉为“乡村师范教育的一朵奇葩”。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以张謇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教育先贤本着“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的文化宗旨,坚守“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乃至“家可毁,不可败师范”的文化信念,担负起“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文化责任,开风气之先,揭进步之帜,耕耘不辍,薪火相传,积淀起追求真理、崇尚道德、刚健自强、兼容并包、个性丰满的师范文化。而这广博深厚、代有发展的学校文化逐步凝结成五种个性特质:

    一是艰苦奋斗、办学不辍的实践品质。南通高师崛起于国家衰败、文化落后、民众苦难之时,虽历经时代社会变迁,数历民族命运劫难而始终办学不辍,且代有创新发展。其间,师生坚守导兴教育、造就良师之旨归,标榜砥砺自强、卧薪尝胆之精神,自勉自奋,知行并进,科教兴国之流在百年历史中绵延不息。一百年间,南通高师先后培养了三万多名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大江南北,工作在各条战线;他们传承着创校人“毁家兴学”的实践精神,献身于地方的教育事业,为学校赢得了南通地方“教师摇篮”的美誉。

    二是崇尚进步、一意进取的开放传统。百年之中,以张謇先生为代表的学校先贤开创起一种“得风气之先”的精神传统,他们凭藉着“求于五洲合智育体育”的恢弘气度和审视国际师范教育嬗变走势的宽广视野,反观历史,祈通中西,解放思想,持续不断地在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实践探索,从新式教育肇端时期学校成功地引进完整的近代化师范教育体系,到改革开放时代学校唱响从“知能并重”、“文化育人”、“人格化师范”到“开放型教师教育基地”的改革之歌,提出了诸多适于中国国情的师范教育主张和不少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激荡起百年长河中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浪花。

    三是追求真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怀抱着“改造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乡梓”的宏大理想和美好愿望,南通高师的莘莘学子,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救亡图存”、“智民兴国”的历史责任。以1926年学校建立南通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为路标,一批又一批进步师生投身于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之中,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涌现了60多名青年烈士,谱写出一曲曲响彻云天的英雄之歌,层积起弥足珍贵的“红色师范”精神传统。

    四是首重道德、行为世范的人格精神。一百多年来,南通高师牢牢把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养“经师人师”的师范教育本质,以教为育,不厌不倦。从二十世纪上半叶“严格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实施,到八九十年代“文化育人”战略的推行,到高师成立之后“品德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的试验,学校始终以培养人格完善、情意和谐、知行统一的“模范公民”、“合格教师”为追求,不断探索育人模式,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形成了优良的育人文化氛围。精神文化宏扬主旋律,物态文化追求高品位,活动文化崇尚个性化,管理文化体现自主性,今日能守,异日能行,菁菁校园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五是强学力行、博见精思的教育理念。创校以来,南通高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赫尔巴特教学法到设计教学法,从欧美选课制理论到综合培养模式,从村落主义教育到乡村师范教育,从技术性师范教育到人格化师范教育……南通高师的百年办学历程最真切地印证了中国百年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发展的筚路蓝缕与矢志不渝。而在这百年征程中,南通高师以塑造“良师”为价值追求,以思运教,自强自反,始终坚持引导师生将学习作为立身与服务社会、提升与完善自己的根本需求和保证,学会思考、运用,学会探究、创造,提倡一专多能,提倡知行合一,并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教育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回溯历史,观照现在,今天南通高师践行百年的“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已汇融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凝练成以“智民兴国、立己达人的崇业精神”,“沉毅勇为、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中西会通、知行并进的精业精神”为基本内核的学校精神,这种精神作为学校上下植根传统、服务当今、xx未来的精神支柱,必将让学校事业承前启后、蓬勃发展,让师范教育之花常盛开、常芬芳。

    (二)南通高师的文化机遇与挑战

    自2005年南通高师组建以来,在高等教育的崭新的办学平台上,学校积极统合教育资源、拓展办学空间、调整办学规模、构划发展蓝图,通过构架两校三区格局、提炼南通高师精神、xx免费定向培养、试行校系二级管理、启动教学建设项目、谋划主体校区建设、研制教育发展规划、前瞻本科发展趋势等各项工作,开辟了新领域,推进了新进程,取得了新成果。由此,为全面推进南通高师的学校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面对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以及教师教育结构性调整的现状,南通高师的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基础不足和要素缺失的根本性问题,既有严峻的现实挑战,又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1.合并组建的进程带来文化融合的诉求。南通高师由两所各具历史传统和个性特色的百年师范合并组建而成,必然存在一个由浅至深、逐步融合的文化整合过程。在此进程中,一方面新的南通高师文化因其多元文化因子的交织促生了其文化多样性的演进,并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因两校原有历史传统、价值、态度、标准和做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和谐主旋律之下的不和谐音符,并且目前学校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习惯的融合都还处在较浅的层次,未能实现深度整合。

    2.办学层次的提升呼唤文化机制的构架。在南通高师的组建为学校事业发展平台和学校文化层次的提升提供了广泛可能性的同时,必须对原有中师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质的转换,尤其是需要依据大学探究真理的神圣使命和崇尚学术的本质要求,依据教师教育布局调整和结构转换的发展趋势,变过去学校行政主导的运行机制为文化主导的运行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教师自主、学校自主”的教育文化价值。但是,文化机制的构架必须实现学校体制内以专业核心制度、学术管理模式为基本内涵的高度分权,由此必然产生一些文化心理不适应乃至文化观念、行为相冲突的负性现象。

    3.领导集体的重组影响文化决策的进程。一般说来,一所学校领导集体,尤其是校长,是这所学校的灵魂所在,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掌舵者。南通高师组建后,学校领导集体重组、更替和年轻化的趋势既带来了学校办学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使得学校事业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必然经历一个确认价值、理清思路、形成共识、规划目标、展开实验的探索过程,因而目前学校的建设或多或少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新的学校文化也有待于新领导集体的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在长期经营中积淀、倡导而成。

    4.二级管理的实施产生文化权力的分层。建立二级管理机制是高等教育体制下加强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南通高师在2009年初试行校系二级管理以后,学校组织机制的分层架构和教育教学管理重心的前移,改变了学校内部的运作方式,从而激发了教师员工的自主参与意识,增添了学校管理和文化创新的活力。然而,系部作为教学管理机构尚停留在复制行政权力来控制系统运作的层面上,其应有的以知识、学科(专业)为基础的自治分权的文化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学校和系部只能通过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的手段来强化管理者的xx,保障学校内各系统正常运作,也由此出现管理成本高投入、专业建设低层次、员工精神贫困化、学生教育高组织低关心的“弱管理”趋向。

    5.主体校区的建设提出文化变迁的难题。随着办学规模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南通高师校园空间总量狭小且分三个校区办学的现状,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学校事业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因此,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占地规模的新校区,必然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整合资源、推进发展,更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新校区规划和建设方案即将破土而出,不久的将来学校将整体搬迁到全新的主体校区,校内校外地域环境和人际氛围的根本性变化必然带来学校文化的变迁。但是,从当前很多大学建设新校区的现实经验来分析,它们所共同面临的{zd0}难题则是如何将原有校区的历史文化氛围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去。因此,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也必然对我们在文化继承与创新基础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

    以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遵循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办学规律,依据《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兴校、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弘扬师范精神、营造大学气象、创新实践品质为价值追求,以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文化强师为核心内容,以建设富有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学校文化新机制和科学、自主、和谐、高效的学校文化新秩序为总体目标,努力将南通高师建设成为充分体现国际性、现代性、民族性以及师范性、学术性融合,实现信念与智慧、情感与理性、科学与人文、意识与行为统一,积淀厚重、秩序和谐、自由开放、充满活力、个性鲜明、风貌独特的文化型高师。

    三、建设目标

    何谓学校文化众说纷纭,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解释。本规划所指学校文化乃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即是涵盖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内的学校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从其结构层次上来说,一般分为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以下就此四个层面分别设定建设目标:

    (一)物质文化建设目标

    1.以“高品位”为指向,以新校区规划、建设为依托,建设一个融自然美、人文美、科学美于一体,文化功能设计合理,文化设施配置齐全,文化识别系统规范,体现价值追求、历史传统、师范特点和多元文化,能熏陶人、教化人的学校园林和文化型校园。

    2.以“现代化”为指向,以大学办学标准为参考,建设一个以专用教育教学场馆、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园网络信息平台为主体,能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地方{yl}的学校文化硬件系统。

    3.以“专业化”为指向,以实施《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学建设五年纲要》为基础,建设一个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满足需求的课程和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和文化造诣深厚、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精品课程、重点专业和各类型教育教学人才。

    (二)精神文化建设目标

    1.确立一个文化观念。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改革浪潮迭起、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南通高师推进事业发展应当首先确立“文化立校”的观念,把创新具有综合性、多元性、批判性和前沿性的学校文化,打造富有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个性,作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2.坚守两个基本理念。南通高师的办学和事业发展主要受到政府调控、市场冲击和学校自觉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只有树立坚守理想信念、不断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按学校自身教育规律自主办学的理念,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把政府调控、市场冲击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把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办学行政化、工具化)降到{zd1}程度。

    3.明确三种价值追求。南通高师必须弘扬以崇业、敬业、精业精神为核心的百年师范精神,这是学校立基之根本;必须追逐以人文、博雅、学术精神为本质的大学气象,这是学校发展之取向;必须创新以求真、博学、力行精神为标准的实践品质,这是融合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桥梁。

    4.培育四种教育品质。南通高师应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品质,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有用的人才、幸福的个人,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师生们共同栖居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坚持按学科(专业)的要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组织教学与研究,发扬学术自由思想,完善学术规范制度;倡导“着眼未来”的超越品质,既要超越学校自身的界限,构建广泛的社会联结,更要超越现时境遇的藩篱,谋求更为宏大长远的利益;倡导“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能预见、化解和克服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重重困难。

    (三)制度文化建设目标

    1.建立文化治校机制。南通高师应按大学高度分权的文化本质要求,逐步建设起一个“学校自治,专家治学,校长治校,政校分开”的文化治校机制。大学自治,作为普世公认的大学价值观和大学制度的根基,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应是学校长期努力的理想目标。现实的努力目标则是建立一套平衡行政权力、团队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权力分享机制,发挥行政性组织、团体性组织和学术性组织的不同功能,构建校长领导、行政负责、专家治教、团队参与的学校文化治理模式。由此,必须建立新型的校长负责制,将校长从以“权力”为核心的多重角色扮演的“迷误”中“拯救”出来,使他或他们能成为拥有自己教育观念体系的思想者、学校知识的管理者和社会良知的实践者,成为真正的学校{lx}。必须建立各类教师专家委员会,主导学校知识管理,行政权力逐步淡出专业领域,突出其服务与引导职能。必须建立公开、协商、对话的民主治理网络,形成相应制度体系,保障学校公共权力与利益在各类团队中平等共享。

    2.完善规范控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科学规范、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学校办学规章体系,制定《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章程》,并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发展和更新,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学校的各类重大礼仪活动,使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仪式等制度化、规范化。将学校的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晨会教育和学校文化节等活动办成学校的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3.变革校内评价机制。建立以发展性评价和声誉性评价(含合格评价、选优评价)为基本形式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发展性评价来总结经验、肯定成绩、诊断问题、明确方向,以合格评价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保证达到基本办学目标,以选优评价来遴选优秀、促进竞争、提高水平,各类评价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程序。进一步变更评价主体,学校整体工作由教职工大会评价,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由教师代表大会或教师专业组织评价,学生事务或个体发展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

    (四)行为文化建设目标

    1.完善组织行为规范运作。校内各级各类组织必须依据其性质、工作范围、职责、项目和内容建立包括组织规章、工作制度、条例、要求、程序、预案等在内的完善的组织行为规范体系,并严格按规范实施。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组织行为的科学性、民主性和xx性、示范性。研究校内各级组织对校外各级各类组织、个人进行宣传、联络、合作、汇报和接受检查、评估的行为机制,特别需要重点研究学校应对政府和媒体的行为准则、操作流程及技术要求,形成相应工作预案。

    2.发挥教师行为的主导作用。制定《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职业规范手册》,明确包括课程建设行为、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行为、“双师”教师团队的培养行为以及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不倦探索的创新行为等在内的教师行为规范及评价机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尤其是建立师德师风典型评比、表彰和宣传机制。定期组织教师、班主任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进一步明确学校培养目标,认识学校办学特色,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实际,促进其更好地发挥主导性行为的作用。

    3.引导学生行为的自我建构。研究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认知、实践、控制和引导、成长机制:明确包括底线行为要求、日常行为准则、文明行为公约、职业行为规范、公民行为规范等在内的多维度认知标准;健全包括阅读、讲座、课程、活动等在内的认知途径;探索包括榜样示范、活动陶冶、项目参与、奖惩纠偏等在内的行为激励系统;构建包括自评、互评、xx评价、案例评价在内的多层次诊断机制;建立联结家庭、校园、社区、职场等在内的教育、引导环境系统。

    四、建设项目

    (一)历史文化建设项目

    1.完成校史编撰工作。依托学校校史编纂组,在南通师范校史完成{dy}卷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人员配备、资金配套,明确方案制订、目标分解和工作推进步骤,按计划完成其他三卷校史撰写工作,并联系正式出版;鼓励校内外专业人士积极从事校史研究工作,争取出一批高质量的校史研究论文和一二本专著;召集学校各时期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和有关专家举办不同规模、级别的校史专题研讨会;组织部分教师、校友叙述近30年的南通高师故事和历史,并利用学校校报、校刊专栏和回忆文集的形式刊载其回忆文字,藉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师范办学规律,发掘其教育历史价值。

    2.放大历史文化资源。选择学校历史上有纪念意义的人和事,定期组织不同规模的研讨活动,对部分名校友组织材料甄别、征集和事迹调查活动,并举办包括事迹图文展、纪念文集、纪念仪式等形式的不同规模的纪念活动,尤其是策划、组织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同志和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丁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在两校区原有校史展览厅的基础上,规划师范教育专题博物馆;围绕江海大地最早的党组织——中共{dy}代用师范支部和海门县立师范支部的建立、壮大和点燃革命火种的“红色师范”历史,在原有“{dy}代师支部纪念标识”和刘瑞龙、张冠今塑像的基础上,添设“红色师范革命事迹展厅”,并申报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南通教育博物馆、南通女子教育博物馆、红十四军纪念馆、顾怡生先生事迹陈列室等地方历史文化景观的筹划和建设工作。

    3.建立张謇研究基地。将学校内设的“张謇教育思想研究室”扩建为正式登记的省级学术性群众组织——张謇教育思想研究所(中心),规划一至两个以张謇教育思想研究为主题的省、市级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与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或其他地方高校张謇研究机构联合举办一些张謇专题研究的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各级各类有关张謇研究的学术研讨活动。

    4.组织高师校庆活动。组织南通高师一百一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明确校庆纪念日,策划校庆活动项目、活动内容,开展校友联络、纪念画册、文集编撰出版、庆典活动组织等工作。建立学校校友会常设组织机构,制定组织章程,规定工作内容,定期举办会议或活动。

    (二)文化校园建设项目

    1.按文化要求规划新校区。新校区的整体设计、布局必须符合文化功能要求,整体设计风格应体现历史性与现代性、国际性与民族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以及教育空间与学校园林的有机结合;要明确体现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标准色、建筑风格样式以及学校标志、主体建筑标志;在新校区建设进程中,要在全校师生中组织校园道路、水面、建筑、校门、桥梁、广场及其他文化景观的命名征集与评选活动。

    2.加强学校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好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艺术楼等教学场所,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和使用好学生艺术、体育、科技活动的场所,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广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完善各类教学场所、场馆使用规范和文明行为规则,让师生行为文明成为校园文明的一道风景线。

    3.完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规划、建设校园文化长廊、主题广场,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名人名言等文化景观,营造高尚健康的文化氛围。

    (三)文化识别建设项目

    1.完善学校理念识别系统。明确南通高师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精神表述语,提炼学校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历史传统、文化意志和精神内核的鲜明标识。

    2.建立学校行为识别系统。明确在学校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培育出来的、全体师生员工自觉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制定校园情境礼节、文明用语、服饰仪表规范,作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文化标识。

    3.建立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制定《南通高等师范学校视觉识别设计手册》,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标准色、学校名称、中英文标准字体;规范使用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名片,规范学校教师、学生校服样式,规范校内建筑命名,逐步完善具有南通高师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

    4.建立学校声音识别系统。通过制作校歌、学校各类庆典仪式开闭幕专题音乐和校园广播、电视特定语音以及规定各类活动、各种场景的主题或背景音乐,运用声音、音乐、节奏的方式表达学校理念与精神。

    (四)文化育人建设项目

    1.文化德育濡染。构架由品德发展课程、公民教育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五年制师范、高职学生德育引导机制。品德发展课程以一二年级学生为对象,以“回归生活”为理念,结合学xx展的现实情境,以课程的方法提升学生心智和品行成熟度。公民教育活动以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公民道德课程及公益服务活动、公共事务参与、公理世界认同、成人宣誓仪式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尊重、关爱、民主、和平意识的公民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以四、五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职业法规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见实习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塑造学生职业人格。同时,积极建构以日常文化情境中的道德规训、学科文化情境中的道德渗透、主题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凝聚、节日文化情境中的道德濡染、自然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启迪、阅读文化情境中的道德积淀、班级文化情境中的道德自主以及社区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德育新途径。

    2.文化阅读推进。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完善五年制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设立“经典阅读”课程或讲座,选聘校内外专业教师导读经典作品或讲解大学人文读本,使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接触人类重大问题,领略文化大家的智慧;开展“书香校园”读书征文活动,扶持建立经典阅读社团,利用校园橱窗、网络及校报专栏推介各类优秀作品。

    3.文化主题孕育。丰富的文化活动是南通高师的办学特色之一,需要认真梳理学校原有各级各类文化活动资源,按教育教学和学xx展需要进行分类,去芜存菁,使学校文化活动规范化、系列化;积极建构包括届次化、精品化的学校文化活动和专业化、多样化的系部文化活动以及主题化、实践化的班团活动等在内的文化活动序列;努力将学校重大庆典活动和以教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为内容的学校文化节活动等办成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4.文化社团共建。充分认识和发挥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学xx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内创办各级各类兴趣社团,丰富业余生活和校园文化;重点扶持一部分理论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和文化公益型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对高品位、高质量的社团,鼓励其参与或组织校际社团联谊活动;规范社团管理,增强专业教师指导力量,形成社团成果展示、汇报机制,建立有利于学生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带动学校其它各类活动的全面健康发展。

    5.文化个性培育。建设第二专业方向选修、素质拓展特长班、兴趣组等促进个性培育的教学平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建设有效的实践平台;鼓励集体和个人举办素质发展优长汇报活动,提供展示平台;完善素质优长发展评价、奖励机制。

    (五)文化强师建设项目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发展是教师生涯规划的核心,是聚合教师文化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的交点。南通高师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究、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职业生命的自我认知、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系部课程、专业建设为依托,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以名师培养和教授培养为目标的教师梯队培养工程。

    2.开展文化促进活动。开展文化讲坛、文化鉴赏、文化阅读、文化沙龙、文化创造、文化研修等多类型多形式的教师发展促进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坚持职业操守,提升文化品位,发展专业能力,形成的教师文化共同体。

    3.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建立健全学校科研管理机制,完善学术委员会运作、各级各类课题管理、教师学术研修和科研评价、奖励机制,确保科研专项经费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支持和鼓励师生员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教学、科研中的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定期聘请各级各类专家到学校讲学、交流,努力构架多层次多类型的校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专家,扩展教师学缘结构,提高整体学术水平。

    (六)文化系部建设项目

    1.明确文化管理机制。要以系部为核心,试验体现大学自治本质要求的学校文化管理机制,纠正系部建设行政化的趋向。要在系部承担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充分认识系部作为知识及其学科(专业)组织的文化本质属性,充分尊重系部在课程、专业建设上的主导权和自主权,并为其进行高效知识管理建立人力、物力和时间、经费的保障机制。

    2.构建系部文化体系。各系部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建立起与学校文化互相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并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系部文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要积极组织系部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人际、学术环境。

    3.重视学术文化建设。各系部充分利用系部教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报告会、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要利用各种校内外平台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

    4.突出文化形象设计。各系部要突出自己的形象文化建设,按照学校制定的文化标识系统规范的统一要求,建立系部形象展示橱窗,建设系部网页,制作系部介绍材料,建设系部展室。要重点支持和建设在校内外具有知名度和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力争办出系部文化精品,形成具有特色的系部学术文化、科技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七)文化阵地建设项目

    1.加强课堂阵地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总体规划、系统安排,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讲座和报告。

    2.加强宣传阵地管理。加强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橱窗等传统宣传媒介的管理,明确规定相关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机构与职责、考核与奖惩等,进一步落实学校各办、处、室、系部宣传工作职责及责任人;努力将学校一报两刊创建成在地方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媒体;培养1~2名能较好应对政府及社会媒体的学校事务和新闻发言人。

    3.规范网络文化建设。由学校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指导各级组织、部门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工作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网络骨干队伍;要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对师生网络行为与道德准则、诚信与责任意识的引导;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密切学校与师生的联系,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关注的热点,引导师生正确处理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的关系,共同营造学校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4.规划专项阵地建设。结合新校区建设规划师范博物馆暨南通高师校史馆、音乐厅、艺术馆,不仅作为学校重要的文化阵地,还应把它们规划为社区文化阵地,乃至城市文化窗口;创办校园合唱团、乐团等艺术文化组织,力争建成学校的文化品牌;创设学校文化讲堂,定期聘请国内外文化大家、教育家和学术专家到校讲学,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八)文化交流建设项目

    1.完善交流机制。一是从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出发建立研修机制,形成教师文化研修制度,分期分批或按需要组织教师、专业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培训机构、专业组织进行访学、进修;二是从有效推进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和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需要出发建立挂职机制,打通相关渠道,定期委派各级管理干部到高校各级部门挂职学习,安排专业教师到小学各个岗位挂职锻炼。三是建立互访机制,按“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组织学校各级组织或专业人员到省内外高校的参观学习活动,邀请高校各级组织及相关人员到学校研讨、指导,积极组织同类同级学校间的各种交流互访活动;四是建立参与机制,主动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和学术专业组织(团体),积极参与它们组织的各种xx性、正规化活动。五是建立共建机制,积极推进学校与政府、社区、企业文化共建,谋求文化资源共享、文化目标整合、文化理念渗透、文化机制互动,以更好地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增加学校的文化影响力。

    2.建好交流平台。一是办学合作平台。通过马来西亚科技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认真汲取国际教育的文化理念和制度规范;通过谋划与江苏教育学院或南通大学等高校开展小学教育本科合作办学直接引进大学文化机制;通过建设各种订单培养项目,推进学校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二是跨域培训平台。依托南通市教师研修中心和学校培训部门,拓展跨地域、多领域的教育培训项目和结对帮扶项目,整合更多地域、更多领域、更多类型的教育文化资源。三是实训基地平台。在积极拓展专业实训基地和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和提升对职业文化的认知,促进学校教育理念与培养机制的完善。四是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建设名师发展研究中心、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张謇教育思想研究所等专业学术组织,积聚校内外专业研究资源;组织面向全市小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竞赛和教研论文比赛,不断扩大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定期举办学术周活动,积极主办、承办或联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或研讨活动,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增加学术凝聚力,增添学术活力,提升学术品位。

    五、组织领导

    坚持重在建设、齐抓共管、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文化建设格局,切实完成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1.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2.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的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组织实施各项文化建设的项目组,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各项建设工作。

    3.按照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每年制定当年的具体实施计划。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检查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听取各部门和项目组实施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进展情况的汇报;各项目组要认真实施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切实抓出成效;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

    4.学校每年要保证文化建设必要的经费投入,各部门、各系部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支持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5.要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吸引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各有关部门、系部要将学校文化建设纳入日常工作中,按分工切实完成各项文化建设的任务。

郑重声明:资讯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文化建设规划_香山楚歌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